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打馬來鄉村茶會 鄰里齊聚響應環保

洗腎中心護士蒂雅娜為村民們講解和翻譯《大馬慈濟情》〈沙烈.慈濟.緣〉的內容和旁白。【攝影者:顏如艷】

Community:
Branch:

洗腎中心護士蒂雅娜為村民們講解和翻譯《大馬慈濟情》〈沙烈.慈濟.緣〉的內容和旁白。【攝影者:顏如艷】馬來西亞吉打慈濟洗腎中心護士、日得拉慈濟志工,及樟崙鎮橡膠林裡的吉連河村村民,齊聚腎友沙烈的家,播放《大馬慈濟情》之〈沙烈.慈濟.緣〉,藉此感恩村民們對環保的響應,並為村民講解回收物分類法以宣導環保。


◎認識洗腎中心 重現沙烈慈濟緣

為了感恩腎友沙烈(Saleh bin Isa)在他居住的馬來鄉村裡推廣環保,並獲得鄰里的響應,馬來西亞吉打慈濟洗腎中心護士和日得拉(Jitra)慈濟志工,及樟崙鎮(Changlun)橡膠林裡的村民,一同相聚在吉連河村(Kampung Sungai Kelian)沙烈的家,舉辦環保宣導及感恩茶會。為了配合慈濟人的素食習慣,沙烈和家人事先詢問洗腎中心職工羅健瑛(慈堉)有關準備素食的忌諱,洗腎中心的護士亦提前到場來幫忙,以便在場者都能安心享用飲食。

茶會開始前,屋裡盡是馬來語版的〈一家人〉(Kita Satu Keluarga),瀰漫著溫馨與熱情的樂聲。吉打慈濟洗腎中心護理師蒂雅娜(Diyana)負責主持茶會,她先自我介紹,接著解釋慈濟洗腎中心的淵源和背景,讓親友了解到病患在接受治療和洗腎的狀況,並觀看過去發生在吉打慈濟洗腎中心的感人畫面和照片。

了解了洗腎中心的運作後,來到今日分享的重點節目之一,即放映第94集《大馬慈濟情》——〈沙烈.慈濟.緣〉。這集在今年3月16日於大愛台首播的24分鐘專題節目,是關於沙烈作為村裡的第一顆環保種子,以及洗腎中心的典範腎友,這兩個身份的如何在他當下的生命中並存。

影片播放時,現場偶爾會傳出陣陣笑聲,原來是親友們在影片中看到自己或相識者的身影;除此之外,來自另一個村莊的拉蒂法(Latifah Othman)此時才驚覺沙烈不為人知的一面:「我為沙烈叔感到驕傲,儘管他帶病在身卻不氣餒,依然積極生活,行動還與常人無異。」

影片放映完畢後,沙烈抒發感想:「我感到非常開心,希望透過影片的播出,可以影響一些回教徒或馬來人,來一起做環保愛護地球,也能藉由環保所得,來資助家境貧寒的腎友。」沙烈更表示,他也交代了太太和村民,如果哪一天自己往生了,也希望他們能持續做環保,不要只是因為他的關係才加入這項善舉。

◎指導回收分類法 感恩村民償環保

護士蒂雅娜透過播放〈永遠的紅溪河〉(Kali Angke yang Kekal)印尼文版的音樂影片,來分享位於印尼雅加達卡布莫拉村(Kapuk Muara)的紅溪河(Angke River)之歷史簡述:就文化而言,紅溪河在三百年前背負著華人的悲情歷史;然而就現實層面來說,河水佈滿垃圾且混濁,村民居住環境亦極為惡劣,2002年初又因大水患而讓村民們更加苦不堪言,經過慈濟志工的發放、義診、清掃、消毒,到建立能容納一千一百多戶的大愛村,才終於改善了村民們的生活環境品質。藉此影片,希望村民也能作為借鏡自我警惕,讓大自然和生活環境恢復其原始的乾淨面貌。

