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9月06日】護持法藏 得佛授記

Community:
Branch:

「敬慕得授記於己亦應有分,有諸子先事外道後歸於佛,而今都已可得佛陀為授記,我等唯歸於佛豈無得授記」
 
*二人於佛最親,是時眾所望,羅雲是佛之子,俗中親重,阿難持佛法藏,道中最勝。二人未蒙授記眾望不足。
 
  我們都還記得昨天所說的,阿難、羅睺羅兩位是佛最親的弟子,阿難是佛的侍者,羅睺羅就是佛的孩子。羅睺羅出家,他是密行,雖然年少,幼年的時候,雖然是有比較調皮,但是佛陀的教誡之後,自己反省徹悟了,開始修行,內心就是堅持守戒、修法,所以羅睺羅密行。羅睺羅的故事也是很多,是僧團中也是典範人物。所以,阿難是佛的侍者,佛陀所說法,無不都流入阿難心,這兩位是佛的俗中親重,就是很密切的親人。佛陀他在授記過程,前面已經有這麼多人授記了,唯獨阿難與羅睺羅,是人人所認識的人,怎麼還沒有聽到佛為他們授記?兩個人自己心知,佛陀應該叫我的名字了,授記的時間應該很接近了。所以從座而起,到佛前來,表達出兩個人與佛這麼親近的關係,應該大家都有這樣的期待,這麼多人已經受記,阿難、羅睺羅若是再得授記,應該人人也是受記有份。
 
  這是大家對阿難、羅睺羅是不是能得佛授記,大家的看望很大,他們兩個人若受記,我們應該也能得到授記。因為這一品名稱叫做〈授學與無學人記品〉,就是說初發心的人,或者是修小乘法的人,或者是發大心、立大願,很資深,雖然默默無聞,但是有這樣的心,對佛的教法也清楚、了解,這學與無學的人,大家共同對阿難、羅睺羅受記是很殷切地在看、在聽、在盼望,可能自己也能得授記。這個場合應該是很親切感,也很溫暖,應該也很緊張,佛還沒開口,大家的盼望是不是能得到?所以說「敬慕得授記於己亦應有分」,這是在那場當中大家的心情,不只是阿難,不只是羅睺羅,是當場還有二千佛弟子,也是圍繞在一起,共同有著這樣的仰慕,很敬慕得授記,希望自己也有份,這是大家的期待。
 
  因為在佛弟子中有很多先事外道,後歸於佛,因為外道教在印度很昌盛,佛陀成佛之後,他的智慧體解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所以他所說的法能夠讓這些外道教的人心服口服,很感動,了解生命的來源,知道未來的去向,唯有依照佛陀大覺者的方向指導去走的菩提大直道,才有希望,所以這些外道教,他們願意接受,願意歸投在佛的僧團中修行。這是大家的感覺,我們是很單純聽佛說法,感動而來入佛門,皈依佛,接受佛的教法。外道教,他過去修行的方法不同,這麼執著邪見的都能在僧團中,佛陀都慈悲接受,讓他們能在僧團受教,相信這些外道教的人已經得佛授記了。就如優樓頻螺迦葉三兄弟,他們是修外道的火教,他們三個人帶著一千弟子來皈投佛,這些人已經在前面,優樓頻螺迦葉等都已經得佛授記了,外道教都能得佛授記,何況我們這麼單純接受佛教育的弟子,應該我們絕對也是有份。外道能在佛教中,我們應該也同樣能得佛授記。
 
