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9月25日】髻喻權教 珠喻實理

Community:
Branch:

「世間知識難堪信,甚深微妙法如是。善惡因緣循環報,是為易信解之法,而大乘圓頓之教,則甚為難能信受;凡夫性淨可成佛,為難信中之難信。」

要用心來體會、來了解。「世間知識難堪信,甚深微妙法如是」。也就是說,我們世間人所知、所懂的的知識,要來了解甚深微妙法,這麼深的法,實在是很難,難堪信。我們的知識,要去相信這麼深,微妙的法,實在是不堪信。因為我們的知識很淺,哪有辦法去體會到佛陀大覺者甚深微妙的法,這很難啊!所以,佛陀他很想要將他心靈境界和大家分享,但這些眾生的根機卻是不堪,所以佛陀就開始運用那「善惡因緣循環」的果報,來讓大家了解,因為這比較容易些。懂得聽、聽得進,要信,要相信、要了解,也比較容易。

所以,「善惡因緣循環報,是為易信解之法」。這是佛陀對眾生根機的分析,他要觀機逗教,因為這樣才開始用「四諦法」為開頭。但是,「而大乘圓頓之教,則甚為難能信受」。所以佛陀想要將這大乘圓教的圓頓之法說出去,但看眾生的根機,那種的迷惑、執著,所以釋迦佛還是久久蘊藏在內心裡,無法直接施教出去。因為他所觀機,這些眾生的根機還是「甚為難能信受」。要他們真正徹底相信,去接受,而且持,去身體力行,唉!還沒到,根機還沒成熟,所以無法施展這樣的教育出去,是因為眾生根機還不夠。可見「凡夫性淨可成佛」,雖然要接受的根機還差很遠,不過這些凡夫的性,凡夫本性本來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能夠成佛,這是佛陀所相信,而且很篤定人人本具佛性。儘管是這樣,但是人人根機還是離很遠,因為我執、我相,煩惱、無明還是很重。雖然可成佛,無明、煩惱不去除,要如何成佛呢?

所以,「為難信中之難信」。我們要直接說出了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絕對是無法去體會。人人決心修行,就要身體力行,要好好修持,到了見境不動心;看見世間種種的境界,能夠保持著一念心不起動,能夠這樣如如不動,不受世間煩惱、無明所染污,這是很困難啊!所以,這個法,這個一真實的圓頓教法,還是還隱藏著,還無法這樣施教出去。

獨王頂上一珠,轉輪王喻如來,
髻喻二乘權教,珠喻一乘實理;
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為權所隱。

這就譬喻,「獨王頂上一珠,轉輪王喻如來,髻喻二乘權教,珠喻一乘實理;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為權所隱。」所以這段時間一直讓大家來認識這顆珠。看看,我們前面一直說過了,轉輪聖王,他看到諸小國起兵來犯,會派兵去討伐,大家侵佔過來,他就派兵出去降伏。戰有功分,一一賞賜他們,只有一項還沒有付出。就像佛陀他用法循循善誘,轉眾生的心輪,人人的心境都在無明中,緣著境界不斷複製無明、煩惱,佛陀為一大事因緣,就是這項大事──眾生複製無明這項事情,所以佛陀來人間就是要「開、示」,讓眾生能夠覺悟,回歸清淨本性。但是,奈何眾生就是執著性很深,垢穢深重,沒有辦法,所以佛陀生生世世在人間施善法、結善緣、度眾生,這是累生世修來。但是眾生浮沉,浮起來就又再沉下去,發善心、立善願、行善行。一段時間,不堪外面境界再來啟動,這念心很快就散失,所以起起落落、浮浮沉沉,生生世世一直來,一直施教,重複再重複。眾生就是這樣。

所以,既然因緣漸漸成熟,現相成佛了,其實是三寶具足,佛、法、僧既具足了,就在僧團裡典範施教,但僧團的根機不整齊,所以他就這樣在說法。雖然佛陀知道根機不整齊,但是要找到真正一點即悟,一善即永恆,這種的善願,要叫他們永遠保持,但周圍環境是不理想呢?所以他就要用時間來換環境,設方便來施教。所以過去四十年間,在這個時間,眾生從聲聞,從聲音聽入,慢慢了解,時間、次序有前後,邊進來了,有因緣進來了,有因緣開始接觸;聽了,慢慢進步了,那就是緣覺。開始懂得從這個法緣外面的境界,去體會無常。這都是這幾天一直向大家說,讓大家很了解。

