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0月25日】平等慈愛 弘宣大乘

Community:
Branch:

「眾生若能安住平等慈愛之心,誓願護念虔誠,見聞讀誦隨喜,何況受持全經,興起種種供養,如法信受弘宣大乘妙法華經。」
 
眾生!人若能瞭解自己,我們難得人身,我們要感恩,安住在人群中,我們聽聞佛法,更要對天下眾生,要起著那一分平等、慈愛的心,這道理必定要體會經典,佛陀所說法,佛陀常常所說的法,無不都是要啟發人心,能夠珍惜這個人身,啟發人人,生在人間要懂得珍惜這個身體。身為人形,作為人類,平常說是萬物之靈,何其難得啊!天下之間,眾生何其多,有多少種類呢?無法去算計的生命形態,很多啊!我們有幸能生為人類,動物之多,我們生為人類,我們要懂得珍惜,既是萬物之靈,我們就要發揮那分,對萬物疼惜的愛,這是佛陀教育我們,對萬物我們都要疼惜。因為,眾生本具佛性,全都有佛性,所以我們應該體會佛陀的教育。
 
佛陀也是為了,看當初迦毗羅衛國,古印度的國家,就是人類不平等,這也就是讓他出家的原因之一,體會到人生無常,了解生命的生、老、病、死,一切都是短暫,加上了人類不平等,這讓他感覺到要如何,人生能透徹了解生命的價值,讓人人能了解,人與人之間,應該發揮那分平等之愛。但是談何容易啊!不是用國法,就有辦法讓人能夠全都平等,唯有道理,道理從人心這樣發出,去體會道理,發揮了真誠慈愛的心,才有辦法談人疼惜人,人人平等的愛,佛陀的決定就是追求真理,體會了真理,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無不都清楚,與天地合為一體,平等的道理。佛陀希望這些道理,人人都清楚,所以回歸人間,希望人人聞法體悟。
 
所以幾十年來的說法,真的是很辛苦。真正能夠體會佛陀的教法,聽,歡喜、接受,身體力行,與天地道理合而為一。有人有這樣能體會嗎?很難!這就是佛在人間難得遇,所以「會遇佛世難」。我們要遇到佛在人間,很難!但是,有機會嗎?有。理若會合了,佛就能入我們的心,佛心、眾生心合而為一,依佛陀的教法,身體力行,生生世世不脫離道理,若能這樣,總有一生世也能與佛同樣修行。忽然間,能與天體合一,我們的心念、覺性,與虛空法界會合,合而為一,無事不知,無理不曉,所講說的道理,再給人類重新建設,道理在人間。
 
因為我們現在又是在末法中了,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是佛住世時,將佛法道理重新建設起來,佛陀在世,將佛法清清楚楚,大家去了解。佛住世那時,大家直接接受佛陀的教育。大家的體會,不了解,佛還在世,佛陀看我們不了解,會再用方法,種種譬喻、言詞,從一知半解,能夠直接讓我們聽到,能夠全部了解。佛陀開始對全部了解的人,前後授記,一直到二千人受記,這些人是已經開始聽佛的法了。只要法有入心,只要開始發心,佛陀若是滅度後,佛的弟子還在世,這些已經發心、當度的人,他就會繼續,正法還在,因為佛滅度後,還有佛的弟子,全盤瞭解佛道理的人,還能依教修行,同樣還能住世教育。所以,這就是正法還在,他們有法、有聞、有修、有證,教理行證,這叫做正法還住世。這個道理就是教理,教理,還是佛陀教育的道理仍然住世。
 
同樣在修行的人,與佛住世同樣的生活,這樣在生活,這樣在修行,體會道理,繼續修行,這樣的人還住世在說法。所以佛陀為二千弟子授記,就是未來他還能夠繼續聽法,也可以見證教理行證,所以這樣正法還在世。慢慢地就成為像法了,像法住世,慢慢時間不斷流逝過去,人心、剛強的心態,隔代,一代再一代,再來的人聽法,只是在傳聞,一代傳過一代,傳聞!自然,法就會愈來愈淡薄了,所以只是有那個形象,有教,但是欠缺了行與證,有教、有理,不過缺了行與證,所以只有看到形態,沒有真實修行的人。像法,就已經是慢慢變成這樣了,何況是末法呢?末法,有名無實,這是讓人很擔心,我們處在末法的時代。有形,我們是不是要發心立願?也要有實,我們要身體力行,眾生安住在這樣的人間裡,佛陀教育我們,就是希望我們法入心,對眾生是平等的慈愛,所以一直從小乘法,開始破除小乘,建立一乘實法,這是他的最後人生,講解《法華經》。所以現在<法師品>,就是期待我們,不論是一句一偈,我們都要用心去體會。
 
