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9月12日】不求精進 是謂大失

Community:
Branch:

「菩薩安樂行,於此眾生中,應生大慈心,憐憫大悲意,先拔出三界,分段生死苦,與其三乘法,所稱讚之樂。」

用心了解啊!「菩薩安樂行」,在眾生中如何來施展教法?這是佛陀用心來教育。不只是能夠體會人間疾苦,苦來自於起心動念,來自於人、事、物,這都是在不經意中,造就了很多的煩惱,就是受了無量數的苦難。佛陀的慈悲,就是用方法來教育,希望接受到佛法的人,也能將接受的法再教育給別人,人人互相聽法,傳承教法,這就是教菩薩法。

在這種惡世,就是世態混亂這個時代,要如何將正法接受得入,自己能夠真正體會佛法,沒有偏差,將佛法能夠說出去,讓別人,接受到的人,也沒有差錯?這種沒有偏差,沒有錯誤的法,人間相傳,這是不簡單啊!在我們現在,說話要能夠讓人很體貼,了解得到都不簡單,何況說佛法方向正確,聽受法的人沒有偏差,這更加困難。

所以,若在說話,就會先問:「這樣你們聽得懂嗎?」看他們在回答:「有啦!」卻是也有人就說:「我看了好像沒有很了解。」「沒有很了解,要再問哦!」這就是希望人人話聽得入,能夠體會其中的意義。這是很重要,不過也是很困難。何佛法,我們自己要體悟都不簡單了,何況說要讓人能夠體會,實在是很困難啊!不過,佛陀能夠說的,他盡心說,但是盼望發心,發弘誓願,人人聽得懂、聽不懂,總是佛陀也是認真說;聽得懂、聽不懂,也都要認真聽,種一個善的種子,種一個記憶的因緣。

有和沒有,反正那個記憶的因緣放下去,八識田中,我們將來在哪一個地方,有什麼樣的因緣,腦海中也能夠浮現出了,好像很熟悉,好像曾經有過,這種記憶。還是我們現在做不到,也要認真聽,最好聽就是要做得到。不過,做不到,一樣也要聽,聽了進入我們種子記憶,也是很好啊!所以,我們要用心,「菩薩安樂行」,我們能夠很歡喜,聽法很歡喜,歡喜聽,而且還要告訴大家,讓大家一起聽。這種「於此眾生中」,我們要「生大慈心,憐憫大悲意」。因為眾生一直都在複製煩惱,用什麼方法,能夠讓他煩惱心降伏下來?什麼方法,能夠讓他接受這個法入心,去除不好的習氣,能夠向好的來學習?我們凡夫,一般的人,那個習氣實在很難改。

我們大愛電視臺,一齣八點檔(《平凡很幸福》),那位女主角一直就是習氣很壞,開口都是說壞話。脾氣不好,常常自己知道:我要改,我要改。不過,每次說要改,而時時都犯錯,很難改。

總而言之,到了因緣會合的時候,先生的善良,一次的慈濟園遊會,慈濟人去引導她:「來啊!我們這個地方在辦的園遊會,聽說你做生意很公道,也邀請你來那個地方擺,擺一個水果攤,做生意。」真的就去參加,接觸到慈濟,了解了,幫助人。這種這麼多人,這麼大的活動,原來人人都是為了要幫助人。而且聽,聽到世間有多少苦難人,在受人幫助的人。故事聽很多了,就順便拿了「靜思語」,「靜思語」的標語的單子,他就帶回去了。感覺有一句話,他要在他的攤子,水果攤的前面,他就是在做這樣的生意,選擇一個很顯明的地方,將這張「靜思語」貼上去。太太就看了,開始看,感覺:真的是這樣嗎?嘴巴若不好,常常說壞話,讓你做再好的事情,你也不算好人。真的是這樣嗎?又好像有道理呢!

先生就跟她說:「妳就看,妳就背,妳若能夠繼續在那裡背十次,我就讚歎妳,妳不簡單啊!」「這短短幾句話,背十次哪有什麼啊!」在那裡邊讀、邊背,愈背愈覺得:我自己就是這樣,嘴巴不好。這樣我也不算好人?哦!原來我這麼壞啊,我一天到晚就是都說壞話,惡口,原來我這麼壞。從這樣開始,就一直自我反省。不過,脾氣要改,口頭上,口頭語要改也是很困難。那個習氣也是帶著她這樣生活,不過常常在反省,惡口出去,就說:「我又錯了!」每天都在反省,每天時時都在犯錯。我看到這齣戲,也替她覺得:怎麼會這麼難改!一直,她的一生這樣,這二、三十集的大愛劇場,就這樣,從少女的時代,一直到孩子一個一個結婚,一直到先生已經受證了,太太自己覺得:「我還沒有資格。」自己能夠反省,我還沒有改過來。

