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9月14日】四種法寶 教理行果

Community:
Branch:

「法有四種:一、教法:三世諸佛所說破無明煩惱;二、理法:於教法所詮之義理;三、行法:依理而行之戒定慧;四、果法:有為無為之行證果。」

菩薩所說願,要面對眾生,施教度化不能缺少,那就是「教法」。這教法,是「三世諸佛所說,破無明煩惱」的法。因為眾生煩惱偏多,所以受苦、所以造業,所以不斷複製,人間困難事事重重。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去了解,既然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過程,從發心開始,從不忍眾生受苦難,這念大悲心,這成佛不能缺少的心念。所以,修行的過程要有這樣的願,破除眾生種種煩惱無明,這要不斷施教。佛陀生生世世來人間,這是過去、現在或者是未來,要成佛的,一定要有經過,這分破除眾生無明,去教育眾生,能夠完全無污染,心地清淨,覺悟天地宇宙萬物之法。這是修行的目標,那就是要學盡教法,才有辦法面對眾生,破除種種無明煩惱,所以我們教法要重視。

所以,第二就是「理法」。要教,所以我們一定要先學,學我們才有辦法去教。第二就是理,就是說「教法所詮之義理」。教法所詮,裡面所有的義理我們一定要學。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很多很多,我們要立誓願,我們要學;有辦法去學天地萬物,一切的真理、名相等等,內涵我們一定要清楚。因為你要破人的無明,你對天地宇宙間的道理,怎麼能不知道呢?所以要不斷學,學無止境啊!還是一樣要去學這個道理。因為我們要教人,所以我們一定要學,學盡了天下一切法,這叫做「理法」。

第三呢?就是行「行法」,就是「依理而行之戒定慧」。我們既然要學法,不是用說的啊!文字解釋,語言聲音來講說,不是這樣而已,我們必定要身體力行。苦眾生的苦,眾生怎麼苦?你若不去體會它,苦,是怎麼苦?苦的感覺。所以,諸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普天下眾生無不都是,視為如親、如子、如己,這種的緣很密切。不忍眾生有受苦難,如親、如子、如己,當然這個緣這麼的密切,我們怎麼能堪忍得,眾生受苦難呢?當然就是不堪忍,所以「無緣大慈」,期待眾生人人都能夠得到福,眾生人人會覺悟,去除煩惱、破除無明,得大智慧、通達道理。這就是佛陀要為眾生所付出的,所以我們要教,我們要了解,我們要身體力行。身體力行,就是「依理而行」,道理怎麼說,我們要去體會,如何的體會,體會之後,我們要身體力行,才有辦法了解,眾生群中他們的苦,苦在哪裡呢?

們有苦,我們要投入,苦眾生的苦,去了解這個境界是多麼不堪。若能夠去了解,自然你就能夠去身體力行。這個力行中的過程,戒、定、慧,三無漏學。三無漏學,過去一段時間一直在說,不要漏失掉哦!「戒」就是來防,預防我們的身、心的過失;我們的心是不是隨著這個境界,人、事、物在起心動念?我們的身呢?是不是隨著人我是非有在偏差?這要時時很謹慎,叫做「防非止惡」,不要讓自己一點點的偏差。

所以「戒」,戒掉了這個一點點的偏差,我們心才會定下來;心無愧疚,自然我們的心就定了。我們沒有偏掉,我們沒有差,沒有錯掉,不論人間是如何的紛擾,我們的心還是定的方向,對人、對事我們的心沒有虧欠,這樣心就會定。而心定慧生,自然智慧就會產生起來,沒有與人群污染到煩惱,自然我們所看的事情就很清楚。要不然,哎呀,人生啊!人的表面是一種的說法,人的背後是這樣的排斥,這實在是心應該都會有虧欠。我們也很怕,我們在排斥人,是不是人會知道呢?我們面前說得那麼好,面前,「唉呀!歡迎你來啊,歡迎你啊!我很愛和你在一起。」後面呢?要用什麼方法把他排斥掉?把他推擠掉?這明理的人一聽就知道,看就知道,我們自己的心也有虧欠。這就是不美滿的地方,人格,對人有虧欠,人的面前一種的面,人的後面是另外一番的心,這的人格就是有虧欠,這叫做愚癡的人,這沒有智慧,這樣也沒有定,有這種心,怎麼會定得下來呢?

