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0月07日】夢中果相 勝妙之事

Community:
Branch:

「如來出現於世為一大事因緣,闡揚大法化諸眾生入見道法,出離生死令得無量義利安樂,得生世輕安自在,是為眾生之師範。」

要用心體會,聽清楚。「如來出現於世」,就是「為一大事因緣」。大家應該常常聽,師父說這樣的話,佛陀來人間只是為一大事因緣。這個一大事因緣是多麼重要啊!不只是佛的一大事因緣,我們人人都是同樣,有一大事因緣來。佛陀的一大事因緣,是為弘揚大法而來,是為芸芸眾生而來,而我們凡夫的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呢?是由不得自己。過去生中,所造作的因、緣、果、報,這麼多事情這樣攪在一起,所以由不得自己,六道中不知道要去哪一道?就因緣牽引著他去了,或是來人間,或是享受福報,或是來人間受諸苦難,這是由不得自己的一大事。佛陀就不是這樣,佛陀是無央數劫,生生世世發大願,這樣來。我們若記得〈化城喻品〉,就很清楚明瞭。大通智勝佛的時代,時間,為我們說很清楚;空間,也為我們說明得很多。

時間,是塵點劫,無法去計算。空間,就說十六王子,十六王子是人與人之間,他們有這個因緣接觸佛法,他們聽聞的是《法華經》,能夠有根機接受。不只是接受,還能夠在大通智勝佛入靜室了,十六沙彌承擔起了責任,講說《法華經》。這個覆講《法華經》,和十六王子有緣的,就由各人帶開。這一群聽法眾,就已經結上了法華的緣。空間在哪裡?這十六王子各各分佈在不同的國度、世界,去度眾生,去圓這樣的緣,去生生世世教導,這法華未了之緣。這空間是這麼的大,而我們呢?也是啊!我們也是在大通智勝佛那時候,十六王子的道場,那時候十六王子之一,我們現在的釋迦佛,和他有緣啊!人家他們是已經從那個時代,發大心願,就這樣生生世世這一大事因緣,不斷在人間,要布善種子、教化眾生,一直到緣成熟,他成佛了,為眾生授記,圓一個緣,一大事因緣。

這就是我們眾生與佛有緣,長久的時間這樣不斷累積。我們凡夫就是凡夫,我們聽法不用心,法千萬分中,我們所結到的只是聽法眾的緣。只是聽,「有聽嗎?」「有啦、有啦,有聽啦。」「了解嗎?」「了解啦、了解啦!」這種不經意,聽一下就過去了,這「有漏法」。常常說「用菜籃在提水」,法永遠都沒有裝住,我們全部是漏的。我們這樣生生世世,時間也是這麼久啊!我們起起沉沉,就是這樣,六道中還是在輪迴,我們還是不斷、不斷造作業力。

佛陀為眾生也耐心、愛心,對眾生還是要信心,所以還是發願,生生世世不斷發願。這願力,有心、有願,就有力,所以信心、毅力、勇氣。佛陀就是這樣,隨著眾生來來回回,才說「如來」,如來就是乘如是法,乘如是緣,這樣而來人間,所以叫做如來;乘如是法、如是因、如是緣而來人間,出現在世間。所以,為了什麼?一大事因緣。已經這麼長久的時間,現在已經在娑婆世界成佛了,這是一大事因緣,要來圓這番的緣。所以在這個時間,就是闡揚大法。「闡揚大法化諸眾生,」入佛見道法。入佛見的道法──佛知、佛見,給他這條路去走。

看看這次,大陸有二十六個省,將近八百人來到臺灣,聽到人人分享心得,每個人所分享,都是讓人很感動的。有一位,她已經八十歲了,她,那個精進讓人很感動,她說,她從一九八九年開始,有朋友送她一本《靜思語》,從那本《靜思語》,她就這樣很投入,字字句句都入她的心。她就是有一個心願:如何能入慈濟的行列來?卻是這樣經過,到現在已經進來慈濟了。她二0一三年,來受證,然後開始聽《法華經》,從這樣每天每天都在聽,薰法香。她說,她坐計程車,每天早上哦!都一大早坐計程車來聽經。她說,她要發心、要立願,她說她八十歲了,現在才承擔起,協力(組)長,她說承擔起協力(組)長,她對法更要再認真,她要帶人,她要發心。所以她不怕她年紀大,她的精神力量還很好,所以在帶人很有方法。這次來臺灣,就是專心投入,精進,要來吸收法的能量,她很用心。雖然是很累,卻是她提起她的精神、毅力。她說,有年齡了,雖然會累,但是她也要有願。有心、有願、有力,要信心、毅力、勇氣。那一天他們是,從花蓮(靜思堂)用走的回來,走十一公里的路,她說想到師父,她就向前走;若累了,要坐下去,要倒下去時,她就又想到師父,就趕緊起來,開始再精進。

