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8月07日】一切法空 無常無斷

Community:
Branch:

「法從緣生,即無有自性。若無自性,即本來不生。因緣和合時,亦無所起。因緣離散,亦無有生滅。是故如淨虛空,常不變易。」

用心了解,法是「從緣生,即無有自性」。世間萬法都是從緣生,哪一項東西不是因緣所生法呢?我們在這裡坐,你們在那裡聽,我在這裡說;這個地方,花蓮精舍,現在有一個主堂,我們集合在這個地方,這都是因緣合成的法。時間,過去,在幾十年前,花蓮和慈濟有什麼關係呢?就是一切因緣會合,一念心起,就有這樣來,從西部到東部,從東部又是再因緣會合,所以起一念心,「克難慈濟功德會」開始了。這就是一段的緣,這個因和緣這樣會合起來,因緣會合了,「克難慈濟功德會」,慢慢就人,人、事、物就這樣慢慢產生。過去所沒有的,「小靜思」(精舍大殿),小小的一個建築物完成起來,少少的人這樣來會合,就這樣開始又是一段緣,又再形成。這個因和緣愈來會合,就愈多、愈大了,小小的建築物擴成了到現在,我們有這樣的環境,有這樣的主堂,讓我們在這裡聽,在這裡講,這不就是這個法從緣生呢?若沒有這些因緣,怎麼有這樣的形象、這樣的形態,人、事、物這樣俱全起來呢!

所以,「無有自性」,必定要有人,有因,有緣,這樣來會合起來,不是它這樣自己就有,一定要有人、事、物來合和,法從這樣產生。到現在,在這裡說法,天下多少國家,多少道場,同這個時間在聽法。像是這樣,又是另外時間、時代,科技的時代來完成了一個法,能夠聲音從這裡發,國際間多少的道場,普及到、聽得到,這都是不斷地緣這樣來會合。所以,「法從緣生,即無有自性」。若沒有人的「有為法」去造作,哪有現在的法,存在在這個地方呢?

所以,「若無自性,即本來不生」。法就是道理,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人人有真如本性,大地的事物有它的真如道理;道理、真諦,真諦無體、無形,不過真理自在人心,這叫做真如。真理是共同體會得到,這是對的事情,大家共同贊同、會合。這樣才能夠人這麼多,眾志合一完成了人間的好事,這叫做「有為法」。大家認同的道理,共同出力、共同來做,這叫做「有為法」。道理雖然看不到,真理自在人心,真如人人本具,但是一定要因緣來會合,共同這個道理去進行。

一個人沒辦法做完天下的好事情,天下好事就要天下人會合來做,這樣才能夠成就。所以,「若無自性,即本來不生」,不會自己生,你若將它(因緣)隔離,就沒有再產生互緣的事情。父母會合才能有孩子,同樣的道理,世間種子要有大地,要有土分、水分、空氣會合,也是一樣,這樣的道理,這叫做因緣。所以,「因緣和合時,亦無所起」。因緣會合,你只是說這是土,這是種子,這是水、空氣,這都有在那裡,這個東西雖然會合,若沒有去造作,沒有全部將它混在一起,也是沒辦法。不是說有因、有緣,它就可以這樣會合,也是那個因緣會合要,時,有因、有緣也都要會合有時!

看到,這時候看到很多花,這花,牡丹花,牡丹怎麼開這麼多呢?這麼漂亮,這麼當季。因為它是春,春季所開的花,你能看到,這就表示春來時。這就是要知道,四季有次序,因緣要會合,這要有種種的因、緣、時,這樣會合起來;要不然,有缺一項,它就是沒辦法。所以說因緣會合,要把握當下,這就是「時」,有因緣就是要把握當下。常常說「借力使力」,有這樣的因緣,借這個因緣,趕緊用一個力,這個時間正是「當時」,將它會合起來。要不然,時若過去了,就是種子、土、水分、空氣存在也沒辦法,所以這要好好保把握。一念心也要發在當時,那個時間、那個因緣下,這樣的「當時」,才有辦法會合,所以我們要常常說:「把握當下,恆持剎那」。當下那一念間,因緣成就,趕緊把握,那個把握的一念間,那就是永恆要傳續下去,同樣的道理。

