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9月28日】久護明珠 今乃與之

Community:
Branch:

「持淨戒猶護明珠,於諸佛淨戒護持;是戒行心無穢濁,內外清潔淨無染。具戒高行者,如若明月珠。」

明珠的譬喻,我們現在再下去這段文,就是解髻明珠,這顆珠將要賜給能夠接受的人。我們要很用心,什麼樣的人能夠接受這樣的明珠?我們知道,「持淨戒猶護明珠」。佛陀他累生世來,就是不斷生生世世,他發大弘誓願;弘誓願,那就是要修行。修行,一方面要去除無明煩惱、雜念,要增長智慧;無明要減少,智慧要增長,就是這樣不斷的去除、減少,不斷的成長,這一直累生世到了最後,該減少的不只是減少,要完全去除了,毫無雜染,乾淨,沒有穢濁。這就要用很長久時間,生生世世將這念心永恆這樣顧持著,這就是弘誓願,為眾生而修行。

修行不只是為自己,我們要為眾生;其實為眾生,才是真正為自己,所以我們要啟發這分大心念。這個大心念啟發了,我們就要持淨戒,就像在保護那顆無價的明珠,無法去估計這顆珠到底價值多少,沒辦法估計,那是價值連城。所以,這種這麼有價值的東西,不是我想要送給人就能夠送給人。佛陀就是這樣。「於諸佛淨戒護持」。這就是方法,讓大家了解修行過程,防非止惡,錯誤的我們要時時、時時提高警覺。開口動舌、舉步動足、起心動念,在我們的身、口、意,全都要保持得乾乾淨淨。這就是「諸佛淨戒」,教我們要這樣顧守住,不該染的不要再增加,原來有的不斷要清除。顧守好,不要再污染,該清除的要不斷清除出去,不要一邊清除,又再一邊來污染。我們要先守好,不要再來污染,而舊的要不斷不斷清除出去。

就像這幾天,臺灣下了大雨,大雨造成了不少的災難。尤其是靠山區的地方,很多的民房被水淹了,還有不少人,連泥土都是這樣灌進去屋子裡面。還有,也不少家庭山崩土落,沖進去,沖破了房子,淹沒了人的家庭。還有,看到水忽然間,在幾分鐘之內,水從山上瀉下來,土從山上落下來,山邊的人家就這樣被它掩蓋了。而洪水滾滾,很湍流的水這樣一沖過來,看到新聞在報導,橋斷了,路面土崩了,看到水已經靠到屋邊了,沒有幾秒鐘再一波的水來,整間房子就這樣整個刮下去,整個都倒下去,隨著水這樣流去了。可怕!這天然的威力,大自然的威力真的是很強大。

人間菩薩,慈濟人,這幾天,從六月一日開始接到豪大雨的警報,大家就已經開始在準備了。現在氣象局的預告,大家要很認真面對。果然,開始在準備,卻是那一晚開始雨就下了。六月一日大雨起,零星的災難,就開始零零星星傳出來,路淹水、雨很大。一直到二日一早,就已經傳出了水淹房子。哇!整天在電視新聞畫面上所看的,就是剛才所說,不只是水淹、泥土灌進去,不只,還有土沖下來,牆推倒了,房子被沖破了,一樁一樁,一直在畫面上播報出來,很多電視臺大部分都在報。

感覺過去是有颱風警報,才有這麼嚴重,沒有颱風,只是大雨,怎麼有這樣這麼大的損失呢?想都想不到。但是事情發生,慈濟人也接到這種的訊息,馬上啟動,慢慢災情傳出來,開始大家那分會合的通告,會合的力量也很快,從近到遠,從都會區能夠看到的,馬上啟動。外面來的訊息,雨還很大,水很湍流,是不是這個時候就要出去呢?不可哦!救人的人要先安全,不可再增加麻煩。所以還是要看,等雨較停了,就先了解路有斷嗎?要過橋嗎?橋有斷嗎?水若沒有退,說不定水的下面,路面已經陷下去了,很危險,所以不要很冒然出去。不過大家救災、救難的心卻也是很急,雨還邊在下,較緩和一點,能夠走多遠、看多少,他們就冒著雨開始關心。六月二日、三日展開了,去打掃,從市內,內湖區裡,該打掃的,大樓的下面,就是地下室,空氣不流通,裡面還堆了東西。

