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魯區歲末祝福 建造大愛的橋樑

柏魯義診邁入二十週年,志工邀請村民回來靜思堂參與巡禮與歲末祝福,共同回顧義診之路。圖為志工向來自柏魯區毗庫達拉染佛寺(Wat Phikulthararam)的僧人跪禮分發 證嚴上人的福慧紅包。【攝影者 :何義雄(誠瓛)】

Community:
Branch:

柏魯義診邁入二十週年,志工邀請村民回來靜思堂參與巡禮與歲末祝福,共同回顧義診之路。圖為志工向來自柏魯區毗庫達拉染佛寺(Wat Phikulthararam)的僧人跪禮分發 證嚴上人的福慧紅包。【攝影者 :何義雄(誠瓛)】

馬來西亞吉打慈濟志工,自1999年開始,定期到柏魯暹裔村辦義診,迎接2019年之際,柏魯義診也正邁入二十週年,為讓村民全面了解 證嚴上人的悲心和慈濟四大志業的理念與運作,吉打分會慈濟首次邀請大家前來靜思堂參與歲末祝福及巡禮,希望在藍天白雲下,這份跨越種族和宗教的長情大愛繼續延伸。

2019年1月11日,下午2時,載著柏魯泰裔村民的三輛巴士停在吉打靜思堂外,只見一行人正浩浩蕩蕩地下車,再根據分配好的組別往環保站、洗腎中心、靜思書軒和人文展和靜思堂內參訪。


◎搭建互動的橋樑

為成就這場活動,吉打慈濟志工提早於兩星期前,到該村莊發出邀請函。二十年的義診服務,人醫會與志工早已在村民的心中墊下熟悉地基;這次的歲末祝福與巡禮,則是再建個互動的橋樑,拉近彼此的距離。

大多數的村民都是第一次來到靜思堂,為讓大家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好好參訪,志工將一百四十八人數劃分成十二隊伍,再安排四個隊輔在旁協助。此外,巡禮的每個站點都安排了通曉泰語的志工負責講解,希望排除語言的溝通隔閡,讓村民能更直接地了解慈濟,以及這五十三年來所實踐的淑世理念。

三十六歲的沙拉斯(Saras)參訪環保站後,看到大量「垃圾」被分類,才知道環保能幫助人。他認為做環保等於做善事的概念非常好,可讓經濟能力有限的村民也投入慈善,以一分歡喜心付出。

 

「這是件有意義的事,我回去後將建議以附近的暹廟作為回收據點,鼓勵大家把回收物送過去。一般人擔心回收物放在家裡會佔據空間,但暹廟是個公眾場所,地點非常適合,方便大家回去廟裡拜拜時也順手把資源帶過去。」感動於「垃圾也可變愛心」的沙拉斯,這麼表示。

以往村民都是通過口頭、影片或照片知道慈濟這慈善團體,但一番巡禮後,村民對慈濟的認識有了更具體的了解。村民峇拉瑟(Prasert),在參訪洗腎中心和了解醫療理念後,為慈濟不分種族宗教,為貧苦人提供免費洗腎服務的精神感到讚歎。

「我很感動慈濟所做的一切,因為社會上很少有類似的團體能這樣付出,就像人醫會多年來到柏魯義診一樣,不只照顧大家的健康,也帶領眾人一起行善,教導我們把如何去幫助別人。」四十九歲的峇拉瑟這麼說道。

◎舊照中看到自己

在走向法華坡道尾端的月形拱門處,立著一個紅色看板,板上貼著密密麻麻的照片,吸引了不少村民集在該處觀賞與討論。原來這是二十年來慈濟走入柏魯村莊義診的照片,在一堆舊照裡,有人還發現了十年前的自己。

看到自己當時八歲的自己,現今已二十二歲的威洛(Wirot)感到非常驚喜。為了紀念這一刻,他與同來參加歲末祝福的姊姊和媽媽拿著這張舊照一起合影。照片上的他正陪著媽媽做檢查,儘管照片的顏色微淺,但他還是從眾多照片中一眼認出了「自己」。

「太意外了,我沒想到來這裡會看到「自己」,真的很高興!」他興奮地說著。

◎免費洗腎解困境

巡禮結束後,歲末祝福大會緊接著開始,在暹裔司儀詹達(Chan Tha)與志工楊智翔的搭檔下,兩人各以泰語和國語來帶動大家進入節目流程。會上首先播映了柏魯義診的回顧影片、吉打大藏經和竹筒歲月影片,讓村民從中了解慈濟的志業足跡。

在柏魯義診的影片裡,不難發現早期的義診形式也隨著時代和經濟的演進而轉變,尤其這些片段也攝入了村裡當時的情況,讓觀看者也仿佛見證了該村的發展。

在分享時段,四十七歲的泰裔腎友陳南鑾表示,來自泰國的她已嫁來馬來西亞二十八年。回想十年前被醫生診斷腎臟衰竭,必須馬上洗腎的情形,她表示當時很沮喪,不懂該如何應對這項突變與考驗。

