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1_第二屆靜思語教學初階培訓課程2

Community: mybp
Branch: 馬來西亞分會

文/余秀娟(慈岸)

今天是靜思語教學的第二堂課,講師們會分享,靜思語教學的精神與特色,還有五段式裡面的體驗活動、省思、靜思的設計模式。各小組也要呈現所選主題,靜思語,故事和教學目標。來自台灣和本地老師給予講評,讓團隊從錯誤中調整,從肯定中增加信心。

靜思語教學的精神與特色
李桔琅(慈薰)師姊是退休特殊教育老師,在1997年,因參加慈濟教師尋根團而接觸了『兒童精進班』,感慨當時追求分數的教育制度,發願回到新山帶動慈濟教育志業,目前為新山合心教育幹事。

桔琅師姊為大家分享靜思語教學的精神與特色。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設計課程,老師只是引導者,學生則必須自主思考,發揮潛能,形成一個有趣,多元學習的模式。

靜思語可以有4種教學方法:
主題式教學-配合學校活動
融入式教學-融入各科目教學
五段式教學-靜思語教學
隨機教學-隨時隨境隨地的觀機逗教

以上任何一種教學,只要老師將靜思語熟記內化,遇到任何狀況,都可以融入任何的教學當中。因為靜思語教學的意義,就是實踐和應用,所以要熟記靜思語的方法,就是不斷的“教”“學”相長。

桔琅師姊也略舉普天三無的靜思語-知道靜思語的出處,能夠更加強我們的記憶和思考,加上闡述了幾個與學生互動的真實故事,讓大家更明白靜思語的應用和產生的影響,為孩子種下感恩、尊重、生命、愛的善種子。

靜思語教學的課程設計—體驗活動+結語
梁偉雄(惟皓)是在職數據分析師,因為靜思語而改變了自己,對親子教育的觀念,家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如果能讓父母找到對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就能家家幸福和樂。因此從2014年開始,他就承擔起大山腳教育功能幹事至今。

今天,偉雄師兄要跟大家分享如何設計體驗活動和結語,體驗活動主要是引起學員的學習動機,讓教學更生動有趣,可以透過真實或虛擬的情境,以境示教的方式,讓學生親身感受,體悟事件背後的意義。是靜思語五段式教學的第一段,佔用時間不超過教學時數的三分一。

而體驗活動在設計時,要緊扣所選的靜思語,從靜思語中截取重點字句作為軸心來設計活動。比如靜思語『我們要克服困難,不要被困難克服』,重點字就是『克服困難』。每一項活動設計,也要考量對象的年齡層,有很多種方式,靜態的如線上遊戲,桌遊、謎語等,動態的包含角色扮演、動態遊戲、美術、音樂律動等。

靜思語的教學目標,是要改變原因,而不是改變結果。比如孩子受到處罰,我們要發現原來孩子缺乏自信,缺乏關愛,目標就要鎖定建立孩子的信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理解。

偉雄師兄也列舉了幾個體驗活動的設計,經過分析,讓大家從中更明白設計概念。另外,在寫活動的結語時,要從觀察,感受,反思的點和改變的方式去撰寫。

例如:我們知道什麼是好話什麼是壞話(觀察),好話能使人歡喜(感受),壞話讓人傷心,難過(反思),所以說話前要三思,要口吐蓮花,不吐毒蛇(改變)

靜思語五段式教學設計:省思&靜思+結語
楊蘊美(慈操)師姊是中學退休老師,在2015年,因 “大愛讓校園亮起來“跟著團隊走入各源流中小學,帶動靜思語教學和環保,覺得除了目前承擔的真善美功能,自己還可以多一點時間加入靜思語教學行列。

她也成為今天站在台前,靜思語五段式教學初階班講師。

經過蘊美師姊的分析,才知道,故事的省思有一定的操作規則,遵循有有,有無,和無無的標準作業,從故事精髓,依據靜思語和教學目標擬出省思的問題。“有有“的意思,即與故事相關,有標準答案,”有無“即與故事相關,無標準答案,”無無“則與故事不相關,無標準答案。

靜思的部分,主講人可針對當天主題目標做生活體驗或人生經驗分享,主要引起共鳴,帶動學員們反饋。

省思是從故事中去推理,討論,濾清價值觀。靜思則是心靈啟迪的鑰匙,將道德意識深層內化,從別人的經驗中,看到真實可行的目標,成為實踐的動力。靜思後的結語,要契合靜思語意涵,以達到教學目標。

從錯誤中調整,從肯定中增加信心
今天,各小組一一呈現教案,包括故事選擇、主題、靜思語、教學目標。經過本地和台灣資深老師的講評,大部分只需要稍微的更改,只有峇株吧轄團隊的不抽煙,不吸毒教案,需要重新編寫,因為之前所選的不是故事性視頻,而是教條式的講座型視頻,有違以學員為中心的教學導向。針對這一點,團隊沒有氣餒,從中吸取經驗,馬上抓緊時間,在下午時段,選了成功戒菸的一則真實故事視頻,得到講評老師-賴盈盈的認可,在盈盈師姊的陪伴下,成功修改靜思語和教學目標,接下來,才能繼續做省思,靜思的段落,以便兩天後呈現。

從點評中,讓大隊見識了講師團隊的洞察力和精準的講評,直擊問題核心,讓學員濾清問題本質,調整思考模式,完成一個更有素質的教案。經此,幾位組員深深體會,要完成一份教案真的不簡單,將來拿到每一份教案,都要珍惜,好好內化再應用出來。

學員也有反應課程內容還沒消化就要做作業,感覺時間非常緊張。但是有團隊互補,有愛心隊輔陪伴,有資深的講師指導,大家在緊湊的時間裡,還是一一的完成每一個段落。

雖然,在呈現教案過程中,大山腳團隊因兩台電腦頻頻出現問題,在呈現教案結束後,才發現沒有開啟麥克風,耽誤了大隊的時間,但是大家都善解包容,並檢討讓各團隊在下次的演示前,先做測試。

後記:
為了這次培訓課程,功能組從7月開始,就開了不下8次的會議,包括功能組會議,講師會議,講師彩排,隊輔會議,叮嚀會議。。。。15名的講師團非常認真,點評也非常到位。王鈺媄師姊第一次承擔隊輔功能,卻盡心盡力,每每在會議上,都能聽到她一再確認自己收到的訊息,好完整傳達給小隊輔。有些組員沒有隊輔,她就協助找其他志工跨區協助,對每個小隊輔關懷備至,一再的叮嚀和提醒。真如慈薰師姊所說的,有顆“媽媽心”,但卻是愛每一個人的“媽媽心”,這無疑是慈濟教育志工不可或缺的本質。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