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0月04日】密行第一 諸佛長子

Community:
Branch:

「修行靜思惟修,或數息或觀心, 當須專志一境,念念相續安住, 其心不令散亂,是名安住佛法。」 

如何才能讓法入我們的心呢?就是要修行。修行,什麼方法來修行?就是靜思惟修。心要時時靜思惟,我們不要讓它散亂掉了。平時的心,我們的見解、思想常常雜心,思,思想一直緣在境界,是現前的境界或者是過去?事情都過了,還是一直將這件事放在腦海裡,念念不忘,這種散亂心在外面,在過去,引到現在,還一直思考到未來。我們的心,一會兒都沒停歇,過去、現在、未來這樣這念心很雜。修行最重要就是要摒除過去的雜念心,也放下未來的一念心,還是要把握在現在。其實昨天說過了,未來其實就是現在,過去也是同樣,現在剎那間就過去了,也是彈指之間就已經在未來,立即在現在,時間就是這樣在過,但是我們的心念、思想沒停歇,時間是沒有形跡這樣地過,但是過程一直留在我們的心思之中,來擾亂我們的心,應該要好好把握當下這個時間,法如何進來。我們人生身體到底如何來?要如何去?去來之間如何讓我們的身心能夠諦理會合真如,真如、諦理要如何將它會合起來,這很重要。 

但是,我們一散亂心,真如或者是諦理,就各散在各時間,也散在周圍的境界,我們要如何將它會合?就要先訓練,訓練自己,心要如何會合。所以要修行,靜,要很靜下來,心不要動,好好地讓我們的身心合一,來思惟修行。這個思惟,我們要先練習我們的習慣,習慣就是在我們要如何回到我們的心裡,所以我們要用數息觀。每天一早,或者是平時,或者是睡前,反正我們若有時間,開始坐下來的時候,將身坐端正,將我們的氣調好,開始呼出去,從丹田,在我們腹部這個丹田,我們氣從這個地方順著這個息呼出去,再單純這樣吸進來,一吸為一數,這快慢的速度,我們要掌握好,如何出去,呼,起點在哪裡,我們的心要貫注在那裡,地點在這樣,丹田裡,就這樣,在那裡,氣慢慢呼出去,,又再從外吸進來。 

要讓它呼出去多長,再趕緊吸回來,再回歸丹田。就這樣一呼、一入,出入長短的時間調整好,與我們的氣息同時,自然我們用數息觀,觀我們的心,心有跑到別處嗎?沒有啊!全都在我們的心,我們丹田,我們的氣,我們的氣出去了多長,進來有多長,時間合一,心與身合一,數字觀念全都合一了。我們若是心散亂的時候,還沒數到十,心就跑到其它地方去了,這是雜亂的心。我們若能從一到十,或者是從一到百,都可以,看我們時間的多少。或者是從一到十,或者是到三十、二十都可以,或者是到十重頭再來,這樣心念都沒偏到別處去,這叫做「數息觀」。看你的時間有多長,我們要數息多少,訓練到我們身心數字之間沒有偏差,這叫做數息觀。 

數息觀,或者是觀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在哪裡啊?好好守住這一念心,靜思惟,為我們平時心要靜下來,否則我們的心心猿意馬,就是這樣亂亂跑,要如何能讓我們的心能合一,心思合一就要好好訓練。所以「當須專志一境」,我們專志沒有二意。昨天就說過了,心要專,專在這項志,我們的身心合一,與我們做事情一樣,發心如初。就是發一念心,我應該決定這樣做,五十年前的一念心,五十年後這念心就成為事物,事實已經在五十年的時間過來了,半世紀來就是起自那一念心,那念心一起,專志沒有二意,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寸寸愛、分分情,無不都是在人間,人間共同一志,眾志成城,這大家都同樣專志一境,從一而生無量,同樣人人都是專志一境,專志沒有二意,這樣就一路走過來。 

 

同樣的道理,這一念心的起動,方向對到了,這個志向就要堅持,也就是心專,修行就是這樣。這我們要用心去體會,日常生活無不都是修行,到處無不都是道場,人事物無不都是法,無量法門就會現在前。所有人群,這無量的法門就悉現在我們面前,處處是道場,只要我們的心向對準,是正,那一念心就是最真切的道場。所以我們要「念念相續安住」,將我們的心志安住好。人人間的目標無不就是這樣。修行,修行的目標就是要讓我們心志專一,讓我們將無明煩惱、惡行惡習完全去除,轉向精進;精而不雜,進而不退,利益眾生,廣度眾生的這念志向,這是佛陀來人間引導眾生,要將心安住,安住在正確的方向,不要再複製煩惱,就要讓我們的心完全淨如琉璃,在惡濁、惡氣的群中,不損琉璃的清淨。我們的真如就如琉璃一樣,質就是那麼的清淨,你滾入那紅塵中,同樣這顆琉璃還是乾淨的,只要你稍微擦一下,它還是乾乾淨淨,並不會受到這些污濁的東西將它污染了。 

