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2月20日】諸佛一念 示現無量

Community:
Branch:

「諸佛於一念中,示現心無量世界,六度萬行功德,難以言喻法種性,寶塔見證分身。佛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諸法莊嚴,證此淨心地。」

用心啊!諸佛於一念中能示現無量世界,而我們凡夫,我們的一念中呢?是不是我們也是一下子,心能夠想很多很多的事情,不只是事情想得多,而且我們的心也即刻就可以緣很多的地方。跟你們說:「孩子到了哪裡讀書?美國嗎?英國嗎?日本嗎?」哪個地方,不必跟你們說出國家的名字,問你們:「孩子現在在哪裡讀書?」心一下子就到,孩子在哪裡讀書的國家去了。多子就多心念,到底多少孩子出國去呢?凡夫就有這樣的心念,何況佛示一念心有無量世界。我們是不是該相信,相信佛的心念,我們的心念就會這樣無阻礙,何況佛的心念呢?

但是,凡夫的心念是為自己,佛的心念是為天下眾生。佛的心念就是期待眾生人人,能夠一念間法入心,人人能夠透徹明道理,這是佛陀的心念。我們凡夫的心念就是我們的家、我們的親人、我們所愛的人,但是佛陀的心念,是所有天下眾生。所以「六度萬行功德」。諸佛菩薩的心念,念念在眾生,所以他行六度,生生世世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就是佛陀平常他的心念;在眾生中,萬行,造福人群,在人群中化度眾生,轉眾生的煩惱為菩提,這就是諸佛的心念。所以,諸佛的心念,「難以言喻法種性」。要應眾生的根機,眾生什麼樣的根機,佛就要應眾生的根機,眾生多少煩惱無明,佛陀就要應多少種的法性,去度化眾生。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心境,在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諸佛都是這樣。

釋迦牟尼佛人間說《法華經》,古佛,多寶佛以寶塔現前來見證。所以佛陀他就以分身,分身,那就是他的法,普遍到什麼地方去,什麼地方的法的分身,就回歸來了。所以佛陀於一念中,眉間毫光一照,那就是佛的心光一照,那就是照東方,這一念中示現,號召,法歸來,歸來。自然東方是這樣,南、西、北、四維,就全都到達了。一直告訴大家「法歸位」,佛陀將這法已經歸納於心,人人聽法,是不是有法歸心來嗎?常常在聽,是不是聽了就過去了,就漏掉了,就散落掉了呢?我們應該聽法,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見證,法要趕緊歸來,這樣我們才有法度眾生,這叫做「有法度」。「這件事情做好了嗎?」「你沒辦法,我有辦法。」那就是我將我的方法歸回,歸回我的心裡,我就有辦法,同樣的道理。

所以「無量世界諸法莊嚴,證此淨心地」。無量世界,我們的法不斷聽進來,在我們的心地,到底你將法聽在哪裡呢?放在哪裡呢?現在要見證時,法應該歸位來的時候了。法歸來,那就是莊嚴,「證此淨心地」。我們聽法要常常心很乾淨,無煩惱,不染著,不染著、無煩惱的心,時時接納法在心,應用時,我們要將法歸於應用之時,這就是我們真正,學法應用的時刻。

來,看前面的經文:「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

爾時
東方釋迦牟尼佛
所分之身
百千萬億那由他
恆河沙等
國土中諸佛
各各說法來集於此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佛陀已經將這個法,一一歸納回來了,人人,在場人人,也應該法也再回想。過去佛的小教、中乘,已經回歸到大乘來,將這大乘法《法華經》,從〈序品〉開始放光,彌勒菩薩請佛說法,但是佛還是在寂靜中,還是靜中,卻是在放光。文殊菩薩了解,彌勒菩薩的心意,兩人就對唱,所以這是為當場的人來解疑。大家在疑,佛陀《無量義經》講完了,這個法會好像不散,佛陀還在靜坐中在發光,好像有法要再繼續說。大家坐在那個地方久久,久久的時間,佛陀還是沒出定。我們應該,像這樣的境界,這就是法,開頭我們要將它歸入心來,這個法我們有放在心裡嗎?有在心裡,這個時候我們就是法身,叫做佛的分身。趕緊將它叫回來了,我們自己的心地,我們聞法的魂,叫回來了。修行者的魂,那就是那個專念的心,不要過去了就沒有了,不可以哦!過去了,我們還是存在,活生生的法,還活在我們的心裡。所以從〈序品〉開始,佛陀的圓教的開始,我們應該就是要重新拉回來了。這就是佛陀以寶塔來譬喻,寶塔的相已經突顯出了,超過了五趣雜居,同時也超越過了五乘法。最近跟大家這樣說過的法,應該要很清楚。大乘法已經超越了菩薩道,因為他六度萬行,長久劫的時間在人群中,不斷造福人群,廣度眾生,不離開六度。這是行菩薩因,要歸入佛果去。這我們從開始聽法一直到現在,我們應該就是超越了五趣,同時也超越過了五乘了。這就是佛的分身,也就是佛所說法,這個法在人人的心地裡。人人的心地,要趕緊清淨,將法歸位回來。這一念間就能這樣號召,號召這麼多的法回歸、歸來,在一念間。

