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2_志業中的大忙人 心中藏著一顆紅豆

Community: kdalorsetar
Branch: 吉打分會

從教職崗位退休後,投入志業體的施素雲,比以前更忙碌。
一周內固定有5場會議,活動高峰期手機更是早晚嚮不停,有時這秒剛掛電話,另一秒鈴聲又響起,間中還有「叮叮叮」躍然於屏幕的十幾條訊息,應接不暇,儼然像個接大單的生意人。
但她忙而不茫,事情看似千頭萬緒,但樁樁件件都處理得有條有序。
忙得充實歡喜,這是她嚮往的人生。
年輕時做家教,她發現教育有改變下一代的力量,於是決定投入杏壇,成為人類靈魂工程師。
36年的教職生涯,一顆丹心育桃林,隨著歲月的底色越深沉,她就越明瞭,生命的腳本需要從啟蒙時期就被引導。
因為純真的心靈,是孩子最初看世界的眼睛,如何保這些心靈在濁流中亭亭淨植,始終是她的懸念。
偶然機緣接觸靜思語,發現一句話的力量,她心頭一熱走入志業體,期待發掘更多智慧寶藏,成為孩子的引路人。
一邊以三吋粉筆畫春秋,一邊慈悲喜捨淨化人心,除了將知識傾囊相授,她也把誠正信實和孝善美德的種子,撒播在孩子心中。
期待種子抽芽生長,蔚然成林,並在他人的生命裡成為一道道的美麗風景。

◎ 往心的方向旅行
1999年月初中午時分,剛邁入新學年不久,在吉華H校執教的施素雲,正忙著處理手頭上的事務。正當她邁步走出辦公室門外時,迎面碰見了同事翁瑞燕,當時她剛好在忙著邀約同事到台灣慈濟參與《教師尋根之旅》的事宜,這時遇到了施素雲,旋即開口邀約。
喜歡旅遊的施素雲,每到年終都會出國走走,見識當地的風土人情。今年的計劃她還沒想法,在聽同事說這是趟學習之旅後,她心想反正也是出國旅行,於是當下就爽快地應了下來。
其時她對這個佛教團隊還毫無概念,只在資源教師圈略聽過引起不少共鳴的「靜思語」而已,什麼慈濟功德會、證嚴上人,她一概不懂。
帶著旅遊心情出門的她,卻沒曾想,這趟「旅行」,竟在她的人生地圖上,畫出了一條通往心靈故鄉的路線。

◎ 從「自信」看出她的不自信
志業巡禮和當志工一星期多下來,施素雲的心就像緩緩展開的花瓣,慢慢地從細微的待人接物中,窺見到慈濟的廣闊世界。
首先是熱情真誠的迎接和高度自律、系統化的辦事效率,接下來是抬頭俯首間在無聲說法的一梁一柱、一花一草,還有人人環抱著的大愛無疆界行善精神。
耳聽著柔聲細語,眼看著濟世利人的大版圖,施素雲覺得,這比她在其他國家旅行中所見過的風土人情,還要來得深刻。
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後,慈濟資助希望工程。距離地震事件剛過去兩個月,她隨團到場地考察時,發現周圍豎立著靜思語,仿佛在引領莘莘學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進。
「原來可以讓心沉澱的靜思語,是證嚴上人的智慧法語啊。。。。。。」她心裡讚歎道。
靜思語雖簡單易懂,但散發著巨大的能量,沁入心脾。當時她想,或許除了教學生古人流傳下來的金玉良言,也可以在課程中融合傾向現代生活教育的靜思語,相信也可以讓學生眾生受益。
行程接近尾聲時,她有幸見到了上人。一身淡灰色袈裟的上人,舉手投足間散發著莊重的氣質,令人肅然起敬。溫言細語的他,對著圍坐在旁的一行人殷殷叮嚀和打氣,每個字都具有穿透力,打在大家的心坎上。
當時上人都送給每個人一件見面禮,她拿到了一個精緻的小玻璃瓶,瓶裡裝著稻穗、兩顆相思豆和以白漆寫上「自信」兩個字的小小鵝卵石。她心中驀地泛起了熱浪,想到自己當臨教5年,入讀師訓3年,走了8年的路終於到達夢的起點,她比同齡人慢了幾年。
時間像文火,慢燉著她的焦慮和不自信,但她表面平淡若水,別人難於發現,沒想到那麼細小的字,卻一語擊中了她的心結。
起跑點雖慢了幾步,但她教書育人的初衷卻從沒停止,靠著這信念,用心準備教案、調整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日積月累的耕耘下終見成果,學生的課業漸漸有所進步。
由於表現優秀,她被推薦為華文科卓越老師,同時也被教育局賞識,在州課程發展司華文組被委任為首席培訓師,負責培訓華文師資和策劃出題考試。
努力受到了肯定,但對她而言也只是鮮花著錦,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老師猶如園丁,在教育的花園中灌溉幼苗,需要多一分心力。
「教師是良心工作,注重的不只是孩子的課業而已,還有他們的品行。看到他們上大學、步入職場、踏實工作,沒有誤入歧途,這對我來說已最好的回報。」
尋根之旅結束4個月後,2000年吉打慈濟兒童精進班成立,她成為了其中的推手之一。

