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1月16日】歎美持經 其福復過

Community:
Branch:

「聞苦諦皆由貪等而成集諦,菩薩依滅諦審思菩提之果,最勝無有過上自成就覺道,普願一切眾生咸皆成菩提。」

用心聽、看,要多了解啊!我們要聞、思、修,每天聽法,聽進去,好好思考,也要身體力行。這麼久的時間一直就是這麼說,佛陀開始心懷著一實乘的大法,要向大家說,人人可成佛。但是,眾生,大法無法體會理解,佛陀只好就以苦、集、滅、道,這樣循循善誘,所以眾生聞苦諦就了解了,苦啊!真是苦。苦從哪裡來?貪、瞋、癡等種種無明煩惱,累積而成為人間的苦。這是道理,了解了。若要去除苦,唯有了解集來的原因;要了解集來的原因,必定要好好去追求它的源頭,才有辦法滅掉了,集來的原因。所以唯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是啊,苦是果,集是因,結果的苦的因,就是來自於集,這些貪、瞋、癡等等的無明煩惱,所以菩薩發大心、立大願了,開始就要身體力行,追求滅,滅諦。

人生既然是苦,自己是這樣來,是集種種無明,自己要好好警愓,要如何去探討這個滅的原因,這條路要如何去找出來。聽佛的教法,了解了,已經自己了解,從自己就是要去滅,滅這個念頭,貪、瞋、癡、憍慢,對法的懷疑等等,就得要一步一步,去除心的念頭。不只是心的念頭不生,就是行為也要方向正確。所以了解之後,自己自修,然後就要實行。佛陀說,滅,光是在獨善其身滅,不是究竟,一定要兼利他人而滅除煩惱,道理一定要內外平行。只有一個人去除貪、瞋、癡,外面還有這麼多芸芸眾生,大環境還是在貪、瞋、癡,不斷複製、不斷造業,這樣僅僅是個人滅除,不是究竟。佛陀所教法,就是要行道,這條路要鋪出來,走入人群中去。

所以「菩薩依滅諦審思,菩提之果」。既然要滅除苦的果,現在更需要,要去找,找出菩提的果,菩提就是覺,只是自己顧好這念心,但是還無法辦法透徹覺悟,所以必定要去找出了要如何,完全滅除這集與苦的道理,那就是要去找,找出了覺悟的源頭。要如何才能覺悟?要到達「最勝無有過上,自成就覺道」。道業不是只說:「我不要去貪就好了,我就是獨善其身,什麼都不用做。我也沒有去貪人家,也沒有去佔人便宜,也沒有去爭取,這樣我是不是就已經滅了,滅掉了煩惱呢?」你是滅掉了無明,但是煩惱還未滅,滅掉了貪、瞋、癡的無明,真正煩惱的源頭還未去除,所以必定要到了成正覺,這個正覺,那就是要到「最勝無有過上」,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要向這目標走,一直到了我們能成就覺道。

要成就覺道,必定要兼顧他人,所以要「普願」,要發大願,「普願一切眾生咸皆成菩提」。不是我自己成覺道而已,我還要期待人人都能成就菩提,這就是菩薩的心願。菩薩的心願,就是廣度眾生,凡夫所想要的事情很多,涵蓋了很多,他都很想要,哪怕就是已經信佛、學佛了,他卻還是一樣,要求的很多。

在佛的時代,有一對夫妻,常常每一天都來精舍,來供養,甚至精舍所有的事情,他們都會去付出,來清掃,這對夫妻都很虔誠這樣來付出,每天每天都是這麼虔誠。有一天佛陀看見夫妻在清掃園地,佛陀走過去,就問這位太太:「這位優婆夷,善女人,看妳每天來都這樣來清掃,每天茶水,湯、茶很具足,這樣煮茶、備水給這些僧眾,很具足,你們這麼的虔誠,這對夫妻,妳有什麼祈求嗎?你的付出是有所求嗎?」這位優婆夷,她就回答佛陀這麼說:「佛啊!我們是虔誠來親近佛,來付出,若要問我是不是有所求,我的內心是有所求。」

