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03日】前入化城 生已度想

Community:
Branch:

『本無忽有謂之化,防非禦敵名為城;有滅度法防止見思,禦生死敵;如人欲至寶所,而於中途退還;有聰慧大導師,權化作城止息,令其得至寶所。』
 
我們要用心啊!化城已經近了。什麼叫做『化城』?『本無忽有謂之化』,本來沒有,忽然間有了,這就是『化』;『防非禦敵名為城』,古時的城牆蓋得很高,是為了防禦敵人,所以就將城牆築高,表示安全。如我們修行,『有滅度法』,就能夠『防止見思,禦生死敵』。『戒』是防非止惡,我們能常常守住戒律,不對的事情就不會入心來;若是起心動念,有一分惡念生,能馬上趕緊停止,『不對啊!不可以做。』這就是防非止惡。
 
『滅度』,滅除一切煩惱,法度入心來;將法度入我們的心,時時心中有法,行在法中,自然我們時時提高警覺。就如一座城,城能禦敵,敵人來時,城門關起來,讓敵人不要進來。我們的修行也是這樣,要好好保守自己的戒律,不要讓外面的壞念頭入心來。所以我們有『滅度法』,自然能防非止惡。
 
就如人人要能防止見思惑,,我們有見濁、煩惱濁,見解很濁、很複雜,在思考中不斷地煩惱復生,心靜不下來,無明、煩惱、惑念都會不斷產生。若有滅度法,防非止惡,自然我們的見解、思惟的見思惑,或者是塵沙那樣很多很多的無明煩惱,自然就能止住,也阻擋在外,不會侵入我們心來。就如城,關起了城門來禦敵。
 
因為人生,我們已經知道生死輪迴,苦啊!由不得自己。來生死去,到底生從何來?來生又要往哪裡去呢?一點警覺都沒有,不知道生死來去的道理。這全都是我們平時緣在外面的境界,只是不斷為了追逐這些無明、煩惱、欲念,懵懵懂懂,一直都是由不得自己隨業來,又帶業去,只是在六道四生裡來來回回。
 
我們要好好修行。本來我們就是知道佛法,所以修行;但是,修行只是為了自己嗎?只為自己獨善其身,這只是聲聞,依靠聲音聽來,知道了,但是改了嗎?『我了解了。』了解之後銘刻在心了嗎?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嗎?『忘記了。』就是這樣。每天在聽法,在生活,法並沒有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聽的法,與我們沒有發生一點關係,行為造作還是在凡夫的見解、思惟中,為所欲為。
 
佛陀當初循循善誘,應眾生的根機設教,讓他從聲聞一直進到緣覺、獨覺的境界來。佛陀所盼望的,不是人人獨善其身,是要兼利他人。法,教我們滅除一切煩惱,接受佛法入我們的心,在日常生活中,將法再度於他人,要發大心,生大滅度想,不只是自度,還要度人。煩惱去除了是自度,還要度他人。這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開示』眾生的目標,希望眾生能『悟入』,能覺悟、了解,法入我們的心來,在生活中入群度眾生。
 
所以,『有滅度法防止見思』,就如一座城能『禦生死敵』。這生死、無明讓我們在懵懵懂懂中來去,不知生何來、去何處,所以佛先給我們一個『戒定慧』,讓我們了解如何防止見思惑,就如一座城一樣,城門關起來,不要再和外面攀緣,不讓外面的生死敵入心。我們應該要先靜心修行,了解道理和生命的價值觀,知道應該要如何做。
 
人是這樣,有生命的有情同樣都有佛性。在紐西蘭有一段新聞,有人在販毒,犯案的人看到警察出來抓人,其中有一位已經將槍瞄準警察,這時警察身邊一隻狗看到歹徒舉槍瞄準警察,這隻狗很敏捷,趕緊用牠的身體擋在警察前面,歹徒開槍出去時,這隻狗正好將警察擋住。狗犧牲,警察得救了。後來歹徒抓到了,警察就為這隻警犬舉行了一個很隆重的喪禮,大家對這隻狗起了非常敬重之心。
 
看,畜生道也有佛性啊!佛陀不就是這樣說嗎?『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最近一直說了很多畜生道的動物,牠的靈性不比人差,救人的心,盡忠職守,也都有救人的義行。沙烏地阿拉伯也有一隻狗,牠在垃圾堆找食物的時候,發現到一個剛出生的小嬰兒,臍帶都還連著。這隻狗趕緊將嬰兒輕輕地咬著,叨到有人住的地方,在人家的門口將孩子輕輕放下來,在門口吠,希望能叫人開門救這個孩子。
 