◎ 忙得快樂 是靈魂的充電
佛法廣大無邊,有八萬四千種法門,門門行得通,只要因緣對了,都可受益。
慈濟宗門有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每個志業體都是對有緣人的召喚和指引。這也是上人打開方便門的悲心,隨緣度化及利益在苦海沉浮的眾生。
喜歡教書的施素雲,在因緣的牽引下走入人文志業體。
1999年土耳其發生規模7.4的強震,造成上萬人死亡,全球慈濟啟動募款送愛運動,剛參與慈濟的施素雲也隨著志工到街坊募款。第一次「拋頭露面」的她,面對人群時顯得忸忸怩怩,難於放下身段。
吉打聯絡處負責人劉秋安看到了她的窘迫,溫言解釋募款的是為了別人,不是自己,坦坦蕩蕩地與人結善緣,不必介意於別人的眼光。
她恍然被點醒,解開心中的無明,隨即調整心態,自然和善地向大眾遞出愛心箱勸募。
從迷到悟到底有多遠?原來只在一念之間。

認定慈濟菩薩道後,她於2011年決定受證。從小愛剪短髮的她,也破例留起了長髮。
「上人要求弟子形象整齊莊嚴,就如佛陀一樣,我們當然要做到。」
教師工作忙碌,志業體活動會議多,可謂蠟燭兩頭燒,但她卻從沒想要放棄,時間都是分秒必爭地在用。
因為熱愛,所以有源源不絕的能量,她的忙碌,在別人眼中是自討苦吃,但只有她自己才知道,投入付出後所得到的的歡喜,是靈魂的充電。
所謂百年樹人,除了以知識的力量改變下一代,維護中華民族的根,也是在培育一群有品德修養、具備社會良知的孩子。看見孩子從人文教育中受益,社會又多了好人,這比她栽培社會精英還要來得更高興。
有人說,教師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看到孩子長大後走在正道,這就是施素雲的幸福。

◎ 心中有個教職夢
施素雲生長在大家庭,有8個兄弟姊妹,她排行第二。媽媽是家庭主婦,爸爸從事漁業,一家10口住在吉打雙弄港口。爸爸收入不穩定,媽媽為了幫補家用,偶爾做糕點賣,乖巧的她就幫媽媽打下手。
完成中學課程後,她到城內堂哥家寄居,和朋友一起到學院學習簿記。後來朋友放棄,她面臨交通不便的問題,於是輾轉考慮後,決定先回鄉安頓,邊教補習邊思考未來。
20歲時,雙溪拉蘭華小剛好需要臨教,她於是前往補位。第一次站在講堂上諄諄教導,陪伴學生將智慧的磚塊疊起,建立知識堡壘,讓她有種身為人師的榮耀和使命感,她驀然發現自己原來喜歡教書。心中的教師魂被喚醒,本來對未來有點茫然的她,思緒愈加清明,她確定了自己想走的人生方向。
這之後她一邊申請入讀師範學院,一邊當臨教。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5年之後她申請獲批,得以入讀。3年後畢業,她被教育局安排在吉華H校執教。
教職夢,終於實現,這一刻她懷著無限的憧憬,滿心歡喜地奔向這跑道。