佛陀問她:「你的內心所求是什麼?」優婆夷就回答,這麼說:「我很期待能有四個孩子。」佛陀問她:「為什麼妳一求,就要有四個孩子?」她的回答就是這樣,她說:「我很期待,期待四個孩子,第一位他能先去貿易,將來長大了,他能做生意做很大,賺很多錢,生活無慮,生活能夠很好過,得很多的財寶。」佛陀又問:「妳若又有第二個兒子,要做什麼?」「我若有第二個孩子,期待他能買很多很多的園地,田園、房地很多,期待他年年能收穫很多,不論是稻榖、米糧等等,都滿倉庫,能夠生活無慮。」「妳若再要第三個孩子,是要做什麼?」「我若有第三個孩子,我期待他可以在官場,能夠功成名就,可以當大官,來顯耀我的家庭。我的家庭,有孩子成為國家的大臣,我就能很滿足了。」佛陀問:「你還有要第四個孩子,這第四個孩子是要做什麼?」「我若能有第四個孩子,我希望這個孩子,這個孩子能出家,就能跟隨在佛的身邊,在僧團中好好修行,將來得成果位,他能去度眾生,度父母、度眾生。」

佛陀聽了之後,對他微笑,點個頭。「妳很會打算,需要這四項,所要求。」沒有多久,這位優婆夷她懷孕了,生了一個孩子,就是生一個孩子而已,就這樣,這位優婆夷一直很疼,疼惜這個孩子,父母都很疼,將這個孩子,這樣無微不至的疼惜,孩子一年一年長大了,有一天就問他的父母,他說:「感恩啊!我看父母疼惜我,這分恩比一般的父母,在疼惜孩子更疼,到底是為什麼,你們會這麼疼惜我、愛護我,比起別人加倍再加倍的疼惜,到底是為什麼啊?」母親就將過去向佛所要求的,四個孩子的心願,完全說給兒子聽。所以,說完之後她就向孩子說:「我所要求的是四個孩子,但是我才有你一個而已,我將這四個孩子疼惜的愛,都集中在你的身上,所以你會覺得父母對你的疼愛。」這個孩子聽入心了,要如何滿父母的願呢?他就是要很努力、很認真。還未二十歲之前,開始就和人做生意,生意做得很成功,貿易了,幾年來就賺很多錢。二十歲出頭就已經賺很多錢,這麼多錢,他就將它一部分去買田地,果然農業很成就,年年都是稻穀、米都滿倉庫,父母很歡喜。

再來,他就趕緊很用心,在社會,不論是企業、農業很成功,這當中,國王、大臣看到這位年輕有為,就這樣將他調入皇宮,國王與他對談,覺得治理國政理想很高,國王就給他一個很高的地位。所以,大官他也做到了,光耀他的門楣,家庭光耀起來了。這當中,他就向他的父母說:「父親、母親,您們所要的四項,我已經為你們完成三項起來了,但是,人生是無常,財富是有限量,我們有錢,別人還比我們更有錢。人生無常,到底財富能享受多久呢?何況田園、房地,氣候,要時常風調雨順,看天,氣候,有時四大假使不調和,大地之間,這五穀雜糧也是會歉收,禍福難測啊!國家的國政在治理,其實人間無常,到頭來還是自然法則,會老、會病,到最後,什麼也是沒有了。

父母一向信佛、學佛,也有向佛陀祈求,第四個孩子能出家。父母,我現在是不是能出家去呢?我可以入僧團,我追求究竟的真理,可以再回來讓父母您們,了解生命的來源,讓您們能了解生命的真理,然後我能夠替佛陀,擔起了佛陀的家業,為天下眾生來度化,度化天下眾生。父母是不是能讓我去出家呢?」父母也是佛教徒,這麼的虔誠,也沒有忘掉了,當時向佛所求的願,所以他們也只好割愛,讓孩子去出家了。