後面有一位騎腳踏車的人看到這隻狗咬著一個東西,來到門前吠,發現到是一個孩子,臍帶還連著拖在地上。他趕緊拍照起來,將孩子抱到醫院,醫院也是緊急搶救這個孩子。大家對這隻狗懂得救嬰兒,想,這是多麼有靈性啊!狗都知道初生嬰兒被遺棄,有時候人還不如動物。母親為什麼這麼狠心呢?是偷生孩子嗎?再怎麼樣還是十月懷胎,是一條生命,為什麼將他遺棄了呢?這種人性不如動物性的,也很多。
 
所以,無明去造作,生出煩惱的結果,就是沒有責任心,把他丟棄。你看,動物的靈性,狗來救這個孩子,『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人類為什麼會販毒?為什麼會偷生孩子?販毒是錯的,所以警察才要抓他;偷生孩子是不對,是貪色,她把孩子丟掉了。這全都是人的見思惑,見解思想、煩惱無明,一切的錯誤,所以犯錯、犯規、犯戒,這都是人類不該為而為之。
 
動物的靈性,發揮牠這分與佛同等的慈悲愛心,義犬守護主人;另一隻狗本來的靈性有愛,所以牠救這個孩子。看,狗也有『見思』——見,善見;思,善思惟。雖然眾生都還有煩惱迷惑,但是牠們能發揮善念的思惟,及時做好事。這是對的事情,令人讚歎!
 
『如人欲至寶所,而於中途退還』。就如我們人,我們想要修行,但是無法一心向前。有的人想修行,但生死可怕,只想好好修我自己,去除無明、惑;這樣只是能自己了解,了解之後,守好我自己,盼望能心無雜念,他還是有掛礙,掛礙在『我若是入人群攀緣,會再受眾生污染,所以我修到這裡就好』。修行修一半,就不想再精進了。
 
佛陀如一位聰慧的大導師,從眾生不知生死可畏時,佛陀講『四諦』、『十二因緣』法,仔細地教導眾生。眾生了解生死因緣由無明而來,所以要滅除無明。因為生死可畏,所以我們不希望再與人群攀緣,這樣就好了。
 
佛不忍心,前面的經文我們看過,也聽過了,佛慈悲憫念,發揮他的智慧,就譬喻『有聰慧大導師』,告訴大家:『不要停下來,你們看,前面不遠處,有一個能讓我們停歇的地方。』這是大導師『權化作城止息』,看到大家已經疲倦了,這位大導師帶路到這裡,大家不要再向前走,他就方便權化告訴大家:『你看,不遠的地方,已經有一個能停歇的城池,我們趕快再走,到了那裡就可以停息下來。』所以要讓大家再提起精神,向前走。
 
『令其得至寶所』。到城池外那個地方停下來之後,想清楚,城的那一邊就是寶藏的地方了。這就是導師的聰明智慧,佛陀的智慧已經遍虛空法界,了解眾生的心志還是很小,志願還只是為了自己了脫生死。佛陀不捨,芸芸眾生需要度化,何況大家煩惱無明已經去除了,應該要再歷練,入人群中見、思,看看人群的生死苦難,看看人群受很多果報。
 
這些人需要有人教育,我們修行者,要在這當中去歷練:我去除無明,還受到煩惱無明再搖動我的心嗎?還是要在人群中去歷練出來,這就是我們要努力的。常常聽到慈濟人說:『在這個團體中,我已經改觀了,過去的生活錯誤,現在在人群中互相勉勵,所做的事情都是很歡喜,付出無所求,心生歡喜。』這就是要入人群去。
 
所以前面的經文,『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今此大城可於中止』。我們若到了前面這座城,在那裡可以停歇下來,稍微休息一下,再開始『隨意所作』,想想是要停在這個城或是再往前走?『若入是城,快得安隱』,進入那個地方,你就能很安穩了。『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若覺得體力已經恢復了,再往前去就有珍寶,我們所要的目標,那個寶藏處,很快就能到達了。這是我們說過的,現在再來看下面這段經文。
 
『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
 
是時,疲極的人已經覺得:我很累了。這些人是小根機者,已經過了『五險道』,就是五道四生。這些道理,我們都清楚、了解、接受、知道,已經快要度過險道,越『三界』;在這過程中覺得很累。欲界、色界走過了,在無色界還有一點點的塵沙惑,很怕,擔心入群去攀緣,只想要守住自己,所以到這個地方有停止的想法。這是『小根機,修獨善執持小乘者』。
 