所以,「因緣離散,亦無有生滅」。因緣若離散,原來就是這樣,土歸土,它永遠都是土;種子歸種子,它還是叫做種子。土和種子會合,水和空氣來助緣,這樣這顆種子就成為樹,樹苗、樹芽、樹種,也就樹木,大樹了。一生無量,纍纍的種子就是在這大樹裡,這樣再產生出來。所以因緣,我們若沒有好好把握,因緣若散了,種子歸種子,哪有大樹呢?同樣的道理,我們要用心。所以,「是故如淨虛空,常不變易」。原來就是這樣,虛空歸虛空,大地歸大地,種子歸種子,它就沒辦法因緣將它會合起來。所以,我們因緣會合,就能夠成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從因緣生。所以,「一切有為法,即是生滅」,有生,它就有滅。

一切有為法
即是生滅
法若有生滅
應是有為
離因緣之法
湛然無為
應知生滅四相
謂相續有為法

大樹,千年大樹,這棵大樹能夠有千年,還是能有萬年嗎?曾聽人說千年大樹,不曾聽到萬年大樹。要有萬年大樹,是大樹的種子再延續下去;同這棵樹的種子能夠延續,它源源不斷,還能普遍世界。任何一塊土地,只要種子到那個地方去,這棵大樹也會同樣,種子成長在其他的國家;同樣這顆種子,在不同的國家成長起來的樹,和這棵樹是一模一樣。樹長大,是面向十方,沒有前後、左右,大樹就是這樣展開,右邊、左邊,前、後,看它都是一樣。任何一個國家,只要是同樣的一顆的種子,這個種子長成的大樹,大樹再產生的種子能夠延續,長長久久,開闊的世界,都能有這樹種延續下去,這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一切有為法,即是生滅」。有生,這顆種子,拿去別的地方,它同樣又有生,因緣會合。原來這棵樹,千年、幾千年過後,沒辦法到萬年、萬萬年,沒辦法。要這顆種子不斷延續,那就要千千萬萬年,不論多大的國家,它就延續下去,這是相續,但是必定有生滅。「法若有生滅,應是有為」。應該是有為,這顆種子也要人帶,或者是鳥咬著種子,飛啊飛,飛到哪一個國家去,種子落地,它就再生長成這棵樹,要不然就是人為移種,這全都是叫做「有為法」。

我們同樣,這個道理,大家共同認同的真理,菩薩道,大家有相合應的心,會合起來,就共同成就一項好事。不只是在這裡,會延續到很多的國家,多國,很多的國家,能夠普及慈濟的宗門,立在不同的國家裡,成就一項的好事,所以開啟慈濟宗門。這宗門一開,自然它的法脈,也就是這樣去施展,就是這樣的法。是啊,這個法,就是要用心。所以,「法若有生滅,應是有為」,是人為,有這個願力,有這個心意,才能夠將個法展開,成就「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菩薩,自覺覺他,「我自己得到的法,我再去延續給別人」,共同行菩薩道。這樣就能夠普遍,去廣度無量數苦難的眾生,這是共一念心。

所以,「離因緣之法,湛然無為」。就是大家有為法來付出,宗門啟開了,入人間,做人間事,但是在做人間事,是不是人人自我執著呢?這是你做的,這是他做的,這是我做的,我做我的。我,你也有一個「我」,他也有一個「我」,無量人就有無量「我」,那個我知、我見,個人的我見分歧,若這樣,這個法就會散掉了,就開始,真的要用法脈、精神理念。

「經者,道也」,經就是道理,佛陀所說法,編輯在經典中,遙遠的地方,經典結集在印度,中國多少大德、法師去取經,要經過了一條很懸遠的道路,辛辛苦苦,將所結集的文字經典,這樣辛苦經過絲路,絲路,帶回到大陸。開始編輯,就要說道理,因為經典要將原文再翻譯,翻譯之後要經過人人弘法,用中國的華語來翻譯它,經過口、聲音來弘法,就是叫做說道理。

