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0月01日】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Community:
Branch:

「此頌生法二忍:生忍,忍諸有情瞋罵捶打凌辱。法忍,忍受寒熱風雨、飢渴老病自然非情禍害。此二法能安然不動名忍辱地。」

用心來體會、了解。這段開始下去就是要再偈頌,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重要的法就是要再反覆。忍,是很重要。忍,有生忍、法忍這二忍。生忍就是「忍諸有情」,就是要忍,忍耐一切眾生。佛、菩薩就是要有這分忍,堪得忍這些剛強難調伏的眾生。佛、菩薩累生世都是為眾生,來來回回,教育眾生,就是不忍心放棄。但是眾生剛強,就是難調伏,要怎麼辦?還是要有慈悲、忍耐;既是慈悲,總是就是要忍耐,不肯放棄他。就像世間的父母一樣,孩子再怎麼壞,做父母的還是同樣無限的盼望,盼望孩子會變好,盼望孩子會乖,盼望孩子會成器。父母心就是諸佛菩薩心,所以說要「忍」。

慈悲就具足了這個忍,要忍耐這些眾生剛強難調伏,所以這叫做「生忍」,面對著眾生,眾生所造作的一切。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你若是要持《法華經》,要將《法華經》弘揚在後世,這個精神,必定要練就這樣的功夫,不論是眾生如何的對待,「瞋罵捶打淩辱」這種的事情發生,還是一樣鍥而不捨,絕對要再繼續。這些剛強,這性質這麼的兇劣,菩薩、諸佛還是能堪得忍,同樣發揮慈悲心,用智慧力,要如何將這些剛強難調伏的眾生轉瞋為柔?這就是希望能夠這樣,將他轉變過來,轉兇惡為善良,這就是諸佛菩薩所要去用的大功夫。

所以,這就叫做「生忍」,要堪得忍耐。世間,是百百千千萬萬種的眾生,就是可能只是一個因緣吧?所以常常說,要相信因緣果報,要不然,也沒有結冤,也沒有結怨,為什麼聽到名字、看到人,或者是聽到人家在讚歎,就有人起心動念,心,他就堪忍不了人家在讚歎,也堪忍不了好事大家做;既不肯投入,卻是用很多方法,來破壞、來誹謗,這到底是為什麼?怎麼想都不通!只好我們就將它想成:唉呀,因緣果報啦!

佛陀面對著提婆達多,還是一樣無奈,也是用因緣果報來向弟子解釋。而且提婆達多還是得佛授記。可見那種寬容的心,那是叫做忍,「生忍」,眾生如何剛強,都是堪得忍耐。 

再來就是「法忍」。法,那就是「忍受寒熱、風雨,飢渴、老病,自然非情禍害」,這就是要堪得忍耐。這是大自然的境界,不論是寒風雪凍,或者是很悶熱燠逼都得堪得忍。看看,人間菩薩,哪一個地方,哪一個國家,有災難了,不論那個國家是寒風雪凍,還是一樣,冬令救濟了,趕緊準備很溫暖的東西,很豐富的物資,讓他穿得暖,讓他吃得飽,讓他有營養等等,都要準備得很妥當。不論是多遠,千山萬水,他們也是這樣翻過山,很難走的路,也是這樣經過了山路,很危險。

前幾個月前(二0一七年),才看到剛從海地回來,才去發放之後,那裡的颱風,就是氣旋,造成海地的大災難。慈濟人還是趕緊準備去救災。哇,那路很不好,他們用大卡車運載這些物資,很危險,尤其是那些車,都很不好的車,車輪到半路破掉了,這麼大輛的貨車,在那個山坡走,山坡、山崖;山,一邊是山,一邊是懸崖,又是在爬坡的當中,土地上沒有柏油路,很難走的路。車(輪)破在那裡,這要怎麼辦啊?