⊙是時疲極之眾:是時小根機,修獨善執持小乘者,於大乘法疲極之眾。
 
小乘的人就是受導師引導到這個地方,向導師說:『我們已經很累了,很想到這裡就停止,很想要再退還。』導師的智慧,就是要再趕緊用心神,運用智慧度化他們。這些小乘人,『於大乘法疲極之眾』,這些疲極的人,覺得很累了,就是不願意向前走。
 
這些人只是獨善其身,對大乘法,生起了不願意積極入人群,就是很消極,只顧自己就好。本來很累,聽到導師說:『城在近處了,你看!』無中生有化了一座城在那裡。這些人現在他們看到了,城很近了,自然就很高興,『心大歡喜,歎未曾有』。因為再走不遠就能到達那座城了,所以『歎未曾有』,那麼遠的路都走過來了,再不遠就有一座城在那裡,所以很高興。
 
⊙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所聞法稱心,故大歡喜;嗟歎快意,昔所未有。
 
『所聞法稱心』。所聽到的這個法,沒多遠了,所以『稱心』,很高興,『我同意,我願意去』,『故大歡喜』。『嗟歎快意』,在這當中,心很讚歎,這座看起來是很好的城,很莊嚴的地方,我們很快樂,我們很歡喜,很願意向前走,這種歡喜是『昔所未有』
 
其實,佛陀度眾生也很辛苦,我們都聽過了<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和<藥草喻品>,可見這個過程是這麼長、這麼辛苦,眾生也很辛苦。現在聽到佛說我們也可以成佛,就是已經修行到寶處在近了。就如貧窮子,也已經入室內去,知道屋裡這些寶藏,長者所有的一切,也是我所有的,所以很歡喜。
 
這裡也是一樣,過去修行很辛苦,現在了解了,了解寶處在近,要取的寶物已經離我們不遠,所以『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
 
⊙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喻已出三界獄,已免分段生死。今者免得三界惡道,快得涅槃安隱之處。
 
過去走過五道、三界,這麼長遠的路都走過來了,道理都清楚;這時佛陀也開始慢慢證明,舍利弗都能受記成佛,何況我們大家呢?所以大家也應該要很歡喜,『免斯惡道,快得安隱』。若能夠覺悟,就不必再受這種無明牽引,生死由不得自己。所以現在能了解,再來人間入人群,這是大慈悲心,入人群中度眾生。
 
就如監獄裡面,有心的人能進入監獄去教導受刑者,他們是去度化受刑者的講師,定期進去,教導之後再出來,可以自由進出監獄。監獄裡面的那些人都是做錯事,例如販毒的人,警察就要去圍剿他,若再犯法,打死了警察,再入監獄裡,判刑就很重了。但是,要去感化他們的人,能夠定時進去,這一堂課講完就離開監獄。同樣的道理,儘管是到監獄去,但這是自願去度他們;度完了,一堂課講完了,就能再出來,自由進出,不是犯罪進去,所以『快得安隱』。
 
常常聽到慈濟人進監獄去教化他們,出來了,見苦知福,自我警惕。看到犯罪受刑人在裡面的辛苦,所以自己要防非止惡。教人同樣也在教導自己,讓自己更加知道守戒的重要,不要犯人間的錯誤。這就是菩薩。
 
佛陀要我們行菩薩道,來去自如,從聲聞、緣覺變成菩薩。聲聞、緣覺煩惱除盡,再入人群,就能去來自如。若能夠這樣,再願意向前走,願意行菩薩道,入人群中,安穩自在。
 
所以,『喻已出三界獄,已免分段生死』。現在煩惱已經去除了,『已免分段生死』不是隨業牽引來的,是我自己來來回回。
 
『今者免得三界惡道』。不會又在『欲界』、『色界』中,萬一不小心就會再墮落,所以在『無色界』中,也要將塵沙全都掃除。超越了三界,要再往前走。
 
『快得涅槃安隱之處』,就是到達涅槃,涅槃就是滅度。『滅度』,就是滅盡一切煩惱,還能有餘再度人,這就是大涅槃、大滅度。不是只有小涅槃、小滅度,只為自己獨善其身而已。
 
所以『於是眾人前入化城』。
 
⊙於是眾人前入化城:從聞思起修,入於權示,涅槃之城。人以聞思修之三慧,倍策精進,出生一切善根者,是為菩薩之善友。
 
大家就說:『好啊!向前走。』就開始向前走了。『從聞思起修,入於權示,涅槃之城』。雖然是權化,是一座化城,總是啟動我們再向前走。『人以聞思修之三慧,倍策精進』,我們從煩惱無明轉回聞、思、修三慧,好好修戒、定、慧,讓我們更精進向前走。『出生一切善根者』,在這個地方培養善根,要入人群中守戒,不斷結善緣,不斷造福德。
 
