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9月24日】賜以法財 又與涅槃

Community:
Branch:

「由修持戒定慧,能斷三界生死因緣之苦果;持戒定慧名無漏因即道諦,能斷三界生死苦,證真空涅槃寂滅之樂,是真空無漏果即滅諦。」

用心啊!「由受持戒定慧」,我們要好好用心,戒、定、慧,這是我們追求佛法最根本。用心修持,要精進,用心學習戒、定、慧;戒、定、慧,也稱為「三無漏學」。持戒,就要「戒無漏」,好好守好規矩,在家居士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簡單這五項要守得好,這叫做在家戒無漏。但是,我們常常在說,現在社會複雜了,人心起伏不定,除了五戒,我們慈濟期待人人,生活中的十戒,也都要謹慎修持,這是面對生活,舉止動作、待人接物,社會上很重要。不論是交通問題,或者是家庭,對父母等等的人,我們都要用出來,對朋友、對社會。所以,除了佛法,所教導我們的五戒,還有慈濟十戒,更要好好用心。

若這樣,在人間,我們的人格、生活就沒有欠缺,要用心。若出家,就要守更多,幾百條的戒律,在生活中,時時要提升自己,守戒無漏。要持定,心就要專心來戒律,專心在我們常住,常住的規矩。常住的規矩,除了日常生活,包含了我們的舉止動作、開口動舌,起心動念等等,我們就要把心顧得沒有漏脫掉。戒律一條一條,就是不能「脫線」了,要用心,要穩定下來。若能夠這樣,不犯戒,心顧守得住;不犯,心就不會亂,自然我們的智慧就能夠產生。所以,持戒定慧的因就是種子,戒定慧的因,名叫做「無漏因」,就是我們的道心、我們的根,道根要堅定,這叫做持戒定慧的因。那個因的種子我們要持得住,那粒種子在我們的心裡,我們能夠產生,無量無數的種子出來。種子就是道心,就是聽來的法,我們在心裡,從日常生活體會了解;了解一項,就是一項的因緣成熟。

善根因緣成熟了,就像那顆種子在我們的心地,我們心的小乾坤裡,有因緣都很成熟,有大地、有空氣,我們心靈的環境,我們要不斷製造好,我們心靈的環境。這個空氣清淨,內心的氣要很清淨,要不斷吸收法。法譬喻水,外面的法,來滋潤這大地的種子,內心清淨的氣氛能夠增長,我們種子,讓它能發芽,能夠從小樹成為大樹,因緣都很成熟,那棵大樹,就是能夠產生無量數的樹種。我們因緣,只要一粒種子的因緣進來了,就能夠「一生無量」,而無量的法,就是從我們接受進來的種子,不斷不斷以事會理,以理來發展事,有為法。將這事理會合,有為法在人間都是善法,都是軌道。有這個戒律、軌道,守在戒律,應用在善道,這叫做無漏因的種子。

所以,持戒定慧的因,叫做「無漏因」,粒粒種子都在,粒粒種子,都能再發揮它無量數的種子,成為菩提林,那就更多了。所以,這就是道種,就是道種智,叫做「道諦」。因為這無量智慧的種子,能夠斷三界生死的因緣,斷了苦。這個苦的因緣斷除了,自然我們持戒,這個無漏的因,粒粒的種子都沒有讓它漏掉,粒粒都是在我們的心裡,我們這個道種,道的種子,那就是道理,理就是「諦」。這一條道路,粒粒的種子這樣將它布種下去,就如我們看樹,路邊兩排的樹,這樹就是都一粒一粒的種子,一棵一棵的幼苗。因緣成熟,在這個道的上面,樹已經成大棵了,兩邊的樹合起來,看起來全都就像,綠色隧道一樣,會很美!這就是道的理。

這條道路有這樣的種子,所以長大了,旁邊都沒有其它的雜草,就是這麼旺盛的菩提道種,這樣延續下去,所以這樣「斷三界生死」,因為菩提叫做「覺」,這覺的種智,一直產生起來,迷,無明、煩惱,就一定一直斷掉了,我們沒有無明了,沒有煩惱了,就是覺性增長,當然我們三界生死的苦,就斷掉了它的根本,我們就不會再復生,那樣無明的因的種子,就完全去除了,所產生出來是覺悟菩提種。這是我們要很用心,持戒、定、慧,自然那些無明、煩惱的雜草,就都完全去除了。所以,我們能夠證,覺性成長了,我們就能證得「空」。知道人間一切都是苦啊、空啊,我們要好好掃除了,那些煩惱、無明,回歸到寂靜清澄這個境界,這必定要沒有雜質染污,沒有煩惱、無明,進來我們的心地,進來我們的空間裡,我們完全都要掃除了。

