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9月21日】釋迦常勤 先得成道

Community:
Branch:

「聞記得歡喜者,一喜因深,同如來發心,於空王佛所,二喜果勝莊嚴,超諸同學,實自第一義諦,空無體相」
 
大家還記得昨天我們說的吧?阿難與佛陀,在過去過去無量劫前,於空王佛的佛所是同學,無量劫,時間很長久,一個修行是多聞,一個是勤精進,從這樣開始,時間所過已經無量數劫。現在同一個時代,釋迦佛修行成佛覺悟了,阿難同樣出生在皇宮,卻是在佛陀成道那一天,就是阿難出世的日子。阿難十九歲,覺得人生空幻無常,尤其是常常在聽佛的法,體會追求真理,才是他人生的方向,就去求佛讓他出家,佛陀接受。阿難在僧團,所表現的是人緣很好,認真聽法,記憶很好,得到舍利弗與目犍連很欣賞,也考慮到佛陀身邊需要,需要有侍者日夜隨佛身邊,侍候佛陀起居,阿難也能同時聽佛的法。這是舍利弗與目犍連,兩人所推介阿難為佛的侍者,這是阿難已經二十歲了。換句話說,佛陀說法二十年後的事情了。
 
阿難歡喜接受,但是提出三個願,其中這個願就是,請佛將二十年前所講過的法,重說一次。佛陀正是很需要,將過去的法向阿難再重說一次,因為釋迦佛知道阿難記憶第一,知道阿難將來就是持法藏的人,所以必定將過去的法要重新說。佛陀歡喜了,答應了。所以因為這樣,阿難跟隨在佛的身邊,近三十年的時間,包括了前面的二十年,佛陀重新再說,這樣阿難,將佛陀近五十年的教法,完全收藏,在他的腦海中、記憶裡。後來佛陀寂滅了,阿難與迦葉尊者共同來集經典,我們現在的經典,就是因為有阿難從他的記憶中,不斷再重新宣說,讓大家加強記憶,讓大家口口相傳,就這樣佛法流傳了。佛陀說法四十多年了,雖然弟子還是停滯在聲聞,停滯在羅漢、辟支佛,小乘獨善其身。佛陀希望人人,本具佛性,讓大家對自己能夠成佛,要有信心。
 
人人成佛必具因緣,必定要具足因緣,所以佛陀,他就是取入滅之前,開始講《法華經》,光是《法華經》,談將近八年的時間,七年多一直都是談法華,一實乘的大乘法,目的就是要啟發人人轉小為大,轉小乘入大乘法,希望人人發大心入人群中,將法能夠普澤,如法水能夠普澤大地,讓大地眾生,人人都能接受到這個道理,這在<藥草喻品>,佛陀就是這樣說,大地乾旱了,草木也會枯萎,需要的是要雲與雨,雲來普澤大地。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這時代,五濁惡世,就是人心已經在末法,沒有法了,法已經就是,人心不存在倫理道德觀,過去的道德倫理,現在的人,已經慢慢將它淡化掉了,這是危機啊!人類的危機。就像人的心已經乾旱了,乾旱的土地長成什麼樣子呢?乾旱的土地就是像現在,我們在新聞畫面所看到的,很多的國家都已經大地龜裂了,就這樣都整個裂開了,就是沒有水了,很多的五榖雜糧都休耕了,沒有繼續再耕耘,因為沒有水,就無法下種子。
 
我們所看得到,外面的土地的乾旱,那個旱災,那就像我們的心地也乾旱了,因為沒有倫理道德,這就像沒有水來潤澤我們的心,所以我們的心,心地,也是同樣在鬧旱災了,乾旱的災難。法入人的心,無法能滋潤,因為法水在他的心裡,沒有真正吸收受用。聽法若能吸收進來用,這片的土地就是有水滋潤它;但是,法若是沒有了,土地乾旱,即使有水,有雨水下來,水利做不好,雨一陣下來,這樣一流就過去了,同樣土地還是旱,不夠用。
 