因為他已經身心犯戒,這樣也是犯戒啊!因為心沒有「率直」,我們的心自己沒有調好,菩提道直,真正你要行在菩提道上,你要用很直的心,真的是「直心是道場」。這種諂曲,我們前面說過,「諂曲」,面前很好,背後「彎曲」,這就是已經犯了,戒、定、慧的規則了。所以我們要有「三無漏學」,不要漏掉了。這個法,教、理、行,我們要很圓,這樣我們才能夠到「果法」。菩薩是「六度萬行」,六度萬行,六度圓了,非常的圓具,果才會成就,這成佛的品格才會圓滿,所以這叫做「果法」;六度萬行圓滿了,「有為無為之行證果」。人間的「有為法」我們投入,沒有虧欠,苦眾生的苦;人我是非要撥掉,「無為法」,人人平等。這就是我們要學的,要不然我們人人心不會平等。所以,就像我們若比較愛的人,一直希望他和我們坐在一起。我們身邊的椅子,好像別人要來,怕被別人坐走,就要先把這張椅子佔好。

我愛的人,他來坐我身邊;我不愛的人,不要讓他接近我。這就是我們人啊,眾生啊!這是一點點的動作,一點點的偏差,差很多,這樣行不圓滿,這樣的果就無法完全證,無法完全。所以,我們這個「四法」,要很用心,要沒有欠缺。我們「三軌」、「四法」,我們應該要再常常記得。因為「安樂行」,要能夠做到怎麼樣都沒有虧欠,我們能夠心很安,我們的行為很公正,不要有周圍什麼樣的困難,來纏我們。這困難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心沒有「率直」,自然困難的事就會來。所以,「教理行果法中,引導眾生出生死海,到於彼岸」。

教理行果法中
引導眾生出生死海
到於彼岸
三世諸佛依此修行
斷一切障
得成就證菩提

我們人生就是這樣,一點點的偏差,這個煩惱還在,還是同樣在此岸,在眾生界的此岸裡,所以,我們要如何引度眾生,出生死海中到彼岸去?這個「三世諸佛依此修行,斷一切障」,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修行的起心就是要度一切眾生,過程的道路那就是菩薩萬行,就是要這樣不斷,很微細,這樣一直過來,無不都是為眾生,心心念念為眾生。度眾生的過程,心念就是要破除眾生的煩惱,解除眾生,生死的苦難,生生世世要斷除,就要眾生自己要斷除煩惱。

眾生煩惱沒有斷除,還是來來回回在六道裡面,這個六道──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尤其是阿修羅,這叫做「六道」,來來回回都是在心理在作祟。我們要如何斷去了心靈的煩惱、微細的起心動念?這都是三世諸佛的功課。所以,「依此修行」。就是這樣在修行,來來回回,為要度眾生一切障。要度眾生的一切障,自己的障礙也要斷,斷去了障礙,才有辦法斷眾生的障礙。所以,「得成就菩提」,希望眾生人人都能夠成就。佛陀已經成就,是過來人了,他這樣經過的修行過程,還是期待生也一樣,也就這樣開始修行,成為「覺有情人」。我們人人都是眾生,人人學佛就是要斷煩惱。煩惱斷除,斷一分的煩惱,就增長一分的智慧;斷一分的無明,成長一分的慧命,佛陀期待眾生,就是這樣漸漸接近。