洗腎費用昂貴,家裡還有三個上學的小孩,從事鐵廠技工的丈夫根本無法負擔她的醫療費。所幸後來經人介紹來到了慈濟,她一家的窘境才得以扭轉。

感受過困境的她很理解這份無助的心情,因此抱著感恩心,她在大家的鼓勵下參加見習志工培訓,以自己的能力去幫別人。

「雖然需要洗腎,但我現在的健康狀況還可以幫助別人。我相信只要有心,不管是出錢出力也好,只要每人出付出一點點,就可以匯聚成大力量。」

代表村民發言的村長婉莉(Wan Lek)表示,慈濟二十年來帶著關愛的心走入柏魯區,不僅為村民提供了難得的醫療服務,還教大家行善的步驟,如投竹筒行善和做環保等。

「當初慈濟提供給蘇賓的病床,至今還在村裡使用,我們把它當做是一份愛心流傳給有需要的人。我們很感恩慈濟帶來了善價值和好風氣,讓遠離市區的村莊也能在平日做好事。」

◎蘇賓一家的故事

2004年,人醫會響應 證嚴上人「病人走不出來,醫師就走進去」的呼籲,開啟柏魯區居家往診個案,而當時因車禍癱瘓在床的蘇賓(Subin)成了首個感恩戶。蘇賓長期臥床,身體多處潰爛流膿,往診醫師細心地為他清洗傷口,並教導其太太依瑟(Eseb)正確處理傷口的方式。隨後,志工送了一張鐵床和氣墊給他,讓他能有舒適躺臥的地方。

除了給予蘇賓醫療上的照料及他們一家的生活補貼,慈濟也補助他們維修房子,並帶動鄉親義務一起幫忙整修,讓行動不便、暫時投靠親友家的蘇賓可以回家休養。

當年蘇賓十五歲的女兒碧昆(Pikun)把一切看在眼裡,小小的心靈充滿了感動,讓原本夢想要當警察的她決定改變志向,發願要成為一名護理師,以便日後能以自己的專業來幫助有需要的人。

隔年蘇賓病逝後,慈濟人仍持續關懷碧昆一家,而她每次義診都會協助翻譯。中學畢業後,她應聘為慈濟洗腎中心助理,隨後在隔年參加志工培訓課程。2014年,她考獲護士助理文憑,榮獲「最佳學員獎」殊榮,並繼續在慈濟洗腎中心服務。

兩年後,她克服培訓過程中的困難,前往臺灣接受 上人授證成為慈濟委員。2018年3月,為以更扎實的專業背景承擔醫療志業,她繼續進修護士文憑課程,預計2020年4月完成課程。

將感恩心化為大愛的她,用了十四年的時間一步一步追尋自己的方向。如今她不僅是一位懂得照顧腎友的護理人員,更是一個充滿愛心的行善天使。

雖她目前在吉隆坡進修無法到現場參與歲末祝福,但她錄製了視頻,向村民分享她的經歷。

「我們和慈濟彼此不認識,但他們卻給了我們最大的溫暖和幫助。若當時沒遇見慈濟,我現在也不知道自己在哪裡。慈濟讓我完成了夢想,還可以拓展自己的價值成為一個可幫助別人的護理人員,我真的很感恩。」她雙手合十,語帶誠懇的表示。

她感恩慈濟沒因柏魯現今的醫療服務進步而想停下關懷的腳步。她希望大家也可以像她一樣走入慈濟,一起為社會的美善出力。

◎做好事發揮能量

十九歲的愛妮莎(Annysa)看了當年蘇賓一家的故事後,感染到助人的喜悅與力量,也萌發了加入慈濟的意願。

「我看到碧昆一家獲得幫助後的改變,這使我覺醒原來助人的力量如此大。如今她也收穫了美好人生,我希望能以她助人的精神為榜樣,去做對的事情。」以流利華語交談的她如是說道。

感動於111蔬醒日救地球和生物的宗旨,今天愛妮莎和弟弟也發願一個月茹素兩天,決定從小小的習慣開始做改變。

「今天嘗到的素食很美味,才發現吃素並不難,所以我發願將來能成為蔬醒日一份子。」

◎長情大路不停止

隨著時代的發展,柏魯村民已從困苦走向進步,醫療條件也日漸趨向完善;順應時事的轉變,志工也開始應時轉型,將重心轉向往診及教育宣導。關懷的腳步不曾停止,醫者的悲心也始終在變動中,堅定如初。

二十年的大愛行,牽出了柏魯的長情大路,期待這場巡禮後,村民能感受到大愛無私的美好,再以自己的腳步,走出一片藍天白雲。

當天共有三兩巴士載送村民,大家盛裝打扮,浩浩蕩蕩抵達靜思堂。【攝影者 :許證勝(濟韡)】 每個站點都安排了通曉泰語的志工駐守為大家講解。【攝影者 :馬耀甄(慈甄)】 碧昆的爸爸蘇賓是柏魯往診的首個個案,遠在吉隆坡進修護士文憑課程的她,通過視頻向大家分享這十五年來在慈濟幫助下的成長與點滴。【攝影者 :何義雄(誠瓛)】 歲末結束前,村民與志工一起演繹泰語版的《一家人》手語。【攝影者 :洪愛惜(慈菁)】

映像新聞:吉打分會 柏魯區歲末祝福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