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美麗的校園 隨手隨地做環保

海洋生物被傷害的照片看來令人痛心, 一張張令人揪心的照片,大地被人類破壞的畫面,相信在孩子們的心裏投下了不可磨滅的震撼,同時也悄悄地埋下了一株株充滿環保信念的幼苗。【攝影者:傅凱翔】

Community:
Branch:

海洋生物被傷害的照片看來令人痛心, 一張張令人揪心的照片,大地被人類破壞的畫面,相信在孩子們的心裏投下了不可磨滅的震撼,同時也悄悄地埋下了一株株充滿環保信念的幼苗。【攝影者:傅凱翔】

環保教育從小扎根,太平甘文丁培才小學潘淼桢校長邀約太平慈濟志工進入校園給予學生們一個正確的環保知識與理念,希望灌輸孩子無論在學校或者在家裡都要有環保意識,學校因為經費不足,很多設備都不齊全,校方希望社會善心人士能請購合規格的四個垃圾桶放在學校里推廣環保,將所賣的物資轉換成學校的基金。


◎ 呵護美麗的校園  隨手隨地做環保

潘淼楨校長透露學生們在學校隨地丟垃圾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習慣,雖然學校的老師天天聲斯力竭的教導小朋友要打掃整潔、愛護學校和教導一些公民課程,然而學生依然故我的把垃圾、瓶罐、 菓皮、紙屑、塑膠袋和其他奇奇怪怪的廢棄物丟到滿地。 學校雖然有園丁和校工在收拾,然而校方希望透過一些活動讓孩子們深入瞭解和接觸環保真實意義和將環保理念落實在生活上。

為了舉辦此次活動,慈濟志工傅凱翔是培才小學老師,連日來和校方互動,在他的穿針引線之下,建議在星期六(學校休息天)邀約老師和同學回到學校出席這個活動,當天有142位4年級到6年級的學生、22位老師和22位志工出席此次的環保教育體驗活動。

志工傅凱翔分享: 「近年來,環保一直是國際熱門課題,而”教育”是改變社會觀念的起點。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前提下,這個課題甚少在課堂上提到,孩子們對環保課題,只停留在”垃圾丟進垃圾桶裏”。因此,環保宣導的到來,填補了這個空缺,讓孩子們在風和日麗的周末,也學到了課外知識——符合了”課外活動日”的理念。」


◎ 一日五善很重要  力行減碳多動腦

此次活動以環保教育為主題,志工戴于玲用心籌備課程內容,邀請大家共同響應「一日五善」節能減碳,愛惜地球資源,以減緩氣候暖化:-
一善疼惜綠森林
二善珍惜水資源
三善時時省能源
四善餐餐多蔬果
五善向保利龍Say No

當校長、 老師、 同學和志工齊聚在禮堂時,志工戴于玲播放一些影片『大馬慈濟情·資源重生』和『從海龜氣管拔出塑膠吸管全程實錄』進行課程教學,讓學生們知道人類因為過度開發和大量製造垃圾造成氣候極端和溫室效應的災害造成冰山融化、海嘯、乾旱、森林大火、地震和水災等,人類和動物都死于天災,疾病和饑餓等。

志工戴于玲乘此機會問:「地球媽媽為何如此傷心流淚?以上種種原因到底誰是兇手? 」志工戴于玲當下拿著一片藍色的鏡子照著孩子和反射自己, 孩子狂然大悟皆異口同聲指向自己是人類。接下來,志工們在台上台下帶動學生,學生們隨著「地球的孩子」「環保最樂活」的樂曲一起唱一起比手語,場面是多麼的快樂和溫馨。

禮堂外,志工已經佈置五個攻佔,老師依據不同的組別帶領學生來到各個攻佔。
(1)一次性餐具
(2)土埋場
(3)瓶瓶罐罐紙電1357
(4)大愛感恩科技
(5)環保清淨在源頭


◎ 免洗碗筷不環保  出門隨身帶三寶

志工黃玉旗問學生們:「孩子們,你們知道什麽是漂白水嗎?」孩子們都異口同聲的說:「知道,媽媽拿漂白水來漂白衣服的。』師兄繼續問:「哪! 你們還要用這些免洗筷子來吃飯嗎?」孩子們都搖搖頭,一起說:「不」。

慈濟志工周源慶拿出環保餐具介紹給孩子,孩子們看到慈濟的筷子可以雙截旋轉裝上,覺得不可思議。 然後師兄分享:「使用保麗龍打包食物, 一天一個,一個星期就有七個,一個月就有三十個,而且保麗龍餐具無法分解。」小朋友們聽了這個數字,都目瞪口呆。


