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傳母愛 回饋社會

Community:
Branch:

捐款人、其中兩位兒女,與慈濟社工慈君師姑及志工合影。【攝影者:李沁倫】

2012年4月19日,已故照顧戶的兒子賈亞尚卡爾帶著累積了一年的捐款,到馬來西亞檳城慈濟捐獻。因為生前得到慈濟的幫助,照顧戶蘇利亞庫瑪麗交代孩子,一定要對慈濟有所回饋。九年前,因為慈濟補助蘇利亞庫瑪麗打補針的費用,改善了這個家庭的未來。九年後的今天,蘇利亞庫瑪麗的子孫過著安定的生活,也懂得感恩、回饋社會。

九年前,馬來西亞檳城,一位患有腎病的印裔婦女,獲得慈濟補針援助。今天,印裔婦女的孩子與家人回到檳城慈濟,把部分累積一年的儲蓄,捐獻給慈濟,這樣的付出維持了三年。他說,這是母親生前交代他,一定要做的事。

醫療開銷龐大 慈濟補助改變生活

2003年,檳城慈濟社工黃慈君接獲蘇利亞庫瑪麗(Suriakumari A/P Kandasamy)的補針援助申請,申請通過後,蘇利亞庫瑪麗一家的未來從此有了變化。蘇利亞庫瑪麗患有腎臟病,經醫生診斷後,她必須每天吃藥,一個月打八支補針,才可以維持日常的生活。當時,單單是補針的開銷,每個月她必須花費大約六至七百元馬幣,這個擔子就落在第六兒子的身上。第六兒子 賈亞尚卡爾(Jeyashanker S/O Karrupiah)在新加坡工作,是一名巴士司機。除了父母的醫藥費,他還要給付侄兒沙芬德藍(Sathvindran A/L Ravindran)的學費,一個人要應付如此龐大的開銷。

沙芬德藍也是一個很孝順的孩子。他透過朋友的介紹,認識了慈濟洗腎中心,便帶著奶奶蘇利亞庫瑪麗到洗腎中心尋求協助。經過評估後,慈濟補助他們四支補針的費用,立即就減少了蘇利亞庫瑪麗一半的醫藥費,而賈亞尚卡爾得以開始儲蓄的計劃,改變了生活的品質。四年後,蘇利亞庫瑪麗往生了,但她給孩子良好的身教成果,卻給人間種下美好的種子。現在種子正在發芽,長成大樹,給很多人遮陽。

自製紙盒儲蓄 如竹筒歲月

母親往生後,賈亞尚卡爾用像鞋盒一樣的紙盒,做了一個精美的小盒子,擺放在家裡最顯眼的地方。每天下班回來後,他至少投入兩塊錢馬幣,或把所有當天用剩的錢,全部投入紙盒裡。如果有一天忘記投錢,隔天他就雙倍投進去。一年後,每當母親祭日的到來,他就會打開紙盒,一半的錢作為拜祭的費用,另外一半則作為慈濟的捐款。如果發現紙盒裡的錢不夠,他會再補錢進去,年年即如此,而現在已經是第三年了。賈亞尚卡爾分享說,他們有困難的時候,接受了別人的幫忙;當他們有能力的時候,應該要對他們所接受的做出回饋,因為他記得,母親對他說過這樣的話:「若有一天你生活過得去了,有錢就捐出去,給慈濟去幫助別人。慈濟幫了我們很多的忙。」,而他也履行了母親的交代。

做好事不隨便 選擇可信度高的團體

決定把款項捐獻給慈濟,除了因為曾經接受慈濟幫忙,也因為對慈濟的信任。蘇利亞庫瑪麗在世的時候,是與丈夫和孫子沙芬德藍同住,兩人由孫子照顧。沙芬德藍是由爺爺奶奶教養長大的,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吸取了很多爺爺奶奶的智慧,他說:「我們要自己去幫助別人是有困難的,因為我們很難確定對方的故事的真偽,所以我們要尋找可信度高的慈善中心,例如慈濟或是其他佛教團體。在我認識慈濟之後,我把捐款交給慈濟,因為他們懂得適當地運用這些款項。慈濟可以給需要的人更好的幫助,不只是需要洗腎的人,而是任何向慈濟求助的人」。