所以,佛陀對藥王菩薩,開頭就說:藥王菩薩,有看到嗎?八萬大士。就是天地之間有形無形,天龍八部,這些眾生若能光是聽到法,《法華經》真實法,哪怕是一句,或者是一偈,能發心隨喜,這就是表示他的內心,已經接受到種子了,真實法的種子,何其可貴啊!這是未來,為了未來,所以,若有人問,這些人將來是不是能成佛?佛陀就說:你要回答他,這些人將來也能成佛,只要聞經隨喜、受持、讀誦、書寫、解說等等,這些人將來也能成佛。為什麼這些人也能成佛?因為他們將這法,大乘法,就是聽,讀,或者是寫,多多少少這些道理,他也能慢慢淨化他的心,對這經典就起歡喜心。歡喜在心裡,沒有將它忘記,這就叫做受持了。相信這部經,歡喜這部經,在內心沒有忘記,像這樣,在八識田中,法就已經入心了。所以說,誓願慈愛之心,這就是將經入心來。
 
我們身為人類,難得能聽到佛法,我們開始了解佛法的道理,了解了,我們要再發誓願,來護念,要用虔誠的心來護持,護持這大乘經典,不論是一句一偈,或者是隨手寫個經、偈文,讓人家看到了,一句一偈,這樣誦下去,這樣也有功德啊!所以,「誓願護念虔誠」,不是寫著好玩的,是打從內心的歡喜,這樣歡喜一句偈文。「我很愛寫,我很受用,我寫出來,別人看到也很歡喜。」這種「見聞、讀誦、隨喜」,因為我們的虔誠,我們的讀誦,我們的書寫,我們的受持等等,讓人看了,人也歡喜,這也有功德,所以這些人將來,來生來世不只是讀寫而已,能夠身體力行,因為經文已經入他的心,八識田中,來生來世看到這部經就歡喜,聽到這部經就接受,身體力行,就這樣展開了結善緣、造福業,生生世世,當然能成佛。
 
所以說,光是讀誦、隨喜,見聞、讀誦、隨喜,都有功德,能夠入我們的八識田中,「何況受持全經,興起種種供養」。我們不只是見聞、讀誦、隨喜、抄寫,不只是這樣,我們全經全都受持,同時從內心起心動念,種種供養。所說的供養,大家要記得,那就是付出,我們很甘願歡喜付出,不論是對人類的付出,不論是對一切眾生付出,通達道理,願意心甘情願為眾生付出。看眾生人人便是未來佛,這樣的供養付出,這是這幾天很強調,大家要很用心。而且,「如法信受弘宣,大乘妙法華經」。我們要時時將這部經,銘刻在我們心版裡,要好好將這個法收藏在內心裡。佛法,在這末法時代,我們要適應現代,把佛法重建起來,像這樣,我們人人都做得到,不只是聽經、寫經才有功德,不是!聽經、寫經是讓我們對這個經句,讓我們記憶在內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行動、生活與法會合,我們的生活與法合在一起。這就是說,天地宇宙合為一體,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合為一體,我們才有辦法將來道理、真理,真正遍虛空法界,我們全都能透徹了解。我們現在要先學,學得法與生活中合為一體,將來我們自然這個意識內,無不都是佛法,與天體宇宙合在一起,這我們應該要用心去體會,天地宇宙萬物同一體。
 
看到一段世界的新聞,美國一匹馬,主人養,這匹馬四十歲了,主人又養一隻羊,那匹馬慢慢的,一隻眼睛看不到了,剩一隻眼睛而已,慢慢地眼睛,另一隻眼又一直看不見了。在這當中,主人想過:動物眼睛看不到了,這樣牠要如何生活呢?有在想,起一個念頭在想,是不是用方法讓牠安樂死?這隻山羊好像是了解人意,開始就一直接近這匹馬,那眼,一眼都完全看不到,一隻稍微模糊,這隻羊每天都來,靠近靠近這匹馬,讓這匹馬牠能認識這隻羊,這是這隻羊牠的動作。一直到了馬若開始走,要起來走的時候,羊絕對就是走在,馬看不到的這隻眼睛這邊。
 
這樣,一段時間過去了,這匹馬很信賴這隻羊,慢慢另外這隻眼睛,就都看不到了,兩眼都看不到了,羊就是這樣走在牠的前面,這匹馬就是用敏感的耳朵,來聽羊的動作,羊走到哪裡,馬就跟牠的腳步走到哪裡,羊每天都會帶馬出去吃草,就是這樣。有一年,這一天忽然間暴風雨,這隻羊跑得很快,跑到主人的家裡,一直叫著主人,發出了羊叫的聲,主人聽到風雨才過去而已,羊為什麼跑這麼快,來了,趕緊就跟著羊再跑回頭,羊回頭跑了,主人就跟著牠跑,看到樹叢,周圍的樹叢倒了,馬已經被這些樹叢,這樣掩埋在那樹叢當中,走不出來,又是眼睛看不到。主人趕緊將這些樹,用人工趕緊撥開,救了馬的命。經過了這樣,主人更了解了,動物,雖然不同種的動物,都是同樣有這樣的愛。主人安心了,馬就是這樣將它飼養下來,經過十六年,十六年的時間,羊帶著馬生活,十六年後這隻馬終於往生了。
 