 

這就是我們修學佛法很重要的工夫,就是要從這樣來修、來習,修行,不斷薰習,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用種種方法調好我們的身心、行為、動作。所以「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全都是這樣薰陶過來的,就是要回歸修行。這就是我們要好好「專志一境,念念相續安住」,好好安住在我們真如本性裡面,這淨琉璃,這本性譬如淨琉璃,不受污濁來染污我們。所以,「其心不令散亂」。我們的心要顧好,就如在數息觀一樣,算我們的數字,修行的人要先調好我們心,不論坐下來算到百,算到千而萬,這樣全部都沒有讓它混雜掉,任何一數字分明,不在這當中起雜念,這就是訓練出我們的專心。心不令散亂,這樣叫做「安住佛法」。我們若能,修行就如我們坐下來時,心不會亂跑,平時我們立一志而沒有二意,這就叫做修行。靜下來的心不散亂,我們發心立願是一志,沒有二意,這叫做修行。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體會出了要如何能持修在這個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我們昨天說過了,「內秘菩薩行」,我們要好好持守這念心,這是羅睺羅的密行,他就是持修這念心,心守得住,才能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不論是佛陀所說的法,入他的心來,在人群中,大家沒有發覺,但是羅睺羅的心性,佛陀說,他就修,他在法沒有絲毫一點放棄,在人群中那三千威儀絕對不敢放縱,待人接物就是很低調,不敢有一點點的驕傲,不敢一點點對法有懷疑,信心很深,對人不敢有驕傲、傲慢的心,何況是貪心、瞋心,或者是癡,當然全都沒有,沒有驕傲的人,絕對低聲下氣,法有入心。在僧團中的生活,絕對是沒有貪,沒有染著,對人很溫柔,法法入,怎會有癡念呢?就一點都沒有。所以,心中的五濁氣完全去除,煩惱無明全都去除,這樣的行為,當然舉止行動,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很微細的習氣也全都去除了,大眾無法去體會羅睺羅的心境,佛陀了解了。所以很多人在議論,「羅睺羅年紀這麼輕,且他是佛子,大家都認識他,可惜他到何時才能得證阿羅漢果?」 

大家的議論,但是佛陀知道了,他了解羅睺羅童貞入道,他能很年輕,很快就能證果,煩惱無明完全去除,八萬細行的習氣完全掃空,無明斷除了,很快就能證果。所以我們昨天說過了,佛陀輕輕一提:「五蘊,就要好好了解五蘊假合是無常,這身心好好去用、去體會。」他就好好去體會。這身體也是四大假合,這色,色的身體是不淨,好好去思考,人人為什麼光是為了這個身,人之大患就是因為有這身體,有了這身體所以造作很多惡業,這就是不懂道理的人,道理透徹了,這個身體是最不乾淨,就是在這個不乾淨,不淨身,去延續了人類來造作很多的業。這好好去想生老病死,病的當中,全身都是不乾淨,鼻涕、痰啊等等,都是不乾淨,或者是體內每天都清出不乾淨的東西,何況病來時,身體哪裡有破了,或有癤子、生瘡等等,都是很不乾淨,很多啊!臭、腫、爛,人還未死,身體就爛、就臭了,何況人死後,往生之後,整個身體充滿了蟲,水腫,蟲就生出來了,這身體是這麼骯髒,這麼的不乾淨,光為了這個身體,會造作很多殺、盜、淫、妄等等,都是在這身體所造作出來。 

羅睺羅想,是啊,為什麼人光執在這個身體,這身有這麼多毛病,這麼多的不乾淨,再加上了受、想、行、識等等,來造作這麼多的無明,污染天地,破壞大地,破壞無形的倫理,都是人的這個身心去造作出來,不離開這五蘊。是啊,五蘊造就了六十二見,過去、現在、未來,好好用功,「三四」、「二五」、「七、八」,方法趕緊拿出來,去思考佛陀如何教,讓我們的法,如何來正勤、正如意,好好用在我們的身上,這樣仔細去思考,體會到了,所有的煩惱真正去除了,佛的教法就像淨水,整個都洗滌過了,這樣一身輕安自在,入靜思惟的境界,完全輕安自在,證果了。這是我們昨天這樣大概的敘述。當然,就是在他平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的裡面,本來就有這樣的基礎,修行過來,再經過佛陀重點提醒,否則這五蘊的道理佛陀常常在說,何必在這個時候突然間說出了這五蘊無常、空的道理,要他好好去用功,就這樣重點一提,他用心回顧。看,這樣就是因緣根機成熟,證阿羅漢果,這就是羅睺羅,八萬細行完全,就是習氣去除,外表三千威儀,待人接物,起居動作,無不都是如規律,這就是修行的品格,要很用心去體會。來看前面的文, 

