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2月20日】與法契合 與佛同在

Community:
Branch:

「佛滅度後有聞持說法處,有法在處則有佛全身在,如佛現身說法令其成就,乃弘經教不懈怠之所感。」

  「佛滅度後有聞持說法處」。那也就是大家應該還記得前面所說,有持經,有經的地方,那個地方就是有佛的全身在,不一定建塔,或者是那個地方就等於建塔的功德,等於已有佛全身在,在那說法處的地方。我們要了解的很清楚,昨天也說過了,說法,有人能夠在那地方說法,佛陀就遣化人為聽法,除了四眾,在家、出家二眾聽法之外,還有天龍護法,這都是佛所感化過,所以天龍八部也在空間聞法。這是我們昨天,大家再回憶一下,應該還記得,過去的經文,持經,有經所在的地方,就有佛的全身在,我們用很恭敬心聽聞法,句句的法,字字的文,我們應該入心,所以,佛陀很擔心,佛滅度後,法要如何傳下去?佛在世要講這部經都很不容易了,經過四十多年後,佛陀才開始暢演本懷,講出了這部經。要講這部經,很慎重,前面就已先向大家警愓交代,要對人講,那個人的根機能接受、能深信、能理解,這種根機的人,你向他說這部經,那就能得到很大的利益,不只是利益聞法者,聞法者還能當傳法人。

  這是佛陀在前面,從<方便品>開始,就一直重視這部經,過去的方便法無不都是為這部經做基礎,引導人人能接受,先看透世間人事物,才有辦法引入這圓融的道理來,所以必定要向大家說,要很慎重,要很恭敬在這部經裡,就像佛永住人間。佛陀來人間,無非就是為了傳說,要來傳,要來講說,人人皆有佛性,人人可成佛,人人應度化眾生,成佛之道。這是佛陀一大事因緣,最究竟所要說的,內心的法。所以佛陀從他晚年內心一直很擔心,這個經法要如何能傳下去?要如何菩薩道在人間人人永續,永恆、繼續走上這條路。他在這一品,<法師品>,能持經、讀誦、書寫、講說,一直鼓勵人人要重視。所以佛滅度之後,要如何去受持、傳法,因為這樣,所以這完全就是傳經在佛滅度後。

  「有聞持」,有聽經,聽了之後願意受持、讀誦,又再解說、書寫,只要有這部經的地方,所以「有聞其說法處」,就是只要有人將這部經尊重,願意聽、歡喜聽,還是長時期聽,這樣又願意受持,受持有心得,又願意弘傳說法,這個地方就是有法的地方。就像佛陀在世一樣。「有法在處」,有這個法所在的地方,「則有佛全身在」,只要這《法華經》的精神理念全都很完整在的地方,就像佛在世一樣,這是佛的法身,佛的全身在。經,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只要有這部經的地方,即有佛全身在,不需復安舍利。那時候我們有這樣說過,在這段<法師品>,前面的經文有這樣的一段文。所以「有法在處即有佛全身在」。

  「如佛現身說法令其成就」,就如《法華經》在的地方,就如佛在說法一樣。是啊!人總是有自然法則,有壽命限制,但是法是無窮盡,無始以來法是這樣常住,永恆就是這樣。在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的時代,無法算計的長時間,那個時代,十六王子所聽的《法華經》,再覆講、複說的法,與眾生所所結的緣,還是永恆,還是綿綿不息,釋迦佛雖然在離我們的現在,往前算來已有二千五六百年了,現相在人間,同樣的,與人間世壽的法則同樣,有生、老、病、死,佛陀同樣出生在人間,與我們人的生活一模一樣。只是思想、觀念很超然,超越了一切凡夫的思想。凡夫的思想就是隨著世間的生態,這樣生活過日子,同樣爭名奪利,同樣貪婪無度,這是世代以來,凡夫就是這樣在循環,造作很深厚的業、無明、煩惱。但是那時的悉達多太子,思想、看法就不同了,貴在皇宮,所看的都是富有、精緻的物質,所看的、所聽的,無不都是美妙音樂,這都是在宮廷裡面,但是他一點都不覺很特殊,只是覺得人生豈是這樣在過日子呢?