這就像我們人,雖然是在聽法,聽啊聽,但是沒有放在大腦裡,沒拿來有受用,回歸到現實的人事當中,自己的心又是再亂了,同樣沒有法水滋潤過的心地,「別人都是錯的,只有我才是對的」,這種別人就是醜化,只會想要美化自己,這種的人間,你就是只有一桶水,顧我一個花盆,但是不知道除了花盆以外,都乾旱了,你只顧你的花盆,外面若已經乾旱,也是沒水了,花盆不用幾天,水就乾,花盆裡面的那個乾,又比大地的乾更厲害,這株花整個枯萎了。我們見解很短,我們人的見解很短,應該就要知道,大地都是乾旱了,大地要有雨露來滋潤,意思就是說,人人都是需要,法不是佔為己用,不是自己知道法,斷生死、除煩惱,這樣就好了。其實,法就要人人共同,心中要有法,人人煩惱要去除,改變那種煩惱、錯誤的觀念,才能整個社會、天下才有益。
 
要說如何能消弭災難?就是要眾生共福,共造福業,才有辦法天下消弭災難。表示天要有雲,要有雨,要能夠滋潤大地,大地共同享受到雨水來滋潤,這樣這一片大地的五穀雜糧,才能復生,供應人間受用,這是真正的道理。不是只有顧我一個,我聽法就好,到底我們聽的法能受用多少?光自己的習氣就改不掉了,很固執,很頑固,永遠都無法將我們的心,打開一點,擴大一點,去接納別人,優點,人人都有優缺點,將他的優點放大一點,缺點收少一點,若能這樣,彼此互相相處,這就是利益人群。人人發揮優點,人人都是為社會人群,有利益、有用的人。我們若是只要展現,我們自己的優點,去放大別人的缺點,我們一個人,就算你的優點很大,也才二隻手,你能做什麼呢?我們應該就是要去,縮小人家的缺點,放大人家的優點,人人以優點,共同來為人間社會去付出,這才是造福人群。所以造福人群是很重要的,這就是要發大心、立大願。
 
佛陀講大乘法,就是要教導我們向大乘的道路,開闊我們的心胸,鋪出一條康莊大菩提直道。大家共同來走,這是佛陀,講說《法華經》的目的。所以,佛陀一直要讓大家相信「我能成佛」,所以開始在授記了,陸陸續續,從〈譬喻品〉舍利弗的受記,從〈授記品〉有四位得記,〈五百弟子受記品〉,千二百人能受記。接下來,開始那就是,學無學人受記,這是阿難代表,學無學人,佛陀已經開始為阿難,接下來就有很多人能得授記了。阿難是佛的侍者,阿難雖然他自己很謙卑,隱大現小,一直還未證四果,因為他要跟隨在佛身邊,侍候佛陀的生活起居,但是大家都認識他,很多人都已經,佛陀唱名授記,就是阿難還沒得到,還沒在佛口開口,叫到阿難、羅睺羅的名字。因為他們都是佛的至親,也是在僧團中,人人所尊重、所愛的人,也是在群眾中,四眾弟子中,人人最尊重的,為什麼還沒有聽到,佛陀來為他們授記呢?佛也知道大家很懇切,懇切的心要知道阿難與羅睺羅,同時也要知道自己的未來,所以佛陀開始,為學、無學人授記,就從阿難開始。
 
前面的(經)文,就是介紹阿難,阿難已經得佛授記了,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佛。阿難,他已經佛號既定了,將來的世界也定了,名「常立勝旛」,定了。阿難的佛壽呢?將來的壽命無量無數,無法去算計,這佛陀已經講出來。這種佛壽無計量,無法去算計,無量億長久的壽命,表示的就是道理,從始至終就無終無始,就是沒有數字,所以叫做無量億劫,無法去算數。這就是道裡,永遠存在,一直要讓大家,將這個記憶要記住,聽法不是聽了,流了就過去了。阿難代表法藏,阿難是代表所有的真理,佛陀已經說了,阿難是持法者,持法藏者,所以法是永恆的。阿難已經聽了,了解了,所以聞記。又是佛陀也提起,阿難與他的因緣,為什麼阿難成佛能得這麼長壽?阿難是什麼因緣能三十相具足,這麼的莊嚴?阿難的覺性能這麼的明朗,也能得到這麼多人尊重他,愛戴他呢?
 