所以,佛陀開了,「三軌」、「四法」。其實四種法是很多,其中就有這樣,「教、理、行、果」,同樣的道理。你就是要修行之後,才能夠體會,才能夠了解,這樣我們修行才算是圓滿。你能夠度眾生,就是要發誓願,我們前面不是說,身、口、意,後面還有一項,誓願,這就是「四法」。所以,誓願是用種種的法,天地宇宙之間很多法,我們都要用進來,這就是學盡天下事,與天地萬物的真理會合在一起。不是現在說的四項的數字而已,四項的數字,是很多的法,分成了四項,是很多。總而言之,天地萬物真理我們全都要學。

所以,前面的文說:「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

其人雖不問 不信
不解是經
我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時
隨在何地
以神通力
智慧力引之
令得住是法中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前面說,很多就是不想要聽,不想要聽他就不知道,他就不覺悟。甚至聽了不了解,他也不肯問。不肯問,那個信根就不深;信根不深,道理就無法很透徹了解。我們剛才說,天地萬物的道理,我們全都要「解」,但是你不問、不信,你哪有辦法去了解,天地這麼多的道理呢?難啊!所以我們要聽,我們也要去知,我們就要覺悟,才有辦法成為覺有情者。覺有情者,要不斷探問佛法、探問道理,探問,愈問會愈了解,我們的信根會愈深;愈深愈了解,體會天下萬物的真理,與我們合而為一。我們的慧命,與天地宇宙合為一體,這就是要接近覺悟的境界。假如這些眾生不聞,不聽、不知,無法覺悟,又不問,無法相信、無法了解,這些人,對這部經不會很相信。

佛陀就說,「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我覺悟之後,就一直一直到了覺悟之後,他還是「隨在何地」,不論在哪一個地方,「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我們說過了神通力,神通力就是如何將法,推動給更多人、更多人了解,引導人人能夠聽到,能夠引導人人知道法的道理,引導人人能夠覺有情。覺悟,願意投入,去了解人群中的煩惱、人群中的苦難,苦眾生之苦,願意付出,去體會。體會,因為在覺有情的過程中,還有很多不知道,所以我們就要問。菩薩萬行,就是要「做中學,學中覺」,邊學、邊體會、邊覺悟,多了解。這要深信、多了解,所以這叫做神通,讓他很普遍都能知道,普遍都有這分的力量,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要動員很多人的力量。人人與佛同等的智慧,人人與佛同等的神通廣大,每一個人,一個人知道,自然他就能夠讓很多人知道;一個人做,自然會很多人做。

所以《無量義經》說,從一法生,而且生無量,無量也是從一法生,粒粒的種子,粒粒都能夠再延生無量。這和種樹的道理一樣,樹木就是一顆的種子,等到長成大樹,成熟起來,纍纍的果實,這些都是種子啊!同樣的道理,所以,粒粒的種子,都是同樣的功能,所以眾生人人與佛同等的智慧、同樣的神通,只要你願意付出,精神力量就能夠精通一切。所以,「智慧力引之,能得住是法中」,讓人人都能夠住在這個法,這個道理。我們的慧命,與天地宇宙萬物真理合而為一,這就是神力,神通力。這是前面所說,我們若用這樣的角度來看佛法,學法不困難,神通就是在我們自己。發心,一念心,不要有缺,不要有缺失,我們的心不要偏差,不要偏向,要問心無愧。若問心有愧,這就是缺失,人的缺點,這就是我們自己問心有愧。我們就是要問心無愧才會圓。

所以,接下來的文就這樣說:「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

文殊師利
是菩薩摩訶薩
於如來滅後
有成就此第四法者
說是法時
無有過失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第四法,你就說,「由誓願安樂」。文殊師利啊!是這樣已經發菩薩心的人,這些大覺有情人,已經是發大心的覺有情的人,身體力行這些人,就是由誓願安樂。因為他不是今生此世,他已經過去生世就有這樣的因,有這樣的緣,今生此世,又有這樣的緣再來成熟,同樣在發這樣的緣。