還有,同樣一條路在走,也有在半路衝出了搶徒,要出來搶,司機趕緊將車的後車廂,東西趕緊將它落下來,讓它部分落下來了,這些搶匪,他看到東西掉落在地上,這樣,他們就可以顧著去搶東西,車就離開了。所以,車是一段路程,要運這些東西,路程,不論大自然的環境如何不好,那個地方的氣候是怎麼樣,很熱,衛生不好、氣候熱,路不好走,很危險,同樣也不受到,這個大自然的環境;那些人生的貧窮,貧而起盜心,因為窮,不搶沒得吃,這樣的環境,他們也是這樣在走,進行。

回來在說,我就說:「將來那個地方還要再去嗎?」我就這樣問。回答我的,思晟就這樣回答我:「那些人是很苦,若想到那些人,不去也不忍心。」看,這就是菩薩,這就是佛心。佛心為己心,有了佛心,有了菩薩行,他就要忍,要堪忍,不論是眾生剛強,或者是氣候,大自然的環境的惡劣,他們就是佛心,就是菩薩的志願,這樣還是忍下,要走,因為心中有佛、有法,他們就是要堪忍寒熱、風雨、飢渴、老病,這叫做「法忍」。其實走這條路是很辛苦。我們人間也是要這樣,發菩薩心,即使有病、有苦,不忍眾生比我們更苦,還是一樣要走;寒風雪凍也要出去,多麼熱也要去。看看我們的菩薩群中,也有身體不好,也有身染重病,已經知道自己有癌症,什麼症狀都有的,就像這樣,他的菩薩心也不退,同樣「身嬰重病」,同樣也是要做那艘船的舵手,駕駛人。自己,不論這艘船怎麼樣,還是要將人,自己若走得到,也是同樣,人也同樣載到目的地。這種大船師身嬰重病,同樣也要駕駛這艘船到彼岸去,這就是用忍。

這幾天(二0一七年),一些菩薩在北部,因為大雨而損了不少人的家園,泥土淹進房子裡,要打掃很困難。這群的大菩薩,把握這種精進的大道場,他們為法,心,這個心,心中有法,存著佛心,存著菩薩的志願,他們運用這個法,就是這樣走入這個精進的道場,將苦難眾生的環境,當成了精進的道場,這樣去為它清啊、除啊、掃啊。尤其是有的家庭,就像有一位,七十多歲而已,才七十二歲,卻是這個人,慈濟菩薩已經陪伴幾年了,要轉他的脾氣很不簡單。生活單獨一個人,行動不方便,脾氣很不好,很孤僻,有妻子、有孩子,不要和他在一起,離開了。

在這樣的環境,慈濟人進去,哇,很臭,他們帶起了N95的口罩,不堪接近,那是很臭,透過了那口罩還是臭。但是「既來之,則安之」,這就是要打掃,一大群人就是為他打掃、清掃。那種的囤積已久,吃什麼丟什麼,整個裡面就這樣,囤積到真的垃圾堆,在外面還有一大堆,囤積如山。就像這樣,大家打掃,在打掃實在是很不堪忍耐,我們「真善美」,靠近我們的菩薩就問,王居士他就回答:「既然我們發心要來,甘願來,我們就要克服,自己克服來適應,將心比心,這個環境是要如何住呢?」就是用這樣的心態,將心比心,既來之,心就要安下來,就要忍,忍著這種的環境,要忍,要趕緊為他清掃好,群策群力,這一大群人趕緊來為他清掃好,不只是清掃好,裡面清出去,一堆好像小山丘一樣。