「道者,路也」,不是只有說而已,說了之後,我們能夠去做,道理就是這樣,慈、悲、喜、捨,這是道理。慈就是予樂,要怎麼樣讓天地間平安祥和,那就要人心調和,倫理道德要建立起來,人心要平和,就要去教育;教育就要講道理,傳法,傳法授業。教育是這樣,何況講經典、傳法脈呢?所以因為這樣,就要和大家說:一切有為法是因緣所成法,沒有大家合起來,哪有團體的菩薩道呢?所以,這些道理要讓大家知道,是我借你的力,你借我的力,彼此借力,來完成我們的心向的力量。我們要去救人,靠我們一個人的力,不夠,我們要靠很多人的力來會合,這叫做「借力使力」,用著大力量,去幫助多數的苦難人,一個人絕對沒有辦法。這個道理我們若知道了,感同身受,我們去付出,看到讓我們幫助的人得救了,我們很歡喜,歡喜的是要感恩,感恩你來幫助,感恩你來幫助,我們大家來幫助,去幫助那些人,完成了離苦得樂。這樣這個因緣,就是無你執著的「我」,無我執著的「我」,是我們大家來完成的。

完成之後,我們大家歡喜啊,這就已經回向回來了,各人回向給各人自己,所得到的就是法喜。這個法喜回歸我們,「離因緣之法,湛然無為」,就回歸無為法,就是這樣,很輕安,很自在,沒有執著的法,付出無所求,感恩啊,這叫做「無為法」。「應知生滅四相,謂相續有為法」。所以佛法教導我們,我們若能了解,佛法裡面的真道理,就回歸到「四相」,「四相」是延續「有為法」,因為有「有為法」,這個「四相」,就是「生、住、異、滅」,是我們的心。

生滅四相:
一、 生:
相續初名生
本無今有名生
二、 住:
住異於前後
相續隨轉名住
三、 異:
中隨住相轉
前後別住名異
四、 滅:
滅謂終盡
住異相續斷名滅

第一,「生」,就是我們的心念,「相續初」名為生,我們的心念,我看到很感動,我發心,我想要做,所以這念心不是只有想而已,我也會想要去做,這「本無今有」名為生。之前我不知道,現在我看到了,我感動了,我想要去做,這叫做「生」,我們的心的一念生。

第二,「住」,我想要去做,這念心我很堅定,過去是沒有的,「住異於前後」。我過去沒有發現到,我不知道。我過去的生活是這樣,日常的生活空空過日子。我現在已經發現到這麼好的法,發現到這麼好的事情,我想要做。這就是我們的心念,在這個和過去不同」。不是我過去空空過日子的心念,我現在是念念都要把握時間,所以前後不同。「住異於前後,相續隨轉名住」,將過去虛幻的人生,變成了現在很踏實,想要去做的,這也是叫做「住」,我現在已經固定,我住在菩薩道這念心。

三,叫做「異」,就是變了,中間「隨住相轉,前後別住名異」。我做得很歡喜,但是,是什麼因緣來了,忽然間我們的道心就被轉動了,現在這念心,和這個很精進那個時候的心念,又有變動了,或者是我們從年輕,我們這樣少年、壯年、中年,一直到老年,儘管我們的心念,是這麼虔誠要做,但是外在的體力、形態,也會慢慢變異。不是外面來變異我們,便是我們的內心變異,內心的變異就是因為什麼因緣,動了我們的道心,變異了,或者是自然的境界,讓我們生老病死的變異,這就是有這個會變,沒有永遠,我們都是這樣。道心要堅定,這要看我們堅定的道心,不受人影響,這還也有可能,能夠常住道心,但是生老病死就不可能,終歸還是會變異。人會老,體力會衰退,最後會往生了,這就是變異。

