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上人與慈濟世界

1966年,證嚴上人萌生為貧苦世人服務之志

適逢花蓮海星中學三位修女來向上人會晤,談論彼此的教義,上人對於修女提問佛教對社會的貢獻,感到心情沉重起來。

當時佛教徒各自行善,常以隱名氏的名義進行,也零散缺乏組織;上人於是決定將這股力量組織起來,先從救人做起。

1966年5月14日(閏農曆3月24日),「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正式成立。

1937
1943
1947
1952
1958
1959
1960
1962
1963
1964
1966
1969
1972
1973
1975
1979
1982
1986
1989
1990

1937

證嚴上人,出生於臺中縣清水鎮,俗姓王,四歲過繼叔嬸為女。

1943

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躲空襲見無助鄉民祈求觀音保祐,深烙菩薩慈悲印象。

1947

二二八事件。路上看到有人因口音不對而挨打。疑惑人間為何有恨?

1952

養母病重住院,發願終身茹素為母消災,折己壽為母添壽,連三日夢見在小廟內接受白衣大士賜藥。後,母病漸瘥,不必開刀即康復出院。

1958

7月25日(農曆6月9日),因養父猝逝,哀思難復,開始接觸佛法,追尋生命的意義。經多日的深思以為固然「提得起菜籃」的女人是幸福,但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又思及鄉民每遭苦難求告無門時,總是祈求觀音媽、媽祖婆保佑,可見女人不該劃地自限,應發揮良能「提起天下的菜籃」造福蒼生,才是不枉此生。

1959

痛失慈父後,並在父喪百日,首次離家到汐止靜修禪院,被母尋回。回到臺中豐原,不減出家心願,前往慈雲寺助割稻禾(編按:慈雲寺的田,位在茄栗林,現行政區屬於潭子鄉栗林村)學習農務,見飽滿的稻穗頭低垂,體悟人愈有內涵愈謙沖低下。同年「八七水災」重創臺灣,尤以苗栗縣、臺中縣、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及臺中市受災最為嚴重;災後一個月左右,證嚴上人陪同修道法師南下前往北斗,車子經過彰化,屍臭撲鼻而來,深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回首1958年養父突然往生,覺得「生命在呼吸間」,人生極為無常,又驚見災區之可怕,深感「國土危脆」。

1960

  • 9月,帶著一套破舊的《法華經》與修道法師兩人相偕出走求道,落腳臺東鹿野王母廟。
  • 11月,移居知本清覺寺,養母及生父尋來,正式辭親求道。
  • 12月,掛單花蓮東淨寺,而後轉往臺東佛教蓮社短暫弘法,應邀拜訪信眾王太太家,首次接觸日文版《法華大講座》(亦即「法華三部」),借閱期間將其中《無量義經》抄寫成中文。

(註:同年5月9日,中橫公路開放通車)

1962

隨因緣再度來到花蓮,自行落髮,私淑許聰敏老居士為師,法名「修參」。

1963

  • 3月赴臺北求受三壇大戒,因緣皈依印順導師慈座,獲賜法名「證嚴」,字「慧璋」,承師訓:「為佛教,為眾生」。
  • 5月返花,並在秀林鄉普明寺後方五十公尺處建一小木屋閉門潛修法華經,因沒錢買花果供佛,故每月抄好一部《法華經》就燃臂供佛,回向眾生,日子大約都在農曆24日。
  • 10月移錫慈善寺,講演《地藏經》近八個月,許多聞法信眾請求皈依。

1964

  • 5月到基隆海會寺結夏安居三個月。
  • 9月解夏之後,適逢母親生日,依約回豐原探母。中秋節過後返花,率大弟子德慈師父回普明寺掛單,幾位弟子相繼來附結伴修行,開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白天勞作,晚上教授弟子四書與佛典。

