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1月15日】護法利益 謗法障重

Community:
Branch:

「讀經聞法背文,持誦謂之內修;外持正教理法,抄寫正法永續;護持利益有情,謗法惡極障重。」

應該看文解法,了解了,讀經、聽法、背誦,整個完全將它背起來,不是讀過就算了,所讀過的經,句句要讀入心,聽法要每一句法都不漏掉,都要好好地背誦起來,這樣倒背如流,讀熟它、聽熟它,不是說讀一遍就好了,也不可(認為)有聽就對了,不是這樣。聽法要一次再一次,不斷將讀誦的、所聽的,重重疊疊去思考,思考之後,法銘刻在心裡,就像是我們自己,所體會到的人、事、物,成為道理,這樣才是真正聽法、聞法入心。持誦就叫做內修,不論你聽經或者是讀經,這全都叫持誦,讀了之後常常放在心裡,這樣都叫做內修,內心與法沒有離開,這樣叫做持誦,這樣叫做內修。外持就是正教理法,正教是佛所說的教法,我們聽了之後,一定依教奉行,這是向外聽來佛所說的教法,所以所聽教法都是正,正確,因為是佛所說的法,當然是正法的道理,我們心不要有疑,我們要深信,深信不疑,從聞佛法,絕對深信不疑。

二千多年前,佛在世,佛說法,二千多年後,現在佛已經滅度二千多年了,按照佛陀所說的教法這樣流傳下來,有經可讓我們抄,可讓我們寫,讓我們讀、讓我們誦,讓我們說,讓我們聽,這一切都是從佛的時代,佛陀所說的教法,人人受持,也就是這樣傳誦、書寫。要得來抄寫的功德,光是用口口傳誦不夠,就是要將文字抄寫下來。所以,過去印刷很不普遍,古時候就是要靠人,來抄、來寫,有的人很恭敬心,割破了皮肉,用血為墨來寫經,這是表示虔誠,那分對佛法的感動。在讀經、聽法時,句句感動入心,希望這經句、經典,能永遠流傳下去,所以從他的身出血來做墨,來抄寫。

可見那個法,在供養法那一念心,要流傳後代,想,這樣的修行,這樣的受持,是不是很令人尊重呢?若沒有當時的大德、法師,這樣將法流傳,從這樣抄寫正法來永續在人間,我們今天哪有經可讀呢?哪有法可說呢?我們要如何來修行?所以說,讀誦、書寫、講說、流傳,這是多麼重要,這都叫做護持正法,利益有情,為眾生的利益,他們在古時代用盡心機,將法這樣流傳下來。我們前面這段(偈)文,一直就是期待我們能夠受持,甚至供養受持經法的人,我們要很重視。過去佛陀在世時,也是這樣在提倡,人人要懂得見法尊重,供養傳法的人,就如供佛。

過去在佛在世時,他在摩竭陀國那時候,那個時代有一個家庭五個兄弟,他們是婆羅門教,其中有四個兄弟,大的,第二、第三、第四,他們全都去深山修行婆羅門法,第五的弟弟他就是守在家業,在務農。有一天,佛陀出來托缽的時候,第五個弟弟叫做弗那,他這樣帶了一個飯糰,在農地耕耘時,看見佛這麼的莊嚴,走過他的面前,他挺起身來,看到佛這樣的形態,從內心起了恭敬、尊重的心,就不由自己將他要吃的這頓飯,所帶著的飯糰,趕緊雙手拿起來,一直追在佛的後面,一直跑到了佛的前面去,五體投地,這樣恭敬、尊重,捧起了他中午將要吃的,這個飯糰,這樣很恭敬,就放進佛陀的缽中。

佛陀看到這位農夫,這麼的恭敬、尊重,他就向這位農夫祝福,祝福他能豐收。這樣,這位農夫他聽到,歡喜啊,其實他的內心都無所求,只是看到佛很歡喜,這樣去供飯。佛陀向他祝福農作豐收不斷,真的他這樣開始,稻子長大了,開始一片的稻園纍纍的飽穗,結果,開始在割稻時,竟然那個稻穗割起來,前面一直割,後面的稻穗,還是不斷又一直長出來,又生出來了,稻穗又增長。他覺得很奇怪;我才割過而已,這整區的田割好回過頭來,同樣滿滿都是稻穗,奇怪。再割,同樣是這樣割過去,再回過頭來,還是同樣滿滿都是稻穗,他們覺得很奇怪。這件事情大家聽到了,來看,不可思議,同樣也下去割,同樣也是這樣,割完,稻穗又出來。國王也聽到了,奇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啊?國王也同樣下去收割看看,同樣也是這樣。奇怪,這到底什麼理由?即使是這國家五榖豐登,五穀很豐收,也沒有這樣的情形,才割完又再生,到底是為什麼?沒有人知道,卻是這位弗那,他自己心知道。