文殊師利
是菩薩摩訶薩:
由誓願安樂
則無嫉恚懈怠諂曲
諸過失
是菩薩:
是修妙行道心之
覺有情

在人群中安樂,不論是什麼樣的環境,只要他有這三項的軌則──「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這身、口、意,身心合一,這樣我們就是有這個誓願,所以,這個誓願,既生生世世來了,我們心心念念,應該就要常常提高警覺,「無嫉恚懈怠」。我們不要嫉妒別人,不要怕人來接近法,我們要想盡辦法度。

入法脈、立宗門,我們要儘量這個法,讓人人能夠接近,我們的良能,我們的四大志業,好的人要趕緊,快號召進來,不要怕。我們在接引人、成就人,這是成就自己。我們四大志業,或者是四大志業的良能,就是要培養人入人群中去,所以要好好對人群,不要產生了嫉恚的心,不要去分別他。這都不是他人不好,是我們自己的心理狀況,去分別他,去排斥他,不是對方人不好。你會排斥,去排斥人的人,被排斥的,相信不是壞人,我們會成為排斥人的人,才是真缺點的人。用我們的角度,去看人家的缺點,不準確,別人認為是優點,是我們自己,有嫉妒心的人,去批評他是有缺點,這是不對的。所以,這個嫉恚,我們絕對人人不要有。常常說,缺角的,我們不要去看它,整個都是圓的。人人,哪一個人沒有缺點呢?我們若一直要將缺點放大,這樣,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缺點。總而言之,嫉恚不要有,這是凡夫很容易去犯到的事情。

再來就是懈怠,懈怠,這也是我們人最障礙道,就是懈怠。障礙心是嫉恚,障礙我們的身要入如來室,這是懈怠,它會障礙我們,我們無法接近如來室,這我們就要很自我警惕,不要懈怠。你無法入這個門來,哪有辦法入室呢?所以我們要好好在法門,我們應該要好好深入。不只是我們深入,我們要再引導人人來深入。所以,不要諂曲。剛才說過,人的面前讚歎人,對人說:「來啊!」背後呢?就是不滿意,要如何將他排掉。這就是叫做「諂曲」,諂在人家的面前,曲在人的背後,這實在很可怕,這千萬就犯不得!所以,我們絕對不要,嫉恚、懈怠、諂曲,這全都是叫做「過失」。

所以,是菩薩,是修妙行道的心,這是覺有情的人。沒有這些過失,才是菩薩,沒有這些嫉妒、懈怠,或者是諂曲,這些過失都沒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稱為叫做菩薩,因為這位菩薩,已經是「修妙行道」的心了。我們有在這個大直道這一念心,念茲在茲在這一念心。我們要度人,一心就是要度人,沒有要排斥人,這念心我們一定要顧好,這叫做覺有情的人。懂得顧好我們的心,叫做「覺悟」,這種覺有情,但是雖然是覺,不過我們還是凡夫,所以叫做「有情」。有情叫做「眾生」,是已經在「學覺悟」的眾生,這叫做「新發意菩薩」。要好好用心。所以,「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佛陀滅度之後,若有願意成就這個大慈大悲心,「大誓願力,第四安樂行」,這就是已經在學了。

於如來滅後
有成就此
第四法者:
有成就此大慈悲心
大誓願力
第四能安樂行者

學誓願,誓願就要撥去了,前面所說的缺點,我們的優點,我們的修行妙道法的道心,我們一定時時要好好力行。安樂,心很安,心沒有虧欠,很安,這樣在菩薩道上,這樣人群中身體力行。所以就說,「說是法時,無有過失」。

說是法時
無有過失:
演說如是
妙法華經時
無有一切
不善之過失

我們若能夠這樣,在講法都是很圓滿,沒有過失。我們要度眾生,不要有言語差錯,何況在說法之時呢?不要褒揚在人家的面前,背後呢?誹謗在後面。這也是言語啊!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口業之一,開口動舌無不是業,所以我們要好好很細心。所以,「演說如是妙法華經時,無有一切不善之過失」。這就是修菩薩行的人發大心,我們的過失都將它去除掉,我們用很直的心來講真妙的法。