我們也是啊!我們一念間,剛剛跟大家說,從〈序品〉那時候,佛說《無量義經》已,佛入靜坐,這樣大家開始記得嗎?記得,那一念心,那一念聽法的心,這樣一念間就叫回來了。有放在心的人叫回來,沒有放在心的人,就如前面的(經)文,「移諸天、人,置於他土」,這就是法聽過了,沒有用在心裡,根機不合,所以他的法沒有留在心裡,這樣他就置於他方。或者是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他沒有那個心,沒有那個願,所以他沒有那個因緣,所以他也在他方。所以我們現在都說八方。佛陀是慈悲,為什麼會將天(人),將他移去他方呢?是因為他的根機還沒成熟。就如我們人,有在聽法,也在護法,卻是要他發心修行,專心來行菩薩道,「哦!這還沒辦法。」同樣的道理,而我們專心要修行,卻是我們的心不專,法聽了就漏過去了,同樣,也是無法在這當中將佛,分身佛接回來。就像我們聽過就忘了,我們就無法接回來;聽過還記得,有印象,我們就能接回來,這一念間,諸佛就能這樣會集回來。

所以說,「爾時」,爾時就是在東方,釋迦牟尼佛所分身諸佛。釋迦牟尼佛所講法過去的,有在我們的心裡嗎?過去的佛,二千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一直留到現在,現在我們也將他的法身,他的分身,也將他接回來,在我們心地裡;在我們的心地,佛的教法有入我們的心嗎?有。過去說的還記得嗎?記得。來,回來了,已經過去說的是什麼,我們有用功,所以法還記得住,說得出來,這就是「分身」。不是一個人。能了解這樣的法,一個人說出去,能很多人聽,了解得到,將這個法收入心來,不是少數,有「百千萬億那由他」。因為時間長啊、久啊,所以聽法的人會愈來愈多,所以有很多。不只是在這個地方,能夠愈傳愈廣,所以「恆河沙等國土」,人多,傳的法就愈廣。所以那當中,法傳到任何一個國家,那個法就能起作用。這樣法,歸入人人的心,所以「各各說法來集於此」,來來去去。最近也很多人,聽法的人回來。不只是聽法的人回來,聽法的人落實在他們的國家,在他們的國家,所做的什麼事情呢?他們就回來分享。道理不就是這樣很會合嗎?

如是次第
十方諸佛
皆悉來集
坐於八方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所以「如是次第」,「次第」就是前前後後。「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十方諸佛都來了,「坐於八方」。這就是過去所講的法,有所聽的人、所集的法,全都這樣歸納。本來說要召分身佛回來,那就是坐於八方。現在再談起了十方,那就是佛陀所說的法,還有上,還有下,上如天堂,下如地獄,這種的法,從苦法一直談到斷生死法,成佛的境界。有聽過的人全都集會。就是這些法我們聽過,法都應該歸納在心裡,所以去除了種種煩惱,歸納法,回歸在這個道場中。所以才說,「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

爾時
一一方四百萬億
那由他國土
諸佛如來
遍滿其中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所以這段文中,就是每一方都有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這個法能度很多人,遍很廣的國土去,每一個人聽,它流動,法能流動,在很廣的地方,所以「遍滿其中」。所以「分身佛遍滿八方」,就像一幅華藏圖,蓮華藏的世界一樣。

爾時
一一方四百萬億
那由他國土
諸佛如來
遍滿其中:
言分身佛遍滿八方
儼然一幅華藏圖

就像《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這麼說:「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是說。」

《華嚴經》云:
一切法門無盡海
同會一法道場中
如是說

法就是這樣。「一切法門無盡海」,一切的法門能普遍很廣闊,無量數的眾生都能接受,天地人間,天堂、地獄應該都可以接受,同樣的道理,所以說「如是說」,就是這樣。法全都歸納於心來,就像蓮池,蓮華藏世界一樣。