佛陀盡心力隨眾生根機,隨機逗教,四十二年間,什麼樣的方法都說了,根機呢?慢慢引導。就如轉輪聖王統領國家,若有人來侵犯,就要派出了去降伏的兵眾。就像釋迦牟尼佛,是轉輪聖王,他平時就是要好好循循善誘。就像國家的兵將,平時也要練兵、操兵、練將,這就是譬如我們平時也要用靜謐的心態,好好用功,調適我們的心思,我們有正善行嗎?有善思惟嗎?我們的心有定下來嗎?我們的智慧有開啟嗎?在平時,佛陀不斷給我們法,我們不斷接受、不斷進步,這樣的精進,就是轉輪聖王在練我們的心思,轉我們的心輪。

幾天前我們不就說過了嗎?說天下,統領四大部洲,其實說天下,這麼大,虛空有盡,但是我們的心量無窮盡,要說的就是我們的心輪,統攝遍空法界的道理。我們應該都要知道,這就是佛陀心靈的境界。「佛心為己心」,佛所知曉、所覺悟的環境、道理,我們也應該要知道啊!佛陀這樣教我們,就是希望我們的心境和佛的心境會合。我們現在一直在呼籲「佛心為己心」,現在就是要學佛的心境。所以,現在要學,「師志為己志」,大家共同一心志,就是要學佛的心境,學佛回歸心靈的本性。所以,這只是唯一一條路,是微妙的道理,甚深微妙法就是這樣。不是世間人的知識能夠堪得信,所以我們就要不斷精進,不斷磨練我們自己,能夠到達佛心為己心,佛的境界就是我們的境界。不過我們現在離佛的境界是很遠,所以平時我們要精進,我們要在正行法,正行的法,正思惟。這種三昧禪定的境界,我們的心就是要定在這個地方,才有辦法開啟智慧。

境界還離那麼遠,我們回歸回來立弘誓願,大家要共同彼此向前走。所以「師志為己志」,我們要追隨佛心的意境,只好大家就要用共同心志去追求。佛陀的時代也是這樣,啟發大家的心,讓大家啟發他那分智,不只是知而已,是智慧,不是知識;轉「識」為「智」,轉那個知識為智慧。希望我們人人現在是轉識為智的時刻,所以我們能夠共同一志追求這個微妙的真理。佛陀也是用四十多年循循善誘,四十二年後,佛陀的年齡已經是這樣了。佛陀了解因緣,儘管根機還未整齊,他也一定要將這個法,最後這個法說出來。所以,「獨王頂上一珠,轉輪王喻如來」。那個髻就像轉輪王,轉輪王是世俗統領人間的王。以前的人把頭髮留長,到了有地位、有年齡,他的頭髮就要將它盤起來。盤起來,就結在頭頂上,這是髮髻。若是人王,眾人的王,就是轉輪王,他的頭髮就梳在頭頂上,若是女人,很多都是梳在後面。這頭髮的包叫做髻。

所以,「髻喻二乘權教」,就轉來如來的教育,那個髻就表示教育。這個教育,佛陀要展教育,因為眾生根機不同,所以他就要分,分方便法與一乘實法。方便叫做「權」,權巧的教法,隨機說法。「珠喻一乘實理」。珠就是表示一乘實法。(「髻珠」不等同「頂成肉髻相」)這就是佛頭頂上,他三十二相之一,那個頭頂,就是骨,頭骨比較飽滿,所以譬喻珠。它不是髮髻,它是他天生生下來的,就是這樣,頭骨有比較隆起來,比較圓,就是譬喻珠;珠就是譬喻一乘的實理。這一乘的實理是在佛的心懷,心腦裡面,所以還沒有展現出來,我們過去一直說還沒有暢言本懷,這個本懷就是現在所譬喻的「頂上髻」,就是頭頂上髻,好像頂上的珠一樣。