  人生,看從年輕而到老,他也了解了,老來就是病而死,這種的人生,到底最有價值、可貴的是在哪裡?就是要去探討人生價值最可貴的,否則這個人生充滿了苦,宮內是這麼的享受,宮外呢?普遍都是貧窮苦難人,苦力的人,這種生活貧困的人,看到城外、城內,富貴貧窮的差距太大了,距離太長了,感覺起來到底是發生什麼事?人與人之間怎會差這麼多?不論差多少,都沒有離開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心靈打不開,沒辦法透徹了解那奧妙的道理。因為這樣,他放下了他的榮華富貴,出家去了,

  出家的過程是很辛苦的,天然的法則,這種生態,四季輪轉,大自然無為的苦,這是天然,不是人造的苦。冷的時候很冷,熱的時候很熱,氣候不調和,造成了大地災難。他出宮外去了,生活就要處在大自然無生忍中。大自然這種無為法,不是人所造作的法,是大自然的法則,處在這種大自然的法則之下,他也要忍。以及有為法這種生活上肚子餓,會冷,沒衣服穿,無法可禦寒等等,這也都要忍。從身體外面的境界,身體的感受,有為、無為的法則,生忍、法忍全都要忍。這樣,經過了一段這麼長的時間,還是堅持他的道心,要去找出了人生最可貴的道理出來,到底如何才能不生不滅?能夠打開人間生死煩惱苦難?所以他去探討。這是要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還是這樣忍過來,一直到了開悟,那個時間就是天地宇宙萬物合為一體,所有的道理無不都歸納入了真如覺性裡面。

  這真如覺性就是不生不滅,永恆,塵點劫前,一直到未來的無量無量,無終的時間。所以,釋迦佛還在嗎?還在,法身是永住,佛的全身就是法身,「諸佛現全身」,因為人人心的虔誠,人人心虔誠,自然諸佛現全身,因為遍虛空法界容納為一體,這種真如本性,佛陀不生不滅,這個覺性是不生滅的。所以「如佛現身說法令其成就」。因為佛的全身在,就是他的法、真理永遠在,這覺性不是只在二千多年前的釋迦佛,釋迦佛只是覺悟了這個法,將這個法傳給我們知道。佛陀最重要的是人人本覺,人人這本覺真理,同樣是與天地合為一體,我們若能體會了解佛的全身,那就是真理,這個全身在,佛的全身、法身在,這個傳在人間,我們人人用心去體會,妳用心去體會,體會到這個道理,道理活在你的真如本覺中,這樣就如佛現身,真理復活了。真理雖然無形,但是已經與你的本覺會合,也入我們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的法,複說這個法,所以現身說法。

  人人的真如本性已經復活,我們體會了真理,就是與覺相契合,這叫做契佛心。以佛心為己心,己心、佛心合為大覺,與天體合為一體,所以我們若能不斷對這個法真正去體會到,法身永恆都在。前覺與後覺,我們前面的人了解了,就要趕緊將這個法再傳給後面的人,也讓他能了解。這條路佛陀帶我們走,我們還要牽後面的人一起來走,走的是同這條路,佛陀走過了,過去大德菩薩也這樣走過了,現在雖然我們還是凡夫,也同樣在求法,也是要在這條路走。雖然我們口渴要找水,雖然我們還帶著煩惱在用功,就如在高原找水,在掘水一樣,雖然還帶著煩惱,只要我們因為用功,讓煩惱愈來愈減少,用功不斷加行,再加強,要再精進,這樣繼續用功下去,自然就看到溼的土,再往前再用功,自然就看到泥。土已經帶著水了,叫做泥土,有水有土叫做泥,我們就知道已經近水了,再下去就可以見到水,同樣就是要用功。

