以愛縫補缺憾 陳白娟意外繡出新人生

舊時代的「嚴師」形象讓陳白娟留下了遺憾,走入慈濟教育天地後,她換位思考,終於尋回了初心與愛。【攝影者:蔡振加(惟立)】

Community:
Branch:

舊時代的「嚴師」形象讓陳白娟留下了遺憾,走入慈濟教育天地後,她換位思考,終於尋回了初心與愛。【攝影者:蔡振加(惟立)】

在六十年代從事教職的陳白娟(慈淨),是校內出了名的嚴師,她不苟言笑,以鞭打督促學生向上,雖是一番苦心,卻讓學生心生畏懼。若干年後師生重逢,看著學生對她避之不及,為人師表的榮耀霎時被兇兇擊落,餘下一身悵然落寞。直到走入慈濟教育天地,重新面對學生,以愛縫補遺憾的她才放下了愧疚,而用心呵護每棵幼苗的她,也尋回了久違的為師初心。


馬來西亞的六十年代,才剛脫離殖民宿命,正是獨立後政經文教重新建設的時期;走上教師講台的這代人,即承載著過去生活的部分苦難,又忐忑地迎來了體系改制的動盪;在他們身上,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和沉重的樹人大任。


◎ 封建祖父阻讀書  求學道路多波折

而陳白娟生長的四十年代,正是動亂的二戰時代。早期祖籍福建安溪的祖父遠渡南洋打工,落腳於吉打後就從事售賣柴皮和租房的生意。祖父是個封建守舊、重男輕女、無後為大的老一代人,在兒子十七歲時就安排與十五歲的女孩結婚,先後誕下了陳白娟和弟弟兩人。

父母少不更事,凡事皆由祖父做主,長大後的陳白娟被視為「潑出去的水」,不被允許上學,只能留在家幫頭幫尾,甚至隨祖父做些劈柴、填補石路的粗活。雖她渴望上學讀書,但年輕又愛賭的父親被祖父趕走後沒敢再回來,而人輕言微的媽媽也無法為她做主。

也許是上天聽到了她的祈求,弟弟七歲上學時需要陪伴,祖父就安排年已十二歲的陳白娟去陪讀。像是天上掉下的大餡餅,她非常珍惜這難得的求學機會,在照顧弟弟的同時,也認真學習。舊時的學堂沒正規年齡制度,年幼或超齡學生同班就讀的現象很普遍;作為班上最年長的學生,她負責幫老師照看孩子和維持秩序,她的乖巧懂事很得老師歡心。

詎料上學三個月後,祖父就要她停學,她聽後絕望得猶如掉入谷底,還偷偷地哭了好幾夜。期盼她讀書的媽媽後來想了個辦法,即每天早上凌晨四點起床炸香蕉糕給她去學校賣,並藉機遊說祖父是為了幫補家用。幾經爭取,祖父才終於點頭讓她重回校園。


◎ 超齡學生逐出校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上二年級時,祖父決定帶全家遷回中國老家,惟她與媽媽不願隨行,氣惱了他。最後祖父賣掉了房子,不留一分就帶走了弟弟。幸好媽媽平時幫人洗衣有點儲蓄,有能力找房租住,母女倆才不至於流落街頭。家庭發生驟變後,與媽媽相依為命的她為賺點零快,也到咖啡店幫老闆出外兜售糕點,在艱苦中唯一感慶幸的是,她得以繼續上學,並在刻苦學習下,常拿班上第一名。

1957年國家獨立後,開始制定教育政策和施行學齡管制,當時十七歲的陳白娟還差幾個月就完成六年級課程,但在嚴緊的制度下,超齡的她只能面對被逐出校的命運。

當陳白娟心酸地收拾書包準備離開時,疼愛她的級任老師符氣湖卻要她暫時留下,他再想想辦法。果不久後,老師通知她可跳級到中學念初中二,她當時激動得眼淚奪眶而出。此外,體恤她的符老師為讓她順利應付入學考試,還找了老師幫她免費補習。對於老師的安排和不放棄,她心中溢滿了無以言謝的感恩。

陳白娟進入中學後,好心的同學也犧牲休息時間為她惡補課業,讓她漸上軌道。儘管求學之路佈滿考驗,但她慶幸貴人緣不斷,格外珍惜每份好心意。念高一時,師訓學院來招生,清楚家裡狀況的她知道這是唯一的出路;含淚告別了心中的大學夢,她改道投奔師訓。