還為這個人,比他年紀大,還為他洗澡。洗好,我們的委員,也是比他年紀大,就慢慢地勸他,溫柔地勸他,勸他說:「你自己一個人住在這裡,沒人可照顧,你再不用多久也是這樣的環境,不能住啦,和你說,你就去養老院,我替你聯絡了,是不是等一下,社會局的人,和你講,你就要答應。」就像老媽媽對一個老兒子一樣,這樣溫柔體貼,這樣慢慢地懇求他,終於看到他點頭了,這就是一番的回報,回報給慈濟人說:「這麼久你們照顧我,你們這樣關心我。」他這個點頭,慈濟人已經很滿足了,這個地方也已經將它清掃好了,也讓他準備可以去住養老院。就像這樣,你想,難道不是「生忍」,這個眾生這麼剛強,唯有菩薩堪忍,已經幾年的時間,送東西等等,讓他能活下去。就是脾氣很不好,怎麼樣都勸不來。因為這次,他們大家已經群策群力,幾十個人,這樣,他也知道這個環境不能住了,終於答應要去養老院,這是一個給慈濟人最大的回報。

看看,這就要堪得忍耐,這種的眾生,要耐心去和他磨,這個因緣、環境,所以完成了菩薩的精進,這個道場等於是圓了一分的緣。

又再「法忍」,剛才提起,不論是海地,我們已經幫助已經幾年了,那個地方的眾生,還是一樣貧窮、剛強全都有,不過還沒有放棄他但,來來回回還在那個地方,慈濟人在那裡是長期的。所以這種「法忍」,很期待,因為不忍心放棄那個地方,是真正看到他們無法生活下去,就是憑著這分的慈憫心,這個法,他們願意這樣在幾年的時間內,六七十次來來回回,這實在很不簡單。所以,儘管是風雨等等,或者是自己身體有病痛,也是要忍耐啊,一口氣還在,總是身體還能動,儘量利用這個身體──載道器,多做一天,就是多得一天;多付出一分,那是多結一分的善緣、福緣。所以堪得忍,利用這個身體,這就是很珍惜身體,不是空空過日子哦!

所以,在「自然非情禍害」。除了有情,我們和這些眾生,有情的人,就是剛強的眾生我們要忍耐;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也都要忍耐,堪得受這個苦。就像他們好幾位,在那裡被玻璃割傷了、擦傷了,釘子刺傷了,也是幸好有人醫會陪在身邊,趕緊藥為他擦一擦,幫他塗一下,再繼續做,一直到了趕緊去,打一個破傷風(疫苗)。同樣也要再做,這樣對嗎?我也是不安心,也是再叮嚀,還是要再去醫院,要再做一個,較徹底的預防、檢查。這就是現在這個時間裡,一直很擔心。這種大自然的境界,就像我們現在已經就是濁世,氣象極端,很不正常,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情不知道。所以這個人間,在這個大自然境界中,還是一樣,就是要知道法,要堪得忍耐。

所以,要如何讓這個五濁惡世,又能讓它順調,那個循環能夠回過來調和,四大調和,唯有一項,就是人心淨化。所以需要知道法,這樣很忍得「生忍」、「法忍」,要堪忍,淨化人心,使人人能夠了解道理。心淨化,大家安分守己,生活在規則中,這樣才能夠慢慢大自然,四大才能夠恢復循環,調和的循環。所以,必定需要,「此二法能安然不動,名忍辱地」。

菩薩就要有這樣,不論是寒熱或者是雨露,或者是老、病等等,大自然的災難都是要堪忍,我們要很安然,處在這樣的境界裡。就像一些菩薩做完回來了,再來回報一下:平安,一切都這樣照順序。前面在做的人,後面在供給的人,全都大家合作無間,歡喜了,結束了,大家還是很安然自在、不動,這叫做「名忍辱地」。這就是菩薩的心地是忍辱。為什麼會堪得忍辱?那就是「哀愍不忍眾生苦」。