  凡夫還有煩惱無明,就是欠那個理的水。大家應該要記得,前面說過了,理,法譬如水,水會洗滌我們心的垢穢,水能滋潤我們的心地,水能成長我們的慧命,所以我們得到水,是因為我們有用功,從一片的乾土,不斷用功。就像凡夫充滿煩惱,只要我們有決心,要趕緊聞法、持經,將聽進去的法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去體會道理,在人群中多見聞。「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們相信,多見聞,人間事物理體就是這樣,我們若能了解,這就是我們的本覺覺性已經接近了法,真如法,已經開始接近了,慢慢我們就能成就。因為有法現身了,法復活了,因為佛的法身已經復活在人間。這就是這部經,這個圓教,將世間法都包含在這部經之中。所以我們已經發現到這部經,於世間法也是治世良方,治世的方法,已經發現到了。所以「如佛現身說法令其成就」,希望人人都能成就,就如佛在世說法一樣,這本經歷千古而不朽,這就是佛法永住人間。

  所以「乃弘經教不懈怠之所感」。我們要弘法利生,弘法就是利益眾生,要弘法利益眾生,就是要不懈怠,有不懈怠,我們就有所感應,感應到諸佛現全身。因為我們永遠的誠意,誠意方殷,自然諸佛現全身。這種方殷,就是殷勤精進、不懈怠,我們很虔誠在求法,不懈怠,所以「不懈怠所感」,讓我們能不斷將這個法這樣永恆流傳在人間,成就的就是「定慧力莊嚴」。

*所謂定慧力莊嚴,忍辱運物,防非止諸惡,顯功德莊嚴,名之為衣,著此衣者,終日忍辱不見有辱可忍。

我們要弘經說法,我們必定要有定慧,要有決定的心,在這個法之中能成就我們的智慧,這個力量,將佛法莊嚴為道場。因為我們大慈悲心為室,柔和忍辱衣,用柔和忍辱為衣,所以我們若能有定慧力,莊嚴了道場,那就是「忍辱運物」。我們就要再著起忍辱衣,這忍辱衣能涵蓋很多的物,人物、動物、一切生物,天地之間有形、無形,一切的道理都是在柔和忍辱衣所包含之中。因為柔和忍辱衣它能防非止惡,等於在戒定慧,有戒、有定、有智慧,就是在忍辱衣所包含之中。我們若能入如來室,著忍辱衣,自然就是「顯功德莊嚴,名之為衣」。忍辱衣我們一定要穿,要很用心,法要時時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著此衣者,終日忍辱不見有辱可忍」。

  因為我們若能用慈悲心來對待人,引度人人入如來室,我們自己也穿起了忍辱衣,涵蓋了天地萬物,能包容,若這樣,我們整天都說是穿這件衣服,終日都在忍辱,卻是「不見有辱可忍」。因為你很尊重這個法,你落實在生活中,人人尊重你,也沒有什麼樣的污染會來染污我們,沒有啊!也沒有什麼樣的無明煩惱來汙辱你,都沒有,這忍而無忍即是大忍,這就是著忍辱衣。因為,我們需要的是「諸法空為座」。終日說法,不見有法可說;終日度眾生,不見有眾生可度,因為眾生人人都是具真如本性,人人都是未來佛,哪有什麼眾生可度?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堅持,學佛法,真的是要好好堅持我們的信念。來,看看前面的文,

經文:「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

  這就是我們很用心。經,是二千多年前佛所說的,佛所說,佛的世界不生不滅,在我們的這個大宇宙虛空間,人間的壽命苦短,四天王天的一天是我們的五十年,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的一百年,佛陀離我們現在是二千五百多年,以四天王天的日子來說,也才五十幾天而已。對佛來說,他還是永恆。人間雖然過了二千多年了,在佛陀的世界還是在說法,他的四眾弟子永在,他所化的天龍八部護法永在。以我們的人間來說,壽短,雖然我們經過這麼久了,但是我們應世間法,佛法要傳在現在的世間,以世間的時間,這個法繼續傳,所以佛陀還是遣化人,同樣靈山不散,靈山會還沒有散,還是在聽法,天龍護法還是在,這意思也就是這樣,佛陀的全身永恆。所以遣化人來聽法,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全都來聽法。