這種情況人手少,無法打掃,人間菩薩不論年齡,甚至有年紀八十歲,超過八十、七十多歲。看到慈誠、委員不顧一切,還是在隊伍中,在大小組隊裡,一樣投入。看到他們從地下室,這樣用接力的方式,一階一階接上去了,甚至比較重的東西,就是這樣揹著,一階一階的樓梯這樣爬。年紀多大?有人就指著這樣的相片,「這位師兄八十歲了。」看到。現在科技發達,人人手中都一支手機,馬上畫面傳出來。有人在路上看到,水一下子就漲上來,明明剛才還有路可走,忽然間在路的上面,水漲起來了,有車在過,一下子,轉眼之間,車就已經被水淹過車門了,剩下車窗。

裡面的客人,計程車的司機要從窗戶鑽出來。這也就是慈濟人一支手機,這樣及時看到、拍下來,這是在基隆區。趕緊,趕快傳回園區裡(基隆靜思堂),跟他們說有這樣的水,已經不斷漲起來了。又再手機所接到的訊息,金山寺的老法師(和慧法師)打電話向慈濟人求救了。金山寺也是已經,後面的山壁崩了,土石已經沖進來寺裡面了,而且裡面已經泥土灌進去了,希望慈濟人能夠有幾個人去幫忙嗎?這個訊息傳在慈濟人的手機,慈濟人趕緊問:「師父啊!您那裡的受災面積差不多多大?您需要多少人?」師父就說:「是不是可以五六個人來幫忙我?」「您淹水的情形,那裡的災難怎麼樣?」他描述了周圍泥土灌進來了,那個面積說給他聽。委員就知道了,開始聯絡:「是不是有五六十位可以進去呢?」

師父是說五、六位,他布達的是:「五六十位能夠來幫忙嗎?」卻是動員了九十多人啊!哇,這九十多人完全發揮了他們的良能,甚至這樣在打掃,第二天要再去。所以慈濟人就說:「師父,您那時候怎麼說五六人?」他說:「我就不敢要求太多人,若是五六位,能打掃一個禮拜,也打掃得好啊!」就算是五六個人,這樣的面積一個禮拜也打掃不完,因是九十多人,近百人去打掃。甚至,很感動,陸陸續續透過網路將訊息放出去,通告大家,除了九十多人到達以外,陸陸續續又接到訊息,也再通知說:「我們準備要再出去了,我們已經在路上了。」我們的委員,負責聯絡的人,她就說:「已經近百人在這裡了,你們不用再來,這個地方太多人也不好,所以就不用再來了。」但是隔天還是要再去,為什麼呢?要修補的地方多啊!有的慈誠隊,各行各業都有,有做裝潢的人,有做泥水工的人,他們就去到那個地方。看人人的專業,泥水工的志工就馬上發揮功能,那個樓梯已經被水沖崩塌了,一階一階,要上到寺廟那外面的階梯也已經有被沖壞了,就一階一階仔細修補。

又看到的畫面,連委員她們也這樣,從下面搬著沙包,一包沙包三十公斤,她們這樣揹在肩膀上,用扛的,爬寺院外面的階梯。她們這樣一階一階爬,從山下要將它搬到寺的後面。因為那山土,水沖破了寺後的牆,她們必定要趕緊用沙包,將那個牆,這樣將它疊補起來,預防,預防山再崩下來。不論是男眾,或者是女眾的菩薩,大家願意這樣出這麼大的力,打掃就已經很辛苦了,還下去扛沙包,這樣完全將它整理到好,兩天的時間,動員那麼多人。看到將它清淨,清掃完全乾淨了,不只是周圍乾淨了,東西全都再洗過,可能會比原來更清淨。該修的、該補的補好了,這樣寺都清淨了,付出的人那念心更加清淨、歡喜、安心了。這麼多人護持這間寺院,有事情,馬上這樣將它清掃過來,完全乾乾淨淨,這就是「戒清淨」。