就像現在一直在說,污染了,空氣污染了。就像在北京,在(二0一七年)五月初,有一個很強烈的沙塵暴,那個沙塵暴很強力,造成了交通和人的生活,都是很苦。因為,他在這一邊,看不到對面的建築物,這已經一片的濛霧了。開車的人,在路上開,總是無法知道,前面車的距離有多遠,這危機重重啊!平常的人,知道這沙塵暴這麼重,呼吸會對身體影響很大,這是一種很難以忍耐的大環境,所以很辛苦啊!這波的沙塵暴,不只是在北京,除了北京,也已經日本,也受到這波的沙塵暴,這樣很強烈到日本。這是空間的污染,這都是很煩惱的事情。而那個地方,有這樣,一位張居士,他從在見習、培訓,聽到大家在分享,慈濟的種種,培訓那當中,多數的人分享社區做環保,加上了師父和大家說話。

「環保,現在國際間很重視,是人間人人不能捨棄的責任,大家要負起這樣的責任,大家不能推捨,說:『環保和我沒有關係。』污染是人所造成的,已經傷害大地了,不是空氣污染而已,大地也被傷害,很嚴重啊!」他用心聽,聽了之後很有感受,回去開始很用心投入做環保。他是一個企業家,卻是很願意投入去做環保,這麼多年來一直去宣導。開始在做,彎下去撿,在撿那些人家丟下去,他把它撿起來。開始的時候實在是很不適應,周圍的人的眼光,真的不適應。不過,若想到師父和他們說的話,他就說:「大家既然做得到,別人做得到的,我怎麼做不到?」這種的發心,要發起心來,堅持就是為大地、為人類、為空間,他就這樣定下心來,不管周圍的眼光,他還是自在,不只是做,還宣導。

他就去租了一輛電動的三輪車,布置得很好,每天就用這輛出去,去回收、去宣導。他這樣在宣導,條條有理,也已經社區的人受影響了,開始帶動社區。白天做、晚間做,這個社區帶動,或者是一大早做,或者是有人下班回來,來做。他很發心,就開始負責,讓人吃;下班回來還沒有回去家裡,就投入做環保,他就趕緊香積,讓人最少也吃個點心。或者是早上,環保做好要去上班,也同樣讓人營養足夠,肚子會飽,歡喜去上班。就如這樣的心態,和我們臺灣環保菩薩,是一樣的心,不只是他自己做,連太太也帶出來做,家庭、孩子,全家投入了,從人群中而帶動到學校去,這實在是很大的力量哦!所以,這種淨化空間,淨化人的心念,他又再一直去推動,「清淨在源頭」。師父這樣告訴他們,家家戶戶,所以現在,人家若把這些東西拿來,一定是家家戶戶都分類好了,很乾淨才送來環保站。這已經社區的環保清淨在源頭,已經做起來了,這對社區的乾淨。

還有一位地方,有一位鄧金蓮,也是啊,委員,也受證了,她在那個地方,有一個社區,本來過去都很髒,她一直跟她的先生說:「像這樣的環境,我不要住了,是不是離開這樣的環境?」先生就告訴她:「既生在這個地方,就要安住在這個地方。」她就這樣想:既然要安住在這裡,無法離開這裡,那我就來改變這裡。這是她下定的決心。她投入慈濟,她自看慈濟大愛環保菩薩(「草根菩提」),全球就是這樣在做。慈濟人,很多國家都這麼重視環保,就是這樣,能夠人人出手來做,來呼籲,髒的地方也能夠變乾淨。但是開始很困難,她就聽到師父這樣說的故事,麻雀,這麻雀,這小鳥雖然身體很小,雖然力量很小,非常的渺小,但是山林的火燒起來了,要怎麼辦?