所以,「珠在髻中,猶如實理為權所隱」。頭上有頭髮,這轉輪王頭上用頭髮的包。若以佛陀,如來,他不是用頭髮,他就是他的相,三十二相之一。這頭蓋如髻。譬喻這個珠在髻中,珠,就表示真實,真實實理。「珠在髻中,猶如實理」,這是一個譬喻,實理就是這樣「為權所隱」。為了要施教,所以不得不用「權」,顯權巧的教法來教導,所以真理被這個權巧的教法隱在下面。因為佛陀無法一下子就撥開權巧,一下子就用實法去施教,只好用時間,應機逗教,循循善誘。因為這樣才會「實理為權所隱」。為了要講一乘法。

謂如來於法華會上,
開權顯實授記二乘,
轉小向大而得作佛,
猶輪王解髻中之珠,
與功臣故以此為喻。

所以要大家根機整齊,時機到了才能夠說,也就是說,「謂如來於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授記二乘」。四十二年間都是施權,權巧方便,一直到四十二年後,如來在這法華會的道場上,開始開權顯實,將這個「權」,權巧,將它撥開,因為「實」被權巧隱起來,現在將權巧撥開了,顯出了「實」的道理。佛陀來人間就是為了這件事情來,那就是先授記,要先讓大家建立信心。有信心才有辦法學法門,所以要先建立信心。所以,我們前面說過了〈授記品〉,多少的弟子一次、再次,再三來授記。〈授記品〉也說很長,這種慢慢讓大家先建立信心。

所以,「轉小向大」。讓大家自己有信心了,知道過去所修的就是小乘法,讓大家稍微反思一下,反省一下,了解過去都是執著自己,獨善其身,只想要自己解脫。原來必定要投入人群,去兼利他人,去人群中歷練,原來這功夫若不夠,還不能夠入人群去。所以我們也要歷練這些功夫,了解無明要預防,我們要防非止惡。這個「戒」已經很穩定了,我們才能夠入人群去;我們的心要很「定」,才不會受人群影響;我們的「智慧」要很充足,才能夠應機轉法。這就是我們所要歷練的。所以,在這〈授記品〉讓我們相信、讓我們了解,現在大家知道要轉小向大,這就是佛陀開始要將最微妙的法現前出來。所以,「轉小向大而得作佛」。自己知道:我不是只能了脫生死,我還能夠成佛,只要我走過了六度萬行,因圓果滿了,若這樣自然我就能夠到成佛的境界。總而言之,就是要借眾生苦難的環境,投入,去歷練這種充滿煩惱、苦難的世界,去投入、去歷練,「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所以,「猶輪王解髻中之珠」。佛陀就是譬喻如轉輪王一樣,他在這個時間論功賞賜,但這個髻中有一顆明珠,還沒有給人。單獨的這顆明珠,就是要看真正能夠堪得的人,才能夠得這顆珠。所以輪王也在等時機,要計畫哪個時候才能夠付出。所以,「與功臣故以此為喻」。這顆珠一定是給最有功勞的人,也就是我們修行真正最能夠體會佛的教法,真正我們的心境能夠與佛心靈境界會合,與天地宇宙能夠同體。這個過程,就如諸菩薩,法身菩薩;這個境界,自然就能夠到佛境界,與天體共一。這就是要我們再好好努力、再用心。這些境界大家若能夠體會、了解了,再下去的道理就會比較清楚,愈來是步步要接近,因為如來開始要用法來印證給我們,我們要好好用心。前面的文,

經文:「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前面的文,如來在這個賢聖,就是這些弟子,小、中、大乘的弟子,在這些小乘、中乘、大乘弟子中,隨順他們的根機、他們的用功。他們的煩惱無明斷到什麼程度;他們投入人群,接觸那個圓融到什麼程度;什麼樣的緣,結什麼樣的緣,是好緣,是惡緣等等,佛陀就是觀機,是不是內修外行,德有具足。福德因緣具足了,這些人他就一一為他讚歎。什麼樣的人做到什麼程度,為他肯定。這種以功賞賜,又再教他們,分析給他們知道:「你這樣做是對,但是你要再這樣來分析。救人是對的,但是你要如何考慮。」就像最近也是啊!天下災難偏多,我們法脈、宗門,宗教處同仁大家都很用心。臺灣在這幾天之內,有很多地方大雨成災,我們要什麼時間才能夠動員出去堪災?