經文:「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

  即使空閒的地方,空曠的地方,同樣的,只要有講法的人,他的心,心靈永恆,諸法性空,著忍辱衣,入如來室,坐如來座,這個心還是不斷生活在法之中,法在生活中,所以就有天龍護法在聽這個心語的法。這就是這部經的法身在,佛的全身在,修學佛法的人也有這樣的心,與佛同等的心在,這樣就有天龍護法在。聽聞佛法,不是現在在講經這個時候才是在講經,在平時之時,法在生活中,無不都是處處有法,無處不是法,無處不道場。來,下面接下來的文再這樣說,

經文:「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經文簡釋:
「我雖在異國」;佛雖應化在餘國土。
*異國:謂此土。化緣已畢,將示現他國度化眾生。
*或釋:佛既滅度,即不在此凡聖同居土,而在佛之實報莊嚴土,或常寂光淨土,故曰異國。

  佛陀雖然在餘國土,意思就是說佛陀應化身在異國。異國,也就是說「此土化緣已畢」,已經完畢了,來人間說法,隨順世間的壽命已經盡了,所以「將示現他國度化眾生」。就是捨此投彼,捨這個地方再去其他的地方,所以叫做餘國土。這是以佛而言,在娑婆世界,佛陀是四生慈父、三界導師,離開這個地方,他還要去其他的地方去教化眾生,這是從「事」所說。若要說佛滅度,就「不在此凡聖同居土」,既然說是滅度,就不在這「凡聖同居土」。什麼叫做「凡聖同居土」?大家應該要記得,五趣雜居地,這五趣雜居地,就是凡聖同居的地方。佛陀來人間,諸菩薩、緣覺聲聞羅漢在人間,這叫做「四聖」;還有「六凡」,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合起來叫做「十法界」。這個十法界,六凡──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叫做六凡;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叫做四聖。所以,凡夫與聖人同居在這個地方,在這個娑婆世界。

  佛若說是滅度,「即不在此凡聖同居土,而在佛之實報莊嚴土或常寂光淨土,故曰異國」。所以這是佛他的心靈世界,已經不是在娑婆世界了,他已經大滅度了。大滅度,有佛的心靈世界,心靈的世界就是他的實報土,實報的地方。佛實報的地方,那就是寂光清淨的國土,沒有一點點污染,沒有凡夫的地方,這是心靈的世界。所以以道理來說,這也是餘國土;若以事來說,佛倒駕慈航,不離人間,所以是三界導師,是四生慈父。佛的心靈世界,他有他自己清淨無染污的寂光土在,這就是大滅度。時時就是說法,佛時時說法,這種無時不說法,所以「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

經文簡釋:
「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說法之人心中了了、解法義味,即見如來清淨法身。

  因為說法的人,就是心中應該很清楚,了解這個法,了解法其中的意思。解經文不是只解這個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其實是這個意義,法的意義,用在人間是什麼用途。《法華經》的用途是包含所有人類的一切,所以稱為諸經之王。所以我們要很了解,「說法之人,心中了了」,全都完全要很清楚,「解法義味」,解這個法其中的意味。「即見如來清淨法身」,清淨的法身不是佛的肉身,是法身,是這個道理最重要的意義,這就是佛的法身。

