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人文學校 行孝課程

向母親奉茶,感念親恩。【攝影者:賴毅仁】

Community:
Branch:

向母親奉茶,感念親恩。【攝影者:賴毅仁】

五月是感恩月。永平人文學校在5月13日這一天帶動「行孝」的課程,希望讓孩子與家長學習知恩,感恩,再報恩。


今年峇株巴轄人文學校從原本的1所增加到3所。除了原有的東北區人文學校(租借新華小學上課),今年新開辦的人文學校坐落在峇株東南區(租借正修小學上課)和永平區(租借永中校友會上課)。

永平市鎮距離峇市約30公裡,來返的路程需要大約一小時。2011年4月,當地開始有慈濟社區志工帶動資源回收,緊接著是訪視活動。目前當地志工人數有20名。

為了把慈濟人文教育帶入永平,慈濟志工從2016年3月開始,每月第二個星期五,晚上7點30分至9點30分,在永中校友會開辦人文學校。現今參與的孩子有12位,年齡介於7歲至12歲。

五月是感恩月。永平人文學校在5月13日這一天帶動「行孝」的課程,希望讓孩子與家長學習知恩,感恩,再報恩。當天,一如往常,父母與孩子各自分開上課。

家長班裡,峇株志工鄭素燕分享自身照顧失智家婆的心情與經驗。素燕的家婆已經91歲,幾年前開始失智,記憶力衰退。原本執意要獨守老家,兒子陳祖清不放心,夫妻倆將老人家接回家照顧,但老人家不習慣新環境,一直吵著要回老家,讓照顧她的媳婦-素燕師姊每天得想辦法哄騙安撫。同住的過程,因為老人家記憶問題,兒子給過錢不記得,遺失了衣物卻責怪媳婦不甘願與她同住而製造麻煩,說過的話,問過的事一直重複的問。後來,一位師父給予指示,素燕師姊於是請老人家分紅豆綠豆,偶爾還耐心的教她彩色,寫阿彌陀佛,讓老人家有事做,就沒有這麼多計較了。

從壓力到歡喜接受,素燕從中也懺悔自己曾經與家婆無心的爭執。如今,老人家已經沒有吵著要回老家,也會聽兒子媳婦的話。雖然有時還是常常忘記事情,但是脾氣沒有當初那麼硬了。

在子女盡孝的部分,瑞城師兄也因為在慈濟學習到行孝行善不能等。決定辭去馬六甲家私廠的文職工作。回永平老家協助父親割膠,陪伴倆老。為了讓老人家安心,放心,瑞城盡力的配合老人家的指示,有時必須放下自己的主張,思想和行動幾乎失去自由。但是在父親往生後,留下的,是他與父親相處期間美好的回憶。這個過程,他不曾後悔,因為能照顧父母是一種福氣。

家長-張永泉今年帶著三個孩子參與人文學校,家裡也有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家,永泉當初從新加坡辭工回家,也是為了陪伴行動不便的父親,然而,回來後發現,相見容易相處難。但是過程中,他也學會放下執著,讓老人家心安,身安,和睦共處。希望孩子們來人文學校,學習耐心和愛心,懂得孝敬長輩。

在慈幼班的第一環節是體驗游戲。在游戲中,每位慈幼的衣服裡裝著一顆裝滿水的氣球。在照顧「胎兒」的同時,慈幼同學需在設定的時間內把科室裡的椅子與桌子抹干淨。一手墊著氣球,另一手忙著完成任務,讓慈幼深切感受到母親懷胎時的愛與辛勞。體驗游戲後,師資組借由照片讓慈幼同學了解父母是如何無微不至的照顧自己,也讓他們分享如何報答父母恩。

此外,永平人文學校團隊在這一堂課也特別准備浴足與奉茶環節,讓慈幼向父母獻上最高的敬意。參與永平的慈幼同學全都是新生,沒有接觸過這樣的儀式。在彩排中,慈幼覺得很別扭,甚至抗拒為父母浴足。但,在師資的解釋與鼓勵下,慈幼們完成浴足與奉茶。當晚,慈幼也選了愛心「贈券」送給父母。父母可以憑券獲得子女幫忙做家務、陪伴、奉茶、浴足等。

慈幼同學黃冠新原本不想參與,但在志工的鼓勵下,他願意放下身段向母親浴足與奉茶,還在結束前與母親溫馨擁抱。

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卻感動了父母。無形中也給了永平人文學校志工莫大的鼓勵,應證做就對了的信念。

 

顏瑞城師兄與家長們分享自己放棄自己的工作,回老家照顧兩老的心路歷程。【攝影者:賴毅仁】 讓孩子們帶著裝有水的氣球,體驗父母懷胎的樣子。【攝影者:賴毅仁】 孩子們體驗懷孕仍要做家務的辛勞。【攝影者:賴毅仁】 永平的孩子們第一次為母親洗腳。【攝影者:賴毅仁】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