大家向佛陀請求,請佛講阿難的因緣。雖然大家沒有開口,總是佛陀知道大家的心意,開始說阿難與佛他本身,兩人的因緣,不是這時候是至親,其實無量無量劫以前的以前,就已經是法親了,是同學、同修,只是同學、同修,所持的法不同。阿難就是歡喜聽法,但是釋迦佛他當初修行,是修精進行,六度萬行,這是同一個場所修行,卻是不同發心,次序不同。就如我們現在這麼多人,共同在一個地方,一個道場,修行,各人的習性不同,各人修行的心量也不同,同樣的道理。這就是在前面的(經)文。「聞記得歡喜」。大家聽到這樣的受記,尤其是阿難,聞記,啊!歡喜。第一歡喜這因緣這麼深啊!原來在無央數劫前,就與佛同學了,與如來同時發心,同時修學,在空王佛所裡,所以,阿難歡喜啊!第二歡喜是果殊勝,這個果,將來成佛,佛壽這麼長,國土那麼清淨,永遠就是這麼的明顯,正法這麼的明顯,長久的時間,倍於壽命,這正法。像法呢?同樣時間會過,又有像法倍於正法。像這樣,能將這個法不斷流傳下去,這是阿難很歡喜。
 
其實,「實自第一義諦空無體相」。不論是壽命,都是回歸在第一義諦,就是道理,壽命回歸於道理,很深奧的道理。正法在人間是永恆的,只是人的心態,慢慢無明覆蓋,慢慢就是在無明中。其實,第一義諦的真理,永遠存在人心,只是無形無體。你們要說真如在哪裡?就向大家說,真如就是叫做真理。真理在哪裡啊?看不到。但是在有作為的東西,去將它分析,哪一項不是有物理的存在呢?無不都是理,所以,要經過了很多,去分析不同的道理,成就不同的物質,物質裡面,共同有一個名稱叫做「理」,道理,真理存在。同樣,我們若對這些道理能夠通達,阿難成佛壽無量,無量千萬億劫,正法、像法同樣永遠存在,只是我們的心,我們的習氣,我們修行就是要,修得我們的心、我們的習氣,那個習性調正過來,那叫做覺性,覺性自然回歸於慧海,智慧就開啟了,所看的東西,沒有我們不如意的事,所接觸的人事物,沒有讓我們起煩惱的事,這就是覺悟的人,唯有悲憫眾生。這些事情與我們沒有關係,只是,只是悲憫眾生的苦難,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道理,所以,佛能常常歡喜,常常願意捨,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就是為人群中在付出,這就是道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
 
前面的(經)文:「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
 
爾時
世尊知諸菩薩
心之所念
而告之曰
諸善男子
我與阿難等
於空王佛所
《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阿難等」,這字「等」字,不只是阿難,還有很多人,這就是包含著,還有羅睺羅,還有未來幾千人,還是學、無學人,將在等待受記的人,這些人。過去不只是空王佛,還有定光佛,還有大通智勝佛,還有日月燈明佛,這些過去這麼多佛,那個道場都有你、我、大家存在,與佛同世的可能。所以,佛陀在這段文裡,「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這個「等」,就是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因緣。
 
下面接下來說:「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同時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
阿難常樂多聞
我常勤精進
是故我已得成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大家要用心啊!「阿難常樂多聞」,就是很歡喜聽法,但是我釋迦佛,是「常勤精進」,因為這樣,我已經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這就是同時發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大道心,這是與阿難,雖然與阿難等,不過特別是阿難,在這空王佛所裡,同時發的心,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大道心。
 
同時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
同時發於
無上正等正覺
菩提大道心
 
雖然同一個地方修行,還是同樣很多人,還停滯在小乘法,但是空王佛所那時,有兩位同時發大乘心,一位是釋迦佛,一位是阿難,阿難他聽到大乘法很歡喜,要發大乘心,但是,釋迦佛那時聽到大乘法,他就即刻,除了歡喜之外,就是身體力行,六度萬行勤精進的法。
 
所以,空王佛,是釋迦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以前,所會遇的一尊佛,所遇到的佛。就知道佛修行已經多久了,釋迦牟尼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以前,所修行的道場,那尊佛就是叫做空王佛。
 
空王佛
乃釋迦三大阿僧祇
所逢之佛
同發大心即是同學
發心則同
實踐修法有異
彼時阿難樂多聞
我常精進
 
就是阿難與他同時發大心,這位同學與他,同時在這空王佛所。同發心者,就是同學。同時發大心,實踐修法,但是身體力行與聽法有不同,身體力行就能早日成佛,光是在那裡聽法,就是要再未來,很長久長久的時間才能成佛。佛陀授阿難未來能成佛的記,那就是還要再很久很久的未來,阿難才能成佛。你們想,三大阿僧祇劫以前,兩個人同時發大心,雖然是發大心,一個是一直要聽大乘法,聽大乘法很歡喜,一個就是身體力行,六度萬行,這就是「阿難(常樂)多聞,我常精進」。
 
