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8月08日】法性空寂 不起染著

Community:
Branch:

「心淨不起染著,安住心不轉動,如行舟而岸移,如法不生不起,若風止而波澄,心法性恆一如,能修安樂行者,應常作如是觀。」

用心,好好來體會,萬法一心,我們一念心,就在念念心法中。世間很多很多的法,其實,法,種種的名稱,聽來是很複雜,其實將它收攝起來,無不都是在一念心中。回一句話來說,「一切法,都是由心起」,所以心能夠解一切法,只是我們凡夫受染著了。常常告訴大家,我們的心就像一面的大圓鏡,很圓的鏡子,很清楚,什麼樣的境界現前,無不都是照在鏡子的裡面;境界離開了,回歸這面鏡的清淨。鏡子本來就是清淨,就是因為外面的塵境,這樣遮蓋了這片鏡子,所以外面還有境界來時,因為這面鏡子,已經受到塵埃、骯髒,已經污染在鏡面上,所以外面的境界一來,隔著這個無明,所以鏡子的本身,照不清楚外面的境界,道理是一樣。

我們的心就是被染著了,我們若是心淨,就不受染著,這意志堅定,就不會受到外面的境界,來動搖我們的心境,我們的意志力不會受旁邊的人,把我們動搖了,還是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心境很定,自然旁邊的人,沒辦法搖動我們的意志,我們的方向還是正確。同樣的道理,若是意志薄弱,我信,我有信,不過,張三來告訴我,應該要往那個方向才是正確,我也相信。相信後面,就已經對前面的信搖動了。李四又來向我們說,「張三的方法不對,應該要向這邊走才對。」我也信,所以張三的方向,我又搖動了。一回,污染我們一次,兩回,污染二次,若這樣,日常的生活,有多少讓我們沒辦法決定,或者是將我們誘引過去,我們就已經受污染了,我們就染著了,這就是凡夫心。我們現在,就是要棄凡夫,而往向聖賢的方向,所以我們的心一定要保持清淨,不要受外面境界來污染我們,所以我們的心要,「安住心不轉動」。心不要張三、李四,這樣將我們轉動了,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正確方向。

「如行舟而岸移,如法不生不起」。我們就像岸一樣,船來來往往,這就像境界;而我們的心就像岸,那個岸。它這個碼頭在這裡,這個岸在這裡,船來靠岸,來來往往很多,我們這個岸就讓它依靠。若是船開了,船在移動,不是岸在移動。這艘船,它到底往哪一個地方去呢?船的境界不斷就是過山,從水路行,過山境,過路的境,船還是在水中行。所以,這艘船若要能自在,就不受外面境界將它阻礙著,它隨著那個境界,境界消退了,船還是向前走。同樣,我們的心,若要譬如這艘船,這艘船是隨著境界往前走,境界不動,但是船還是能夠向它的目標去。凡夫的境界是這樣,我們要移轉凡夫的境界,我們,這艘船一定要隨著水路,水路這樣在行,船就不受這個境界將它障礙;境界只不過是一個過程,船還是自由向前走。

修行者和這樣相同,船行在水面,岸上的前面很多境界,境界是拋向後面,船是向前前進。就像我們整天這樣忙忙碌碌走,我們這樣忙碌過去,過去的境界,就不再放在我們的心,我們向前,清楚的路走過去,這才是真正心不受污染。就像「法不生不起」,這艘船就是這艘船,不會過了一個境界,又帶一個境界走,不會。要行那麼遠的路,經過那麼多的境界,你不會將這些境界再帶著走,這艘船自由向前行。所以,「若風止而波澄,心法性恆一如」。船行在水上,若是風平,自然就浪靜。前面周圍的水都很靜,船這樣行在水面上,水還能夠照影,照著周圍的環境,倒映在水面上。這艘船若在水中,水靜止的時候,什麼樣的境界,都能夠照在水面上。若是風起了,水就搖晃,就有波、有浪。

遠遠的地方有風,遠遠的地方水動,波就湧過來了,水浪、水波就湧過來了。我們若看到近圍有波動,我們就知道遠遠的地方,在起風了,遠遠的風一吹,水動,就這樣波動起來,水就湧過來。風若止,波就靜下來,靜下來,境界又是能夠顯照周圍的境界。所以古人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同樣的道理,只要水若靜,天上的月會照在水面上,不論多少江水,都能夠照天上一個月,映在千江水上。所以,水就是靜,周圍的境界就現前。我們的心和這樣相同,心法性是恆一如,我們的心性永遠都是一樣,沒有變動。不論是在岸有岸它自身的境界,船離開了,岸歸岸;船有船本身的境界,船離開岸了,隨著境移,境就已經移到後面去了,船是向前行,不生不起,也不滅,就是同樣這艘船這樣向前行,不增不減,就是這樣行過。這個道理若了解,我們的心法就能夠清楚。