就是這樣,一直光陰一直過去了,有一天,突然間先生在叫她,都沒有表情,在跟她說話都不知道。慢慢慢慢,感覺到:怎麼沒有聽到人在說話呢?先生對她喊得那麼大聲,跟她說話說得很大聲,怎麼會這樣都一直沒有聽到?心很鬱悶。先生是很好的,就這樣陪她出去走走。自己聲音都沒有聽到,但是看到外面,一個一個從她的面前過,自己就覺得:這個人我有得罪過,那個人我也有得罪過啊!那個時候,自己的心一直反省。

先生就這樣跟她說,很大聲,就跟她說:「妳若有這樣想,若要解開妳的心,除非妳自己。」那個時候,太太就趕緊,去向她有得罪過,無端去罵人,對方那個人,她去向他鞠躬,鞠躬,血他說自己錯誤了。「我過去無端,為了孩子的事情。去你的店裡罵你,你怎麼沒有告訴我,說孩子來花那麼多錢。我認為孩子偷拿我的錢去消費,是你賣東西的人不對,所以我來罵你。我想一想,是我不對,我怎麼自己不會教孩子,怎麼來罵人呢?」在那個地方自己懺悔。

隔壁的鄰居,開店的人,他說:「妳本來就是一個很好的人,但是,確實妳說這些話很傷人,我也想要和妳做好鄰居,交好朋友,但是妳這樣罵,我是沒有記恨,不過心總是卡卡的,我也很想要交妳這個好朋友。我現在要向妳說感恩哦,感恩妳來跟我說,我現在可以再和妳繼續交朋友。」

在那裡說話就要很大聲,之後,回到先生的身邊,向先生說:「感恩哦!」這時候,先生就說:「過去的事情,我這樣說話,妳難道都沒有聽到?怎麼突然間都沒有聽到?」很大聲。她就很鬱悶,「我怎麼這樣?怎麼都沒有聽到了呢?要怎麼辦啊?」先生就慢慢地安慰她:「不要緊,別人說話妳聽不到,不要緊,我會耐心說話給妳聽;別人說的話妳聽不到,我會陪伴妳,我會再為妳說。」說很大聲。

她這樣很感恩先生,心靜下來:我怎麼突然間聽不見呢?自己很反省,就跟先生說起了,她小時候,一直一直都有很不好的習氣,比如說,和孩子伴在玩,去抓金龜子。金龜子抓到,用線綁住金龜子的腳,讓那隻金龜子一直飛,飛到累了,掉下去,死為止,她就跟先生說:「我小的時候,怎麼這麼不好的習氣!小的時候兇巴巴。」就反省過去,從小到大,家裡的人,父母很寵愛她,很疼她,所以她一直驕縱,很驕慢。對別人也是這樣,動不動就是壞話這樣說,動不動發脾氣,養成了她這種這麼不好的脾氣。自從看到那「靜思語」,「靜思語」看了之後,自己自己在反省,這麼多年了常常在反省,這麼多年還是改不過來的脾氣,很懊惱。把這些事情一直說給先生知道,先生了解了。但是,為什麼突然間會聽不到?應該找醫生。就把她帶去看醫生了。醫生檢查出來,聽覺已經退化了,不過,快吃藥控制住。控制住,意思就是說要再恢復到原來,難啊!但是不要再惡化了。就這樣,這齣戲結束就是這樣,一生壞的習氣,在人群中一直一直反覆。

我們修行,我們要如何,修好我們自己的習氣?聽法入心,要及時體解、及時改過,時時警惕自己;警惕,就要趕緊改。若說:「好啦!好啦!我會改。」這種的習氣還是不斷拖著。所以,我們「菩薩安樂行」,佛陀就是要來改我們的習氣,講法給我們聽,為我們「開、示」,讓我們能夠「悟、入」。我們能夠了解了,我們要趕緊改,才不會到時候,那個業報現前的時候,後悔就是來不及。只是能夠控制住,無法改變、改善回來,這種的病因,苦果還是自己要受。所以我們要趕緊,「菩薩安樂行」,收到法,要趕緊身體力行,能夠改過趕緊改。不只是自己,在眾生中我們也要付出,因為眾生累生世來,都是這樣的習氣,所以我們「應生大慈心,憐憫大悲意」。要如何讓眾生有機會來接受?接受之後能夠體會。