  「而今都已可得佛陀為授記」。這些外道教都可以,所以「我等」,「唯歸於佛」,我們只是單獨皈依佛而已,單純的人,怎麼不會得到佛為我們授記呢?所以我們一定能得佛授記,只是時間啊!是啊,佛陀的慈悲,絕對是會為眾生授記,授記是要為大家證明說,人人本具佛性,但是人人就是要能夠依佛教法,這樣接受,身體力行才有辦法成佛。授記之後你若是沒有依教修行,還是無奈;若依教修行的人,還要長久長久的時間。我們過去聽過,所得佛授記者,都是未來還要長遠劫的時間,還要如何來修,這念心一定要保持著,道心不失,生生世世要發大心、立大願,到了最後,真正對佛法道理體解入微了,自然就能與天體合一,覺性與天體合一,那時就是覺悟了。因為佛陀的覺悟就是這樣覺悟來的。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所了解的是很粗的粗相,「如是我聞」,是從阿難聽佛所說,佛陀入滅之後所結集的經典「如是我聞」這樣過來,口口相傳,這個法要人人接受,就不能偏差掉。但是佛陀入滅之後不久,幾十年間,其實法慢慢就開始微分變化了,這等一下我們會說到,讓大家更了解。何況佛陀生在迦毗羅衛國,我們現在說的尼泊爾境內。尼泊爾在去年的四月二十五日這一天,接近中午的時刻,就是十一點多,當地的十一點多(十一點五十六分),忽然間天搖地動,規模七點八的強震在尼泊爾發生了,瞬間整個尼泊爾震動,包含當初叫做迦毗羅衛國(迦毗羅衛國位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附近的洛明達)這地方,迦毗羅衛國、現在的尼泊爾境內,它的面積差不多是大台北地區的面積,所以是很小的國家(尼泊爾的國土面積比台灣大四倍;之前的迦毗羅衛國面積差不多是大台北地區的面積),而且他們的時間差我們的時間兩個小時十五分鐘,我們現在的時間是比他們還要早,我們早他們兩個小時十五分鐘。
 
  在那次的地震,去年的這個時候,大家很安然睡得很甜,說不定好夢連連,說不定大家還在夜生活,說不定還有人在做著他們天亮後的規畫,在進行中的希望,大家都還是這樣安然自在。但是到了中午,忽然間天搖地動,讓尼泊爾瞬間損失了九千多人的生命。這個強震,讓很多千年古蹟都毀於一旦,就是這樣瞬間,千年的古蹟遭受損壞。因為那裡是佛陀的故鄉,有很多觀光客,那個地方光是靠觀光,因為那裡地勢凹凸不平,沒有其他生產的資源,國度很小,就是佛陀二千多年前走過的足跡,他們就用這樣作為他們的古蹟,這樣在吸引觀光客來。有佛教的形象、古代的建築,但是佛法在尼泊爾已經消失了,只是有古蹟,大家去看,但是在一年前,二0一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接近中午,瞬間的地震將這些古蹟毀於一旦,人命消失了九千多人,兩萬多人受傷,這規模七點八的地震實在很大。那時,我們震後第二天趕緊準備,訊息來得很快,現在科技發達,我們馬上知道,趕緊準備,隔天(4/27)開始就啟程了。
 
  雖然要到尼泊爾實在是很困難,因為沒有邦交,經過了泰國,還要請印尼來協助,我們的人才能這樣第三天出發,到了第四天,(4/28)的下午(台灣時間下午四點零二分),到達尼泊爾這片土地。在那個地方馬上展開醫療義診,我們就能夠去幫助他們,重傷的人兩萬多人,我們能夠部分幫助當地醫療;醫院開刀,重症的,重傷的,我們都能幫助。很歡喜的事情,就是在五月三日這一天,一個女人(戈瑪)順月(指婦女要臨盆的月分)了,開始肚子痛,但是醫院要接生有困難,醫生也有困難,可能會難產,在那個地方,我們台中慈院的林醫師。雖然他是麻醉科,但是趕緊在這麼危急,在整個醫院設備都破壞掉這樣的環境中,要緊急剖腹生產,所以雙胞胎出生了。
 
  看到幾天前(4/10)資料,尼爾醫師再去看,順便去看看這兩個孩子現在怎麼樣,已經一歲了,足一歲了,去看看這個家庭。看到這兩個孩子很可愛,身體健康,長得胖胖的,兩個孩子都會走路了,在學走路了,很漂亮,很可愛。這就是當時我們在那個地方的幫助,現在再回去看,還是一樣到處廢墟,全都還沒有恢復,還是廢墟一堆,卻是在那個地方,母親要生孩子很困難,我們的醫療團在那個地方幫助她們母女平安,又是雙胞胎,現在看到生命的成長。生命,我們看到那個時候,去年看到是這樣生出來,用布包一包,兩個孩子,現在看她們在那裡走,看她們在那裡很活潑,這就是生命的希望。卻是在那個國家,這些建築物,所看到的到處都還是廢墟,不過,寺院同樣也有創傷,有一間叫做創古度母寺。這間寺院才建沒多久,但是就因受這地震這樣搖一下,那個梁與柱子,這當中已經有脫落了,佛像本來是這樣很端正向前看,卻因這樣一震,佛像的頭就這樣往東看,其他沒有損害,只是頭轉向東。
 