各種的物質都有它的道理在,物理,有它的物理,我們的身體,還是一樣有我們的生理,沒辦法永遠常常存在,顯示出了無常遷變,在我們的身上,我們都能夠清楚。我們的心也是一樣,心理上也在那個地方,在生、住、異、滅,這就是我們有看到的物質,去將它推測的道理,它的生態是這樣。但是真實的道理呢?真實的道理無體、無形,我們就是生在,無體、無形的道理中,我們隨時能夠拿來應用。佛陀所說的法,讓我們的心去應這個理,讓我們了解道理永遠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因為它無形,因為它在大空間,它的大空間來成就小物質。須彌山再大,以佛的智慧、真理,它一定有斤兩可算,讓你再大、再重的東西,一定有斤、有兩在。佛陀能夠了解幾斤、幾兩,它的重量。我們凡夫就沒有辦法,這已經是超凡夫的量。凡夫了解的範圍很小,還是很淺劣,沒辦法去體會。就像孩子能夠拿多重呢?大人能夠扛多重呢?同樣的道理,我們要能夠知道,我們所體悟的悟性,我們還很微劣。

佛陀大徹大悟,來教育我們,讓我們夠了解心的體態,其實道理,永遠永遠都是千古不變。而我們凡夫,就有昨天、今天的事情,我們還常常放在心裡,記憶是很好,但是我們的記憶,好的法,不會放在心裡,卻是人我是非,都是在內心裡。我們聽,聽懂了,卻是要受教,好的法來教育我們,「有道理,我知道了,但是我還是很執著,我就是不要受教。」這就是凡夫的頑固,很頑固啊!這就是凡夫的煩惱無明,那個無明還沒辦法能移去。那艘船靠岸,一直在岸邊,不會開動。岸,這艘船若常常靠在岸邊,都沒有去動它,年久月深,這艘船就開不動。同樣的道理,本來它就能夠隨時開走,我們若聽法,我們隨時就能夠知道,這是煩惱、這是無明,我們不要再在這裡執著,起煩惱、起無明,不要!我們要趕緊移動、離開這種是非境界,但是我們都不願意。

只是知道,很多的寶物,從這個碼頭、港口在進出。我們也知道這全都是有寶,寶物在,也有很多不好的、不法的東西,也從這個碼頭、港口出去。到底我們懂得選擇寶物,來裝在船上嗎?裝好了,我們是不是要趕緊離開,這種是非地。懂得要裝,裝這個寶,卻是船不肯開動,還是在這個是非地。同樣的道理,我們凡夫就像那艘船靠在碼頭,說不定寶物不裝,裝一些垃圾,裝一些毒品,也不一定,在那個是非地在貿易,也有這樣,也說不定。所以,我們要很謹慎、用心,要相信,我們要心要靜,不要受污染,我們要「安住心不轉動」。我們的心,不要讓張三、李四,來轉動我們的心,無明煩惱惹了滿心煩惱。又再「如行舟」,我們譬如船,船,我們要離開船岸,我們才有辦法隨著水路向前行。隨水路向前行,我們能夠看到很多的境界,但是不受境界來污染我們,這就像一艘船,同樣是這艘船向前在行,所以,沒有把這些境界,染著到這艘船的上面。

所以船隨著清淨的水路行,外面若有波來,我們就知道前面有風,波浪大了,我們要怎麼避開,我們能夠清楚。所以我們的心性和船一樣,我們能夠行在這樣的境界上,我們能夠保得我們平安,知道此去的路是不是有風浪?若知道有風浪,我們就要稍微避一下,等候風止了,波定了,回歸這艘船可以向前走的路。就像心和法,船和水一樣,還是能夠平順向前走。我們若能夠這樣,「能修安樂行者」,就是「應常作如是觀」,我們要常常這樣去觀想它。我們是要做靠岸,在很複雜的岸上呢?或者是要做一個逍遙自在,不生不滅,這艘堅固的船行在水路安全呢?這是要看我們是否方向清楚?若方向清楚,「能修安樂行者,應常作如是觀」。要體會,要去了解。