1966

  • 2月,證嚴上人原來打算離開花蓮移居嘉義妙雲蘭若,卻受到三十位信眾聯署挽留。又因探病時目睹原住民難產婦人的一灘血,以及三位修女來訪的因緣,促使證嚴上人發願以「集合五百人就是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的精神,建立一個菩薩網,隨處聞聲救苦。
  • 5月,在普明寺正式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六位同修眾每人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三十位信女每人日存下五毛買菜錢,每月集資一千多元,開始從事濟貧救苦的工作。

1969

2月在普明寺第一次辦理冬令濟貧發放。由於歲末嚴冬苦寒,有位信女購置數條毛毯,送來普明寺擬供養常住;證嚴上人念及貧困孤老者無依無靠,倍覺淒冷寂寞,遂將之移作濟貧,又添購數十條毛毯,決定辦理冬令救濟。並於發放當日備辦素宴,提早與照顧戶享用團圓飯,共度新春佳節。

1972

9月證嚴上人因見花東地區普遍貧窮,民眾生病經常捨不得花錢就醫,往往小感冒就延誤成大病,遂在花蓮醫院數位醫護人員支持下,成立「貧民施醫義診所」,每週兩次義診施藥,並定期巡迴花東地區舉辦義診。直到1986年慈濟醫院啟業為止,十五年之間,服務貧病超過十四萬人次。

1973

10月「娜拉」颱風對玉里以南到臺東、大武一帶造成慘重災情。證嚴上人評估賑災款需要六十萬元,但當時慈濟僅有十幾萬元基金,於是發動全體會員到街頭巷尾去勸募。從實地勘災到募款、籌集物資、造冊發放,皆本諸「尊重生命」的理念出發,為後來慈濟從事賑災建立了可以依循的模式。

1975

1975年間,委員才僅五、六十人,然需要長期關懷的照顧戶已多達兩百七十七戶,證嚴上人於訪貧時發現照顧戶的居住衛生普遍不佳,亟待清理。花蓮師專明道社五十多位同學響應證嚴上人號召,利用假期,為行動不便或孤苦無依的老人打掃房屋,清潔環境,成為日後慈濟人從事「居家關懷」的重要特色。

1979

證嚴上人於全臺聯誼會正式發起籌建一座有六百床規模的綜合醫院。當時僅有委員一百多位,會員還不足一萬人,從八千萬元預算追加到八億元,不僅委員覺得不可思議,外界也不免視如癡人說夢。為了籌募龐大的建院基金,證嚴上人必須每月奔波北上,借用委員家裏輪流召開茶會,一為會員開示解惑,同時宣揚慈濟建院理念,讓會員歡喜布施。

1982

證嚴上人發起建院後,感於培養良好醫事人才的重要,而於1982年開始,委託慧炬雜誌社代辦「慈濟醫學清寒獎助學金」,每名兩萬五千元。1986年慈濟道侶文化服務中心成立,即轉由文化服務中心舉辦,同時增加佛學、藝術獎學金項目。

1986

集合十方善心籌建的「慈濟綜合醫院」落成啟業。本著尊重生命的理念,除了病患住院免收保證金,貧困患者協助尋求社會援助之外,更不計成本致力提升醫療設備與技術,一改花東地區醫療荒漠的宿命。

1989

  • 以培育慈懷柔腸、視病如親的白衣大士為目標的「慈濟護理專科學校」正式創校開學。這是全臺唯一由私人創辦,但提供公費就讀的護理專科學校,並於1996年獲教育部同意,單獨招收原住民免費生(完全免費就學,並提供生活費),使照顧原住民的願望終於落實。此外,參與此次活動的「保全組」男眾居士組成聯誼會,並於翌年7月正名為「慈誠隊」。
  • 《證嚴法師靜思語》出版問世,廣受大眾喜愛,另有英、日文翻譯本及簡體中文版流通。

1990

證嚴上人於臺中新民商工演講,提倡全民環保,與會民眾聽到精彩開示處,不禁報以熱烈掌聲,證嚴上人於是鼓勵聽眾:「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事後一位楊順苓小姐即開始資源回收,並將資源變賣所得善款以「慈濟人」的名義捐出。此為慈濟志業環保腳印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