他四位兄弟在修行,深山裡;有一天,四個兄弟一起就這樣說:「小弟這個時候,應該是稻作開始在收割時,不知他今年的收成如何,是不是四個人回去關心、看看他?」結果四個人回來了,看到怎麼會是這樣的情形啊!大家都這樣在傳,他到了弟弟這畝田,看到弟弟真的就是這樣。問啊,問弟弟:「到底你是怎麼耕作,怎麼有辦法這麼稀奇的現象,到底是怎麼來的啊?」弟弟回答的就說:「我也不知道,若要說我到底最近做什麼事,我只記得,有一天,我在稻田的地方,看到佛陀很莊嚴走過我的面前,我心生歡喜,那種的莊嚴,不由得我內心起了,很尊重、很激動這念心,將我帶出來的飯糰,我虔誠,我拿到佛陀的面前去供養,放在佛陀的缽中,我滿心歡喜,佛陀好像有為我祝福,祝福我豐收不斷。是不是這樣有關係呢?」

這四位修行者,(覺得)不可思議,我們這樣一直在修行,數十年了,都不曾有過,到底我得到的是什麼法,讓我能滿足,讓我能歡喜?到底弟弟只是務農而已,竟然佛陀這樣的祝福,就能得到這麼大的豐收,連國王、全城的人民,都見者有份,這樣豐收,這到底是什麼因緣?他就向他的弟弟說:「來,我們將這些米來煮飯,我也是願意去供養佛、僧。」佛到底是為何會讓弟弟,這麼歡喜?就這樣將這些米去煮飯,四個兄弟就帶著飯,到佛的面前去,向佛供養。看到佛,也是從內心起歡喜,看到莊嚴的僧眾,他們也很歡喜,所以虔誠向佛求教,希望佛陀能為他們開示。

這樣,第一位,大哥來問佛:「佛陀,我應該要接受什麼法,請佛陀為我開示。」佛陀對大哥就這麼說:「諸行無常。」第二位來問佛:「佛啊,若是我向佛求法,佛能為我開示嗎?」佛陀就這麼說:「是生滅法。」他也很歡喜。第三位再向佛乞法,佛陀就說:「生滅滅已。」第四位也趕緊來求:「佛陀啊!請佛陀開示。」佛陀就說:「寂滅為樂。」這四句偈,四個人受用,四個人的心得無不都是,將所有的煩惱完全去除,那種心開意解,輕安自在,他們全都歡喜了。

所以說,持經、聞法,不用聽很多,法能正法入心,用心思考,聞、思、修,最重要的是要虔誠、恭敬對法,人人聽進去,銘刻在心版裡,將這個法成為自己的,這叫做法髓,就好像這個法,移植來我們的心裡。就像造血不良,若有健康人的髓,與他配對符合,移植過來,就改變了他造血的功能,那個造血功能恢復健康。就如我們人人,佛陀告訴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是佛的本覺,人人本具,是我們糊塗了,我們無明覆我們的心,凡夫心有病了,佛陀的法髓,健康的法髓,他給我們了,我們用心接受過來,沒有將它排斥掉,自然這個法髓,滴滴法髓入我們的心來,這樣自然地,法就是我們的,我們能發揮很大的功能出去,這就是愛的力量。

就像佛法,法在人間,我們要用心去體會這個法,法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慈濟宗門、法脈,已經普遍在很多的國家,就像緬甸,緬甸從二00八年那時候,一次的颱風(納吉斯熱帶氣旋),慈濟開始這個因緣,借這個因,使這個緣,將法脈傳入到緬甸去。開始時是救災,物資的救災,到了他們要耕作時,人人都是貧農,人人都要向人借稻穀來種,但是收成不是很好,稻穀的利息又是很大,都是只能肚子溫飽,甚至有的連家裡的人,都不能飽的程度。慈濟因為那時候他們的災難,我們去救濟,接觸到這個因緣,我們發放給他們最好的穀種。穀種很好,他們接受到這個穀種,同時慈濟人不斷去關心,從馬來西亞,去帶動緬甸的發心的人,就這樣會合,常常去關心他們,去傳「靜思語」給他們。