再說,「諸佛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不可言說種種佛身」,這就是證明我們的分身。所以,佛的一念中,佛陀所講說的法,能示現在人人的心中,只要我們有將法接入心來,任何人都能將這個法,示現在我們的心裡,記憶猶存。

又云諸佛於一念中
示現無量世界
不可言說種種佛身
此證分身
於一念中
示現無量世界
於種種因緣
成就願力而莊嚴
得證此淨土

我們也能身體力行,多少人從他方國的國家,這樣遙遠的地方來,回來就是精進。看看兩三天前,這麼遠的路途,印尼來到臺灣。臺灣的地主隊,那就是臺灣的菩薩去迎接他們,陪他們回來,回來還是共同,遠近的菩薩同時朝山。這不就是,不論他是什麼宗教,來到這裡就是歸於一心,同時這樣朝山,這不就是同行一法嗎?朝山,那時候的心境,也是同一念中。佛的心境是這樣,凡夫的心境也能夠這樣,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我們的心境很開闊,只要煩惱無明去除了,一片清淨,所有的法歸於我們的心來,不就是一片很美的景觀嗎?所以,很多,「不可言說」,這就是證明分身。我們不要說:「有可能嗎?佛會將分身這樣都叫回來?分身到底是長什麼樣?」分身就是法。所以,「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剛才告訴大家,幾個孩子?在哪裡讀書?在國外或是在國內呢?你們很快將所有的國家,只要你們的孩子去過的地方,只要你們的親人去過的地方,或者是自己去過的地方,這些國家,你們很快就浮現出來了,心靈的境界就是都在一念中。有無量世界,種種的因緣,這都有因緣過。心所浮現出來的念頭,都是有因緣的,佛所浮現出來的,眾生也是與他有因緣。但是,佛陀浮現出來的都是莊嚴,因為願力,所有的因緣、願力成就這個莊嚴的世界,全都浮現,這就是來證明,人人的心地無不是淨土。

昨天有向大家說過「變」,「三變淨土」,再為你們補充再清楚一點。

初變者
表轉第三能變
六根分別識
二變者
表轉第二能變
末那識
三變者
表轉第一能變
阿賴耶識

初變,就是表示「轉第三能變六根分別識」。我們的六識,六識就是六根去緣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這個塵境,所以我們去緣,才接受來,這個意識接受來,所以成為淨染法。是淨法或是染法呢?有修行的人,世間苦難,法如是說,苦難眾生偏多,「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應該要趕緊去救度眾生,眾生煩惱偏多,應該要趕緊說法教化眾生,運用佛的法在人群中,這也是我們的根,我們的意識,去接觸到外面的境界,所以我們發揮了,我們的心身行動,去做救人的工作,這叫做「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這叫做淨,淨法。

或者是染法,那就是緣,色、聲、香、味、觸,這個東西,我既然接觸到,我要,我的心欲要滿足,所以不擇手段佔為己有,這也是在這六識緣境。

其實,六識是感觸到,這六識要傳給第七識,所以「二變」,六識接觸到之後,傳給第二個轉變,就是來到末那識。末那識就是第七識。前識分別(薰習佛法),末那識就能去思考,菩薩緣苦眾生,這應該救,趕緊提高警覺,如何去救人,用方法,悲智雙運,這也是在第六識裡,他要動心思去思考。若是染識它一來,他就糊里糊塗去思考:要如何得,能得到,我所愛的,不擇手段,我就是要如何去取得。就去造業,造很多的惡業。

所以,善惡無不都是在這二識中,五識去緣外面的境,第六識就像軍師一樣,就指導你:你若喜愛,你就這麼做。這就是我們的第六識。「思」,前面叫做「見」,在六識就是「見」,你看到什麼,第七識就是「思」。所以,污識,若是污染,這個習氣就是造很多煩惱無明的業,看到外面的境界,吸收了,無不都是污染的業,是因為第七識給他的見解,所以思惟,思惟、見解,這樣去造業。若能造善呢?也是一樣,緣外面的境界,傳給第七識。憐憫心,思惟救度眾生,淨業行善,同樣。所以善惡都是要經過這兩個識,造作之後就要歸納,歸納第八識。三變者就是轉入在這阿賴耶識中,那叫做藏識,好壞我都收,收在阿賴耶識裡去。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我們的意識,與末那識,我們要做事情要很謹慎,看到東西,以及我們在思惟一切,這都是在這二識之中。