  這個訊息他們傳回來,將那間寺院受損的地方拍照回來,我看到,很不可思議啊!佛法東傳,尼泊爾佛法已經消退掉了,但寺院還很多,這寺裡的佛像在那個地方竟然往東看,頭這樣轉過去,所以我不覺中說:「佛法東傳。」但現在是西傳,西方就是尼泊爾,佛法從尼泊爾,從西方傳來中國,當初中國需要佛法,要往西方取經,所以叫做唐三藏西方取經。唐朝時代,玄奘法師他往西方,那就是去現在的尼泊爾境內,就是到古印度去取經。現在在我們西方的尼泊爾有災難了,西方的迦毗羅衛國有災難了,佛像它竟然往東方看,是不是說東方的佛弟子,應該要往西方,去恢復佛陀的法。這是當時忽然間這樣想出來,隨口說出的話。
 
  現在,馬來西亞這些慈濟人聽到我輕輕這麼說,他們開始在尼泊爾,預計花五六個月的時間;馬來西亞與台灣慈濟人合起來,要在這五六個月的時間,在尼泊爾盼望能幫助他們,盼望佛法能在那個地方復興起來。所以他們在那裡聽到師父在說,馬來西亞慈濟人就向我說:「師父,創古度母寺是不是讓馬來西亞慈濟人來負責,將它復建起來?」我聽了也很歡喜,同樣是慈濟人,馬來西亞願意負責去復建這度母寺,很歡喜,我就答應他們說:「好啊!」他們很快,在四月十九日到二十一日,三天的時間,已經在那裡與他們互動了,也跟他們簽約,說由馬來西亞慈濟來為他們復建這間寺院,約簽了,也早就已經為他們評估過了,我們能為他們復建起來,不是重建。日本的建築師,他已去看過,雖然柱子和梁有稍微脫節,我們能全部再將它復原,能將它加強,不必敲掉,因為還有很多地方是完好的,我們可以很細心去做整修。
 
  這是一個高科技的工程,要保持它原來的建築,還要將那危險的地方趕緊加強起來,這樣這間寺就又可恢復。雖然是這樣說,這要用高科技的方式,這是現在,馬來西亞慈濟人在二十一日已簽好合約,可以在這個地方開始進行復建。當然,我們還要再為他們繼續的工程有醫療,有教育。醫療部份,因一醫院的癌症病房已經都不能用了,希望我們可以幫助他們,以及教育,這些案子都在很積極進行中。最近菲律賓的建築師,還有我們台灣、馬來西亞會志工會合起來,又即將再次到尼泊爾,這案子總是沒停止的一直在進行中。
 
  看到佛經,想到佛陀當初成佛之後,盼望佛法能流傳,代代相傳。人心若無法真正接觸佛法,法的道理若不入心,盼望在下一代,有時候就是在當地的法也會衰微了。幸好佛陀這樣向我們說,人人皆有佛性。我們人人說不定在佛陀在世時,也在那個地方聽經聞法,佛陀授記時,我們在那個地方得授記,佛陀在授記中就向我們說:「將來你會在某某一個國家。」不是說在尼泊爾,就是表示我們生生世世隨著我們的依報、我們的因緣,在普天之下,不同的地方,我們要去完成任務,要看因緣。有造福、願意接受,這種地方的佛法就昌盛。因為尼泊爾,佛在世時,很多外道教就一直在破壞佛法,迫害佛陀。這不是故事,是實際的歷史,是不斷在那個國家發生,佛陀成佛了,還時時受到外道教,或者是心懷不善的人在破壞佛法。但佛陀的智慧,能度很多人去聽法,正確的佛法,在那個地方盛行一時,但是這種潛在的邪見惡法,還是同樣很昌盛,所以他們正法的因緣很少,很快就消退了,所以佛法很快就因這樣一直在變。我們趕緊來聽如何變。前面的文,
 
經文:「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
 
  這是阿難和羅睺羅向佛表達:「我們若能得佛授記,大家的願望也能滿足,我們的願也能滿足了。」
 
經文:「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睺羅所願,住立一面。」
 
  這是一個描述。阿難、羅睺羅表達這個心意:大家的心願,與我們的心願,「爾時」,那時候,共同在那個場合,在那場法會中,有學、無學的聲聞,就是有初發心,或者是小根機,或者是資深發大心,大根機,這學與無學的弟子,共有二千人在場。大家雖然默然沒說話,不過都共同站起來,開始整理好衣服,大家也是作禮,這樣一心合掌。這就是與阿難、與羅睺羅同樣的願,表達這樣的心願,大家「住立一面」,大家在那當場,都表達出與阿難、羅睺羅同樣的願。
 