四,就是「滅」。就是最後會往生,就是人的身體就是這樣,所以「滅謂終盡」。滅就是終了,就沒有這個身體,再住在世間了,就是沒有了,這叫做「住異相續」名為滅,我們這個心念想要繼續下去,這個體形也已經沒有辦法了,不過心念還是永住,只要我們的道心還在,捨此投彼,再隨業,捨此投彼,隨我們內心的緣,再轉去,這一生就已經滅了。

「四相」,大地物理「成住壞空」,身體「生老病死」,心呢?「生住異滅」,這就是「四相」,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這個因緣法,法,我們要很體會了解,所以宗門一定要法脈來永續,永續於他,這就是我們的法脈宗門,可以普天之下無處不在,但是要有這個正知念見,所以我們必定法要延續下去。

前面的文就這樣說:「不得諸法,不知不見,是則名為,菩薩行處。」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是我們所說過的,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真的是,說過的法,不要將它忘記。我們應該就是,「不得諸法,不知不見,是則名為,菩薩行處」。不知為不知,才是「是知」。我們凡夫還有很多不懂的,不要想說,「這我懂、那我懂」,我們就說過了,法,諸法有很多很多的名相,我們還不清楚,不了解的還是很多。諸佛菩薩對須彌山的斤兩重量,他們很清楚;海水的點滴的數,他們也很清楚。但是我們凡夫,哪有辦法呢!凡夫的智力總是只是能夠知道,「無量無數」, 須彌山之高,大海水之闊,我們怎麼會知道它的斤兩,我們哪會知道它的滴數呢?唯有諸佛菩薩透徹了解,所以我們要很清楚,自己能夠了解多少,不知為不知,不見為不見,不要「不知謂知,未見謂見」,那就是大妄語。所以我們學佛,要學一個「誠正信實」,這就是我們要老實修行。這樣就是菩薩行處。菩薩,我們新發意的菩薩,我們開始要學,不知,我們就要多問,我們就要勤精進,我們要多聽、多問,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去了解。聽和問,我們要進入,要進去;沒有進去,沒有走這條路,就不知道路的風光,所以要身體力行。

接下來這段文說:「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以上文
觀一切法空等
即真如實相
隨緣非常
不變非斷
不斷不常
果生因滅

「以上文,觀一切法空等,即真如實相,隨緣非常,不斷非斷,不斷不常,果生因滅」。我們要去了解,前面在分析的因緣會合,這都是在法。分開,因緣分開一切都是空,所以「即真如實相」。這個真如實相,我們要了解,「真如實相」,這叫做「真理」。要記得,「真理自住在人心」,這是世俗人常常說的話。這個真理自住在人心,叫做「真如實相」,這在佛法的名詞來說,是「真如本性」。所以「隨緣非常」,我們隨著這個因緣,剛才解釋過,因緣是很重要。「不變非斷」,沒有變,也沒有斷。「不斷不常」,不是「斷」,也不是「常」。尤其是「不斷」,意思就是要日日不間斷。記得嗎?「四修法」要不間斷,要很時常「長時修」、「無間修」、「無餘修」,這叫做不間斷。就像這樣修行,我們就都要不間斷,要常常心在法中,去了解這個因緣法。真如實相,是(會)「隨緣非常」,「不變非斷」。我們身體往生了,敗壞掉了;我們的真理、本性,還是隨著這個因緣到未來,這個道理是永遠存在,真如本性永遠存在。所以,我們是「不斷不常」,就是不要執著是,永遠身體都在的;身體有一天就會不見,但是真如實相還是在;帶著真如實相,乘著未來的因緣,我們又再來了,所以「不斷不常」。