◎ 留給我們的孩子  一個乾淨的地球

學生來到攻佔「土埋場」的時候, 眼前的模擬垃圾山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 志工楊國桃問學生:「這兩座的垃圾山有什麽分別? 一個有垃圾分類和另外一個沒有垃圾分類的土埋場,無法循環的垃圾給環境帶來許多禍害;如果垃圾處理不當,不僅污染水源和土壤,而且還會傳染疾病等,我們的地球就會生病了。 」當問到學生們要居住在怎樣的地方時, 孩子紛紛指著比較低的土埋場。 然後,志工陳金端帶動學生喊口號,「垃圾分類,從我做起」。


◎ 瓶瓶罐罐紙電1357  十指口訣朗朗上口

慈濟志工黃千嬌和黃睬媖教學生環保十指口訣:「舉起我們的雙手,握著拳頭,從左至右,先打開大拇指,食指,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然後志工問:「什麽東西可以環保的?記得哦!紙尿片不可以回收。」跟著志工帶動學生把正確的粘紙把對的圖案貼上,一反一正的對比演出,讓學生們加強環保的意識,增強腦筋靈活度。


◎ 呵護大地延續物命  大愛清流化全球

慈濟志工陳湫宴和李秀鸞分享大愛感恩科技如何將寶特瓶、鋁箔包可以製成毛毯、襯衫,屋瓦和籃子等,學生第一次聽到原來寶特瓶和鋁箔包這麼有用而且可以製成衣服又可以救災,透過分享,學生體會到把廢棄物可以重新賦予生命。


◎ 垃圾分類要做好  循環利用少消耗

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慈濟志工李金玉教導學生垃圾分類處理方法,先把垃圾分類,清洗乾淨後把不同的物資打包,然後拿去環保站。志工王國慶置放4個不同顏色~藍色,青色,可可色和橙色的垃圾箱子,然後把鐵罐、鋁罐、紙類、塑膠寶特瓶和鋁箔包分給學生,学生依據不同的物資依序歸類放在適當的垃圾箱子。


◎ 推動成果及效益  期盼未來見晴天

校長潘淼桢分享:「這次在校內推廣環保,雖然不知效果如何,但不多不少會讓一些學生受益而且會影響到一些老師。」

活動主任黃慧儀分享:「學校的教材雖然也有類似的課程,課程比較抽象化沒有一個具體的東西給學生認識。慈濟志工分攻佔讓學生看和觸摸,這樣的具體方法,可以讓學生對於環保概念更深入瞭解。 」

副校長洪佩珊分享:「我們先從孩子開始,讓我們的孩子帶回家告訴他們的父母,其實我已經開始減少使用塑膠類的東西,我都會攜帶自己的飯盒來學校。」

學生劉藝霓分享:「 我最喜歡的是大愛攻佔,因為我們喝的寶特瓶可以製作成衣服,棉被之類的東西去救災民,我會和母親分享環保的重要性和實踐在我們的生活中。」

推廣環保意識在校園,讓學生們都收穫良多,並紛紛表示將帶回家推廣。學生們圍繞一起討論分享,通過繪畫海報寫出他們的想法,如何保護地球和希望居住在一個水源和空氣沒有被受到污染的乾淨地球。校長更期待學生到校活動時, 能主動維護學校整潔, 甚至積極地幫學校隨手做環保。 當天,6H班的學生共同捐獻RM130(一百三十元)給慈濟作為國際賑災用途。

 

新港門培才國民型華文小學(簡稱為培才華小)位於甘文丁(Kamunting)中心,是一所具有多元文化的小學。在這裏,巫族、印族和其他種族學生比比皆是形成了一般小學少見的特殊情景。盡管如此,這所學校依然在保持華小的特色下,茁壯地成長。經過華社的努力,培才華小逐漸趕上了精明教學的時代。【攝影者:傅凱翔】 潘淼楨校長了解到環保餐具與生活環保理念息息相關, 握在手上的環保餐具,象征著對環保意識的認同。【攝影者:傅凱翔】 解決垃圾問題不是一個口號而已, 而是透過你我的改變, 實行5R和提倡素食,不僅可避免氣候變遷、土染和水源汙染等問題,我們自身的生活品質和健康,也可顯著提升。【攝影者:傅凱翔】 如果有一天没有森林我們會怎樣?人類和動物會死亡, 如果要在學校推廣環保,第一個先把不要的課本分類做回收, 還有我們的水龍頭要關緊和記得關燈,這樣我們才可以愛護我們的地球。【攝影者:傅凱翔】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