就像我剛才走出來時,清修士就跟在我的身邊,他們徹夜守護,在看新聞及氣象報導,以及了解各地區,有沒有會報回來什麼樣的訊息?我走出來,他們就跟我說。我就問:「這樣整晚當中都平安嗎?」他說:「還算平安,不過昨晚九點時,警消來一個訊息,希望慈濟能夠供應熱食,因現在已將他們撤離住處,暫時收容在某個地方,希望我們能夠緊去提供茶水、熱食。」我這樣短短這樣走出來的這個路程,就接到這樣訊息。除了在臺灣,還有國外也有水災。斯里蘭卡,我們現在有多少的東西要運送出去?量要多少?又再,菲律賓是人禍所造成的,很大的災難,現在情況如何?能進去嗎?什麼時機能夠進去?現在還在危急中。災情已經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會平息下來?我們都要很了解。且外面開始要準備,需要什麼樣的物資,去應急、去救濟。很多人已經無家可歸,很多人一無所有了。

就像我們最近一直說的,難民的問題,這種這就是天下災難多。人間菩薩力量要增加,但是救人的人要出去,我們也要很用心去保平安,安安全全才有辦法救人。這都是平時要很用心,「你們這樣做對,但是你們要這樣這樣的考慮。」這就是安全的法,要如何施展你救人的方法。救人,苦難的人得救了,付出的人也要平安、法喜充滿,這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因緣,「善惡因緣循環報」,這是在說這個事相;事相很容易,我們要去做,也能夠做。你造什麼因,這個過程中什麼樣的感受,有什麼樣的結果,這比較容易體會得到。

所以,這論功賞賜,這個聖賢,你的心境到什麼程度,你接受多少法,佛陀要一一了解。「其有功者,心亦歡喜」。看到這些人已經有用功了,這樣的無明去除了,這樣的煩惱消滅了,這樣的疑惑慢慢在解,解開那些疑惑,這樣佛的心也很歡喜。所以,他「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佛歡喜了,趕緊快再講經,讓他了解這個方法。「你這樣對,有這樣的缺點,你再改一下,要補充這樣的法下去。」就是這樣,又再講經,讓大家心悅,歡喜了。所以,「賜以禪定、解脫」,又再給他禪定,正思惟、正念法,如何去走,如何保持這個正念,這個法。我們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讓人人愈做愈增長他們的智慧,同樣的道理。所以,一直到「禪定、解脫、無漏根力」,我們要一直一直,一項一項的了解。對佛法也是這樣,我們能夠到無漏,「戒定慧」、「信願行」、「六度萬行」,這我們全都要一步一步走過來。我們走過來,就是我們所得的,這叫做「法財」。

「又復賜與涅槃之城」。你走過了這條安穩的路,讓你身心輕安,很自在,這就是涅槃之城,靜寂清澄,這種涅槃之城。所以,「言得滅度,引導其心」。若能夠這樣,心一片淨空了,這就是我們最歡喜;沒有煩惱,就是最輕安自在,很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過去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讓他照方法做,但是最深妙的法還沒有說出來。四十二年前大家安安穩穩走過了這條修行的道路,煩惱、無明的路去除了,已經漸漸走入覺性之道了。所以,下面的文,接下來再說,

經文:「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

*難信之珠,喻甚深難思議,難信難解之妙法華經。喻髻珠久祕,而今與之。喻久祕深藏之法華經,向來未曾宣說,而今乃敷演說之。

開始了,這「難信之珠」,譬喻甚深難思議。我們要先了解一下。這顆珠,這實在是很難得哦!就是譬喻這甚深微妙的意義,「喻甚深難思議,難信難解之妙法華經」。就是像這顆珠,「喻髻珠久祕,而今與之」。這已經深藏很久了,無人知,叫做「久祕」,無人知,已經很久了。所以,「喻久祕深藏之法華經」。就已經四十多年了,都還沒有展現出來,這已經很久了。「向來未曾宣說,而今乃敷演說之」。這時候開始普遍要向大家說了。

經文簡釋: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轉輪王喻如來,兵眾有功,如王心甚喜。
兵眾有大功,即喻賢聖軍,已降伏諸魔,已滅三毒、出三界等是。