所以,梵語說末那,華言是染污意。其實它是在裡面,只是外面六根這樣去緣,緣了之後傳給它,那就變成了染識,這就是凡夫。

外面的東西傳來愈多,他愈糊塗,愈染愈多,所以就有「我」,我,一切以我為大,這種貪、瞋、癡,無不都是我見為大,所以就會生出「我慢」、「我愛」這個惑,這種癡,見解,慢。我見、我慢、我愛,這全都是惑,這就是因為第六識,所接受來,染污了第七識的糊塗。所以「意者」,意根(第七),意識(第六),那就是「常思慮度量為我」,這就是第七識。這第七識就是這樣,外面所看的,(意識抉擇)造作一切。

梵語末那
華言染汙意
染汙者
謂我癡、我見
我慢、我愛
四惑常俱
意者
謂常思慮度量為我
即第七識

所以,再說「初表破見思惑」。我們開始,我們要轉,要轉這個識,開始我們就要先破除了,這見思惑,六識不要光是緣在,這社會人間的人我是非的,一切欲念,我們要將這些全都去除,我們才有辦法突破了這種無明,所以我們要破除見思惑。前面的第一關,外面的境界,我們不要看到就被它黏住了。第六識,外面的東西來,我們就要將它隔離,不要照單接受,這樣有隔離,自然就不會被它受到污染,若這樣,我們就有辦法斷生死、出火宅,要不然,三界火宅,熱火苦不堪。

所以初,最初,我們講火宅,〈譬喻品〉,就是要讓我們斷見思惑,人間一切的欲念,我們要斷除。

又初表破見思惑
出火宅
二表破塵沙惑
出化城
三表破無明惑
至寶所

第二,「破塵沙惑」。那就是在〈化城喻品〉,開始大通智勝佛為十六王子,講說《法華經》圓教,同時,導師發願接引眾生,要能出化城。我們眾生聽法之後,受執著住,這虛幻,佛陀要破除我們這個惑,不要只是在聲聞、緣覺,執著在你自己的解脫,應該要破除,應該要入人群,去淬鍊我們自己,永遠什麼樣的惑,都不會來到我們的心裡,不會入我們的心境裡,我們清清楚楚、明明朗朗,不會受它迷惑了。這就是第二「破塵沙惑」。就像<化城喻品>所說的法。朦朧中,看到前面的化城,我們不要受它迷惑了,開始要去體會了解。

再來,第三就是「破無明惑」,就是我們能夠到真正的寶所去,就是一直到開始受記等等,所以我們要很體會了解。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的第八識,第八識叫做「藏識」。那就是,「能含藏,善惡諸法種子」,這大家都了解了,就是第八識。

梵語阿賴耶
華言藏識
謂此識能含藏
善惡諸法種子
即第八識

所以,學佛,我們要這樣用心去體會,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間世事,一切的物質,體會了解之後,心不要受外面的境界,來搖動我們。修行,就是要有定心、專心,要戒除外面種種不實、虛妄的是非來擾亂我們的心,這要戒。不只是我們的行為要戒,我們的心念也要戒,那個虛妄不實種種,我們都要好好自我警覺。無明風,不知在哪個地方,在哪個人的口中,不實的事情,虛妄地傳,這不正的心就是一生起來,虛妄的心念,它就是這樣在擾亂我們的心境。

就像颱風,很多人斷電,大家就喊:「我的地方怎麼電還沒有來。」他們不知道颱風過後,在外面為了在搶救,要讓電能通,這些人多辛苦啊!他們也有家庭,他們放下他們的家庭,家庭也有受損,家庭也斷水、斷電,他們的家庭,他們將它放著,他們就是這樣在外面受風雨,在那個地方在修。電線桿倒了,高壓塔倒了,電線斷了等等,冒著危險,從平地到了山上去,這樣是多麼危險,風雨中、大太陽下,為了要搶修,電能通。看,他們是用生命在付出,就像在人間,多少人不顧自己,就是為人群大眾付出,但是受者,能得到這樣,一時就能解開他的困難,但是有的菩薩是長久陪伴,救人兼救心,是長久陪伴。這樣才能了解,就是這樣,無所求付出。但是,大多數的人呢?忘記了,或者是不了解,沒有關係的人,就在那個地方,還在無明風造就,這就是一樣。所以我們要好好調心,將法要釐清楚,聽進來了,不要漏掉了。我們要好好用心在日常生活中,一念中,就還是能分明天下世界,「於一念中,示現無量世界」。我們要時時六度萬行的功德,要不斷這樣去付出,這就是法,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我們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