◎ 嚴師形象太深刻  師生重逢不相認

師訓三年結束,陳白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老師;走過四、五十年代的艱辛,她明白一切來得不容易。因此身為過來人的她,每當發現學生不用心學習時,就嚴厲指導,希望他們珍惜上學的機會,以後謀好出路,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愛之深,責之切,碰上學生懶散沒做功課,她二話不說就是鞭打罰站,久而久之豎立了嚴師的形象,連來考察的督學也覺得她矯枉過正,恐適得其反,惟當時的她不以為意。另一方面,對於用功的學生,她也不吝於給鼓勵,希望他們繼續力爭上游。

1995年,五十五歲的她從杏壇退休,忙碌了大半輩子,她決定放慢腳步享受生活,因此平時她除了含飴弄孫,也與先生學跳交際舞、打外丹功、見見朋友,節目可說是多樣又充實。此外,多年來她也定時去吉隆坡探望當年扭轉她命運的恩師符氣湖和師母。

如此感恩老師的陳白娟,卻在多年後偶遇自己的兩個學生時碰了灰,一個不上前相認,一個轉身躲開;看著他們遠去,她猶如當頭棒喝,不禁自責自己過去太過嚴苛,造成如此局面。

「以前我常罵學生說,不用功讀書長大後只能當粗工。結果多年後遇到從事這種工作的學生,他們都避我不及。這不是我要的結果,其實孩子也有尊嚴,我當時應該以鼓勵代替責罵,顧及他們的心靈。」心懷內疚的她如是說道。

原以為嚴師出高徒,不想卻弄巧反措,為此而耿耿於懷的她直到走入慈濟人文學校,在愛的環境洗禮後,才慢慢地縫補了心裡缺憾。


◎ 人文教育大洗禮  在愛中縫補缺憾

1997年由女兒牽線,陳白娟認識了慈濟,但因先前聽人家說在慈濟「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超人用」,她擔心自己年紀大承擔不了事,所以只在義賣會時幫忙,當個來去自如的「客串」角色。

十年後(2007),她陪孫子來慈濟上人文學校,在課中逐漸了解慈濟的原則和理念後,才釐清慈濟要人做得「累死」的傳言。

「傳言不可盡信,慈濟是很辛苦,但也沒苛求大家,反之凡事盡本分就好,再說志工們很合和互協,大家互相幫忙支持,根本不會袖手旁觀。」為慈濟「平反」的她如是說。

在志工翁瑞燕(慈均)老師的鼓勵下,陳白娟加入人文學校志工行列,並在2011年回台授證。了解到「尊重生命、肯定人性」全人教育理念後,重新接觸學生的她已心態大不同;她找到了教育新方向,不再以課業分辨學生優劣,樹人眼光放遠,以愛為進,讓學生在善的環境中快樂又自信地學習。

已年屆七十八歲的她,患有重聽,體力也不如前,但有活動時志工都不會落下她,讓她覺得被惦記得很有尊嚴。此外,她多年來關懷和陪伴慈青慈少,累積了不少愛的存款,年輕人見到慈祥的她都親切地叫婆婆,叫得她心花怒放,感動滿滿。


◎ 有愛陪伴不寂寞  換位思考快樂多

目前只有她與老伴在家,在外工作,無法陪在身邊的兒女難免掛心,對此她每次都回應說自己有很多「子孫」陪伴,沒空寂寞,要他們放心。

「慈濟的世界充滿愛和快樂,我常跟著志工外出參加活動,不然就到校園走走,生活很充實和熱鬧,沒空憂思太多。」笑得眼睛瞇成一線的她樂呵呵地說道。

慶幸走對人生方向的陳白娟,學會了放下自己,換位思考;以愛裡縫合過往缺憾之時,她也意外地繡出人生新花樣,豐富了晚年時光。在大愛屋簷下,她以善出發,踏實地踩著每一步;而身後的每個腳印,都見證了她內心無悔的歡喜。

 

陳白娟鼓勵學生勇敢追尋夢,去年(2017)慈青營結束後,陳白娟用心地在卡片上留下隻字片語和祝福。【攝影者:王素月(明淯)】 長久的關懷和陪伴使陳白娟與慈青感情深厚,大家都叫她「婆婆」。【攝影者: 蔡振加(惟立)】 今年6月教師節,陳白娟接受當年學生王素月(明淯)敬奉的感恩茶。【攝影者:李慶貴】 陳白娟一顆心定在慈濟,凡分會舉辦活動,她都會積極介紹慈濟理念,為菩薩大招生。【攝影者:洪光勵】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