是啊,這就是人生,人生所要追求的願是很多,但是佛陀同樣也滿她的願,雖然說要四個孩子,但是她才有一個,一個孩子能完成四種願。最後出家是最究竟的,人生所要追求的,能追求多少呢?一個心念。她想要追求那麼多,其實只有一個心念,是正確的、是對的,那有什麼願不能完成呢?何況無常、苦、空的,這些財富、田地、名位,這本來就是無常,所求的,到最後還是空。所以,苦、集、滅、道,對於苦,我們若能透徹,就能了解是從追求來的,追求錯誤,那就是迷就一直迷下去了。追求財富,不斷追求,永遠都無窮盡。追求米穀永遠都是滿倉庫,有可能嗎?這不可能的事情,有朝一日風不調、雨不順,失落的感覺多麼苦啊!

官場的起落又更嚴重,一念偏差,對國家受損很大,真正有益於國家人群的,必定要秉持著正念,造福人群。但是凡夫心念的起落,還未究竟覺悟的人,難免偏差的念頭難免有,所以在國政,這得失實在是毫釐之差,危險啊!唯有一項是安全的,而且是究竟的,真理,讓我們了解生命的價值,真理,讓我們看開了人世間的物質,讓我們了解這人間錯誤的痛苦,惹來禍端,業力的罪報之重,這就是唯有去追求真理,才能知道禍與福。一念偏差,就是禍延後世子孫、人類,這是一念偏差,就是人禍、天災不斷;若是一念正確,那就是造福人群。

道理永恆在人間,維持著人間的道理,這樣讓世間能夠社會祥和,減少天下災難,這需要的就是真理住世。出家修行,不只是不起惡念,又是善行,造福,善緣、布善種子,這是我們人間,應該要選擇的方向。所以說,苦、集、滅、道的道理,我們若清楚了,再加上了發心,發大心,發菩薩心,去追求的真理,那就是覺悟之道。覺悟之道,不是自己自利,還要發大願兼利他人,一切眾生皆成菩提,這才是真正我們人間,最大的目標。佛陀說法,他的內心所懷著這個一實乘法,就是這樣,希望人人能了解,所以他來開示眾生。所以,前面的(經)文,我們一直就是期待要護持持法者;不只是護持持法的人,我們自己也要持法,接受佛法,聽法、說法,還要護持佛法。

所以前面的(偈)文這樣說,經文:「若於一劫中,常懷不善心,作色而罵佛,獲無量重罪,其有讀誦持,是法華經者,須臾加惡言,其罪復過彼。」

若於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
作色而罵佛
獲無量重罪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這就是無明的眾生。假使無明的眾生不敬佛法,又再毀謗,或者是在佛法中,「獅子蟲自食獅子肉」,就如提婆達多,雖然認識佛法,但是他的貪心未降伏,他還要勝過佛,他要自己去領導僧眾,他希望他的僧團,能勝過佛的僧團,所以時時也是這樣,「作色而罵佛」。提婆達多雖然是佛陀的親,親族的人,是堂弟,也出家了,但是這樣在作色罵佛,因為他心懷不善,同樣「獲無量重罪」。提婆達多,像這樣,他也要墮地獄去,罪業很重。何況是一般的人呢?一般的凡夫,聽人家怎麼說,就跟著人家怎麼傳,這就是無明煩惱的眾生,那個惑,惑就是道理、是非不分,就是和人家一樣這樣傳。這種不善的心,遠離善知識,親近惡友,這樣的人都是不明道理;道理不透徹,所以他就容易失去正念,這樣獲罪無量,很重的罪業。