哀愍不忍眾生苦
而起大慈悲憫念
憐憫覆護諸眾生
如來宏慈心悲德
令一切有情度脫
哀者悲也
愍者慈也

就是有慈悲心,對前面所說,眾生的剛強,大自然的環境,都能夠忍耐,只有不能忍眾生在苦難。為什麼這群人,願意去那個危險的地方,願意去那麼骯髒的地方,願意去克服自己身體的累,願意這樣去付出呢?只是一句話:不忍,不忍眾生受苦。就是剛才王居士說的「將心比心」。是啊,就只是這樣,他願意。所以,因為這樣,「而起大慈悲憫念」。諸佛菩薩就是這樣的心,所以他「憐憫覆護諸眾生」。不是只起大慈悲心,他還真正用行動表達出這個態度,覆護他。就是「柔和忍辱衣」,這件衣服不只是我們自己穿,我們也這樣將他披上,就像父母看到孩子,「會冷嗎?」「很冷!」將自己的衣服溫暖了,這樣將孩子包起來。同樣的道理。所以,「憐憫覆護諸眾生」。像大人在疼惜孩子,用自己的體溫,趕緊將他包覆起來,這就是「覆護諸眾生」,父母疼愛幼子的心。

所以,「如來宏慈心悲德」。這就是如來他廣大的慈悲,他的心就是悲,「同體大悲」,就是這些就如我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就是這樣疼他。這種的「悲德」,同體大悲的德行,這是如來的宏慈,心的悲德,他就是這樣對待眾生。所以,「令一切有情度脫」。只是一念而已,希望眾生能夠度脫,度眾生脫離困難,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心。所以慈悲,他堪忍,堪忍世間很多的環境,他堪忍,為了就是要保護眾生,希望眾生能夠得到法,能夠自己改過、了解,不要再造作這麼多的無明煩惱,要改往修來。這就是希望能夠教導眾生,改過去、修未來。這是佛他的宏慈,心的悲德,希望一切眾生、有情,能夠度化、能夠解脫,這叫做「哀」就是「悲」的意思。諸佛菩薩,對眾生就是有這分的悲憫心。「愍」就是慈,期待眾生能夠得到福,脫離苦,又能夠得福。福如何得?教他們如何造福。所以,這就是諸佛菩薩來人間,教化眾生,用這個悲憫心去教化眾生。所以佛、諸菩薩就是要堪忍,才能夠來來回回。

我們前面看到的法,所聽到的:「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如彼強力之王
久護明珠
今乃與之
文殊師利
此法華經
諸佛如來祕密之藏
於諸經中最在其上
長夜守護不妄宣說
始於今日乃與汝等
而敷演之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大家應該記憶猶存。下面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說,佛所讚經。」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讚經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已經前面大綱,就已經向大家說過了,「常行忍辱」,和「哀愍一切」,所以「乃能演說,佛所讚經」。我們要好好用心去體會。所以,「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表示長行文說完了,就是要這段(經)文,重要的,他就再重複一次。「世尊欲重宣誓願,安樂甚深之義」。

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世尊欲重宣誓願
安樂甚深之義
超情曰深
深極曰甚
而作偈說

就是要再重新宣佈,讓大家這個誓願力不要忘記,人人發願,不是這樣發願就結束了;發願,你若沒有身體力行,你千千萬萬句的發願都沒有用。所以發願,就是要身體力行,這是很重要。所以重說安樂甚深的意思。我們要如何避開了困難,有困難我們要怎麼忍耐,這全都是法,前面一一為我們解釋過了。

這就是「超情曰深」。這不只是我們的世俗情,還超越了世俗之情;不只是我們自己的血親至情,愛的不只是愛,與我們有關係的人;即使沒有關係的人,我也是一樣拉長情,生生世世擴大愛,無處不在。這個長情、大愛我們要超越過去,所以「超情曰深,深極曰甚」,應該知道很深、很深,無法去說的道理,真的是很深。我們聽過的,能夠體會,我們就要體會,不要忘記;體會,要用在日常生活,不要將它不用放棄。所以「情」,就是「超情曰深」,要用很深的法,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因為它很深,我們要記得,所以要深,很深,叫做「甚」。情很長,尤其是很深,所以因為這樣,再重宣這段的文。我們若能夠知道,光是這個「堪忍」和「哀愍」,這個道理就很深了,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因為這樣,再重說偈文。所以,「常行忍辱,哀愍一切」。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常行忍辱者
謂於違逆之境
遇諸毀罵惱害事
心無恚恨
耐於恥辱
皆能安忍
哀愍一切眾生故