我們的心很堅定,在人群中不會受到污染。在人群中去造福、修慧,『秉慈導悲』。『慈』能將悲心啟發,慈是從慧;『慧』是造福人群,『悲』是拔苦眾生。所以我們要聞、思、修,聽法之後要好好思考,不只是獨善其身,要兼利他人。只要自己的戒、定、慧守好,自然在人群中加倍地精進,在此就能培養出一切的善根。所以『是為菩薩之善友』,行菩薩道,人人都能做菩薩。
 
⊙生已度想,生安隱想:心下自生已得度想,謂出三界到於涅槃。心下自生安隱之想,謂已出離險難惡道。
 
小乘人,自己內心想『我這樣已得度了』,已經出三界到涅槃,以為這樣就夠了。所以『謂出三界到於涅槃,心下自生安隱之想,謂已出離險難惡道』。自己就一直覺得:我修到這裡,已經過關了。但是,佛陀還是告訴我們:『還沒有,這只不過是你自利、獨善而已,還要在人群中去歷練、付出。』所以才又勉勵大家再向前走。
 
所以,『前入化城,喻仍在信心位上,尚未入初住,然便生已度安隱等想,則已滯著於所得之境。』
 
⊙前入化城,喻仍在信心位上,尚未入初住,然便生已度安隱等想,則已滯著於所得之境。
 
讓大家到『信心位』,菩薩的『十信位』之一,給你們很堅定的信心向前走。菩薩道就是要再進一步,在信心位上,但是『尚未入初住』,只是這樣,還未到『住』。
 
『信』,我們已經有信心了,這個化城是幻化,是過程,走入菩薩道是我們修行的過程,要能夠到達佛的境界,必定要經過信心位,要堅定信心。過去一直說信心深固,要很深、很堅固,這就要開始入『十住』的初住菩薩。
 
還有『然便生已度安隱等想』。在化城之中,大家都很歡喜,以為來到這個城,已經安穩了。『則已滯著於所得之境』,還未真真正正接受大法,這些聲聞、緣覺已經發心修行四十多年了,還停滯在這個地方,佛陀也已經年紀大了,所以在這當中要講大法。這些人停在化城中,就是走到半路,以為這樣就夠了,可以停下來了。
 
我們說過,其實這條路這麼的長,這些人還是沒有目標,只知道生死輪迴苦不堪,不要再來生死。儘管了解四生五道生死輪迴的可畏、可怕,到底將來會在哪一道呢?這樣了解之後,要如何斷除呢?用功。佛陀就告訴他:『你要認真用功,證到初地,你證三地、四地了,已經脫離了三界。』
 
但是,脫離了三界,要去哪裡呢?還有一點點的迷惑,塵沙惑還存在,還未究竟。佛陀就會再用一個方法,『現在已經在這個地方停歇了,知道無明煩惱是一切生死苦的源頭,大家都相信嗎?信心堅定嗎?了解嗎?住在這個地方安住下來了嗎?』『有啊!』『安住下來了,好。前面還有,真正的寶處在近了。』
 
就如貧窮子流浪在外,長者給他一個穩定的生活,吃得飽、有得住,這樣夠嗎?不夠。所以父親就慢慢地用方法再引他進來,『你可以進來裡面清掃。』進到裡面,富麗堂皇,有這麼多好的裝飾,很歡喜,有這樣的想法:『若這是我所有的,不是很好嗎?我若能擁有這些東西……』。
 
父親知道兒子開始立他的志願了,懂得如何再努力精進,擁有一切寶藏的這個心。所以就再帶他到存放寶藏的庫藏裡,一項一項寶物點給他聽,展示給他看,看這些東西很好。這位父親就告訴他:『以往你和我的兒子一樣,其實你就是我的兒子,我就是你的父親。』父子相會,所以最後召集親族向大家宣布,『大家要知道,這個就是我的兒子,我是他的父親,彼此已經離散多年了。』
 
他在五道中輪轉,我們眾生就是這樣。現在父子相見了,我的一切都是他所擁有的。這就是在<信解品>中的『窮子喻』。同樣的道理,我們修行,一路走過來很辛苦;但是我們已經透徹、了解生死無明煩惱,如何能去除煩惱,不與人結惡成仇,如何利益人群,轉惡為善,如何在人群中歷練出心志堅定,這就是我們要學的。
 
這就是在化城中,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心理要有準備。我們學佛就是要這樣,法,本來就是看不到,無體無形,是一切合成才有法,所以人、事、物無不都是法。我們看人、做事情,成就一切,都是在於一念心。所以,我們修行學法還是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