羊知道馬已經往生,主人將馬處理好,這隻羊來到,馬最後的身體的地方,牠的頭就這樣垂下來,好像很恭敬的鞠躬,一段很長的時間,好像在跟牠說話,表達出了哀悼這念心,好像是在追思牠們過去的生活。時間有一段,這樣站在那裡頭垂下來,之後牠就轉過頭,安詳就這樣離開。主人看到羊,就是這麼穩定的腳步,就這樣離開了。在這十六年間,這隻羊就是一直跟著馬,都是走在一條固定的小路徑裡;現在,十六年後,任務完成了,牠回歸到羊群裡,與羊群相處的生活。想想看,這就是動物的世界,動物,不同類的動物,有辦法這麼悲憫心,懂得愛,我們人呢?人是不是也能這樣呢?這就是我們要學,要學愛,平等的愛,眾生平等,人人本具佛性,人人要相信,所以要用心去體會。這就是道理,道理在我們人間,道理在眾生世界裡,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體會。
 
來看前面的經文,經文:「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藥王
若有人問
何等眾生
於未來世當得作佛
應示是諸人等
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若有人這樣問,你就回答他,相信這些人未來都能夠作佛。不只是這些人,就像馬和羊,相信牠們再來人間,相信牠們同樣帶著這一分,感恩、尊重、平等的愛,再來人間。現在看到很多的孩子天真無邪,這就是原來真如本性,就是這麼善良。人就是因為無明覆蔽,我們現在回歸道理,就是回歸真如本性,所以大家應該會成佛。
 
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
 
何以故
若善男子 善女人
於法華經乃至一句
受持 讀誦
解說 書寫
《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為什麼啊?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已經發心的人,當然就是善心,心與理會,絕對是善良的心,所以稱為善男子、善女人。能夠聽佛的教法,信受奉行,這都叫做善男子、善女人。所以,「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前面所說過,這些人就是傳經,在說,就是傳說經的道理,不論是一句,或者是受持一偈一句,或者是整個經典都將它讀誦,或者是讀誦之後,了解了,解釋經文,讓大家更了解,這叫做傳經教,將經的教法這樣傳下去。這就是佛陀已經將要入滅之前,最掛念的就是,《大乘妙法蓮華經》,這是佛陀最掛念的。所以,佛陀的本懷,希望人人能體會,將這法收入心來。
 
謂雖得一句之解
既不廣聞多學異義
不可對眾而說
恐難問有說不通
便令大教不得弘宣
若欲說此一句之解
當竊為一人說耳
 
這就是說,不論是你得到一句的解釋,能夠了解,我們這一句向人解釋,讓人能夠了解。雖然,「不廣聞多學異義」。不再其他,就是專心這樣一句完全來了解,不必再去追求其他,所以「不可對眾而說,恐難問有所不通」。因為我們若沒有專心,完全對這教法體會,你若只是廣學多聞,這個道理不專、不了解,人家若問你,你無法將這部經的精髓,它的精神理念,你解釋不出來,這就是不通。經,一定要專心通達,佛經(《四十二章經》)裡面不就是說,「博聞愛道,道必難會」。我們應該要專心一意「守志奉道」,才有辦法「其道甚大」,所以我們要用心。
 
所以,「便令大教不得弘宣」。你這部經只是斷章取義,這樣行不通,只是一句一偈,只是這樣歡喜而已,應該要全部了解,專心整部經典都要了解,要不然,人家若再向我們問深一點,我們就解不通,所以我們這大教無法去弘宣,就無法一直傳下去,所以要對這部經,很用心體會了解。「若欲說此一句之解,當竊為一人說耳」。不能大庭廣眾,只能跟一個人說:「我聽到這句話,我很歡喜。」只能這樣而已。「竊」就是私底下,我聽這句,我歡喜,你不能在大庭廣眾說:「我已經聽到,我向你們說。」這樣給大家。有時候你若是一念偏差,差毫釐,失千里。
 
「釋論云有小慧無多聞,如小雨無雷」。
 
釋論云:
有小慧無多聞
如小雨無雷
 
我們只知道一句,我們只能跟一個人說而已,我們就無法向大眾這樣,很有信心向他們說《法華經》,無法全部都通達,讓大家了解。就像小小的雨,這樣只是潤濕一下,沒有雷,響不出來,這就是這樣譬喻。我們若只是發(心):我就聽這樣就好了,我一句隨喜功德,這樣就好了。實在是很可惜,既然一句歡喜,一偈你也應該歡喜,不只一偈歡喜,一偈是四句,一偈四句你既歡喜,你是不是整篇全都歡喜來受持,來讀誦,來書寫,這樣繼續下去,這樣豈不是更好嗎?
 