我們要很用心。這個忍辱,「常行忍辱者,謂違逆之境,遇諸毀罵惱害事」。我們若遇到這樣的環境,我們一定要忍耐,我們的心一定要無恚恨。若遇到這樣,遇到什麼啊?就是毀罵,誹謗我們,辱罵我們等等,這種的境界。或者是處處設法誹謗、來陷害,就像這樣,我們的心一定要很平靜。假使遇到什麼樣的環境,我們還是要付出,鍥而不捨,要更用心,要再給他更多一點,這就是「心無恚恨」。不恨他,還是同樣要再幫助他,這就是「心無恚恨」。

「耐於恥辱」。不論他如何誹謗我們,我們還是不受影響,對的事情我做就對了。你毀謗我,我沒有不對,所以我心無愧疚,所以無愧疚,自然就沒有恥辱的感覺。我還是,你有困難,我同樣還是要付出,就是心很安然自在,無恨,還是自在。「皆能安忍」,不論他過去是如何對待我們,我們不記恨他,還是做更多讓他看,做更多讓他有感覺到,所以這叫做哀愍,「哀愍一切」。眾生若有這樣,我們才要再更用心。

所以,「乃能演說,佛所讚經」。

乃能演說
佛所讚經:
如是之人
乃能於末法
濁惡世中
演說佛所稱讚
妙法蓮華經

我們要有這個心態,才有辦法,佛陀所講的經典,我們才能夠這樣,繼續受持下去哦!所以,「如是之人,乃能於末法,濁惡世中,演說佛所稱讚妙法蓮華經」。我們就是要這樣,有這樣的忍辱,佛陀所說、所讚歎,心懷所保護著,頭上的珠,一直保護著,就是這個妙法。佛陀這樣在保護,現在已經開始在教我們了,我們就要用這樣的心情,要有忍耐,要有忍辱,要有哀愍眾生的心,我們才有辦法,在這個濁惡末法的時間。法已經在,微末掉了,世間已經很惡濁了,我們要在這樣的時機、環境,去講這些法,去實行這些法,是很困難,不簡單。不過,只要你有那個忍辱,和哀愍這個心態,你自然就有辦法,在這個環境去演說,佛所稱讚的《妙法華經》。總是要堪忍。

接下來這段文說:「後末世時,持此經者,於家出家,及非菩薩,應生慈悲,斯等不聞,不信是經,則為大失。」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對這些人,我們就要起憐愍心。在這個末世的時代,要持這部經很困難。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末世持此法華經者
於在家人及出家者
乃至非是學教菩薩

若持這部經的人。面對著同樣在修行,他出家或者不是出家的菩薩,雖然學佛,但是他們就是在這個菩薩法,教菩薩法這當中,他們就是不去接受。持經的人,既然你在持經,你面對著這樣,是修行人,但是就是沒有去聽聞這個經,就是這部經不只是不要修持,還不要聽,所以這就是應生慈悲心。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於是等人當生愍恤
於此妙經
不能從師聞、問、
信、解,則是大失

雖然修行,但是他對這部經沒有興趣,不聽、不聞、不問,我們前次也說過了。所以「應生慈悲」,對這些人我們要有慈悲心,因為這些人他們不肯聽、不肯信這部經,就是會大失,可惜他會失掉這個機會,失掉聽聞妙法的機會,所以我們要向他們起慈悲心。因為這些人很可憫,我們要替他們想,設法,要如何來幫助他們,能夠對這部經起歡喜心。所以,「於此妙經,不能從師聞、問、信、解」。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就像這樣的人,他就不肯,這就是大失。我們要為這些人來起憐愍心,來為他們設想。