無有過失:
謂菩薩慈悲
於一切眾生
護念化導
令得究竟住於佛法

所以,「無有過失」, 也就是「謂菩薩慈悲,於一切眾生護念化導,令得究竟住於佛法」。

因為我們既然發這樣的心,很自然就有諸佛菩薩、龍天八部在保護著我們,雖然我們是凡夫,我們發心,要講這樣的法,要行這樣的道,自然就有護法來護身。

就像我看到委內瑞拉慈濟人,吳冉云,在那麼動亂的社會,通貨膨脹,一直在搶,她開超商。雖然她也曾被人搶過,但是她憑良心做生意,別人在通貨膨脹,貧困的人沒有糧食了,現在有錢的人也買不到東西,她用一般的價錢給人;真正貧困的人,她也會去想辦法,將東西送到貧困的地方去。

但是,這些貧困的人,要拿到這些東西,要經過了她很用心去家訪,家家戶戶,每一個家庭真實的貧困,她現在四十多戶是她在照顧,都是極貧、病的苦難人。還有一、二十個學生,這個家庭他們在照顧。就像這樣,這就是菩薩在那個地方。她若要出門,因為那裡在搶的事情很多,何況說要發放呢?很有規矩來接受幫助,這都同樣要照規矩排列,要有規矩。每一次,警察很主動哦,當義工,志工。警察有男士的警察,還有女眾的警察,一直告訴她:「妳若要去家訪,我一定要跟著妳;妳若要發放,我們整群一定會來幫助妳發放」。這不就是像龍天護法嗎?都把她跟得緊緊的,都這樣將她幫助得很好,讓她很安全。別人的商店被人搶,她的商店雖然曾被人搶過,但是在這段時間,從她做慈濟開始,大家將她保護得很好。這就是她真的是用心,開這樣的店,別人在通貨膨脹,她保持著這樣,沒有想要額外又得到什麼利益,就是這樣這麼老實。

大家沒有東西吃,她就是將她的東西拿去做發放。但是每一個要真實,每一個人來接受發放,她不是說她自己,她會說:「是大家做環保,點點滴滴買來的東西。你要感恩的是慈濟,是某某人。」她就是這樣,從源頭開始。每一次要發放,同樣有一個會場,也要在那裡問訊,要在那裡感恩,感恩慈濟,感恩這麼多人在付出;做環保,點滴累積,這樣來幫助他們。不是說:「我、我、我。」不是哦!她功歸大家在付出的,這就是菩薩。所以很自然,他們那裡的警察就很自然,志工來保護他們。這實在是,在現在世間就有這樣。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菩薩慈悲,於一切眾生護念化導」。她有這樣,就自然有很多人,會來保護、會來幫助他們。所以,「令得究竟住於佛法」。自然就會這樣很平順,那麼困難,那麼危險,每天都大家都很謹慎,什麼時候要被人搶?不知道,但是她就是那麼的自在。所以,「如是功行」。其實,就是這樣的願行,應該是「如是願行」。

如是功行
所有天、人、魔怨
無能得其過失
故為一切天人等眾
所共供養而護持也

「所有天、人、魔怨,無能得其過失,故為一切天人等眾,所共供養而護持」。不論是天、人,或者是有魔、怨,都不會來損害他,不會來損害,不會來讓他有過失,這都會將他保護著。所以,「故為一切天人等眾,所共供養而護持也」。這些人都能夠身體力行,將他保護得很好。供養就是付出,願意為他付出,只要你發菩薩心,心正、行正,你有這念心,無私的愛去付出,自然很多人身體力行,都願意這樣同心協力去付出,這叫做「共,所共供養」,願意一起來付出。這就是我們要如何做,能夠得到很多人來護持,很多人同一念心,去為苦難眾生去付出。