牠,這隻小鳥,就用牠的身體去沾水,將這水,濕的水在身上,在那個地方展翅,一滴一滴,也想要滅掉這場的火。她說,這個故事啟發,她說她發願,她要做這小麻雀,來帶動社區。果然,社區也被帶動起來了,把她的孩子,女兒,現在讀書,有在讀中學的,也把它帶入學校裡,由老師帶學生來學。這也是帶動得很乾淨。整個社區全都動員了,他們那個社區,差不多百分之五十的人,都有來投入,而且家家戶戶,同樣「清淨在源頭」。看到那裡的菩薩,她帶動起來,已經受證的四位菩薩,也全都被感動,也同時發願,帶起了各人的社區,這樣,已經,已經形成了這種,環保推動的風氣。果然,那個社區已經乾淨了,那個社區也提供了,那社區的一層,第一樓,讓她做環保站。有心就沒有困難,髒的環境變成了乾淨的環境。所以,這是有為法,用這個法投入,做就對了。

在北京的張居士,他記得「做就對了」,環保的理念,決心宣導,對的事情,做就對了。這位金蓮委員,她,她的想法,就是小麻雀,她願意發心,自己做一隻小麻雀。看,這樣也能夠帶動人,簡單的一句話,有為法導向善道,家家清淨在源頭,環保落實在家家戶戶,清淨在源頭。看到這樣的故事,真的是很感動,離我們那麼遠,我們做環保這個精神,能夠在國際間展開了,這小小的心願,也能夠影響大大的環境哦!這就是我們的有為法,也就是無漏的心力,戒、定、慧。用戒,自己要身體力行,你要做得很好,你沒有偏差的心念;你要專心一志,發揮你的智慧,堅定你的道心,守你的規則,自然你要帶動人,不困難,愈做愈歡喜,大家做得很歡喜。環境也清淨了,大家的心也歡喜了,這不就是「證真空涅槃,寂靜之樂」呢?

那個沙塵暴,心靈的沙塵全都撥開了,已經一片真空無漏,那就是像天空,藍天白雲,都已經展現在那土地上面了,這就是果,我們看到了。付出的結果就是快樂,是用很誠意的心所帶動起來。「無漏」就是沒有煩惱,就是快樂,安樂的果;「無漏」就是沒有煩惱,那個果很清淨,那就是安樂行的結果。所以,「即滅諦」,滅掉了一切的煩惱,滅盡了一切無明的染著,這叫做「滅諦」,叫做苦集「滅」;這條就是路,就是道路。已經把這條很髒的道路,清出了一條,康莊清淨的道路出來,這用道。道,要用什麼道?下面就會再看到用道,用什麼道呢?

我們前面的文經文這樣說:「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

文殊師利
如來亦復如是
以禪定智慧力
得法國土
王於三界
而諸魔王不肯順伏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王,那就是法王,因為所得到的就是法的國度。我們的心,人人已經靜思惟了,就是禪定,就是三昧,叫做正善行。我們已經決定,也已經方向正確了,我們安住正善行,那就是定力,那就是智慧。這個力量已經得到法,這就是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心王」。但是,還有「心所」,心所法。開始我們要帶動,一個就能夠帶動很多人。這個善,正確,善行的法,我們已經推動。在「王於三界」,這個法,這個真理法在這個三界裡,卻是也有魔王不肯順伏,這就是有的心所。我們若是善的心所法啟動,惡的心所法就會去掉,就是降伏魔軍。但是還沒有被降伏,這個心會還有一點點的無明煩惱,所以叫做「諸魔王不肯順伏」,還有部分就是沒有接受到,這個法的降伏。所以,我們自己的內心,也有這樣善惡在交戰,所以我們要好好堅定,我們善的將領,好好顧守好,自己的煩惱無明魔,不要侵犯過來,我們還要再用心降伏它,這些無明將它去除,讓它能夠降伏,能夠好好回歸正法來,我們的心念要好好教育好。

所以下面接下來這段文:「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那些魔,魔軍,不服的還有,所以還要再繼續。

如來賢聖諸將
與之共戰
其有功者
心亦歡喜
於四眾中為說諸經
令其心悅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如來賢聖諸將」,賢聖的將,就是在修行過程的人,還是要再繼續。所以,「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若能夠降伏了那無明煩惱,心會歡喜。所以,「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這段文,我們要好好用心。所以,「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那就是和我們前面那六喻,六種譬喻,來將它會合起來。

如來賢聖諸將
與之共戰:
合前起兵往伐喻
佛諸聲聞緣覺弟子
於生死中與魔相戰

前面叫做「起兵往伐」,那才在前面的文而已。現在是「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和前面的「起兵往伐」是一樣,這個譬喻。也就是「佛諸聲聞緣覺弟子」。賢聖,「賢」就是聲聞,緣覺以上就是「聖」。

