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依約來探您 話敘家常問溫飽

訪視員在出發探訪照顧戶前,先拍張大合照,留下歷史性的一刻。【攝影者:黃建崴】

Community:
Branch:

訪視員在出發探訪照顧戶前,先拍張大合照,留下歷史性的一刻。【攝影者:黃建崴】

慈濟新山支會於10月26日起,開始推動「人人訪視日」,意即將將所有志工探望照顧戶的日子,固定於每個月第四個周日,一來可以同步掌握資訊、分配物資,其次則是回到會所後,能立即分享交 流。馬來西亞志工將「人人訪視日」視為一種傳 承,也期盼共享訪視成果,能夠進一步讓「社區志工」制度更加周全。


◎ 每月人人訪視日 訊息溝通助交流

凌晨四點多,志工們陸續抵達靜思堂,來把握時間參與「晨鐘起,薰法香」,恭聽 證嚴上人的靜思晨語。因為人人訪視日,才第一次接觸薰法香的訪視員謝敏儀表示:「一開始我聽懂一點,聽不懂一點,後來因為旁邊有字幕翻譯,所以就有吸收到一點知識。」訪視員張傳芳更指出:「可以聽到 上人的法,又可以把法帶出去,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因緣。」 證嚴上人的開示,成為志工們出發前的最佳精神糧食。

志工侯麗玲,不是第一次承擔總協調工作,但「人人訪視日」是首次在新山推展的活動,難免讓她緊張,但她期許,透過志工們的經驗和心得分享,必定能漸漸克服障礙,讓時間成就一切:「馬來西亞向來都沒有像臺灣這樣,就這一天,完成一個月一次的訪視,現在開始陸續在馬來西亞,一站一站進行,現在這一站就來到新山。」

志工們依據各社區協力訪視小組,各別進行訪視活動。出發前,除了給予愛的叮嚀,還要確認大家是否都熟悉沖泡香積飯和五穀粉。原來,這一天例行關懷,和久違的老朋友相見,要帶來不一樣的伴手禮,並現場指導或示範沖泡方式,藉此推廣淨斯產品。

結束訪視後,訪視員李漢明說:「災難來臨的時候,無法開伙煮飯,我該怎麼煮東西吃?慈濟賑災時,就是用這個香積飯。第一次到照顧戶家裡做示範,給他們去試試看。阿婆(照顧戶)拿著那碗香積飯坐著吃,連吃了幾口,也吃得很美味,我覺得很好。」


◎ 社區種子一生無量 團隊和合策勵

回到靜思堂,大家進行討論和撰寫訪視報告。訪視員顏秀珠說:「以往訪視都不是全體,而是單獨自己一個人在家裡寫報告,那種感覺不懂要寫什麼好。今天還可以跟師姊們大家一起分享是什麼感覺,才寫入報告。」這樣的模式進行訪視,讓她體會到大家那種和合互協的力量。

除了台下的討論,各組訪視員也派代表上台分享。訪視員林學淵分享:「在訪視的時候,你才會看到, 上人講的話,很契合在某一個案主身上。這個時候,我才覺得說,原來 上人講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以前我每次看靜思語,都沒有仔細在看的,就翻翻一下。可是,我覺得自從參加了訪視之後,個人覺得這個靜思語對我本身蠻有意義。」

人人訪視日的推行,獲得相當不錯的相應與支持。訪視員謝敏儀分享:「我們要放下心,去聆聽感恩戶他們的述說他們的故事生活,然後不要帶有成見,置身處地站在他的立場想。」此外,她也認為:「大家一起坐下來討論,更可以貼近彼此之間的感情。」她表示,只要有時間,會盡量出席,因為她覺得這樣的生命才更有意義。

另外,有些志工也具備照顧戶身份,卻願意投入時間,為更需要的人來付出。身為腎友,同時也是訪視員的吳文光,很喜歡這樣凝聚大家的感覺,雖然身體不適,無法快步走路,但他說:「感覺很開心,因為我可以幫助人家。」

以團隊行動,共享訪視成果,讓慈濟長年推動的「社區志工」制度,進化得更為周全。

 

當天的協調侯麗玲(慮紘)講解人人訪視日的流程與須知。【攝影者:陳志財(濟庭)】 志工們先學習把飯「煮」好,之後才懂得如何跟照顧戶分享「煮飯」的心得。【攝影者:陳志財(濟庭)】 慈濟志工李漢明(濟恕)向照顧戶家屬現場示範如何泡香積飯。【攝影者:陳志財(濟庭)】 新進志工謝敏儀(中)和組員們做完訪視後,回到新山靜思堂進行討論,和做訪視報告。【攝影者:陳志財(濟庭)】

 

 

映像新聞:《新山支會中區「人人訪視日」首次推動》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