 

經文:「於未來世中,見無量億佛,皆為其長子,一心求佛道。羅睺羅密行,唯我能知之。」 

 

這是佛陀最了解羅睺羅,在他很年輕時就能證果了,阿羅漢果完成了。阿羅漢果完成,就表示內心雜念污濁都沒了,完全乾淨了,這是羅睺羅在未來世中,還能在無量億佛所修行,也同樣在無量億佛的長子,同樣與現在釋迦佛這個時代的道場,羅睺羅的修行,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只要讓他入心要用功,就是那麼專,這就是佛陀很了解羅睺羅。接下來的文說, 

 

經文:「現為我長子,以示諸眾生,無量億千萬功德不可數,安住於佛法,以求無上道。」 

 

現在羅睺羅在我的佛法道場中,成為我的長子,這就是要讓大家很了解,眾生一切皆平等,人不分年齡,從幼小就這樣讓他入道,童真入道,也要讓大家知道,世俗的名利地位都是虛幻。佛陀覺悟了,就是至親的人,也要讓他們能體悟,不貪著在這種世俗,這種名利地位之中。有一個國家就會為國人民操勞,不只是為人民操勞,又要教育人民,談何容易呢?人民有各種階級分別,各有就是欲念的爭奪,這不是作一個國王就有辦法調息,即使一個國家也會有外國人來侵奪,難免也會想要擴大他的版圖,總是也會侵奪別人,爭奪不休,是人間的罪源。 

所以覺悟大覺的佛陀,將自己至親的孩子,本能夠傳王位,也叫他離開,入僧團來修行。這就是最疼愛他,所以要他也同樣來修行。這就是表示修行這條路的真實,真實行,是人間最最無上的幸福,真正的福慧就是要在僧團中得,也要讓他知道,僧團中修行,才不會再生很多煩惱無明,這就是這種的示範。佛陀連他的弟子,連他的家族王親,連他的姨母,連耶輸陀羅通通都將他們度進來好好修行。這是一位大覺者,這條覺道,是這麼圓滿無缺的一條道路。

 

*羅睺羅於諸弟子中密行第一。以彼示現種種違佛律儀,發起如來之訓誡,以是因緣教化無量眾生。 

 

所以羅睺羅在弟子群中就是密行第一。

 

「彼示現種種違佛律儀」。過去曾有過,曾有過很調皮搗蛋的時候,不過經佛陀教育之後,就不違佛的律儀,過去違,現在不違了。所以發起如來之訓誡,過去就是有違背,很調皮,與一群不守規戒的人玩在一起,曾這樣過,在六群比丘中也曾這樣跟人家玩過。所以得到佛陀很嚴格的訓示教誡過,才有辦法得到了解了,痛徹他過去的錯誤,真誠的懺悔,所以這樣改過來了。「以是因緣教化無量眾生」。就是示這樣的相,若沒有過去的放蕩調皮,哪能得到佛陀那麼的嚴格訓誡呢?若沒有過去是這樣,來一個大轉變,經過了讓人家遷單出去,將衣缽丟到外面去,這樣歷練他,他也是既然是改了,他就現出了那分忍、寬,寬恕,不與人計較,這樣的行動給我們作典範。 

所以雖然說,師父幾天前說故事,不是故事,這是教誡。因為羅睺羅現這樣的相,與佛陀在俗是俗親,至親的父子,來修行是師徒的情。佛陀教誡,這麼小的孩子用什麼方法教誡他?用一盆水洗腳的機會來教誡他。像我們現在三節合一,孝親節在浴佛節中,光是這個洗腳,就感動了多少人啊!這也是一種教誡。佛陀教育羅睺羅,就是利用洗腳的機會,藉這桶子就能讓羅睺羅完全透徹醒悟過來,改變他的人生,還有與舍利弗在路上走,遇到那群流氓乞丐,他能這樣忍下來,在這當中又透徹了道理,雖然這是在那個時代,有這樣的故事,在我們現在應該是經藏,是我們要拿來利用的法,這也是法藏啊!就如我們現在,有多少慈濟人放下身段付出大愛,每一個故事,無不都能寫成像這樣的故事,像這樣能教化的故事,這種因緣教化無量眾生,錯誤被教育,改過,這個過程,這也能就是教育像這樣的弟子的機會,不論是在家或者是出家,應該都可以用得到。 