走路十一公里,覺得也會累。又聽到常住師父告訴他們:「快來不及了,要用跑的。」開始她也是用跑的,真的跟大家用跑的回來,還來得及聽經!這就是精進、毅力、勇氣,她愛,就是有愛、有願、有力,她修養要從自己開始,將聽來的話聽入心,從語言表達出她的行動,這就是學佛的精神。她說,已經認識慈濟二十多年了,但是無法接近到,一直到二0一0年,才真正接觸到慈濟人,所以從那時候開始,就鍥而不捨一直接近慈濟,就見習、就培訓,所以二0一三年她就受證了。這就是她進來慈濟的因緣,從那年薰法香到這時候,她沒有停歇。我聽到每天坐計程車來聽法,下來我就問她:「妳一天計程車錢要用多少?」她說:「四十多元。」問她:「每天都要用那麼多錢,坐計程車啊?」她說:「沒關係,這是我的孩子為我護法。」

她說,她跟她的孩子說:「你工作這麼辛苦,讓我每天搭計程車,這樣我不忍心。」孩子就告訴她:「只要媽媽您身體健康,只要您做您歡喜要做的事情,這樣我也安心了。」就這樣告訴我。我說:「妳很有福,因為妳有智慧,八十歲了,精神很清楚,講話條條有理。」所以她承擔起協力組的組長,對組員很負責。不是只有牽他們來做好事,她還要負責聽法、去傳法,這種的精神讓我很感動。像這樣,這才是真正人生的一大事。我們既來人間,過去我們可能懵懵懂懂,這樣過去,卻是現在我們清楚了,有一條路我們自己在走了,我們也要再帶人走對的路,從小路也慢慢要將他接引,走入大條的菩提大直道。若能這樣,我們現在也是在種一大事的因,發這樣的心,立這樣的願。她說:「有心,只要有心就有力;信心、毅力、勇氣。」

這就是我們要一念心一轉,我們帶著無量數的無明大事來,這種由不得自己的因果來。我們不如將這個身是載道器,我們應該聽到法,我們要接受大法,能夠入人群,這一大事的因緣。佛陀做得到,當然我們也這樣開始,也要做得到。十六王子的時代,有這個大事的因緣延續到現在,而我們凡夫從現在這個時代,我們也來立一個一大事的因緣,一直延續到未來。有心、有願、有力,應該我們要這樣做。

所以我們弘揚大法,「化諸眾生入見道法」,我們要將這些眾生,也同樣將他們帶進來。佛陀已經在帶我們了,我們也接受佛陀所帶領,雖然我們現在,還是眾生凡夫之一,我們乘著這個大法,同樣要入佛知、入佛見,入佛見所走的路,我們也在走這條路。這個法,我們期待慢慢向入佛道,出離由不得自己的生死。「出離生死,令得無量義利安樂」,我們出離了生死,慢慢我們接近很多的法。佛陀要講《法華經》之前,先講《無量義經》,《無量義經》無不都是菩薩法,無不都是要入人群,去利益一切眾生。這就是我們要好好進來,入佛的知見道法,我們才有辦法出離生死。我們現在開始,從《無量義經》安樂、利益眾生,拔除眾生的苦難,讓眾生平安、快樂,這是我們現在,也是做得到的事情。只要你發心,沒有做不到的。

所以,「得生世輕安自在」。希望人人都能得到,生生世世輕安自在,「是為眾生之師範」。我們若和這些眾生結好緣,就像佛陀,是我們生生世世的導師。他從十六王子的時代,就為我們布善種子了,雖然我們這粒種子很微弱,被我們的無明煩惱,將我們種子埋得很深,不過我們一番一次,生生世世用心,我們要一番一次,將無明煩惱去除,希望這粒種子,趕緊減一分的煩惱,浮現一分菩提種子出來。這條路已經鋪在人間了,人人循著這個道理去走,這條路我們一直接下去鋪下去,生生世世,和我們現在有緣,有跟他結到的好緣,他將來也會跟你走。現在跟你走,來生來世還是同樣跟你走,這叫做生生世世輕安自在。