向外來說,大自然的環境,我們要常常保持著大自然的環境,要安全。大地,這個體相,我們要將它保持,不要去破壞它;你破壞它,破壞一點點,差不多整片也都會受到那一點點的破壞。就像我們人的身體,皮膚,若有稍微割傷,或者是燙傷,這個傷口若不趕緊將它彌補起來,不趕緊為它消毒,不趕緊將它縫起來,或者是趕緊將藥抹好,這個傷口它就會潰爛,這個傷口就會感染,就這樣一直爛掉了。所以,大地那個硬質的東西,我們昨天有說過,堅質,這個別相,堅質的東西就是可分別的,就是大地就是硬的。總相、別相,總相是看不到的東西,所有內含的道理;別相是所看,看得到、感受得到,這都叫做「別相」。就像這樣的災難,雨在下,因為四大不調,這些溼氣凝聚起來了,凝聚到一個程度,它就成為雨。這溼氣累積到一個階段,它就成為雨了。

看看現在,有的地方,天空是同一片,有的國家是在乾旱,有的地方是一直沒有水。但是這大片的天空,溼氣它整個一直累積、一直收,收到某一個階段、某一個地點,那個地方條件全都具足了,就在那個地方下大雨。是什麼條件讓它具足呢?眾生共業。眾生的共業會形成了這個氣候所凝聚起來那個條件,不論是風啊、不論是雨啊,都是一樣。所以這次,無形總相,這種溼氣的「理」,凝聚到某一個地方,那個因緣、業力,條件合和的地方,這個異常的溼氣,與其他溼氣整個凝聚起來,在一個地方,某一個地區。它就讓它下很大的雨,這樣大雨擋不住。下是下在哪裡呢?這次完全是下在山區裡。

看看氣象局,天文地理,他們分析,災難還沒有到達,氣象局就開始報導:「這次的大雨會都下在山區裡。」可見這些有形的就是溼氣,就是水,有水氣,它就是凝聚,它選擇的地方是在山區裡。山區一直下、一直下,自然山就一直崩。看,還沒有淹大水之前,蘇花公路已經好幾天前就一直崩,那就是雨一直下了。山,累積幾十年來就是這樣一直破壞,這個山體已經沒有那個良能,沒有那個功能可擋住這些水,已經無法含這些水分,它就往下這樣潰堤,這個山體就這樣一直崩下去了。

這是眾生的業,也是氣象有它天文的道理在,所以他事先就先分析:「這些雨會下在山上,大雨會不斷一直下哦!」果然是這樣。我們信不信理呢?「總相」,看不到的道理。信不信因果呢?相信不相信業力呢?眾生共業,就是因果循環啊!你在多久多久以前的破壞,這個大地的體已經被破壞了。所以現在是真正被傷害,這種的身體不堪再這麼勇健來地上載這麼多。不只是運載,還要不斷被破壞,這受傷的大地的體積已經不堪了,不堪承載大地上面這麼多的人,這麼多人在造業。所以,我們就是還要再回歸「淨戒」。人人若守護「淨戒」,能夠了解道理,全都能了解所受的一切都是因緣,都是眾生的共業。我們若願意願意接受,諸佛淨戒我們就要好好受持。現在好好受持,還可以預防,我們就要如護明珠,要趕緊,要保護著這個道理。

總相、別相,「總相」的道理,「別相」是已經要感受到了;我們要好好感受,我們要好好來持,保持著。既然有病了,我們要幫助它調養起來,我們對大地也要負責任。對大地負責任,就等於對我們的身體負責任。我們身所造作的一切,就是要負責,惡業不要做,不要只顧自己享受。身乃是載道器,我們要修行,身要去做好事,不要只為了享受而享受。我們要好好保護我們的明珠,那就是我們的意,貪、瞋、癡不要有,要保持著起心動念要有「戒定慧」、「聞思修」。這是我們的心態。我們口呢?心既然感受到,我們的口也就要這樣來宣說道理,發揮我們的智慧。我們身體力行,身、口、意三業,這都要好好保護,這就是佛陀要來教育我們。「於諸佛淨戒護持」,教育我們要持淨戒,從我們自己做起。因為大地是我們住的,我們人人互相勉勵,人人有責任,我要做,你們要做,大家共同都要做。