所以,我們要弘誓願堅定,菩薩要弘誓願,「修習六度萬行入人群」。就像那艘船能夠很順利,過很多的境界,而不受境界染著到我們,既然能夠離岸,就要很清淨向前走。

弘誓菩薩修習
六度萬行入群
離諸煩惱迷惑
於一切法
不生取著之心
是名心淨

「離諸煩惱迷惑,於一切法」不生取著的心,篤定了的法就是這樣,我們清淨心保持好,不要有取著,一切法不生取著的心,就像那艘船不受境界染著它,這樣叫做心淨,保持我們的心很清淨。

就像我們有說過,「一切諸法,空無所有」,我們已經前面解釋過了,解釋過了,我們真正要用心,用在我們的心,不受環境來污染我們的心。所以接下來:「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要好好用心,心要住在哪一個地方?其實,心無所住著,世間一切,一切的法都是在生滅遷流中,我們凡夫面對的世間就是這樣,一切世間凡夫的法,總是生滅遷流。

世間一切之法
生滅遷流
剎那不住
謂之無常
有二:
一、 剎那無常:
謂剎那剎那之
生住異滅之變化
二、 相續無常:
謂一期相續之
生住異滅之四相

在《三藏法數》中,就這樣說,我們凡夫的心境,一念之間,其實不斷,短暫的時間內,就外面和我們體內的境界,無不都是在生滅遷流。不定,什麼時間呢?極短暫的時間,剎那,「剎那不住,謂之無常」。我們的心,我們的生理,我們的心理,外面的物理,都是在剎那中遷變。剛才我出來,天還沒有很亮,現在在這個地方,天全亮了,這就是什麼時候遷變,我們不知道,不知覺中。

它的變化是很快,它說一念間那就有九十剎那。一念間,我們只是起一念,「我想要說這個字,我看到這個字,我要讀這個字」,光是這個心和那個字接觸,這一念,認識這個字,其實是不是很快呢?很快,面前看到這個字,「一」,眼睛接觸到,心就知道是「一」,這麼快,卻是這一念中,變化遷流,就有九十剎那。這麼的快速,而且一剎那中就有九百生滅,有九百次的生滅。我們的心念已經是很短暫了,我們的一念心,好像在翻一張紙,這麼的快速,卻是它就有九十剎那。我們若手在翻紙,和現在機器在算鈔票,那種的翻法就不同了。我們在算紙鈔,看他們在算,就是這樣展開,這樣這樣在算,其實去把它放在機器裡,啪、啪、啪、啪,一直過去。所以手在算和機器在算就不同。我們人的心念和外面的境界,那個念和外面在接觸,浮起一念,這個中間就有九十剎那,在九十剎那當中,每一剎那就有九百次的變遷。可見這個變化,為什麼我們都沒有感覺呢?

我們人的一生會老化,從小到老,我們怎麼都不知道,是哪一個時候(老)呢?久久了,我們才知道孩子較大了,我們年紀大了,老化了,這就是要過一段時間才有感覺。但是它的變化,很快就已經一直變了,生滅了,新陳代謝。我們一天多少呼吸?呼吸,光是呼出去的有兩萬多次,我們在呼吸,我們沒有感覺,呼出去是兩萬多次,吸進來當然也兩萬多次。在八萬六千四百秒,呼吸間,出和入就有四萬多次,想想看,快速。簡院長說肺部的肺泡是算億的,不是算萬的。

所以我們幾天前,所說須彌山的重量,斤兩的重量,若像這樣來分析,不是不可能,佛陀的智慧。現在的數學,現在的生理,認真去分析,都算得出來,這是在時間裡,這麼的短暫,剎那、剎那,在世間所有的物質就是這樣遷變過去。所以一剎那無常,剎那、剎那的,生、住、異、滅變化,就在剎那、剎那間。一剎那九百次的變遷,我們在「生住異滅」,無不都是在剎那、剎那中,很快速,一剎那九百次的變遷,這樣在過,都是在「生住異滅」,在我們的心念裡。

所以它不知不覺,我們在這麼快速的無常在過,一下子天亮,一下子中午,一下子晚上,所以剎那剎那生滅變化中,就是這樣在過。所以「相續無常」,這樣相續在,生、住、異、滅的「四相」中。時間是這樣剎那過,「四相」,「成住壞空」,「生老病死」,這都是在時間,自己的形相在變遷,這叫做道理。道理就是這樣過,所以我們要好好很用心,去認識這些道理;全都認識來,這叫做「智慧」,要不然,就是只是常識而已。要智慧,觸境,皆能分析這麼多,不論是時間、體相,我們都能夠很清楚。認清了,我們就知道人生無常,相不常住,生滅、生死,這都是很正常。