他們雖然也是佛教,但是他們的收成,是要去供養寺院。我們是給他們的穀種,我們又給他們「靜思語」,短短的一句話,每一個人不同樣的一句話,他們很受用,法用在心裡。在田裡耕作,用「靜思語」,不用農藥,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嗎?都是在田頭、田尾用祝福的、用感恩、用「靜思語」,這樣田頭田尾。不可思議,沒有用農藥,也沒有肥料,竟然那一年的稻子很豐收。大家覺得這是神穀,就是很神奇的稻種,就這樣他們回饋,有的一包的稻穀回饋、兩包的稻穀回饋,這樣集中起來,這個稻穀又能再給更貧困的人,他們再去當穀種,這樣很多人慢慢地,就不必去向人借穀種,慈濟人年年都一直,開闊去發放穀種。所以有的人是收來捐出去,有的是我們再買來,再去捐助他們。

現在普遍了,所有的務農的人,都不必向人借穀種,他們自己的稻子又是年年豐收,同時也是善的循環,還是同樣在捐出去,這樣一直傳,到現在還是。又是「一把米」的故事,因為臺灣「竹筒歲月」,他們沒有錢,開始時他們是每餐存一把米,這樣那個「米撲滿」,就這樣傳出來了。現在那些農民都可以去做善事,貧困的人集中了很多米,不會讓更貧困的人挨餓了。看,這就是,這種將法聽進去,「靜思語」一句,他們受用無窮。到現在他們的生活都改善了,除了他們務農,他們加入慈濟,他們做慈濟事。(二0一六年)在很遠的地方,也是受到大水災,換他們這裡的人集合去救濟。同樣慈濟,馬來西亞、臺灣合起來,又為他們更普遍去救助,應該所救助的面積,超過了臺灣大土地,超過了臺灣這一大片土地。

這就是傳法、傳愛,愛的接力,這樣一直傳下去。同樣的道理,我們擁護持經的人,就像法髓這樣不斷不斷傳下去,讓人人,眾生的心,已經有病了,正法能夠傳到人的心去,讓人人的心,心靈財富,富中的人更富有,貧中的人,心靈財富,淨化人心,人人互相幫助。就像這一次(二0一六年),臺東縣,全縣受到,這次的(尼伯特)颱風,這麼大的損失,已經看到人與人互相幫助,人力付出、愛的付出、物資的付出,這就是法的傳承。所以說「護持利益有情」,這是造福,若是反面呢?就是「謗法惡極障重」。因為,若相反的來毀謗他,使這個善念就消退了。

「有聽到,慈濟,有人這樣這樣在批評,你還要再去做嗎?」「我聽到,我本來也有在捐,我現在不要了,我就停下來。」在臺東也已經有傳回,這樣的消息,以前他也是慈濟會員,聽到不實的傳言,他也停了,他覺得很懺悔。「我有災,慈濟來幫助我,來膚慰我,原來那些是謠言啊!」所以說來,謗法會斷人的善根,所以我們應該要用心體會。

來,我們來看前面的(經)文,前面的(經)文說:「應以天華香,及天寶衣服,天上妙寶聚,供養說法者,吾滅後惡世,能持是經者,當合掌禮敬,如供養世尊。」

應以天華香
及天寶衣服
天上妙寶聚
供養說法者
吾滅後惡世
能持是經者
當合掌禮敬
如供養世尊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這段經文,也就是前面說,要供養受持經的人,而要供養受持經的人,就是佛世以後,佛滅度後,在供養這些受持經的人,就要像在供養佛一樣,這樣的供養,用最上等的供養。其實,這是要我們很富有愛心,要好好付出,要用恭敬,付出,還要尊重 、恭敬。我們慈濟人在布施,不就是用恭敬、尊重的布施嗎?與供佛僧一樣,這就是我們要學的。