這次看到他們已經到人家的家庭去打掃,有的是弱勢家庭,真的自己就已經殘疾了,這大雨來,泥土灌進去裡面,平時的生活都有問題了,何況這個時候,誰來幫助啊?有孩子,住在他鄉外里,要趕回來也無奈,說不定他們的孩子的小家庭也無法回來幫助,誰來啊?天下的人間菩薩。這種視天下人人如父母。人間菩薩本來就是這樣,長者就是如父母,年齡相彷彿就是自己的親姐妹兄弟一樣,這種天下一家親的大菩薩,投入進去。看到他們到了就是這樣膚慰他,抱抱他,「不用怕!不用怕!我們大家來了。」甚至有年紀較大的人,看到一位老先生,七十多歲,身體已經殘疾了,房子裡面是這樣…。我們一位慈誠隊,比他年紀更大,幫助他打掃,甚至將這位老人家帶去洗澡。

洗好,慈濟人勸他:「不要再住在這裡了。」趕緊連絡社會局來,來勸說,慈濟人也勸說,拜託他去住老人院,有人照顧又安全。很不容易,慈濟人一直懇求他,說服他,就聯絡社會局的人,來為他記錄資料,來為他準備,要將他送去哪裡的老人院。終於,老人已經點頭了。這就是像自己的長輩一樣,趕緊來幫助他。人間菩薩沒有年齡的限制,比他歲數多,又為他打掃,又為他洗澡。就像這樣,我們就像兄弟一樣在照顧他,將他安頓到讓他安全,大家安心的地方。這就是人間菩薩,這就是菩薩的大道場,就是真精進者,他投入所做的。所以,持淨戒,護持天下一切眾生。

所以,「是戒行心無穢濁」。這個戒行,我們的心沒有穢濁,很清淨,有為法去付出,無為法收回來,雖然大家很累,心卻很歡喜,得法自在。已經在道場裡精進,雖然很累,但是得到滿滿的法,看到人生無常,看到人生的苦難。我們付出,看到人得救,拔除他的苦難,這都是法。佛經上說的,我們做到了,所以得法自在。所以,「是戒行心無穢濁」,心已經清淨了,很歡喜;「內外清潔淨無染」,這樣已經清淨了。外面所看到的環境清淨了,自己的內心也清淨了,真正是精進之後得法自在了,這叫做「具戒高行者」。這已經具足戒了,是最高的行人,修行的人。

「如若明月珠」。我們的心,人人已經開始得到了,心中就像明月,那顆珠在我們的心裡面。我們的心已經走出黑暗無明,心中就像清涼月一樣,好像一顆明珠。這就是我們要去用心、去體會。接下去的經文,我們要好好用心啊!來,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經文:「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此段經文未開示)

這昨天說過了,現在開始「論功賞賜」,就譬如過去四十多年間,佛陀所說的法,人人一段一段已經接受到了,法的道理就是這樣,修行會感受到。但是,佛陀還有一段很重要,就像王髻中的明珠一樣。雖然論功賞賜,但是這顆明珠還沒給他,表示我們人人修行還沒到這個階段,還沒發大心,還沒「六度萬行」。佛陀認為大家還沒有這樣的感受,所以這個真理還感受不到。現在就開始講說《法華經》,就像這顆明珠將要顯現出來了,道理就是這樣,讓大家了解。

「此法華經」,因為它能夠「令眾生至一切智」。昨天說過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就是要有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一切種智,同樣的道理。這《法華經》裡面就是具足這些智慧,完全納入我們的腦海,在我們的心版裡,所以這能夠「至一切智」。所以,「一切世間多怨難信」。雖然我們體會到《法華經》,我們也能夠身體力行,不過世間人,還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多怨,就是會說一些風涼話來誹謗等等。我們心就要不動,如如不動;對的事情做就對了。立弘誓願,就是要做,所以我們不要為了這多怨難信的人,讓我們有了什麼樣的傷害,心要用戒守好,防非止惡,這就是戒。要記得。