小愛化大愛 關心身邊每一個人

賈亞尚卡爾常年住在新加坡,除了每年回到檳城慈濟捐款,在日常生活中,他也關愛身邊的人,就像照顧他的父母親一樣,尤其對於老人家。母親生前的一位朋友,因為孩子都沒有同住,所以生活起居沒有人照顧。因為是獨居老人,新加坡政府規定必須把他送到老人院。賈亞尚卡爾堅持,每個星期都去探望他。他常常帶這位老朋友外出去逛逛,下午才帶他回老人院。只是朋友關係而已,為什麼他願意這樣做?「他沒有別人,沒有家人照顧,很可憐」他說。問他會覺得負擔很重嗎?他回答說:「不會,除了日常生活的開銷,其餘的錢就用來照顧他。」

跨越母子 照顧奶奶是我的責任

過去十多年,因為蘇利亞庫瑪麗與丈夫的身體不好,所以必須仰賴同住的孫子照顧。那時候,莎芬德藍必須自己一個人照顧爺爺奶奶,還要專心讀書,這對他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但這挑戰難不倒他:「我奶奶病得很重,她走動的時候需要我,任何時候都需要我,所以我都會回應她的需求。每一次她叫我都會回應,不管她叫我做什麼。處理完了之後,我再回去讀書」。他們雖然是婆孫關係,但莎芬德藍覺得,自己也有孝順他們的責任:「她(奶奶)給我的任何東西,我都要回饋給她。我從來不覺得那只是兒女的責任,或是誰要負責。我照顧奶奶,我覺得很歡喜,樂在其中」。他常常認為,照顧爺爺奶奶,是上帝給他的使命。在閒暇的時候,他不是跟朋友相約外出,而是留在家裡陪伴長輩,他說:「這讓我有機會增加我與爺爺奶奶的關係,我們變得更親密,甚至彼此可以有很深入的了解。照顧爺爺奶奶,讓我成為一個更有責任的人,不只是那時候,而是現在和未來,我會更有責任感」。

責任不是負擔 是成長的必需品

「一個人可以照顧五個人,為什麼五個人不能照顧一個老人?」賈亞尚卡爾分享說,年輕人的身體健康,工作辛苦一點沒關係,最重要是讓家裡生病的長輩得到醫療上的照顧。父母得到好的照顧,孩子才能夠安心。他說,這是心甘情願的。問他會不會覺得負擔很重?「沒關係,有多負擔,每個人都要生活」賈亞尚卡爾說。同樣是蘇利亞庫瑪麗,教養長大的莎芬德藍也表示,他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做好自己的角色,父母履行父母的責任,孩子做好孩子的角色,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責任,這是上帝創造的藝術品。

蘇利亞庫瑪麗往生已經五年,兒子賈亞尚卡爾談到母親時,依然感到不捨。他不但把母親的話銘記於心,更履行於生活之中。孫子莎芬德藍說:「奶奶過世了,我的使命改變了。我未來的使命在哪裡?我要去找答案」。蘇利亞庫瑪麗播下了善與愛的種子,期望發芽的幼苗往下紮根,讓善與愛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社工黃慈君把捐款收據交給捐款者卡盧匹亞(Karrupiah 捐款者兒子賈亞尚卡爾與捐款者卡盧匹亞正在聆聽慈濟歌曲,及閱讀靜思書軒的書籍。【攝影者:李沁倫】 捐款者家人與慈濟志工一起參訪馬來西亞北海佛教慈濟洗腎中心。【攝影者:李沁倫】 慈濟志工為捐款者家人解釋“佛陀問病圖”的意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iH9cRn4ceA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