經文:「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
 
經文簡釋:
「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山海慧自在通王佛,謂阿難智慧,其高如山,其深如海。
 
  這是阿難將來能夠成佛,他的佛號叫做山海慧自在通王佛,這是阿難未來成佛的名稱。所以,阿難能成佛,現在佛陀已經為他授記,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意思就是說,阿難智慧高如高山,阿難的智慧在僧團中,除了舍利弗智慧第一,阿難不輸舍利弗。因為他的記憶力很強,所以「謂阿難智慧,其高如山,其深如海」,智慧高如山,深如海,這就是阿難,佛陀對阿難能來當他的侍者很歡喜,就是盼望阿難的智慧、阿難的記憶,佛陀所說的法,阿難能為他傳法。
 
*阿難於遠劫以來,發願護持法藏,由有此願力、智力故能證能說,皆得自在,深入經藏,通達無礙。
 
  所以阿難是於遠劫以來,在長遠劫以來,發願護持法藏,阿難是長遠長遠以前,從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的時代,他就是這樣發願,願意護持法藏。「由有此願力」,因為有這樣的願力,所以生生世世,智力就是這樣,能在佛的身邊,佛所說的法,全都入他的內心,現在得到佛陀授記。也能講明了山海慧自在,很自在,因為生生世世聽佛說法,生生世世護持佛法,生生世世在傳佛教法,所以他生生世世都是自在。所以佛陀為他所授記的名稱,就是山海慧自在通王,這就是因為他這樣的因緣,能得這樣的佛號,他深入經藏,這樣很自在,生生世世上求佛法,下化眾生,上求高如須彌山,下化深如大海,上求下化,這種智慧,所以通達無礙。
 
*以此為因,故其果德之別號如是。法從佛口出,流入阿難心,點滴無漏。結集、傳法、領眾,壽百二十見法漸偏。
 
  他因為這樣的因,有這樣的因,塵點劫以來有這樣的因,「故其果德之別號如是」,就是叫做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這就是他的號。阿難的德,他的果、他的號,就是佛的別號。每一位覺悟的聖者都稱為佛,但是佛有他的名。釋迦佛也稱佛,但是他叫做釋迦牟尼佛,這叫做別號。同樣的道理,每一尊佛都有他的名。阿難是因為作為佛的弟子,時刻都不離開佛的身邊,將近三十年。尤其是二十年前,佛所說的法,佛陀再複講。所以因為這樣,所以,阿難他聽法,法是從佛口出,流入阿難的心,點滴無漏。所以我們一直說,法要入心不漏掉,戒定慧、聞思修,都不要讓它漏掉。這就是點滴的法入阿難的心,點滴無漏。
 
  因為這樣,佛陀入滅之後結集經典,阿難當時已經五十歲了,結集之後,阿難開始要傳法,不斷到處去說法。二十年後,就是結集後的二十年後,阿難將近七十歲了,這個時候迦葉尊者,本來僧團是迦葉尊者在領導,迦葉尊者年紀比阿難還長,所以迦葉尊者他也要取入滅了,他將法付託給阿難,領僧眾,領導僧眾的責任傳給阿難。阿難將近七十歲了,接受迦葉尊者所付託,迦葉尊者進入雞足山去取入滅。從這樣開始,阿難將近七十歲的年齡,開始領眾傳法。一直到「壽百二十,見法漸偏」。一直到他一百二十歲,阿難很長壽,一百二十歲了,看到佛法好像慢慢一直走偏了。
 
*阿難遇青年比丘口頌:若人壽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得見水老鶴。
 
*阿難糾正:若人壽百歲,不了生滅法,不如生一日,得了於生滅!比丘告其師,師:阿難老邁。
無力能憶持,出言多忘失,未必可依信,汝但依舊如是誦持。
阿難聞之悲戚!住世何益,即取入滅。
 