所以,「先所未說而今說之」。因為《法華經》若要說,我們要去持《法華經》,一定會遇到世間多怨難信的人,所以我們要有毅力,有這樣的弘誓願,願意持《法華經》,身體力行在人間。這在〈法師品〉開始,佛陀就這樣一直加強,一步一步加強,要讓我們知道:「你若願意持《法華經》,世間會有這樣、這樣,很多困難的形相會出來,你就要心理有準備了。」這是佛陀這樣教育我們,就像在打預防針一樣,要讓我們心意堅定。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

經文簡釋:
「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以下提喻:如彼強力轉輪聖王,久護頂髻所有明珠,今乃與之。

我們要去看它,多來了解。「以下提喻」。這又是一直在譬喻,那麼「如彼強力轉輪聖王」。記得轉輪聖王髻中有明珠,這是再譬喻,這部經就像那轉輪聖王頭頂這個髻,就是頭髮的包。頭髮梳在頭頂上,那裡面隱藏著一顆明珠。這轉輪聖王就是一直保護著這顆珠,所以裡面的明珠他就是很用心在保護。我們要很了解,知道佛陀他的心懷就是《法華經》。《法華經》這個道理本來就是要向眾生說的法,因為這是眾生人人本具佛性。佛陀就是和我們分享人人可成佛,但道理無法一時間說出來大家會接受,所以他就要耐心,不斷這樣循循善誘。

經文簡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
祕密:諸佛心宗,如珠在髻中。

在這個地方,佛陀就再叫:「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又再提醒:「這部《法華經》不是一般的經典,這樣說給你們聽,你們一定要很珍惜它,因這和一般經不同哦!它是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每一尊佛,佛佛道同,心懷著的就是的這個《妙法華經》;每一尊佛來人間的目的,就是要向大家「開、示」,讓人人能夠「悟、入」。人人本具佛性,這個大道理就是在《法華經》裡面。原來「經」就是為天下人去服務、去付出的,這就是大道理。

「秘密:諸佛心宗」。諸佛的心宗,每一尊佛的宗旨就是這樣,每一尊佛的心就是這樣,所以心佛的宗旨都是這樣,每一尊都是一樣。秘密之藏就是《法華經》,這部《法華經》是諸佛心宗。所以,「如珠在髻中」。帝王頭髮梳起來,裡面所藏著,也是帝王相。他這樣的形相,裡面有這顆珠,就是代表他是王。不論是國王,不論是轉輪聖王,就是有這樣的造型,尤其是轉輪聖王。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經文簡釋:
「於諸經中最在其上」;於諸經之中,最在其上,是諸佛心之所護念。

現在佛陀說出來了,這部《法華經》,於諸經中是最在其上。因為《法華經》是諸經之王,所以譬喻就像王頂上的明珠一樣。這部經就是最高無上了,所以「於諸經中最在其上」,最頂上。所以,於諸經中,最至高無上,「是諸佛心之所護念」,是諸佛的心所保護的一個法。

*又此法華經,能統攝一切,是諸經之王,如轉輪王,最在上:如在王頂。

所以,「又此法華經,能統攝一切,是諸經之王」。這部《法華經》將所有的經典都涵蓋在裡面,來到《法華經》,就是很明顯要向我們說妙法的要點在哪裡,這就是諸經之王。「如轉輪王」,和轉輪王一樣,是「最在上:如在王頂」,如在王頭上的這個髻,這個王頂上的髻,就是所要保護的。