所供養的東西:「上饌眾甘美,及種種衣服,供養是佛子,冀得須臾聞,若能於後世,受持是經者,我遣在人中,行於如來事。」

上饌眾甘美
及種種衣服
供養是佛子
冀得須臾聞
若能於後世
受持是經者
我遣在人中
行於如來事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就是大家供養,「供養是佛子」,這是佛的弟子,生生世世人間傳法,大家的供養,甚至還要聽法,哪怕是短暫的時間,也要聽,不要說:「我沒空,我就供養就好了。」不對,供養不夠,你還要聽經,再怎麼忙碌,暫時也要找時間來聽經。有聽經,你才有辦法解脫。

就如剛才五兄弟,前面一位是順口用恭敬心,後面四位是為了求法,哪怕是一句,一句這樣,一偈四句,為四兄弟分別開示,四兄弟都能夠有心得,心開意解,這是須臾間聞,就是這樣短暫聽。所以「若能於後世,受持是經者」。光是這樣聽,將來你下輩子,同樣也是這樣能去持經,受持是經,因為你已經種這顆種子了。「我遣在人中,行於如來事」。佛陀已經將這個法傳給弟子,二千多年了,一直到現在。也不只是二千多年前,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講《法華經》,十六王子覆講《法華經》,各有弟子不斷跟隨著,這樣聽《法華經》。

第十六王子成佛了,再交代大家,將來要護持《法華經》,還是一樣要持經、說經、書寫等等,不斷流傳。這是佛的使者,佛所遣使的人,這是佛陀他所遣使派來人間。所以我們人人聽聞佛法,不論是聽經、抄經、講經、背誦等等,所得到的一句一偈,我們也要好好放在內心,好好將所得到的,我們要和大家分享,這就是我們的使命,我們是承佛陀所遣使來人間,我們應該人人都要有使命感。

接下來下面,這段(偈)文這樣說:「若於一劫中,常懷不善心,作色而罵佛,獲無量重罪,其有讀誦持,是法華經者,須臾加惡言,其罪復過彼。」

若於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
作色而罵佛
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
是法華經者
須臾加惡言
其罪復過彼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再以後,若有人在一劫中,常懷不善心,用這麼長的時間,那個心不善。這段(偈)文就是要告訴我們,這是偈文,是重複的偈文,說有這樣的人,過去罵佛這樣的人,那個心還是懷著不善心。

此復頌曾經有過
毀訾持續書寫
是經者
而斷諸善根
故其罪重
故云:
若於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

佛在世時,當面罵佛的人也很多,不少,沒有接受到佛法,又毀謗佛法的人,甚至佛的弟子,提婆達多,帶出去了五百僧眾出去,他們想盡辦法破壞佛法,要害佛、傷佛。佛的時代就有這麼多,正法要施行就有這麼多的障礙,何況後世呢?所以用長時間懷著不善心,這樣的人,一直到佛陀滅度後還是一樣,那一念毀訾持讀書寫經典的人,同樣,佛滅度之後,再來世的來世,生生世世,同樣懷著不善心。一劫是很長,就這樣懷著不善心,所以他的罪重。故云:「若於一劫中,懷不善心」,就是說很長的時間,從佛在世一直到佛滅度,很長的時間,都是懷著不善心。

不善心,他就「作色而罵佛」,用種種的形態,有形、無形,就是要毀謗,毀謗佛、法、僧,就是要毀謗。所以「獲無量重罪」,若這樣的人,真的無量的罪。

作色而罵佛
獲無量重罪:
作瞋怒色
而罵於佛
是罵佛人
獲罪無量

這種「作瞋怒色」,這是有形的,我們就能看到他很不友善,這就是瞋怒的形色。慈濟人在外面,有的人也當面批評,這種瞋怒的形態,或者是當面罵,都有。罵佛是這樣,佛在世時都有這樣,所以「獲罪無量」。所得到的罪是很長、很深、很重的罪業。

「其有讀誦持,是法華經者」。佛陀滅度後,若有人願意,讀誦受持《法華經》的人,哪怕(只是)「須臾加惡言,其罪復過彼」。看到人在讀經,看到人在抄經,聽到人在講經,看到人在聽經等等,他這樣人前也好,人後也好,就是做批評,不善的批評。「須臾」,也(就)是短暫的時間,要罵人,哪怕罵幾句,或者是短暫的時間,用惡言來罵人,這樣的人,就是「其罪復過彼」。