「我得佛道,以諸方便,為說此法,令住其中。」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段經文意思就是:我得到佛道了,我們自己有在持《法華經》,我們了解了;既然是了解了,我們就要設法,「我若得明佛道」,我若是得到這個法,這就是表示佛陀前面所說過了,轉輪譬喻佛,這個最後明珠還沒有出來,那就是《法華經》還沒有說,我們現在呢?前面的文也說,今於靈山會的時候,佛陀開始說了,所以我們現在,已經開始都聽到了。從靈山會〈序品〉開始,佛陀開始現相等等,要為我們表示聽這部經,裡面的內涵有多深,就已經先對我們說,從《無量義經》作為法的精粹,已經先說過了。後面的《法華經》要來分析的道理有多深,再經過了文殊、彌勒,這樣先敘述一下 ,可見這部經,《法華經》是多麼的慎重啊!聽經的人在《法華經》裡面,感覺「我得佛道」。

佛陀既然真正是這樣,為我們大家說這部經,佛也已經開啟方便來接引我們了。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以諸所應善巧方便
為說此之甚深妙法

「為說此法」,所以方便的引導我們,到這個地方,開始講這部經。所以,「以諸所應善巧方便」,過去這樣善巧方便,現在已經為我們「說此之甚深妙法」。希望我們人人「令住其中」。

令住其中:
令彼聞者住於法中
斯等不聞
言如斯等人
不聞是經

我們在這個法之中,我們也期待人人,人人都能夠住於法中,不要聽、不要問、不要信、不要解這些人,也有機會能夠進來,也能夠在這個法的裡面,來分享這樣的法,享受這樣法的滋潤、教化。所以「令彼聞者住於法中」,我們設法讓他聽了之後,他就這樣能夠繼續感受下去。「斯等不聞,言如斯等人,不聞是經」。「斯等不聞」就是那些人不肯聽,那就是這樣,就是會大失,失去了聽妙法的機會,這麼重要的法沒有聽。

接下來再說:「譬如強力,轉輪之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象馬車乘,嚴身之具,及諸田宅,聚落城邑。」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段文就是說,王見兵力,這些派出去的將軍、步兵等等,很用功,開始在戰場在戰,就像我們修行者用功,要很精進,法一項一項已經通徹了解了。這譬喻如來,如來譬喻轉輪聖王,同樣「兵戰有功,賞賜諸物」。這些法已經付出了,所付出的東西,那就是「象馬車乘,嚴身之具,及諸田宅,聚落城邑」。這就是論他的功來賞給他。有的就是一頭的象、馬車,能夠就是這樣給他們,這個乘就是這樣給他們。步兵就已經有這些象和馬可用,因為步兵戰有功,現在給他象馬,嚴身之具。

還有的還不只是象、馬,還再給他很莊嚴的服裝,前面解釋過的,還有不只是給他們,很莊嚴的服裝,又給他田宅,看他功勞多少,一項一項賞賜給他。甚至不只給他田和舍宅,若功勳更高的,那就是給他聚落城邑;就是給他縣、給他市,就是這樣敕封給他,這就是一一如前所解釋過。

各位,就是這樣,法,我們一定要在人與人之中,要了解,堪得忍耐。我們既要修行,必定要忍耐,不論是對眾生,眾生的習氣就是這樣啊!所以我們會這麼的「濁」,煩惱這麼的多,無明這麼的厚,就是因為眾生這麼剛強。

我們既要成佛,我們有使命感,我們乘著這些法,就是要來淨化人間,就是開、示、悟、入。佛陀兩千五百多年前,已經圓寂了,法身還在人間,法身就是要「開、示」眾生,法就是要傳,眾生才能夠接受,才能夠了解。所以開、示、悟、入的精神,還是存在,所以我們一定要將這個法傳,入眾生的心。我們面對眾生必定要堪忍,忍住有情等等等等。因為我們一念心,哀愍眾生,我們就是發出了佛心,發出了菩薩的願力,所以我們不放棄眾生,所以就是要哀愍。對待眾生,我們要替他們真正用心,去幫助他們,我們要發心如初,自然成佛有餘。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