所以,「文殊師利!如轉輪聖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佛陀看到這樣也很歡喜,就像轉輪王,派兵去戰爭,得勝回來,王會很歡喜。同樣的道理。所以,轉輪王就是「喻如來,兵眾有功,如王心甚喜」。就是心王,我們的那個心王很歡喜。就像國王歡喜,或者是佛歡喜,或者是我們去除煩惱、無明之後,輕安自在的歡喜。這就是從內心,我們稱為「心王」,因為我們有我們的心靈世界,有我們心靈國土,三界也是在一心裡。所以,「兵眾有大功,即喻賢聖軍」。賢聖,就是聲聞、緣覺,和初發菩薩心的人,這都叫做「賢聖」;若是聲聞叫做「賢」。過去已經解釋了。「已降伏諸魔」,已經降伏諸魔。這一段一段,煩惱魔眾我們慢慢將它降伏。所以,「已滅三毒,出三界等是」。我們的煩惱、無明沒有離開貪、瞋、癡,因為有貪、瞋、癡,就伴隨著慢、疑;貪、瞋、癡若滅掉了,慢、疑就降伏了,就沒有了。

*如轉輪王,喻有大功勳。謂於一切善法,精進勤修持,不生懈怠,圓滿善業。派兵將征伐,有戡亂之策。

所以,「如轉輪王,喻有大功勳」。就是譬喻這個轉輪王,有大功勳,已經領眾去討伐,這個眾領,大眾的領導者……。「謂於一切善法」,就表示我們的心王能夠讓我們的心所,我們的心所就是我們的心王,其他所有的念頭,這都叫做「心所有法」心所有法,就是善惡雜揉。善的,平時訓練好兵眾,那就是他的如法的心念,或者是還沒有得受到降伏的這個煩惱無明,這種的心所。已經對法有接受,我們的心念對法有所接受;有的心念、觀念還沒有接受到的,這「心所有法」。

所以,「謂於一切善法」,對這個有大功勳,他這樣不斷的在這個善法「精進勤修持,不生懈怠」。就是已經在訓練中,這些眾領兵眾,不斷不斷在訓練,很勤、很精進,「圓滿善業」。就是那個不如法的事情,我們全都沒有了;有不善,我們全都將它戒除掉了,都沒有了。所以,防非止惡,那個非,不對的事情我們也已經都不會進來我們的心裡了。所以,因為這樣「圓滿善業」,也就是六度行,我們也都了解了。所以,「派兵將征伐,有勘亂之策」。就是要在那些兵還沒有作亂,其他的煩惱還沒有啟動的時候,就要時時去巡迴,去勘視它,讓它不要作亂起來。就是我們在修行,我們這些事情,我們都很清楚了解,受用在我們的日常,我們也要很注意。萬一,我們還未認同的事情,我們很快就被我們一個心念,將我們侵越過來。若這樣恐怕我們沒有顧守好,「防非」不住,沒有防住,所以它若侵略過來,那就要大動干戈了。所以平時就要派兵眾,這樣在那個地方顧守著,這叫做「勘亂之策」。就是有方法,不要讓它作亂起來,這是同樣的道理。

*喻滅惑斷無明之功:於事理決斷,慧心安法於境決斷,名之為智。是智有能進修大乘之機,故心甚歡喜。

所以,「喻滅惑斷無明之功」。將這個惑,惑就很多了,塵沙惑等等,我們要如何一一將它掃除?無明煩惱,這比較粗,煩惱很粗,是粗相煩惱。我們若正在起煩惱,人家看到就知道,「啊!你又在起煩惱了,什麼事情啊?」所以,煩惱是比較粗相。無明就是,「我聽到什麼事情,我就是一直無法解開,我一直放在心裡解不開。」這叫做無明;是非也無法去斷定,這叫做無明。而塵沙惑呢?那就是我們還沒有乾淨的,還沒有很清楚,很濛霧,我們這個習氣。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一層一層去了解。這種「惑」及「無明」,我們已經用功斷除,這就是我們已經用功,很了解了。

所以,「於事理決斷」,知道什麼樣的事情可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我們能夠很清楚的決斷。該做的要認真,不該做不要去冒然,不要去冒險,那就是要好好分別清楚、分析清楚,所以一直都是在這樣的行動中。所以,「慧心安法於境決斷名之為智」。我們的慧,平等慧。雖然前面有「分別智」,分別可不可行;「平等慧」,我們就要知道,雖然有惡的、有善的,善、惡我們要如何……。惡的要如何去寬容他?要如何去包容?要如何去救拔他的思想、他的觀念?要如何慢慢讓他能夠解開這分惡習的惑,無明的行動,這種的心念、這種煩惱如何去解開?這也是要用平等慧,好好用心來將他安於法中。