因為聲聞只是聽善法,無常的苦,那個道理還沒有真正體會,所以還沒有見到道理。而緣覺已經開始,緣外面的境界,就能夠體會這人間無常的道理,所以他已經心入在理之中,叫做「聖」。所以,聲聞、緣覺叫做「賢聖」。若像這樣修行的人,要再繼續共戰,要再繼續將我們的無明煩惱,要降伏下來,要再繼續用功,「於生死中與魔相戰」,要再繼續。「其有功者,心亦歡喜」。

其有功者
心亦歡喜:
合前有功歡喜喻
於其中間有功勞者
佛心亦復與之
教以妙諦
助以法益歡喜

我們若降伏了我們自己的心念,降伏、克服了,種種的困難、難關,我們自己的心念一轉,人、事、物完全沒有困難,我們也會很歡喜,所以叫做「其有功者,心亦歡喜」。看到我們已經用功,讓我們的心念一轉,事物全都沒有困難,所做的事情沒困難,很歡喜,這就是「合有功歡喜喻」。我們前面的六種譬喻,看這段文,就是會合那段的文,這段就是說,「其中間有功勞者,佛心亦復與之,教以妙諦」。佛陀就是觀機逗教,還沒有體會到道理,佛陀要漸漸引導,體會到道理有深、有淺;根機淺的人,還不能用很大的法給他,還是要隨機逗教,看他的根機進步,隨他的根機給他教法。所以,「佛心亦復與之,教以妙諦」。道理再一段一段來教育他,看他的程度,來為他施教。「助以法益歡喜」。幫助他,他這樣學過了,給他一段一段。就像我們,這個人已經有這個功能了,這個人有負這樣的責任了,我就給他更大的責任,再給他更高的位置,同樣的道理。這就是佛陀的智慧。所以,「於四眾中為說諸經」。那就是合前面「隨功賞賜」。

於四眾中
為說諸經:
合隨功賞賜喻
於僧尼居士
男女四眾中
與之法樂
演說諸餘經典

四眾,那就是「僧尼居士男女四眾」,在四眾中「與之法樂」。我們隨順他們的環境,隨順他們的根機,給他們能接受到、體會得到,佛法在人間有益,有益於人間。這個道理他們接受到,他們會很歡喜了。因為這樣,佛陀還是一樣要觀機,再逗教、再演說,不斷不斷「說諸餘經」。就是這段結束了,大家接受了,「來,我們再一項,向前走。」就像我們慈濟的過程,從慈善開始,慈善已經有這樣的種子了,把握時間,了解人間疾苦。病最苦,所以開始我們就用醫療,開始鼓勵大家:慈善為基礎,醫療要再進行,來完成了醫療的志業。花蓮也就是這樣,才有這麼品質高的醫療在東部。

醫療建立起來了,有很好的醫生在搶救生命,解開了身苦病痛的苦難,但是要再為未來想,需要的是教育,需要培養醫生、護士,醫療各科的醫技都需要,醫療人才全都要培養。所以,護士學校、醫學院,前後教育的志業,這樣就將它完成起來。這就是要一段一段,隨順這個環境、社會所需要。這個時機,或者是人的根機,有這樣的力量,我們就怎樣,多少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很用心。

所以,「令其心悅」。讓大家做得覺得很有價值,很有意義,很歡喜,我付出,我很甘願。所以不斷地精進,在人群中付出無所求,已經到達「三輪體空」。我們自己的慧命一直在成長,利用我們的身是載道器,我們已經開始能夠幫助自己、幫助別人,我們不斷離此岸而到彼岸,離這個惡濁的心態,已經慢慢到那清淨的世界。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心靈的境域,清淨的地方,無不都是在我們的心。所以,「適應根機示教,令其聞之心生歡悅」。

令其心悅:
適應根機示教
令其聞之
心生歡悅

不論是時機、根機,我們都要去適應所需要,讓大家很歡喜,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這個譬喻我們要用在法之中,譬喻就是用人事來譬喻道理。

下面的文,再接下來:「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賜以禪定 解脫
無漏根力
諸法之財
又復賜與涅槃之城
言得滅度
引導其心
令皆歡喜
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這樣一直在賞賜東西,怎麼只有《法華經》,還沒有給他們呢?經典就一直說去了,怎麼只有《法華經》,還沒有要說呢?接下去我們要用心了。「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