不是我們自己輕安自在而已,我們也希望人人在今生此世,拔離掉了他的苦難,生生世世我們都很輕安自在,來結這分法親的緣。這個法親的緣,我們引導他,這叫做「師範」,這就是我們做人的模範,我們能夠接引他。你要接引他就要做他的模範,希望我們大家能夠體會這段,要了解。

看看他們,這次菩薩回來了,他們很用心,人人都發大心,他們要傳法脈、要弘揚慈濟的宗門,這就是他們人人發心。臺灣這麼多的菩薩,來和他們分享,在生活中來和他們作伴,這都是結一個好緣,生生世世的好緣,典範,彼此做典範,「三人行有我師焉」。我們都要做他的善知識,所以這樣互相鼓勵走過來。這條道,這條路,有這個道的方向,有路,這樣我們不斷地鋪過去,所以「六度萬行」,我們結果就到佛的境界。

我們「應如是法來,乘真如之道,修因行來果」。

應如是法來
乘真如之道
修因行來果
即成等正覺
故名為如來
是真如法身
乘佛知見道故
而來三界垂化

我們要不斷身體力行,修「六度萬行」的因,累積起來就是到結果,那就是「成等正覺,故名為如來」。這就是如來,乘如是法,這個因,這樣一直不斷,生生世世走過來的果報,那就是「成等正覺」。雖然我們名稱說在度眾生,我們發心在幫助眾生,其實我們是在學,在眾生群中體會到煩惱無明。我們體會到煩惱無明,我們能夠去除煩惱無明,就是修智慧,眾生中布下了福的種子,那就是修福。福和慧雙具,那就是「成等正覺」,這叫做「如來」。

「是真如法身」。一直在說真如,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我們就要去除無明,才能夠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我們成等正覺叫做如來,那就是真如法身。如來就是真理,真如是眾生的本性。真理在如來藏中,如來藏就是藏在眾生的無明中,這是多面一體,只要我們將煩惱都去除了,回歸我們的真諦來,那就是真如法身,就是真理。所以,「乘佛知見道故」。我們就是從佛的知見,這條路為我們鋪過來,我們自這條道,我們循這條道,我們跟著它來鋪路。在聖者為「道」,凡夫就是「路」。我們隨著賢聖人這條道,我們來鋪這條路,鋪我們走得過,別人也好走過,所以叫做「乘佛知見道故,而來三界隨化」。我們就是要這樣,佛的道理我們了解了,將來換我們發願,也要到三界去度化眾生,現在是佛來度化,未來是換我們要去度化。佛陀開給我們的道,我們就自己要鋪這樣的路,希望大家會清楚。

前面的文,看:「眾生樂見,如慕賢聖,天諸童子,以為給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若人惡罵,口則閉塞。」

眾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說過了,這樣在講法,就是「眾生樂見」,看到你這樣在說法,以身作則,我們前面說,延續下來堅持這念心,在人群中說法、身體力行,所以大家就是「如慕賢聖」,很歡喜。所以童子,「天諸童子」也來親近,「為給使」,替我們服務,去付出。若能夠這樣,「刀杖不加,毒不能害」,因為我們在行好的事情,我們能夠寬心對待人,我們沒有惡口去回應人,所以自然我們就能夠很平安,不會和人起衝突等等,自然我們就能夠得到輕安自在。

所以能夠「遊行無畏,如師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若沒有和人結怨,到哪裡我們就很輕安自在;我們一生若沒有做惡事,對人人,我們完全就能夠做人的典範。即使有錯誤,回頭是岸,勇猛精進,也是一樣可以做人的典範。所以世間要解冤釋結,不要和人冤冤相報,這就要有寬大的心,這也是要聽經之後,我們的心才放得下、看得開。

接下來這段文再說:「若於夢中,但見妙事。見諸如來,坐師子座,諸比丘眾、圍繞說法。」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在這個地方就看到了,看到很多吉祥的事情!因為我們講經,說經、弘揚這部經,傳法脈、護宗門、弘揚佛法等等,這我們全都是在弘經。尤其是《法華經》,這個力量「果相先彰」。

說弘經之力
果相先彰
故於夢中
見種種妙事
並是未來後報之相

我們現在再下去的經文,能夠看到持經法的人有什麼樣的果相出來。所以,「夢中」,即使在夢中也能夠先知道,「見種種妙事,並是未來後報之相」。這樣大家應該了解,在夢中可能會看到很吉祥的,那個夢的境界。