所以,「有慧無多聞,亦不知實相」。
 
釋論又云:
有慧無多聞
亦不知實相
譬如大暗中
有目無所睹
多聞無智慧
亦不知實相
譬如大明中
有燈而無照
無聞無智慧
喻如人身牛
有聞有智慧
是所說應受
故知廣為人說者
必是多聞多慧人也
 
我們以為我們有智慧,我聽一句,我就很了解了。能這樣嗎?不行。我們聽了歡喜,我們就要再聞說一句,我們就要再探討更多,要繼續一直聽,不是聽一句,聽一段文,這樣說:「我歡喜,我有功德。」不是,要再繼續聽。「不知實相」,我們若是只覺得:我,一句就都通達了,但是沒有多聞,沒有繼續聽下去,「亦不知實相」,無法了解整部經的實相,一乘實相的道理。
 
所以,「譬如大暗」,在那很暗,晚上,「有目無睹」,就像晚上,半夜,雖然你有眼睛,但是晚上,你看不到周圍的境界一樣。「有目無睹」,有眼睛,但是看不清楚前面的境界。所以,「多聞無慧,亦不知實相」。你若是一直聽,但是沒有入我們的心,沒有入心,只是這邊聽,那邊過。聽,我們前面常常在說,一邊聽,一邊漏過去,聽了就漏了。我們應該就要「無漏法」,真的聽進去要不漏掉。要怎樣才能不漏掉呢?我們要身體力行,有做到的體驗,才是真正我們的法。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照」,就像在大明當中,有燈但是無照。就像白天就不用點燈,燈就不用點,所以有燈無照,這盞燈就沒有用。儘管道理擺在你面前,就像白天一樣,道理明明都在你的面前,但是你的心燈,慧燈沒有發揮出來,有燈無照,就是有道理,但是你內心的智慧沒有啟發。若是「無聞無智慧」,沒有聽,自然你就沒有智慧,要「有聞有智慧,是所說應受」,我們若有聽,又有智慧,真正將這個法沒有漏掉,收入在我們的心裡,這叫做「有聞有智慧」,增長我們的慧命。「是所說應受」,所以聽進去了,我們應該要好好地將這個法收入我們的心來。「故知廣為人說者,必是多聞多慧人也」。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多聞多慧,不只是聽,我們就沒有入心,沒有入心,我們的智慧不會成長。白天,道理明明,卻是我們沒將這個道理收入心,我們的心燈沒有點亮,就是我們的慧命沒有成長。
 
或者是在大黑暗中,儘管你有眼睛,但是你也看不到,外面明朗的境界。道理就是這樣,你有智慧的人,你就是要趕緊聽經,不要自以為我有智慧,我就是不要聽,我就是斷章取義,這樣一段一段,這樣就好了。不是這樣,若這樣,就像在黑暗中,儘管你有眼睛,你有智慧,也是一樣,就是無法通達。我們最好聽經,一句一偈,我們歡喜,開始啟發,心靈的種子已經進來了,我們要用心耕耘我們的心地,心地雜草要去除,煩惱、無明要斷盡,我們要好好地將這個種子,我們自己修行者要當心地農夫,好好來耕耘,這就是修行。
 
佛法很開闊,尤其《法華經》是統一切法,總一切法,教育我們人人修一切善,這是總持門。入《法華經》的道理來,就是入總持門。過去的法,小根小機,佛陀應根機而說法,四十多年,已經佛陀年老了,最後他的心懷,他要表達出來,所以他就要很用心,希望我們人人,能夠重視《法華經》。佛陀教育我們從一句一偈開始,他也說這樣有功德,但是你起這個隨喜心的功德,希望你能繼續這樣一直歡喜,受持、讀誦、書寫等等,通徹了道理之後,你能供養無量數佛,體解眾生無不都是具足佛性,眾生無不都是未來佛,這樣眾生平等。這種安住在人間,我們人人共住人間,同為人類,我們要用平等慈愛的心。我們人人要互相勉勵,發願護念,要很虔誠,見聞、讀誦、隨喜,這我們都要不斷來培養,何況佛陀最重要的,就是要我們受持全經,期待我們興起了種種供養。供養就是付出,無所求,不斷付出,對所有天下一切眾生一視同仁,平等愛的付出。這是很期待人人能體會,這深奧的道理,所以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