菩薩在做事情也是都用這樣,要如何「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用種種方法去拔除苦難,之後要如何將他安住,讓他變成了淨化,是一位回歸本性的人?看看,監獄裡面,能夠好好將他淨化之後,讓他的觀念、思想,有這個正善念,有這個正確的方向,善的念頭。這種再重新來,也是同樣在平等真如本性,就是平等。所以,「慧心安法於境決斷」,我們要有這樣的心量。「名之為智」。我們有分別智之後,後面還要有一個「慧心安法」,這樣才會圓融。所以,「是智有能進修大乘之機,故心甚歡喜」。

經文簡釋:
「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以此頂上難信之法,八萬四千法門,名為頭髮,此妙法者,法中最勝,如髻中珠,四十餘年祕而不談,名為久在。為機未熟,故不即速說。今解髻即開權,與珠即顯實。

所以,「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這就是譬喻這顆珠最後也是要付出去,得到這樣的人,他就要付出。所以,「以此頂上難信之法」。在頭頂上明珠喻難信的法,就「八萬四千法門」。這顆珠,含蓋著有八萬四千法門。看《法華經》這麼長,雖然說這麼長,其實裡面的法,有說清楚嗎?還沒有啊!就像露珠一樣,還沒有。所以要很用心。它內含八萬四千法門,因為眾生八萬四千煩惱,所以,無明有多少,法就要有多少,這叫做「名為頭髮」。

頭頂上的珠,「此妙法者,法中最勝,如髻中珠」。就如那髻中的珠來譬喻,「四十餘年祕而不談」,深藏,四十多年深藏著,都沒有說出來。「名為久在」,已經隱藏很久了。所以,「為機未熟」,因為根機還沒有成熟,時機還不到,根機沒成熟等等,「故不即速說」,因為這樣,沒有很快就說出來。「今解髻即開權」,現在要把那顆珠拿出來,就像轉輪王要將那顆珠拿出來,那就是像佛陀開始要將這個「實」把它顯現出來,開權顯實。

*喻法華開顯,久默斯要,祕而不談,故云不妄與人。

就是譬如「法華開顯」,把這個《法華經》開顯出來了。「久默斯要,祕而不談」,很久以前一直隱藏在內心,隱藏在腦海中就久久還未說出來。「故云不妄與人」,雖然還沒有說出來,但是這是佛的本懷;他來人間,就是為這件事情,要來「開、示、悟、入」,但是久久以來,久久都是隱藏在內心裡。但是,也不會忘記給人,也不會輕易就給人,也不能輕易就給人,所以永遠都會記得,也永遠都要好好選擇對的人。這就是這部經,真正是很奧妙。

經文簡釋:
「而今與之」;而今靈山、根氣既淳正是其時,觀而付與。

「而今與之,而今靈山,根氣既淳正是其時,觀而付與」,現在在靈山會上,根氣既淳,所以正是其時了。所以現在在靈山會,時間也不能再等了,根機也差不多純熟了,所以時間正是要說之時。「觀而付與」,已經看了之後,決定就是要說出來。

經文簡釋:
「如來亦復如是」;如來下,合大功勳。如來說法,隨機受道,亦如輪王隨功賞賜。

所以,「如來亦復如是」接下來這段文,「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如來亦復如是」,就是如來也是這樣,「如來下,合大功勳」,如來說法就是隨機受道,隨他的根機能夠接受的法,這條路他會走,指引他這樣走;他的腳力足夠,就告訴他這樣的路可走。「亦如輪王隨功賞賜」。

經文簡釋:
「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為大乘教法中之王,以無漏法教化一切。

「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佛,就是三界中的大法王,所以,以這個法來教化一切眾生。「為大乘教法中之王」。所以,這就是大乘教法中之王,這部經叫做諸經之王。「以無漏法教化一切」,這就是佛陀人間說法,要等待說這部經的因緣,已經等四十多年,現在不得不說了。根機不論怎麼樣,總是要把這個法講出來,所以是最後。涵蓋著一切妙法,都是在這部經裡面,裡面的含義很深,需要大家時時用正思惟,正法的行,好好用心,定心、智慧心,好好思考這個法中的意義。我們要轉識為智,把知識變成了智慧,才能夠堪得接受這部經,法才能夠時時入心。所以學佛者,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