賜以禪定、解脫、
無漏根力:
讚賞勤修禪定、
解脫之道、
無漏智慧
念處、正勤、
如意、五根、
五力

就是這樣一項一項的方法,要如何修行?隨他的根機,我們一直這樣給他。不只是給他,還教他如何做,這種就是讓他們得到法的歡喜。所以,「讚賞勤修戒定慧」。佛陀對那些弟子,也常常褒揚他們:「你去除煩惱了,你斷除這樣的無明了。」也常常在鼓勵他們,也鞭策他們。所以,鼓勵就是讚賞,欣賞他,鼓勵他:「你修得好,做得對。」給他們解脫之道。一樣一樣的道理,這種無漏智要一步一步向前走,給他們《三十七助道品》。

前面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還有「五根」、「五力」,還有「七菩提分」,還有「八正道分」,這叫做道,這叫做「道諦」,就是道的真理。剛才我們有說過了,這個道的真理,戒、定、慧,戒定慧,無漏的因,那就是我們已經入這個,中諦的道理中,就是在這條路,兩邊在種樹,中間這條路,我們在走,平坦的道路。那就是要用這樣,三十七種,將它鋪過來的路。

根力即七科中根力
修此根力
不漏落於六道生死
故名無漏

所以要有根力,「即七科中根力,修此根力,不漏落於六道生死,故名無漏」。這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叫做「七科」。根、力都要合和起來,這叫做「無漏」。

諸法之財:
即指三十七品
名出世解脫之財

所以,「諸法之財」。種種的財賞賜給他們,諸法之財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名出世解脫之財」,這就是給予諸法財。我們要很用心,這個法是無形的財產,在〈信解品〉,寶庫就是法的財產。同樣,財,法財,不是世間有形的錢財,是我們慧命資糧的法財,所以這個法,「諸法之財」,這就是要賜給這些,在修行過程的人,就是傳法給他們。所以,「得涅槃者,能脫生死」。

又復賜與
涅槃之城:
得涅槃者能脫生死
譬如大城可以禦敵
涅槃即小果真空
能防見思之非
禦生死之敵
故名城

若能夠用這三十七助道法,我們自然漸漸煩惱去除,這三界生死我們就能夠解脫了。「譬如大城,可以禦敵」,我們慢慢從村莊、鄉、鎮,這樣一直從小根,這樣一直修,修到大根機,一直就像一個城一樣,我們已經心開意解了。我們從小地方一直一直修來到,變成了一個大城。那就是表示就像涅槃,就是「小果真空」。已經靠近這座大城了,就像修行的人,已經心慢慢接近大乘,小果也能夠海闊天空,也能夠慢慢看到天的開闊,這道理,慢慢能夠看到大道理。

所以,這樣「能防見思之非」。從小乘,這種這樣很扎實,這樣步步走過來,知道要去除煩惱的方法,慢慢已經到達了,能夠了解見解、思惟不要偏差,所以預防著我們的見解、我們的思惟不要偏差了。我們要正善行,我們真的要正善行,要心行要正,要向善的方向去走,這叫做「三昧」,這叫做「禪定」。我們若保持這樣的心態,就是「防見思之非」,所以「禦生死之敵」。我們抵抗這個,生死的煩惱、無明,已經去除了,身心自在了、安穩了,不會受生死這樣惶恐不安了。所以,「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

言得滅度
引導其心
令皆歡喜:
示讚言
已得出世寂滅
以斯方便誘引化導
令皆聞之心得歡喜

若這樣,開始就能夠,慢慢對他們說滅度的方法,慢慢引導他們,那個心的方向正確,讓他們大家能夠自在歡喜,能夠堪得起人生種種的考驗,保護我們的身心不受損傷,視生死很自然。若能夠這樣,這就已經開始「得出世寂滅」,就是這樣,就能得佛讚歎,就是這樣。所以,「以斯方便,誘引化導,令皆聞之,心得歡喜」。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將他感化過來,為他指導方向正確,讓他聽,聽了之後心很歡喜。

「而不為說是法華經」,已經到了那個程度,但是還沒有公然,為他們講說《法華經》。這是四十二年間就是循循善誘,但是還沒有為大家,公然宣說《法華經》。

而不為說
是法華經:
而獨不為說
是法華經
合不與珠喻

所以,只有這部《法華經》,「獨不為說」。就是單獨這部經還沒有說,那就是配合著,不與珠的譬喻等等,這都很重要。所以,不能這樣輕易說。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在理和事,現在大家要將道理和事,日常生活要好好用心。舉手動足、開口動舌,這個法和現在他們說的這件事情,到底和這個法如何去配合?什麼事情發生,和哪一個道理去會合。用這樣的方法較能夠清楚,所以我們必定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