其有讀誦持
是法華經者
須臾加惡言
其罪復過彼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還有,「其有讀誦持,是法華經者,須臾加惡言,其罪復過彼」。像這樣的人,這樣在佛的面前作色而罵佛,佛的時代這樣,這是自己造的罪業,還是自己要受。假如佛滅度後,又有人發心在讀誦、持《法華經》的人,或者是有的人來聽經,但是法不入心,就起心動念,這樣加惡言,這就「其罪復過彼」。這樣的人,哪怕是短暫去毀謗,未來持經的人,這樣的罪業比佛在世,當佛的面前來罵佛,這樣的人的罪更重。因為罵佛,對佛無損,但是毀謗未來持經的人,因為未來持經的人,還未透徹了解,所以還是心會起落。他很用心要來傳法,卻是被人毀謗,這念道心就容易受損;道心受損,佛法就減少了傳法的人;因為這樣,道理就在人間慢慢衰退掉了。這樣毀謗,讓佛法衰退了,這樣的人,那就罪業就很重了。他們損了自己,毀謗佛法本來就是損自己,但是又損他人,所以因為這樣,那個罪業加倍。

再來,再下來的文,就這樣說:「有人求佛道,而於一劫中,合掌在我前,以無數偈讚。由是讚佛故,得無量功德,歎美持經者,其福復過彼。」

有人求佛道
而於一劫中
合掌在我前
以無數偈讚
由是讚佛故
得無量功德
歎美持經者
其福復過彼

這就又是同樣(道理)。佛在世時,一直一直讚歎佛,其實對佛不增不減,但是對他本身,他讚歎佛,他恭敬佛,他就自然懂得要學佛,所以他的福就會很大,種福增慧。看到佛,起歡喜心,恭敬,懂得要求正法,像這樣經歷過了一劫。

有人求佛道
而於一劫中:
有人為求佛
之正道法
而能經歷於一劫
一劫:
即長時間之意

一劫就很久了,我們常常說劫,百年增一歲,一直到八萬四千歲,再百年減一歲,一直到人壽十歲。想想看,這時間長不長呢?用這麼長的時間這樣求正道法,經歷這麼長的時間,當然這就是功德就很大。因為他虔誠,這麼長的時間,一直都是這樣恭敬心。「合掌在我前,以無數偈讚。」合掌的意思就是心無雜念,在佛的面前,就是這麼恭敬,用盡了所有能讚歎的語言,來讚歎佛、讚歎法、讚歎僧,用時間很長,一劫的時間,在如來在世時。

合掌在我前
以無數偈讚:
合掌住於如來之前
於長時間
以無數偈讚歎於佛

或者是滅度後,時間很長,都有這樣的人合掌恭敬,長時間,以無數偈讚佛、法、僧。這樣,因為這樣的功德,「由是讚佛故,得無量功德」。佛在世才八十歲而已,但是佛陀說一劫,一劫要經歷了幾生幾世呢?就是生生世世,對佛、法、僧的恭敬,敬佛、敬法、敬僧,像這樣,所得的功德,那就很大了。

由是讚佛故
得無量功德:
以讚佛故
得多福德
讚之者但利於己
無益於佛
毀之者但損於己
無損於佛

因為他所讚歎佛、法、僧,所以所得的功德就是很大。所以,「讚之者,但利於己」。「靜思語」說,「讚歎別人就是美化自己」,這就是功德。你好好去讚歎人,與大家結好緣,人家如果做一件好事,我們就一直讚歎他,他所做的是對的。對的事情,你如果讚歎他,他就愈有信心,愈有信心,他就愈做愈多。一個人聽到你讚歎他,所做的是對的,你一直在讚歎,第二個人也會向他看齊,第三個人……,這就是讚歎的功德。

讚歎人人做好事,這樣別人在成就別人做好事,當然自己懂得讚歎別人,自己也是在做好事。若是自己沒有做,看別人做,你不肯讚歎他,反過來你去毀謗他,若是這樣,對佛是不增不減,但是對普通的人,損失就很大了。