◎ 用靜思語灌溉善幼苗
她主科教導華文,契合心中的熱愛,她認為語言是民族的靈魂,承載了世代的習俗文化、歷史祖訓,是民族間情感的維繫和歸屬感。
「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相傳到現在,全靠世代炎黃子孫不忘根的緣故,如果我們沒這個保護華教的意識,淵源流長的文化就會漸漸流失,民族也會失去了特色。」
不忘根才能不忘本,因此,她在教學上隨機應變,靈活變通,並深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啟動學習動機比填鴨式灌輸更有成效。她還常常跟孩子打趣交代,以後他們長大在外深造了,碰見她的時候可別用英文來交談。
接觸人文教育後,她猶如發現了智慧寶藏,覺得靜思語妙不可言,在簡單易懂的字面下,深藏了證嚴上人的生活智慧和體悟。她偶爾隨意翻閱,一句靜思語躍然映入眼簾,碰巧對應到心境,閉塞的思維頓時被打開,感覺前方的視野瞬間也變得寬闊了。
靜思語充滿積極的力量,它體現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對應於年齡各階層,引人深思之餘也非常適於啟發心智。
有感於靜思語的影響力,施素雲在教課時總會藉機逗教,隨口一句:「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生氣是短暫的發瘋」、「人有無限可能」,「命好不如習慣好」,期望字字句句打入孩子的心靈,來日若面臨不同人生境界時,靜思語可作為他前進的力量。
諄諄教誨,恩威並施,她說教的身影不知不覺深深地烙印在孩子腦海中。
2016年她榮休,已畢業在外的孩子們特地花了心思為她製作紀念冊,感恩她當年語重心長的叮嚀,這些都化成了養分,滋養他們的生命。
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教師的影子,施素雲心中感到寬慰,老師的話,孩子都記在心中。
從教職業退下,她轉身全心投入人文志業體,把慈濟志業當事業來做,一人攬了多個崗位,日子竟過得比以前上班時還要忙碌。
亞羅士打副負責人、人文學校校長、人文真善美顧問、教育志業關懷人、靜思人文讀書會統籌和活動協調人。。。等等,幾乎大小事情都關乎到她。
縱是忙得應接不暇,忙得暈頭轉向,但她清楚這就是自己的使命所求,所以一切都甘願做甘願受,甚至還想要做到最後一口氣。

◎ 想師豆 最相思

今生除了父母恩,她最感念師恩。
身為老師,必須秉持「傳導、授業、解惑」的育人精神,這理念與慈濟與有上人的「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導之以正」對應,讓她感受到生命教育的宏觀價值,也因此被這理念感動和點燃心中深層的熱忱,在事業和志業上做得踏實又信心滿滿。
也許是前世的因緣,今生來當靜思弟子,才能在菩薩道上走得堅定和義無反顧。
別看她平時性格爽快,若剛好有一句話觸動想師情,她瞬間就會熱淚盈滿眼眶。
上人是藏在她心中的紅豆。
有人說,每個人來到這世界都有特殊的使命,只是有的人發現得早,有的人發現得晚,有的人一生也沒發現。若想要找到人生使命,一是去發現,而是去創造,施素雲屬於兩者。
43歲走入慈濟,24年來越做越歡喜,67歲退休後把志業當終身職業。
年近七十該從心所欲,她感恩上天厚待,還有健康的身體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
今生世間走一回,能奉獻自己的良能報三恩,這樣的人生,對她來說,最幸福。

撰文者:李佩芯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