以往,村民對回收物的認知,只局限在塑料瓶罐的回收,慈濟志工也藉此機會,讓村民能更深入了解回收物的分類。志工何伯源(濟延)將志工們用心製作的看板,讓村民先知道回收物的基本分類,如紙類、玻璃、保特瓶、塑膠類、鐵罐、鋁罐和塑膠袋等等,接著再藉由基本分類細說,如何將手頭上的回收物,依據上述項目來歸類,在分類時又得注意哪些事項,如鋁罐的清洗和壓扁等,以讓環保志工在整理回收物時更省時省力。

村裡的清真寺秘書兼祈禱主持莫哈末(Haji Mohd Noor Bin Ahmad)也在現場鼓勵村民做環保,以往在村裡、馬路旁、森林裡和橡膠林裡,塑料瓶罐隨處可見,在提倡和落實環保後,「整個村莊都變得整齊和乾淨了,那些充滿孑孓的塑料瓶罐也減少了」。另外,他也表示,在這之前,村民並不清楚或不曾認識慈濟,然而現在大家不但接觸了慈濟這個團體,也認同和支持慈濟志業。沙烈更是向大家解釋慈濟的四大志業,即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助人不分種族、國籍和宗教,並以2006年南馬大水災為例,慈濟人如何賑災不遺餘力。為此,外村村民拉蒂法說:「我感到很興奮,因為慈濟人真的願意走進這個村莊。」

◎腎友吟詩訴病苦 宣揚竹筒歲月情

慈濟洗腎中心的腎友哈麗瑪(Halimah)也隨著慈濟志工前來這裡,將自己的治病、洗腎過程和心情,以「i」為韻腳,用馬來韻文詩(Puisi)的方式吟唱出來,分享於與會者:「在一個寂靜的夜晚,我一個人獨思考著:『十年後我的命運將會如何?』而此時,我寫下一首自己創作的韻文詩,以便凝聚身體與靈魂的力量。」

其中,她如此形容:「無論是肚子、頸項、手臂或是腿上,都已被插滿了針,為了能夠再活得更久一點,我必須勇闖下去。」賦詩時不只是韻味動聽,還因內容情感真切發自內心,讓有些在場的慈濟志工也聽得淚眼潸然。「她說她身上佈滿針孔,覺得好痛好痛,為了努力活下去,還是得忍受;還說,若不是慈濟洗腎中心,她早就往生了,我們聽到她這麼形容時,真的很感動,將心比心,如果我們是她的話,這種痛楚該如何忍受?真的很不捨。」李京芳(慈霈)說出這番話時,一旁的盧勇樺也含淚點頭附和。

除此之外,洗腎中心職工羅健瑛(慈堉)也簡述「竹筒歲月」的故事,在不影響個人和家庭生活的前提下,將每日剩餘的零錢投入竹筒,日行一善,而竹筒中的零錢也積少成多,也能幫助其他苦難的人。現場每戶家庭都領取一支竹筒,響應「回歸竹筒歲月」運動。

響應環保,落實環保,除了提起善念加入環保隊伍,還能更深入認識回收資源的種類和價值;再者,大家齊心協力改善生活環境品質,讓個人心情也能因環境的改善而改善;此外,資源回收物變賣所得,還資助慈濟洗腎中心病患的醫療費用。一個善舉,既然能引發如此「蝴蝶效應」,何樂而不為?

 

慈濟志工何伯源(濟延)告訴村民,其實廢棄的寶特瓶是能被回收循環,生產環保的再生織品。【攝影者:顏如艷】 村民一同學習馬來文版〈一家人〉(Kita Satu Keluarga)的手語。【攝影者:顏如艷】 《大馬慈濟情》之〈沙烈.慈濟.緣〉主角腎友沙烈,感恩村民對環保的支持,慈濟志工也將影片DVD與現場每戶家庭代表結緣。【攝影者:顏如艷】 腎友哈麗瑪(Halimah)將自己的治病、洗腎過程和心情,以馬來韻文詩(Puisi)的方式吟唱出來,讓人亦能感同身受。【攝影者:顏如艷】

 

 

映像新聞:《吉打分會 馬來鄉村環保宣導茶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