阿難常樂多聞
我常勤精進:
阿難性喜
常好樂多聞勳法
而我常勤修
精進行持
 
在那個時候,「彼時阿難樂多聞,我常精進」。這是三大阿僧祇劫之前,阿難平常習性就是這樣,他就只是很愛聽經,這就是在法,他能「樂多聞薰法」,他就是很愛聽,聽一聽,法都入在心裡,就是藏在心裡,與現在的阿難一樣。阿難就是一直當侍者,佛陀說的話,他都將它藏在心裡面,薰法。所以現在大家很流行都說,「薰法香」。是啊,聽,聽,將這法聽為自己的,將這個香味,從外來的香味一直薰我們,自然我們的身,我們走出來,讓人聞到,「咦!你的身上,怎麼有這樣的香呢?」是茉莉花的香?玉蘭花的香?你看你用什麼花來薰,薰了,自然我們就香了。
 
同樣的道理,阿難就是這樣一直將法入心,缺了身體力行,所有過去三大阿僧祇劫,空王佛的法,他也是將它放在心裡,現在釋迦佛的法,也是同樣放在心裡,所以未來還有一段時間,要去身體力行,眾生緣具足了,才有辦法成佛。就如彌勒菩薩,與釋迦菩薩同世修行,在雷音王佛(一說是弗沙佛)的時代,他們兩個人也是同學,一個就是勤精進,得到雷音王佛先為他授記,將來先得記,先成佛是釋迦菩薩,後面彌勒菩薩,就是在釋迦佛的後面,就是彌勒佛。因為彌勒菩薩就是樂多聞,修智慧,他的眾生緣還未到,釋迦菩薩,眾生緣到了,因為他就是勤精進,入人群度眾生,眾生緣具足,所以釋迦佛比彌勒佛,先得授記作佛。
 
同樣的道理,所以阿難就只是聽。我們只是聽法,只是聽而已,一定要身體力行。所以,「而我常勤修精進」,這是釋迦佛。阿難就只是聞法,我是勤精進,和釋迦菩薩與彌勒菩薩一樣,還是釋迦佛勤精進、入人群、結善緣,所以釋迦佛提前受記成佛。
 
「多聞」,那就是「得空王佛之語言」,阿難多聞,空王佛在講法,他很歡喜,都一直吸收了。
 
多聞:
得空王之語言
長於討論
短於自修
所以猶滯因門
精進:
得空王之心智
兼於萬行
全於眾德
所以登於果位


「長於討論」,他的優點就是一直聽,就只是很喜歡與人辯論,討論佛法,論法義。短,就是「短在自修」,短在入人群,短在勤精進,這就是他的短處。他的長處就是聽法,以法與人辯論,這是他的優點,短處,就是缺自修。所以「猶滯於因門」。還是在這個因,還在修因,他還未得果,得果就是真正成佛,這叫做得果。這時還是在因地,還要修行,要入人群去結眾生緣,才能成佛。
 
精進,就是「得空王佛之心智」,能夠勤精進,釋迦佛當時聽到空王佛的法,不只是歡喜,能夠體會佛的心懷,能夠了解佛的心懷,體會佛的智。我們在開始,從〈方便品〉開始,佛陀一直在說佛智,那就要能體佛心懷,才有辦法體解佛智。那時候的釋迦佛,修行於空王佛所時,他聽法,他已經得到空王佛的心智,就是體會佛的本懷,所以兼於萬行,在六度中又兼萬行,就是在人群裡。「全於眾德」。他的專長是修所有的德,內修功、外行德,在人群中。「所以登於果位」,因為這樣,所以他已經成正等正覺了。
 
是故我已得成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釋迦如來
只一常勤
先得成道
 
「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迦佛,釋迦如來,只一常勤精進,他就是一心一志,常常都是勤,勤精進,勤入人群,勤六度萬行,所以因為這樣,「先得成道」。
 
各位,修行,一定要聽法,聽法之後,一定要身體力行,光是聽,光是辯論,光是會說,但是德沒有修進來,光是下功夫在薰法,沒有一心勤精進入人群;就如只是顧自己的花盆,沒有顧大地乾旱,我們應該要去滋潤人人的心地,這就是我們要學,學釋迦牟尼佛,顧自己,同時更顧大眾,天下眾生。所以自己得到法水利益,滋潤心地,也要將這法水,來滋潤大地眾生心,這就是釋迦佛的德,所得的果。所以我們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