佛陀他在世,他的弟子,要如何能夠體會真如本性?要如何了解人人本具,與佛同等的智慧德性?他要設「三乘法」,先從耳朵聽進去,聲音去體會、了解,緣外面的境界去覺悟,希望他們還能夠進步,「拔出三界」。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在這個欲界的眾生生活,色界的生態,無色界,這種「分段生死苦」。雖然大家獨善其身,但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分段生死」,一生一世累世「分段」,以及心靈那個「變異」──生、住、異、滅。我們的心態要如何去調伏呢?心會專,意會定,完全在人群中不受污染,不受影響,這要如何能夠進出無障礙?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地方。

所以,在這個三乘法裡,我們接受,聽到聲音,我們要很稱讚、很快樂。看到外面的境界,我們去體會;體會得到,我們也要很稱讚,天地萬物的真理。聽到大乘法,我們也要很歡喜,原來利己利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那個過程中的菩薩道,我們要身體力行。這在人群中,凡夫界,這個欲界裡,我們就開始要好好體會。

凡夫心行
雖千差萬別
溯其根本
不外一愛二見
有情業力
雖千差萬別
究其實際
不外一惡二善三定
眾生種類
雖千差萬別
區其大別
不外一欲
二色三無色

「凡夫心行,雖千差萬別。」但是,回溯它的源頭根本,不離開愛與見。這個愛欲和見解,就是我們凡夫,「有情業力」,我們造作很多業。業是怎麼造過來?業力,雖然是千差萬別,但是究其它的實際,沒離開惡業、善業,以及修「戒定慧」解脫的道路。我們這麼多種的業,其實就是將它分成這三項。造惡,千千萬萬般的惡;你要修善,無量無數的善可修;你要修「戒定慧」,你要時間,即刻開始要防非止惡,讓我們的心練就了定力。這很重要的。

所以,眾生的種類,也有千差萬別,但是,若將它分類過來,沒有離開了,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就是我們要去探討,欲界的眾生的生態,色界眾生的生態,以及無色界。我們就要用心。

前面的經文:「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

於在家 出家人中
生大慈心
於非菩薩人中
生大悲心
應作是念
如是之人
則為大失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前面說過,不論是出家,或者是在家的人,我們既學菩薩道,要在這群人的裡面,我們要生出了大慈心,希望他們接觸到佛法,能夠身體力行,所做的那個感受,造福人群,這叫做「大慈心」。若是在非菩薩人中,就要生大悲心。我們要鼓勵他一起去做,同體大悲,一起來做啊!那種的感受。所以,大慈心就是造福人群;大悲心,將苦難的眾生,那個苦和我們的心要合在一起,體眾生的苦,你才會去為眾生付出、造福。這叫做大慈悲。所以,「應作是念」。這些人若是不會做,那就是失大利了。前面我們也說過了,人人身體就是一艘大船,我們自己就是開船駕駛人,不論是車子,不論是船,從此岸到彼岸去,我們自己一個也是這輛車去。我們若是發心,大家一起,我這輛車載你們一起去。

就像新加坡,或者是馬來西亞,為了要聽法,他們小輛車就去換較大輛的,「我一大早要去,我會沿路一直載,載大家一起去聽。」哇!那就要很早就要出門了。他們聽得很歡喜。自己有車,自己駕駛,還能夠載人來同受法樂,這就是載道器,身為載道器。我們能夠自己聽法,還能接引人來聽。大家若沒有聽到,為失大利,那就是可惜,這樣失去了機會,了解成長智慧的法,失去了,所以我們要用心度眾生。

接下來的文就說:「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如來方便
隨宜說法
不聞 不知 不覺
不問 不信 不解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連續六個「不」,不要聽、不要知道、不要去感覺,又不要問,又不要信,又不了解。這就是我們眾生自障礙。如來他是大慈悲心,發現到天地人間的大道理,發現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這樣的智慧,與佛平等,能夠體會天下人間事,事事物物,無不都是與心同體;心理、真諦都是同為一體,一看就每樣都了解。這種慧,智慧如虛空、遍法界,包含天地宇宙所有的真理,人人本具有,就是這種的無明覆蓋掉了,製造不斷。所以,「如來應眾生機,隨宜設教施權」。

如來方便
隨宜說法:
如來應眾生機
隨宜設教施權
良由如來悲智廣運
三根普化
隨宜說法

本來很簡單的幾句話就結束了,但是眾生不解,就要設種種的權教來教育,這就是因為「如來悲智,廣運三根普化」,他用種種方法來「隨宜說法」。所以,「如來隨眾生機,運智啟悲」。