在〈法師品〉我們已經有聽到,說過了。因為佛陀在〈法師品〉鼓勵人人重視這部經,要持這部經,所以在〈法師品〉裡面有入「如來室者」,就是「一切眾生中是大慈悲心是」。

<法師品>
說弘經之法:
如來室者
一切眾生中是
大慈悲心是
如來衣者
柔和忍辱心是
如來座者
一切法空是

如來室就是在眾生的裡面,在大慈悲的裡面,這就是大慈悲室。「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這就是柔和忍辱衣。「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所以若要問,什麼叫做「如來室」?在一切眾生,眾生當中就是如來室,所以大家要入人群去;入人群就是在一切眾生中,就是如來室。你要入如來室,是因為你的大慈悲心,我們抱著大慈悲心入眾生群中去,這叫做「如來室」。所以才常常告訴大家,感恩哦!我們能夠在眾生群中付出,不只是無所求,你還要再說感恩,因為眾生群就是如來室。我們要在眾生群中培養我們的慈悲心,所以這叫做「如來室」。大慈悲為室,而如來室就是在眾生群中。

所以,「如來衣者」就是「柔和忍辱心」。看大家這麼的柔和,我們已經有穿著,我們的「柔和忍辱衣」,所以「柔和忍辱心」就是「柔和忍辱衣」,就是如來衣。我們穿起了如來的衣服,那就是柔和忍辱那個心。「如來座」就是「一切法空」,所以,有為法我們要用無為法去解。以世間很多事情不盡人意,但是在我們很不盡人意之時,就想:一切皆空,但是空中妙有,這就是如來座。

所以,「若於夢中,但見妙事」。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善惡之境
唯心所現
以修善故心無惡想
若感夢時
其相亦善
但見佛法勝妙之事
其事云何
即夢中說法果相
蓋至觀行相應時
始有之
謂勝妙之事

這在夢中看到妙事,我們能夠清楚理解我們在夢中所看到的。有時候我們的夢多數都是惡夢的境,很害怕,要能夠得到很美的夢實在是很難!常常聽到慈濟人說:「我夢,我在很害怕的時候,或者是很迷惑的時候,或者是……等等,就夢見師父。」也覺得很有緣。若夢見師父之後,他們未來所會經過的境界,去碰到了,所以他們就有心得,有心得,拿出來分享,很多人,總是夢到這個境界,印證在他什麼時候,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心得,如何的付出,經歷過一段時間,他有這樣的心得。

所以,有時候,我們的心境複雜,夢顯現出來很複雜、惡的,這種是我們的心境,若一直在驚惶、驚惶,憂慮、掛礙,夢到的境界,都是差不多很惡的境界,不如意的境界。我們若常常心在好的方向,你們就會常常去夢到的,真的是我們想要做的方向,已經慢慢浮現出來。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所以,「唯心所現」,這個夢是心所現的。所以,「以修善故,心無惡想」。我們的心就要沒有惡的性,自然我們的夢境會比較順,會常常夢到師父,都是證明他們的心有在想師父。或者是師父要做的事情,他們有在投入;做師父想要做,愛師父想要愛,他們就會這樣,會去夢到。總是這個夢,是隨著我們的「想」,我們的「想」映在心裡。

所以,「若感夢時,其相亦善」。你的心若善,累積來這個夢就是善。「但見佛法勝妙之事。其事云何,即夢中說法」。到底夢什麼事情呢?就是夢到夢中在說法的果相。這樣的夢常常也有啊!因為整天都在想,這段經文是什麼(意思)?所以常常夢到經文歷歷,就是這樣,這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蓋至觀行相應」。你心這樣想,這樣在觀,我們的行動也這樣,所以因為這樣互相相應,才有這樣夢中說法的境界。就是聖妙之事,這也是好事。

所以,「見諸如來,坐師子座,諸比丘眾、圍繞說法」,意思就是「初夢信位」。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初夢信位
心存佛國
勝境冥想
見佛及眾
又聞說法
此是暫得如是
非為聖證

我們有十信位,初夢這個信位。所以,「心存佛國」,這種就是「勝境冥想,見佛及眾」。我們若一直覺得:我要和佛在一起,我要跟隨在佛的身邊,我要在善知識的周圍。我們若這樣常常想,自然所見到的境界,好像就是這樣。「又聞說法」,不只是和佛的境界這樣在一起,又好像在聽法。所以,「此是暫得如是」。這是夢,夢境,是短暫的,不是真的,我們已經證到聖果了,不是哦!不要說:「我夢到這樣的境,我就已經是有所得。」這個地方要警惕我們:這是幻化,只是你白天是這樣一直想,都是想好的,所以總是比想壞的較好!我們不要執著,心不要執著。