所以說,「一切法,本非斷見常見,有為無為等,但以顛倒」。

一切諸法
本非斷見常見
有為無為等
但以顛倒
妄想分別
是有是無等
竟不知非有非無
非實非虛
無生無滅
究竟平等
若實意識
未受未了
則不可言知
是名不知
妄言不知

我們都是這樣在顛倒過,一切法我們若都清楚,本來就沒有什麼「斷見」,一了百了,哪有可能一了百了呢?還是不斷在循環。這輩子你的造作延伸到後世去,哪有可能這樣一了百了呢?所以,我們要知道。說「常」,哪裡有「常」呢?一天的時間千變萬化,這就是無常,本來就是無常,時間無常,相無常,是我們自己不覺知,所以我們不應該有「斷見」,也不應該有「常」的見解。所以「有為」、「無為」,一切有作為,是我們要好好選擇,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要做,我們應該要清楚。

修行者的生活,我們要好好常常守本分,所以「有為法」,這是我們的本分,回歸到「無為法」,所有的道理要清楚,不用執著,這都是我們這幾天所說的話。所以,「但以顛倒」。凡夫就是一直要這樣顛倒,不只是顛倒,「妄想分別」,我們就是這樣,一直繞著、纏在這個妄想的境界裡,所以惹來很多煩惱,「是有是無」,到底有或沒有,只是纏在那個地方。我們道理清楚了,我們應該就要定住這個道理,不要混淆不清。所以,我們知道的事情,我們知道,知道,我們就用,用在有益人生。

不可,知道,其實,雖然我們看起來很棒,很有智識,很懂得帶人,這樣,只是一點點而已,大家稱讚,就起妄想了、起妄念,就是妄念、自大,不知道說我們有很多事情,我們不知道,我們走不通的事情,不是每項我們都知道。我們能夠知道的,才只是一點點而已。天地之間,世界這麼大,須彌山說是世界最高,也是天地間佔一點點而已,它才只是在尼泊爾的,一座大山而已。所以我們人是很渺小,所以不要顛倒妄想,也不要這樣有、無,就全都自己忘記了自己,所以不知。「竟不知,非有非無」。我們全都不知道,常常在不知為知,這叫做大妄語。大妄語,就是這樣在傳,不對的事情這樣傳來變是非,那就變誹謗等等,這全都不對,我們要很小心。

所以,「非實非虛,無生無滅」。其實,世間一切「不實」,沒有的事情就不要說;要說的,要說準確的、對的事情。開口動舌無不是業,這我們都要很謹慎,所以人間,我們要保持心的平靜。「非實非虛」,不要那麼認真,不要那麼計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其實回歸道理,那就是「無為法」,何必那麼計較呢?所以,「無生無滅」。其實剛才說的「生滅相」,是生滅,這麼的快速,我們道理其實是「無生無滅」,有生、有滅,有形、有相,那全都是無常;若「有常」,它就是無生無滅。天地虛空之大,它沒受到時間來影響,也沒有受到形相來影響,這就是大空間;大宇宙間,不論你天地如何變化,大空間還是大空間,這真空,真空的裡面有它微妙的道理,所以「真空妙有」。所以它「非實非虛,無生無滅」。

所以,「究竟平等」,因為一切皆空,所以它平等。「若實意識,未受未了」。其實,意識,我們若還沒有透徹了解,「則不可言知」。我們在我們的意識中,若沒有很清楚,只是聽到的話,我們就將它開始傳,這樣也不對;我們懂一點點,我們就不要自大,覺得我樣樣都懂,世間要懂的事情還很多,不知道的還有很多很多。所以我們不要在意識中,「未受未了」,自己還沒有感受到,還沒有透徹了悟到,我們就不要說「這些我都知道」。所以,「是名不知」。若這樣叫做「不知」,前面的「不知」,我們就是不知就說不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妄言不知」,這就是我們若不知道,我們就說不知道;若我們知道,我們才可以說,「我知道,我感受到,我親自做到,所以確定我知道。」

我們法也是這樣,我們有做到,我們就向他們說這是真實法;我們還沒有做到,這是「如是我聞」,我聽到的。聽到的是真理,我和你分享,雖然我還沒有做到,但是真理是這樣說,我們共同體驗,我們共同來身體力行。這就是自己知道,帶人一起走,入人群,這叫做菩薩,菩薩的過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所以我們要堅持、認真受持法。