如來隨眾生機
運智啟悲
隨機敷演說三乘法
實非本懷
二乘不解佛心本懷
執小獨善
為解脫實道
不求精進
是謂大失

佛陀的慈悲,希望人人啟發了「同體大悲」,大家知道苦了。看到別人的苦,就像自己的苦,所以不忍心,同體大悲,去救度眾生。要救眾生要有分別智,了解這個眾生是心靈的苦?還是物質上的苦?是長期潛在他的身體中的苦?或者是非常的簡單,暫時、短暫的苦?這都要去為他分析。所以,要隨眾生的根機,用什麼方法,才能夠拔除了他最根本的苦。所以,就要「運智啟悲」。運,菩薩要懂得運用這個智慧,來分別眾生的苦,要啟發了那分的「同體大悲」,盡心力去付出,是誠意,誠心願度一切眾生,拔除眾生的苦難,這要「運智啟悲,隨機敷演說三乘法」。隨順眾生的根機,來演說種種的法。其實,要說這麼多法,不是佛的本懷,佛的本懷就是這樣一針見血,要告訴大家:「你們也是佛,與佛同等的智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麼簡單,但是無奈,眾生聽不懂,所以佛陀就要運智啟悲,隨順眾生的根機,這樣要說四十多年,循循善誘。這個實,真實法,佛陀還放在他的本懷裡,所以過去的四十二年間,「實非本懷」,不是他想要說的話,不過沒有辦法,眾生的根機就是這樣。

所以,「二乘不解佛心懷」,二乘的人無法了解。所以,「執小獨善為解脫」。以為是實道,以為我獨善其身,我能夠解脫就一了百了,以為就是這樣,所以「不求精進」。這就是「大失」。我們不去了解,我們就失去了能夠聽法,啟開智慧的機會,所以大失。為什麼呢?是「不聞、不知、不覺」。

不聞不知不覺:
由不聞是經故
則不知如來
但為教菩薩事
亦不覺
自己所證非究意滅
又一大失

不聞、不知、不覺。是因為我們,大乘經我們不要聽,我們只是一直原地踏步,我們不要用心去體會大乘法。所以,「不知如來但為教菩薩法」。因為他只是執著,在那小乘的那個圈子裡面,他不要再跨出一步,接受佛陀教菩薩法。這個道理他不要聽,所以不知道,如來只是為了這件事情,而來人間,為了要教菩薩法。「亦不覺自己所證非究竟滅」。這又是一大失,以為我們這樣獨善其身,就是叫做究竟修行了,不知道真正要入人群,到了你的心進出不受污染,這才是真實法。他不知道,這樣又是一項的損失。所以,「不問、不信、不解」。又是不問、不信、不解,所以就不知前面那三乘法;佛陀前面說三乘,講聲聞、緣覺、菩薩法。四十二年間也有大根機的人,所以大根、大機,佛陀同樣也為他們說法,但是小乘的人,就是不要用心去體會大乘法。現在來到法華會,這個時間,佛陀不忍心只是原地踏步,獨善其身的人,所以佛陀現在講說《法華經》,希望三根普被,所以「先三後一」。

不問不信不解:
謂不知先三後一
說法之次序
不能請問
不能信受
不能悟解
則是大失

大家既然修行了,你就是一定要聽,你即使沒有身體力行,最少也有一個大乘的記憶。人生生命長短不一,因緣也不同。不論你怎麼樣,什麼樣的因緣,生命長短,大乘法你一定要聽,所以要知道這「先三後一,說法之次序」。佛佛道同,每一尊佛入滅之前,一定講《法華經》,所以一定要聽。這叫做次序,諸佛出現人間,說法的次序。

不能不問,我們一定要問。聽,你若聽不懂,你就要問。不能不信受,我們一定要信,相信。雖然你無法去身體力行,無法去感受,但是你也一定要相信。不能不悟不解,一定你要去相信、去體悟,要去用心。人家怎麼做得這麼歡喜呢?去用心,去體會看看。要不然,你若是不問,不肯請問,也不肯信受,也不肯悟解,這樣又是大失。所以我們不要,不問、不信、不解,若這樣就會大失了,失去機會。