 

*「律儀」:堅持戒律,慎守威儀,斷一切惡,是名律儀斷。 

 

所以律儀的意思,就是「堅持戒律,慎守威儀」,要很慎重,要守威儀。每次常住若有人要出去,我就會叮嚀一句:「要好好守好威儀哦!」是啊,一句的威儀,謹慎,要守威儀。因為你的身上就是一個教材,看馬勝比丘,只是走在路上,舍利弗一看,震撼、感動了,趕緊向目犍連說:「我們找到了,找到這樣的修行者,他的師父就是大覺世尊啊!」你看,這是馬勝比丘,光是這樣走路就引起了大智舍利弗佩服,心就折服下來了,你想威儀多麼重要啊!所以威儀能斷一切惡,因為它是戒律,戒律斷一切惡,我們身體的行動若好好顧好,人家就不敢對我們亂來,這叫做防非止惡,叫做律儀,也叫做斷,斷除一切惡。佛制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惡,所以也就是叫做教誡,教誡我們人人要有立身處世的儀規、儀則,我們要有威儀,威儀就在我們的身體表態,我們要好好地將威儀顧好。 

 

經文簡釋: 

「現為我長子,以示諸眾生」;現今垂跡,為我長子,以示一切世間眾生。 

 

所以現在羅睺羅他「現為我長子,以示諸眾生」,現在羅睺羅雖然是太子的孩子,是國王的孫子,佛陀就說,「現為我長子,以示諸眾生」,讓大家了解,為人父親,人人都希望孩子能成就,但是佛陀他也是為人父者,他要他孩子的成就,不是擁有天下的權威,是擁有天下的真理,所以他將他度來出家。「現今垂跡,為我長子」。其實羅睺羅過去也是修行者,現在來人間,因這個父子因緣,現父子緣在人間。「以示一切世間眾生」。讓大家了解,世俗人的觀念。太子要出家,國王就說:「你一定要有孩子你才能出家。」看,這就是世俗人的觀念,有孩子又怎樣呢?還不都是同樣再將他度出來嗎?真理就是真理,真理的價值比一切有名有相還要有價值,所以這就是一種來啟示我們眾生。 

 

經文簡釋: 

「無量億千萬功德不可數」;而其所積密行功德,無量萬億,非數可知。 

 

所以「無量億千萬,功德不可數」。這就是度眾生的方法。所以「而其所積密行功德」,羅睺羅他「外現羅漢相,內密菩薩行」,同樣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他很清楚,但是來到人間,就有這樣幼小的過程等等,來當一個教材,用這樣來教育人。受教之後,他就開始修行,受法密行,累積功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樣不斷累積,斷除了所有塵沙煩惱,「無量萬億,非數可知」,不是用算術能知道的。 

 

經文簡釋: 

「安住於佛法,以求無上道」;安心住於諸佛之法,以求無上真正之道。 

 

所以「安住於佛法,以求無上道」。已經安住下來了,羅睺羅安住他的心,「安心住於諸佛之法」,開始心安住下來。不是現在安住而已,未來無量億佛的佛法,都安住在心裡。「以求無上真正之道」,這就是安心了。心若安下來,一專志無二意,安住下來,現在是這樣,未來也這樣穩定下去。 

 

*示諸眾生,無量功德,安住佛法,求無上道,上求下化,因圓果滿。如來所得之道,更無過上,故名無上道。法華經方便品: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所以,「示諸眾生,無量功德,安住佛法,求無上道,上求下化,因圓果滿」。這是未來的羅睺羅。「如來所得之道,更無過上,故名無上道」,未來成佛,成佛之道是至高無上,所以叫做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叫做無上。《法華經‧方便品》裡有這樣一句話,我們已經說過了:「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這個無上道就是正等正覺,過去就是小乘聲聞,用種種方便法來教育,讓從對法不了解,心思常常散亂出去的人,慢慢讓他們將心收回來,慢慢去了解法的道理是這樣。因緣成熟了,佛陀開始正直捨方便,不必再彎彎曲曲說話了,就是要將這正確的道理告訴你們,你們學佛就是要成佛,成佛的過程不能離開菩薩道,就要入人群去,入人群去,心還要不受人群所污染。 

就像剛剛說,心如琉璃滾入紅塵,不受紅塵惡濁染污,再滾回來,還是乾淨的琉璃。同樣的道理,羅睺羅他要修行,現在這個道已經差不多完成了,安住在佛法中。心既安住在佛法,就不會再退道心,所以我們人人是不是要安住呢?若能安住,心就不退,要是不能安住,我們的心就會退。所以心不散亂,就是要如何將身心合而為一?當然平時就要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