所以,「又見龍神、阿修羅等,數如恒沙,恭敬合掌,自見其身,而為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不只是在那個場面,聽到佛在說法而已,又再夢到我們在為人說法,好像夢到、見到龍神、阿修羅,哇!很多很多,這樣在對我們恭敬合掌。在那個地方也對我們在恭敬,這就是「自見其身,而為說法」,大家在恭敬我們,我們就像在那裡,在為人說法一樣。日有所思,就夜有所夢,所以不要執著。

不過,往這個方向想是對的,總是比做惡夢好多了。我們白天就有這樣的趣向,晚上有這樣的夢,用這樣的夢來代替惡夢,表示我們的善心代替惡心,這樣也是好的。所以「見己為眾」,說法那就是「此是夢入十信位」。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見己為眾而說諸法
此是夢入十信位

「十信」,這個「覺滅相」,就是「菩薩修行」,已經證到這個十信位了,「則能覺了,心中念念滅相」形態。這就是我們修行,這個信根要深,我們的信根若深,我們會信而行;我們有信,我們就要身體力行。我們在走的境界,就是從「信」而「行」,所以心心念念、步步分分寸寸,就是與信相契,這「則能覺了心中念念滅相」。因為我們信,我們就沒有執,有信無執,所以我們自然信深、行廣,這個行很廣。我們的後念起,前念要滅,這就是我們修「信」最重要。信法不要執,法是要讓我們走的,不是要讓我們站著,所以我們要向前走。

十信覺滅相者,謂菩薩修行,證此信位,則能覺了心中念念滅相分齊。

所以這「十信」很簡單讓大家知道,那就是: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願心,這叫做「十信位」。

十信者
信心、念心、
精進心、慧心、
定心、不退心、
護法心、回向心、
戒心、願心

我們是不是有這樣呢?我們有心心念念在這個法,信法的心嗎?我們既信法,我們有精進嗎?我們既精進,心,這雜念有去除嗎?慧心有呈現出來嗎?我們自己最了解。慧心呈現出來,表示我們的定心有了,我們自己有定心,就不退心;不退心,我們還能夠護法的心。不只是自作,我們還要再教人作,還要來擁護人人,令作。這種回向,不是只有我做,我還要普遍大家共同來做,回向到佛法的源頭,那就是要將佛法弘揚出去。我們時時要有戒心、願心,這就是我們要精進的。

所以,「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又再見到諸佛了,身相發光,這就是「夢十住」。十信之後就有十住了。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二夢十住
前雖見佛
未甚精明
今見佛相作紫金色
身輪應世

所以「前雖見佛,未甚精明」,還沒很精,還沒很明。所以,「今見佛相作紫金色」。又更近佛了,剛才是看到遠遠的佛,現在是很近,看出了他的身體金相,是紫色發光的相。

「放無量光,照於一切」。放出來的光是表示智慧,就是「意輪亦名記心輪」。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放光表智
即意輪亦名記心輪
謂佛說法
先以意輪
鑑知眾生根器利純
隨宜演說
無有差謬
見佛放光說法

這個「意」,就是在我們深心之中,我們的記憶常常在,聽經聽了之後常常記得,這也就是叫做「意輪」。所以,佛他「先以意輪」,先「鑑知眾生根器」,是利的根,或者是鈍的根呢?佛陀他就要隨機教化,「隨機演說,無有差謬」,不會錯誤了。所以佛陀就一直在隨機逗教,這大家都了解。所以,「見佛放光說法」,這是夢境所看到。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以淨妙音說方便教
口輪說法

所以,「以梵音聲,演說諸法」。「以淨妙音說方便教」。就這樣,聽到佛陀那清淨微妙的聲音,在為人說法,這就是「口輪說法」。我們學佛就是要這樣,我們要好好,不只要信,我們還要「住」,將心住在我們所相信,記憶不斷,我們的心意和這個記憶,就是要將法永遠住在心裡,不只是放著,我們聞法者、說法者、傳法者,法輪要讓它轉,在人群中。所以大家要記得,眾生中就是如來室;忍辱衣,如來衣是忍辱,我們要好好以身入人群中去付出,立定傳法弘揚的精神,這樣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