由不問不信
此一乘法
是平等佛慧
人皆有分
而不解
如來以一大事因緣
出現人間
為開示眾生
悟入佛知見故
二乘不知不問
不信不解
更為大失

因為,「由不問不信,此一乘法是平等佛慧,人皆有分」。人人都是與佛平等,這智慧人人有分,不是某一個人,才有智慧。其實智慧人人本具,因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有真如本性。所以我們要相信,佛慧是人人皆有分,因為一乘法是平等的;眾生平等,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人人有分。我們若是「不解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人間」,就是我們不去了解,佛陀來人間一個目的,常常說過,為了要「開、示」眾生,說人人本具佛性,要讓大家自己知道,我們具有佛性,希望眾生能夠,「悟、入」佛的知見,能夠體解,和佛一樣,能夠知天下事;和佛一樣,能夠體會真諦道理,人人都和佛平等。這就是佛陀要來為眾生開示的目標。所以,「二乘不知不問不信不解,更為大失」。所以我們若是不肯聽法,聽而不問,問而不信等等,這全都是大失,這失去了很好的機會。不問,不肯相信、不聽,全都是失去機會。所以,「如來方便之教,原以隨順眾生之機」,是因為隨順眾生的(根)機。但是「眾生以下劣之心」,很自滿。

如來方便之教
原以隨順眾生之機
乃眾生以下劣之心
起限量之見
不悟方便
反生執著

「不悟方便,反生執著」,因為我們眾生就是下劣的心,獨善其身,得少為足,我們得到一點點就很自滿,就很傲慢,「我知道很多,我會說很多,我能夠寫很多」等等,這只是原地踏步,在那個地方。你說很多,人家聽不懂,你寫很多,人家不了解,就是這樣,時間就過去了。我們應該要讓人聽得懂,起歡喜心,願意接受,願意身體力行,「做中學,學中覺」。這也常常說過了,你沒有身體力行,你哪有辦法去體會,悟而解呢?「斯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眾生不要用這下劣的心,以為自己知道得多。「不悟方便,反生執著」。不去了解佛陀是設方便法,我們以為這樣是對,這實在是失去了,我們真正向前前進,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本為一乘之理,而聞如是未聞之法。」

本為一乘之理
而聞如是未聞之法
不能了知
不能覺證
既有所疑
復不能問
故疑未斷
而不生深信
以不信故不起修習
故不真了解
致永失於覺道妙法
故所失甚大

這個一乘的道理,但是我們所在聽的,都只是執在小乘法裡,真正的大乘法,我們實在是還沒有聽到。真真正正我們本來就是,佛性,人人本具,我們絕對能夠成佛。佛什麼時候成?是不是要經過無量數劫呢?我們若用下劣的心,確實要經過無量數劫;我們若是用上根機,頓悟、頓成。因為你透徹、你了解、你做到,你,等等,覺佛所覺法,我們知佛所知見。若能夠這樣,這是我們的目標。但是,我們還很多法未聞,所以我們還很多法還不知道,所以還無法可覺悟,可去體會,可去證實。

佛法體會之後,那種的心境,「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種的境界我們還無法,我們還是煩惱,粗重的煩惱,薄地凡夫。所以,「既有所疑,復不能問」。我們明明知道,這我們就是有疑問,但是你就不要問。「故疑未斷而不生深信」,因為你疑心未斷,你要如何能夠深心去信解呢?「以不信故不起修習」,因為你不相信,所以你就不願意去身體力行,所以「故不真了解」。真的這樣,所以我們都不會了解。「致永失於覺道妙法,故所失甚大」。我們損失很大,明明法在我們的面前,明明在日常生活中,但是我們還是離法那麼遠。

而此聞、知、覺
問、信、解
之六事中
尤以真正信解
為最難得

「而此聞、知、覺、問、信、解」,這六件事情,「尤以真正信解為最難得」。這六項之中,那個「真」,我們要用真誠的心,我們要用「正」,很正確的觀念,我們要接受、相信,我們體會,這就是最重要。但是這些實在是最難,老實說,這種的難度很高。要你拿出真誠的心,來接受真實的佛法,可能很困難啊!因為我在聽經,我有我的自我存在。你說,我懷疑;你說,我不快樂;你說……等等,哪有辦法真正拿出真誠的心呢?你沒有正知、正見,如何斷煩惱呢?你若沒有正信,要如何能夠接受佛法呢?說起來,誠、正、信、實,我們這個「誠正信實」,還未建立起來,你要如何「四宏誓願」?去「六度萬行」,去廣度眾生,去斷煩惱,去學佛道?這些都沒有,你要如何成佛?

總而言之,人生都是在那個「我」,一個「我」存在。所以,因為這個「我」,使得我們不安樂。這心靈的境界,唯有自己自我調伏,其他都沒有辦法,所以,請大家要用方法,自己想辦法,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