經文簡釋:「長夜守護不妄宣說」
於諸眾生無明長夜,深心審慎守護,不得其人,不虛妄說傳授。

所以,「長夜守護不妄宣說」。一直保護著,但是都不會隨便就給人,他保護得很好。所以,「於諸眾生無明長夜,深心審慎守護」。眾生人人的心都還在茫茫的長夜裡,長長的長夜還是黑暗,眾生的心還不明朗,同樣無明、煩惱還是覆蔽滿心,所以還在長夜,長長的長夜,這我們要能夠知道。所以,「深心審慎守護」。要很謹慎,這顆明珠在眾生還沒很透徹了解這個大道理之前,這個東西還不能給他們,因為「不得其人」,還選不到人。修行是修行,但是智慧、慈悲,悲智還未具足,所以還「不得其人」,「不虛妄說傳授」,不能隨便就給人,必定要「深心審慎守護」。是這麼的謹慎,來守護這顆珠,也不能這麼容易就傳給什麼人。這些法到底什麼人有得到了嗎?若能夠一一都得得到,自然這個法就是他所得。就是我們人,平時就是還無法到達這樣的程度,所以我們努力還不夠,這個大道理還未得,尤其是微妙的道理還沒有得到。不是什麼人給你,是我們的心,我們努力還不夠,這個智慧還不堪接受到。是說我們自己,不是什麼人能夠給我們,我們的心。

*四十餘年於生死長夜,守此時機,故云長夜守護。

所以,在「四十餘年於生死長夜」。我們人人都是一樣是這樣,在茫茫的長夜裡。尤其是佛陀來到人間,說法也四十多年了,現相成佛也四十多年了,看到眾生還是一樣在茫茫長夜,同樣還在生死輪迴中,「分段生死」,何況「變易生死」也還沒感受到,連到「變易生死」來的階段都還沒有哦!

「分段生死」是我們眾生共有,由不得自己,時間到就要離開了,這就是一般凡夫的「分段生死」;修行的人他要斷去了「分段生死」,同時還要斷「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幾天前說過了。「變易生死」,你要開始發心,要從羅漢開始,要證果;要到緣覺,體會天地之間的無常;還要發大心,開始要入菩薩道去走,法能夠全都入心,有體會,到達頂覺的菩薩,那個「變易生死」才能夠完全去除這個黑暗,無明的點都完全清淨。

總而言之,大家還在修行中,多數的人都還在「分段生死」,在由不得自己的生死中,這叫做「長夜」。佛陀雖然講經四十多年了,所看到多數都還是這樣。所以,「守此時機,故云長夜守護」。佛
陀要開始,要觀機逗教,一段一段的法才能這樣釋放出去,要觀機逗教。

經文簡釋:
「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始於今時靈山會上,知時機熟,授法舉才之要,故云: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法華經》一直一直守護到現在,「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一直觀機逗教,到了現在因緣也是這樣,佛陀的因緣,已到他不得不說的這個時候,所以「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開始開闊向大家說了。在這個靈山會,「始於今時靈山會上」,在這個時候,在靈山會上,「知時機熟」,已經知道因緣成熟了,現在一定要說了。所以,「授法舉才」。現在開始為這些人說法,為這些人授記,在法華會上一段一段為弟子授記,讓他們了解;了解後,讓他們發心,讓他們表現出來。你看,分作這麼多次來授記,所以叫做「授法舉才」,就要以真正有感受到,佛陀就為他授記。

這種「授法舉才之要,故云: 乃與汝等而敷演之」。現在一段一段說,一梯次、一梯次的人接受了,就一梯次、一梯次來為他們授記。這就是佛陀為他們證明:「你這樣已經對了,你了解了,要再精進。」這就是證明他們接受到法,那個感受到、接觸到。這樣就像大家,我們對法了解多少,我們就是接受到多少的賞賜,就是接受到多少的心得。你的心得就是佛的賞賜,因為法從佛所說來。那麼,法一直流通到現在,佛陀的心意,契佛的心懷,自然你會心開意解,你心開闊了,你的意了解了,這就是有所得,這就是寶。法就是寶,得來,我們利用,這就是得寶。

就像這幾天,在那個地方在付出,都是在入寶藏,得到寶了,就有有真正行「六度萬行」。在這六度中,已經一步一步往菩提道走去,心地風光看到了,苦難眾生救到了。就像這樣,我們心有所得,真正是憐憫眾生苦,不是口說的;救拔眾生離苦難,不是用口說的。這是法,這樣對我們說,我們身體力行,這樣去做出來,這感受就是法喜充滿,這叫做「得」,這叫做「感受」。所以,「得」是要我們自己去做,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