所以說,讚歎別人,能夠成就整個社會,人人去做好事,這功德大不大?假使無來由,自己沒有在做,又是這種人云亦云,聞風起舞,像這樣的人,對佛陀的毀謗,佛無增減,但是對一般人損失那麼大。因為你損人的道心,滅人的善種,對這個社會豈能有比較好嗎?人人都要來計較,人人都要去造惡。若這樣,沒有道理在人間,一條好的道路被毀壞,走過來的路豈不就是很坎坷嗎?所以我們要了解,如何持經,讚歎持經的人,這就是功德。千萬不要生出毀謗,或者是我們在做好事,無來由的煩惱無明,這樣我們就停了,是自己損失。所以說,是要增加福慧呢?或者是要減損呢?這也是在凡夫自己。所以「毀之者,但損於己,無損於佛」。真的是堅定道心的人,也不會受損害,同樣不減損,還更精進。這就是我們學佛應該要學,應該要用心去體會、去了解。

所以「歎美持經者,其福復過彼」。

歎美持經者
其福復過彼:
歎持經者功德
過於讚歎果佛
福過彼:
佛即惑盡
毀譽不動

我們能夠常常,稱歎、讚歎持經的人,功德就很大了。因為剛才說過了,有經在人間,尤其是《法華經》,是佛陀的本懷,佛陀成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這是佛陀覺悟,那個覺悟,第一個覺察到的,那就是大地眾生,皆有如來的覺性。可惜眾生累生世來就是受無明,一層又一層,不斷不斷複製,現在覺性要能這樣,很快就讓他能體會到,實在是困難。人人本具覺性,但是要能體會,重重困難啊!佛陀只好放在內心。一實乘法,就是只有一條路,在凡夫地能直通到佛的境界去,就只有一條路而已,一實乘法,就是只有一項。

但是佛陀看這樣的眾生,只好就是要婉轉,彎彎曲曲,這樣用種種的事、物、人,人、事、物等等來譬喻,人遇到什麼樣的苦,就用什麼樣的法,去解開他內心的苦,了解道理,就要這樣漸進,很辛苦。四十多年後不得不說,四十多年後,這些眾生是不是覺悟了呢?還是很困難。若想到《法華經》的後段,他方世界的菩薩湧現,向佛陀說:「我願意將來來承擔,您釋迦牟尼佛的這個法。」但是佛陀就期待,娑婆世界的眾生來承擔,沒人敢。因為眾生剛強,難調難伏。若又想到這段,我們就會想:我們到底要持經下去,是不是很困難呢?舍利弗智慧第一,甚至佛陀為他,第一個授記。但是佛陀這樣為他授記,證明他將來也可以成佛,已經授記證明之後,佛陀盼望著,娑婆世界眾生要來領接這個法,大家還是默然不敢接受。可見佛陀的心懷要暢演出去,到底有幾個人,到底是不是有人,能真正體會佛的心呢?實在很感慨。

不過,歲月不留人,法也不得不說,無奈啊!所以佛陀在這一品,就是一直要鼓勵人人,要堅定道心,要受持,甚至要護持。我們自己受持,也要護持。護持就是要不斷地讚歎,佛、法、僧,要永恆流傳人間,要將這個一實乘法,不斷流傳下去。所以「歎美持經者,其福復過彼」,比佛在世在讚歎的福德更大。所以福過彼。佛既是惑盡,所以毀譽不動。不論你讚歎他也好,或者是毀謗也好,在佛來說沒有差別,但是對後面的人來說差很多。

毀讚持經
罪福復過:
以持經之人
功行未圓
若加毀訾
所學事廢,若加讚敬,所修事成。

所以「毀讚持經,罪福復過」。這就是持經的人,功德還未圓。「功行未圓,若加毀訾,所學事廢」,所在學的、所發心的,全都廢掉了。所以「若加讚敬,所修事成」。所以我們要好好要用心,對持經或者是損害,這事理我們要分得很清楚,不要人云亦云,若這樣,我們的損失也很大,我們就不敢再繼續,這樣再行持菩薩道了,這樣我們自己也受損了。所以,這段經文這麼長,〈法師品〉就是希望,我們人人持法,為人師,來說道理,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期待,而我們也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