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上人說故事】顧好己心 善守本分

(攝影者:譚嘉傑)

Community:
Branch:

(攝影者:譚嘉傑)【證嚴上人說故事】

我們應時時照顧好自己的心,不要讓心念掉舉、後悔。

「掉舉」是指身心靜不下來。日常生活中,慇懃做事是很自然的事,但是,有的人卻不肯慇懃工作,常常無所事事地遊蕩,身心不能安靜下來。

 


「掉舉」──修行的障礙

有些人則是粗聲大氣、搬弄是非,惡口妄言,這都是口業的掉舉。還有心念的掉舉,比如:靜坐時,身體是安靜了,但心念是不是也安靜了呢?心念若攀緣外境,雜想紛紛,這是心的掉舉。總之,不該動而動,不該說而說,不該想而想,這都是「掉舉」。

若有錯誤的思想和動作,即可能產生後悔之事。所以,「掉」、「悔」這兩個字是修學佛法的障礙。

其實,不只是修行人必須去除「掉」、「悔」的煩惱,一般人也應學習去除它。因為,身心動作一有錯誤,往往會造成終生的遺憾,連後悔都來不及!


來不及後悔的悲劇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確實是「來不及後悔」的人間悲劇。

一對年輕夫妻,他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三歲,小的才三個月。先生喜歡在外釣魚、賭博和結交朋友,對家中妻女卻漠不關心。太太希望先生念在兩個孩子還那麼幼小,能多留一些時間在家裡陪伴家人,可是先生卻靜不下來,兩人甚至為此而吵鬧。

太太勸他時,他總是敷衍地說:「好啦,好啦!我會改啦!」但是卻依舊出去遊蕩。如此經年累月,太太勸累了,在一次猛烈爭吵後,一時想不開,竟以「死諫」來了斷。她先灌兩個孩子喝下農藥後,自己再仰藥自殺。先生回來時,馬上報警搶救。但是,她們母女已經往生多時了!太太留下一封信,寫滿了心中的懊惱與怨恨。表示先生不聽勸告,只知釣魚、賭博、遊蕩,不知照顧家庭,她們才會走上絕路!

像這種家庭悲劇帶來多少悔恨!這位先生在未來的人生,是不是會長久地負疚?而這都是因身心沈迷於外境,而致無法安靜所帶來的遺憾。


以清淨心安守本分

人的本性原是清淨、善良的,只因後天習氣的染污,造成身心的創痛!若能常保清淨心,人生不論遇到何種境界都會守規矩、守本分。

我們有一個照顧戶,是一對爺孫,十一歲的孫子和七十多歲的爺爺一起生活。這位老爺爺得了「巴金森氏病」,行動不太方便。小孩的父母已離異,他爸爸依然喜歡賭博、喝酒,無所事事地在外遊蕩;媽媽自離婚後,不曾再回來看他們。

還好這孩子很聰明、乖巧。爺爺生病,他很懂事地照顧爺爺,煮飯給爺爺吃,還為爺爺洗衣服。在學校唸書也很用功,常常拿第一名。農曆每月的二十四日,他就陪爺爺來精舍領救助金。

有人問他:「小朋友,你會不會煮飯?」他說:「會。」再問他:「會不會炒菜?」他說:「簡單的會,有時候就去外面買。」「那你如何照顧爺爺的午餐呢?」小男孩說:「我早上就準備好,把飯菜放在電鍋裡,到了中午,爺爺就可以自己拿來吃。」看!這麼懂事的孩子,何其清淨的本性!

這麼幼齡的孩子看到其他的小朋友在玩,應該會不由自主地跟著去玩,但是他卻很安靜。他覺得唸書和照顧爺爺是本分事,所以,他的心很靜,也不隨便說話,行為又很乖巧,這是人生真正清淨的本性。


調伏身、口、意

我們學佛修行,無非是要守本分。若能守好本分,注意身、口、意業,身心必能靜寂。比如:說話不粗聲大氣,不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所說的話就是好話;身行也要調好,一切動作要能利益人群;一切動作都是由心而起,起心動念更要調好。

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是要調伏我們的心,不要有掉舉的心態,才不會有掉舉的動作。時時刻刻要顧好心念,多用心啊!

(證嚴上人開示於1996年元月6日)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