須臾加惡言
其罪復過彼:
須臾罵是持經之人
罪復過彼經劫罵佛

佛陀在世,他毀謗佛,雖然是業很重,但是佛滅度後,有人願意受持,看到受持經典的人,當面作色來罵,或者是用種種的形態。像這樣的人,「須臾加惡言」,短暫的時間毀謗,惡言就是毀謗,這樣來毀謗,很不好聽的話來批評,這叫做惡言。

哪怕是短暫的時間,來罵持經的人,這個罪「復過於彼經劫罵佛」,這種業力就很重,罪過很重。復過於劫數很長在罵佛。過去罵佛,佛「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對佛不增不減,這前面已經解釋過了,他用多長的時間在罵佛,對佛本身無增減。但是對初發心,道心還未很堅定,你毀謗他,你用惡言惡語來罵他,或者是將他造謠,這都會損壞,這個持經者的道心。所以,因為這樣,他的罪業復過於罵佛的罪業,所以業會很重。我們學佛、聽法,都要很用心,前面我們所聽到的法,長行文就已經跟我們說過了,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心聽。現在是重複的偈文,擔心我們聽了之後忘記了,所以再重複跟我們說過。佛在世的時代,就已經有這樣的形態,因為有九十六種的外道教。有的是受佛降伏了,對佛法能接受,甚至隨佛出家去,還有人的宗教,(信仰)比較剛強,他執著他的邪知、邪見,他很自大,他不願意接受佛的正法。不只是不肯接受,心生懼怕,擔心佛的法征服了他們的教,所以他們就發出了很多,想盡方法來毀謗,希望佛法能消滅,能興盛他們的教法。

這是佛陀在世時,就有這樣的形態不斷出現,不只是外道教的毀謗,同樣是僧團,是佛的弟子,但是他也想要去領導大眾,希望他所領導的大眾能勝過佛所領導的,所以他也在外面散播謠言,設種種的方法,破壞佛陀所領導的僧團,這在經典裡很多,提婆達多迫害、逼害佛陀,或者是破壞僧團,很多的典故在。我們就能了解,佛法,尤其是佛的本懷,四十多年間放在內心,最後開始向大家說成佛之道,人人本具佛性。「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這句話是佛陀成佛(後),第一個感觸到,發出的聲音,希望大家都了解,談何容易?不得不四十多年間,慢慢循循善誘,歲月不饒人,佛陀總是也要取入滅,自然的法則。

所以放在內心,人人皆有如來智性,這個法要讓大家知道,天地宇宙,萬物真理住在人心,要將這個法讓大家了解,卻是會遇到很多的障礙。所以我們學佛者想要成佛,我們必定要經得起考驗,持經、誦經、寫經、聽法、傳法,道心一定要堅固,聞而不漏掉,這樣句句入心,才是真正法髓成長慧命,時時要多用心!

【佛典故事】《雜寶藏經.卷四 》(四九)弗那施佛鉢食獲現報緣

昔佛在世,有梵志兄弟五人,一名耶奢。二名無垢,三名憍梵波提,四名蘇馱夷;四兄入山學道,得五神通。其最小弟,名曰弗那,見佛乞食,盛好白淨飯,滿鉢施佛。爾時弗那,恒以耕種為業,時耕種訖,還歸于家。後於一日,出到田中,見其田中,所生苗稼,變成金禾,皆長數尺,收刈已盡,還生如初。國王聞之,亦來收刈,不能得盡,如是一切,諸來取者,皆不能盡。兄等念言:「我弟弗那,為得生活,為貧苦耶?」尋共來看,見弟福業踰於國王,便語弟言:「汝先貧窮,云何卒富?」

答言:「我見瞿曇,施一鉢飯,得如是報。」四兄聞已,歡喜踊躍,又語弟言:「爾今為我,作歡喜團,我等四人,各持一團,供養瞿曇,願求生天,不聽其法,不用解脫。」於是各擔歡喜團,往至佛所,大兄捉一團,著佛鉢中,佛言:「諸行無常。」第二復以歡喜團,著佛鉢中,佛作是語:「是生滅法。」第三復以歡喜之團,著佛鉢裏,佛作是語:「生滅滅已。」第四復以歡喜之團,著佛鉢中,佛作是語:「寂滅為樂。」即還歸家,至寂靜處,共相問言:「汝聞何語?」第一兄言:「我聞諸行無常。」次者復聞是生滅法,又次者聞生滅滅已,第四者聞寂滅為樂。兄弟四人,各思此偈,得阿那含,皆來佛所,求為出家,得阿羅漢道。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