*住常寂光,圓滿報身,居實報境,千百億身應同居土,若晝若夜常在目前。
  
  所以「住常寂光」,因為諸法空座,諸法性空,諸法的性是空,「住常寂光」,所住的就是在常寂光中。「圓滿報身」,這是圓滿的報身,「居實報境」,在實報土的境界中,那就是在法中。「千百億身,應同居土,若晝若夜,常在目前」。日夜之間都是同樣,清淨的心,一直都是定住在這種圓滿的報身,居在實報土之中。所以不論是千百億化身,這個法到了哪裡,應該是能通達。看看非洲,只要這個法,他們了解了,膚色,皮膚的顏色與我們不同,語言不同,生活型態不同,但是這個法到了那裡,也是行得通,白人的地方更能通達。總而言之,這個法身,法的身,那就是在所有的法界裡,無不存在,全都存在,時間不論是白天、黑夜,都歷歷分明在我們的面前。這個法,很清淨的法,透徹它的意味,永遠都是我們…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的面前,這全都在我們的生活中。

*佛陀現身說法,使令眾生皆得成就,乃必需持勤不懈怠之所感。

  所以「佛陀現身說法,使令眾生皆得成就,乃必須持勤不懈怠之所感」。我們要得到這樣的感應,就如佛陀現身說法。我們若在講經時,我們就將它當作經是佛在說法,佛法在我們的面前,佛法在我們的心裡,佛陀活生生復活在我們的心中,要這樣作觀想。「使令眾生皆得成就」,所說的經,希望人人聽得進去,人人有心得,人人有所受用。但是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持勤,持經要殷勤,要不懈怠,這樣就有這樣的感應,法自然歷歷在目,這個法歷歷都在面前。

經文簡釋:
*「若於此經忘失句讀」;若復受持讀誦講說,於此妙經句讀之中有所忘失。
*「我還為說,令得具足」;即於時中突然省悟,得見佛理、無所遺忘,是名如來還為解說,令得句義皆悉具足。

  「若於此經忘失句讀」,句讀,也有寫作句逗,句讀。「若復受持讀誦講說,於此妙經句讀之中有所忘失」,若有人要受持這部經,讀就是有經讀,誦就是大聲誦出來,發出聲來,要講說這部經,若有忘記了,忘失了,自然佛他還會再現前為他點一下,這個法的意義是這樣,應該是這樣的法,法,應人間所需要。這就是「我還為說,令得具足」。講經的人若是忘失,忘記句讀,要怎麼講?佛他就會用這樣,「還為解說,令得句義皆悉具足」,將這個經文與意味能讓我們更清楚,應用在人間之法。

  「即於時中忽然省悟」。因為佛點醒,就是法活在我們的心裡,佛活過來,佛就是覺,這個覺復活了,佛的法復甦起來了,所以讓我們能省悟,這個法要如何應用在人間來說法。「得見佛理」,自然對佛的道理無所遺忘,不會忘了。所以「是名如來還為解說,令得句義皆悉具足」。若能就是這樣,忘記了,這個覺,我們的覺性就會醒悟過來,就將這個道理再恢復回來,好好講說,以佛所說法為人間的道理。

*言遵此儀軌、常說此經,必為佛所護念,由是可知發起講習是經及聽受淨信者,皆同受我佛世尊之所加被。

  就是說「言遵此儀軌常說是經」,我們要尊重儀軌,三規法,要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這個儀規,我們一定要遵守。「常說是經」,要講這部經,「必為佛所護念」。一定是佛為我們護念,前面一直這樣說。「由是可知發起講習是經及聽受淨信者」,要講經,來發起講經,或者是聽,或者是受持,或者是我們的心很清淨來信解。「皆同受我佛世尊之所加被」,完全是佛陀所加被。

*見佛身則成佛有分,聽佛說則具足總持,弘經利益可勝道。

  所以「見佛身,則成佛有分」,這等於我們與法契合,就是如與佛同在,與佛同室一樣,這要見佛,那就不困難了,成佛就有分,成佛有我們的分。所以「聽佛說,則具足總持,弘經利益,可勝道」。能好好將這部經收納入我們的心來,聽,就如佛在世,我們在聽法一樣,我們要總持一切法,要持一切善,這樣來弘經利益一切眾生,這就是最盛的道場,道場永恆在人間,無處不道場,無處不是法。這就要看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