  這就是說,阿難在一百二十歲時年紀已經這麼大了,看到在竹林有一個僧團,阿難走進那個地方,聽到年輕的比丘在口口相傳,這樣唸,在口中口宣、口誦,誦這樣的偈文,他這樣唸著,唸著說:「若人壽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得見水老鶴。」這樣唸,一直反覆這樣背誦。阿難聽到了,不對啊,趕緊就將這個年輕人叫過來說:「年輕比丘,你現在誦的這段文,我們的大師,釋迦牟尼佛,不是這樣跟我們說,我糾正你一下,你聽我說,應該要說『若人壽百歲,不了生滅法,不如生一日,得了於生滅。』有兩句你錯了,是『不了生滅法』,你唸成『不見水老鶴』;是『得了於生滅』,你唸成了『得見水老鶴』,這兩句你偏差了,你要改過來。」
 
  年輕人聽了,趕緊去告訴他的師父:「師父,我遇到阿難,阿難這樣跟我說,『不見水老鶴』不對了,是『不了生滅法』;『得見水老鶴』不對,是要『得了於生滅』,這兩句偏差呢!」他的師父就這樣說:「阿難已經老邁,無力能憶持,已經沒有記憶力了,阿難已經年紀那麼大了,一百二十歲了,他的記憶偏差了,所以出言多忘失了,阿難現在說話都已忘記佛陀以前說的話,所以現在我們不一定要如阿難說的『佛陀不是這樣說』,因為阿難現在老了,他說佛陀不是這樣說,不一定,你就照現在我教你的,這樣誦持下去就對了。」這年輕人聽他的師父這樣說,又回來跟阿難說:「尊者,我的師父這樣說,說你年紀大了,你的記憶力有比較偏差,可能佛陀所說的你忘記了,所以要我們繼續照師父原來教我們的,就照這樣誦。」阿難聽了,心很悲戚,「現在雖然我年老了,佛陀滅度到現在,才經過幾十年,七十年而已。法,口口傳誦就已有這樣的偏差,偏之毫釐,差於千里,未來,法在這個地方,正法要如何能繼續流傳呢?」
 
  阿難就自己這樣想:確實,我也年紀大了,尤其是和我同時在佛座下修行的人,已全都滅度了,都已經涅槃了,只剩下我一個。就如一片叢林,大樹木都已經倒了,只剩下一棵樹,無法遮風、無法保護大地,若這樣,我再住世又有何用呢?不如取入滅度。從這樣,阿難開始準備入滅,這就是阿難他在人間所感慨,與尼泊爾境內,就是過去的迦毗羅衛國,佛法不興盛相同。我們聽這一段文,心也是很痛。人生自然法則,哪怕阿難,他壽長一百二十歲,也有自然的法則,也要取入滅。在自然法則中,老了,大家認為老人失憶。在佛的時代,哪怕阿難他的智慧、他的記憶都很健全、很健康,但是那時候的人也認為阿難年紀大了,沒有能力來憶持,沒有記憶力了,他說的話,說不定都已不是那個時候,佛陀時代所說的了,阿難已忘記了。
 
  尤其是我執,看看,人人都是因為有我相、我執,「我是師父呢!我教你的應該是沒有偏差。」哪怕他聽到弟子這樣說,阿難來見證,他不願意承認。因為「我是師父,你是弟子,我教你的若是偏差,我會沒面子」,所以他就將錯就錯,且他自己也應該聽得出正確的法,是「不了生滅法」,不是「不見水老鶴」。就如孔子也這樣說,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說,道理、真理,我早上若能聽到真理,我晚上往生,也很甘願。佛陀的時代,也是這樣說,就是「不如生一日,得了於生滅。」不如我們一天的時間了解生滅法,哪怕就是一天的生命,能了解生滅法,這樣也值得。不是要求健康,不是要求長壽,要求法能夠入心。
 
  法,真正要入心,道理住在我的心,哪怕是只有一天,生命促為一日,這也是求法的目標。這法很明顯,但是那位年輕比丘的師父卻不肯承認,這叫做我執。就是說,離佛的時代沒多遠,阿難還在的時代,看,佛法與僧團的我執還是有。因為人人有我執,佛法哪怕再更正,還是沒有用。可見在尼泊爾,就是在迦毗羅衛國,佛法還是這樣慢慢偏、慢慢衰微了。現在同樣還能看到僧尼在尼泊爾,大家都比較獨善其身,也有分成好幾派。這不是佛所樂於見到的,不過就是這樣,時間長了,佛法總是因人而會變異。不論如何,佛法應該是救世,這是千真萬確,(不對的)道理就是要更正,我們修行,就是要利益人群,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