所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經文的裡面這樣說。

一切諸法:
謂五陰、
十二入、十八界
世間諸法及出世間
四諦、十二緣、
六度萬行
乃至八萬四千
陀羅尼門
皆悉空寂
本無所有

所以,「一切諸法」就是,「五陰、十二入、十八界」。這應該大家聽法聽過了。「十二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對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等等,這「十二入」。你的眼去入那個境,境界,入我們眼識裡等等,這叫做「十二入」,「十八界」,就是根、塵、識,我們有六根,外面有六塵,我們的內心有六識,三六十八,叫做「十八界」。所以,「世間諸法及出世間」。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有「四諦」,「十二緣」,全都是讓我們知道,如何來人間,人間是苦等等。我們就要行「六度萬行」。法透徹了解入心,我們身體力行,走在人群中,而不受人群將我們污染到,這就是我們要行「六度行」,就是八萬四千陀羅尼門。陀羅尼門是「總一切法,持一切善」,這就是八萬四千的法。

就是菩薩要入人群中的方法,就是「總一切法,持一切善」,回歸在八萬四千法。所以「皆悉空寂」,雖然用這麼多法,其實對菩薩的心境,他還是如虛空一樣,他能夠納一切法,在人群中不受污染,所以「皆悉空寂,在內心境就是空寂,不受污染,「本無所有」。就是全都沒有,「空無所有」,叫做「有為法空」。

空無所有:
謂有為法空

「無有常住,亦無起滅」,就是無常住,無起滅。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無有常住
謂無為法亦空
小乘三藏
說色生滅
性是真常
色性兩分
一常一滅
大乘法者
空即是色
無有常住
色即是空
亦無起滅
不同小乘二邊之見
空色不二
即是圓常

這個道理,就是我們要知道無為法,我們已經對法的裡面,透徹了解了,就無常住,也沒有起滅。道理我們都要很清楚,雖然我們在人群中,在「六度萬行」,總一切善在做「有為」,但是我們的內心要很清楚,「無為法」,要清楚。「小乘三藏,說色生滅」。有這個「色」生滅的法,「性是真常」,就是說這個性是真常的。「色性兩分,一常一滅」,這就是小乘法所說的法,就是這個性常常在,世間一切都是容易滅。他要斷除了世間一切法,所以他要獨善其身,要滅掉了世間一切的煩惱無明。他就是獨善在自己常有的涅槃,他認為是這樣。

「大乘者」就是「空即是色,無有常住」。這個「空」,其實就是世間所有的一切。為什麼我們要修行?就是世間有一切,所以,我們才要去修行。所以,在這個空幻之中,有這麼多的苦,有這麼多的因緣和合,這叫做「法」,這個法就是在「色」中,「色」中和法的空是合起來的,所以「空即是色,無有常住」,這法就是在這樣的生滅法中,這就是循環,這循環的法就是這樣。「色即是空,亦無起滅」。「色」就是這樣,是空,沒有什麼「起」,沒有什麼「滅」,這就是平常的循環。這就是和小乘,「不同小乘二邊之見」,沒有極端,沒有說「我要取得清淨,所以我都不要動」,也沒有說「世間很污染,所以我不要進去」,沒有這樣的觀念,大乘就是,在污染中才是需要去淨化。所以,這是循環,這是自然法則,要去淨化,所以沒有小乘人,這種二邊的執著。「空色不二」。即是「圓」,即是「常」。這是圓,這是常的,這是圓滿的修行的方法。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如是解了
不墮愚痴
名為智者所親近處

「是名智者,所親近處」。智者,有智慧的人,所要去親近的這個法,能夠安樂行,我們能夠為人群付出,我們自己能夠很安樂。「如是解了,不墮愚癡,名為智者所親近處」。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目標。

修菩薩行者
戒行清淨
身口無過
凡有智之人
喜樂讚歎
而不毀眥也

所以,「修菩薩行者,戒行清淨,身口無過」。我們身和口,常常戒在我們的身心,「凡有智之人,喜樂讚歎,而不毀訾也」。我們讚歎大家,成就大家,成就道業,我們要度人,讓人人「就軌道」,不要去誹謗。所以,修行,自己要成就,也要成就他人。所以我們自己的身體要守戒,我們不要去誹謗別人的錯,是非分清楚,這樣才是真智慧者,修行才能夠安樂行。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