下面接下來這段文再說:「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

常為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國王 王子
大臣 人民
婆羅門 居士等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些,這大家都熟悉了,都知道了。這些菩薩,他們這樣很用心投入,不只是一般的老百姓,包括了比丘、比丘尼,修行者,優婆塞、優婆夷,全都是修行的團體。大家也能夠來響應,能夠來共同一念心。又再有在俗家的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大家也願意響應。不只是佛教徒,連婆羅門、居士,也都一樣來響應哦!這就是要用心,自己要有修行,這個願、行,願行圓滿了,自然就有這麼多全都會來響應,來,共同來付出。所以,「常為四眾等隨機施教」。佛隨時隨地就是這樣,能夠來施教,而這些也能夠不斷來付出。因為佛法常在人間,佛法能夠隨時隨地,任何的根機都能夠適應,所以這種「四眾等隨機施教」。大家若是不要聽、不要問等等,佛陀還是發願,隨時隨地,哪怕是成佛之後還是一樣,滅度之後還是一樣,隨時隨地,佛法永遠都是在人間。

雖然我們現在說末法了,但是真理常住,只要啟發人心,人人心地無不都是正法,人人心地無不都是佛的境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是一念心。所以這樣,「大眾悅服」。大家都很歡喜,這個法,以法契事、契理,因為事與理能夠會合起來,這事理,全都能夠圓融,會做得很歡喜。

所以,接下來這段文再說:「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

供養恭敬
尊重讚歎
虛空諸天
為聽法故
亦常隨侍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就是無養這些,自然這個「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就是佛,他那個慈,施如是法。

供養恭敬
尊重讚歎:
佛慈施如是法故
四眾精誠願力深固
身口意行
用以供養恭敬、
尊重讚歎

因為佛陀(視)眾生,如親、如子、如己,這個法無時不在人間,所以四眾只要精誠,心要精,意要誠,願力要深,自然「身口意行」,這就「用以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大家就自然就這樣,身體力行在供養,在尊重,在讚歎。

虛空諸天:
遍虛空界之中
所有諸天
虛空下
行與法勝
故諸天歸向
尊法護教敬人

所以,「虛空諸天」,他是「遍虛空界」,遍虛空法界,「所有」,全部這些諸天,這虛空之下,就是人間,「行與法勝」,我們的身體力行,和法能平行走;「行」就是與道理平行,全都沒有說法較高,行較低,平行。所以,「故諸天歸向」。這些天龍護法也會來護法,諸天也會來護法。所以,「尊法護教敬人」。這是虛空諸天都會來擁護。所以,「為聽法故亦常隨侍」。

為聽法故
亦常隨侍:
為欲聽聞法音之故
亦常晝夜隨逐

同樣!虛空中雖然我們看沒有什麼,我們常常在說,虛空見與不見,無不都是有有情界,我們應該要常常很尊重。我們讀經也好,誦經也好,我們所走、所做的事情,古時候的人不是說,「舉頭三寸」,三寸哦!「有神祇」,就是這樣的道理。不要說我們在做,大家都沒有看到;我們在想,大家都不知道。起心動念這都有,有這樣的靈感在哦!所以我們要相信。佛陀不希望我們迷信,但是我們要正信。佛經裡面也是這樣,你的心正、行正,你哪需要迷呢?我們道理都在我們的心,在我們的行為,行與法是平行,我們哪有什麼虧欠的心態呢?就沒有了。所以,這些龍天護法就是,「為聽法故,亦常隨侍」,都會在我們的身邊。所以「為欲聽聞佛,法音」,所以常常晝夜,都這樣在我們的身邊。

所以,愛的力量就是這樣,我們要相信,要聽、要知道、要覺悟;我們不知道,我們要問,我們要好好信,相信,我們還要很體會、了解。所以,若能夠這樣,法永遠都是在我們的周圍,護法都在我們的身邊,那就要看我們心有正嗎?行有正嗎?這就要靠我們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