「果生因滅」。這個果若生,那就是因就是滅,「果生因滅」。我過去這棵樹,那粒的種子成為這棵樹,哪怕幾百年後、幾千年後,同樣會滅掉了,那粒種子的這棵樹就沒有了,但是它他的因延續往別處去。剛才說其他的國家,換一個地再去種的種子,這不同。所以說「果生」,外面那個種子又再生起來,那裡面這棵大樹原來的因,這粒種子,因為大樹不見了,所以滅了。這樣,大家不知道聽得懂嗎?這棵樹也是因為種子,所以成長為大樹;大樹年久了,也會滅掉,不過大樹過程的種子,它已經換去到別處了,又再產生起來,所以「果生」,原來這棵母樹就不見了。

眾生起見
凡有二種:
一者常見
二者斷見
如是二見
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
乃名中道

所以,「眾生起見,凡有二種」,這個「見」有兩種,「一者常見,二者斷見,如是二見不名中道」,無常無斷,這才是「中道」。這個 「常見」,有的人就認為:「常」,我擁有的一切,我應該是我永恆永恆,他沒有想到人生壽命苦短,後一代的人,難道能夠和我們一樣,這樣繼續下去嗎?很多「不知」。若沒有法,只是世間財產,更多再更多,一來,你又事業做更大,你能夠享受多久?你的名多久?你的命又是能多久?不知。但是,他認為是「常」,所以這個「常見」,就是做了很多天下的有利,他都佔有了,但是,是不是有對人間,做到了好事嗎?他就是一直爭取他的財、名、利等等,這「常見」,一輩子庸庸碌碌,道理一點都不懂,但是錢就是要再賺更多,名要更大,財產要更多,這樣的「常見」。他不知道無常的日子,在他的身邊,他都不知道。

所以,「二者斷見」。就像這樣,以為這輩子盡我想要做的,我要享受的,所以我不管它後世如何,我不管它什麼因果不因果,我就是一時的享受,我就是盡我所要做的,那就是壞事情做盡了,他也沒有因果觀念。這種的「斷」、「常」,這兩種的見,這也不對。若修行者呢?同樣,有的人以為:「我若做,做因果,就是做善,我就得善報,我就是要做在得善報就好,這樣一直在做得善報,還是我所擁有的」,這沒有要去求道理到底是什麼,這叫做「常見」。有的就是「斷見」,只是想,我獨善其身,修我自己,我沒有要再來,這輩子到此為止,我就沒有要再來了。像是這樣,有這二見存在。

沒有修行的凡夫,那就是極端的份子,而修行的人,就是取得獨善其身,這都是偏。所以,「如是二見,不名中道」。我們修行若是修這樣,不算中道。我們要修學,就是要中道。自己也要修,利益他人,也要行,利己同時利他,利他同時利己,所以我們要行在中道。「無常」、「無斷」,沒有什麼是「常」,沒有什麼是「斷」,這才是叫做「中道」。我們也不用執「常」,也不要執「斷」,我們應該就是付出無所求。佛陀教導我們,「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苦難的眾生,就是菩薩的目標。所以,我們應該要了解,不是為了自己,修獨善其身;也不是為了自己,懼怕這世間的濁惡,不敢再來,就想要了斷今生,不敢入人群中,像是這樣叫做「斷見」,了脫這輩子的生死。不是這樣。

佛陀告訴我們,這雖然能夠清淨自己,斷除煩惱,但是要入人群去度化眾生,行菩薩道,就是要兼利他人,自利利他,叫做「中道」。我要為眾生入人群行菩薩道,不顧一切,但是我要疼惜我的道心,我要斷去煩惱,我要去掉無明,我要修行,我要持戒,這不是小乘法,就是我們要自身自潔其身,堅定己志,這就是修行。修行不是「常」和「斷」,不是獨善其身,只顧我自己,或者是我要了脫生死,我不要和人在一起,不是這樣。我們不去攀緣,我們不要去攀緣,但是我們要去結眾生的好緣;我們沒有要是非、去攀緣,不要去計較,但是我們為天下眾生,要去度化,這可能都要分得很清楚,我們若一點點偏差,差之毫釐,那就失於千里了。

這個法要說到盡,真的是要用很長的時間。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去了解「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這些道理我們要清楚。是否清楚了嗎?時間一直過去,我們要了解到清楚,要好好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