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9月20日】髻中明珠 不即與之

Community:
Branch:

「金銀銅鐵四王,威力亦有差別。金輪望風順化,銀輪遣使方降,銅輪威鎮乃服,鐵輪奮然始定。」

這我們前面,這幾天在說的,轉輪聖王。轉輪聖王,這個四轉輪王,就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有四王。這四王威力也有差別,金輪的威力很大哦!他是「望風順化」,凡是有風的地方,無不都是這金輪王能夠很平順,就是全都能夠調伏。因為金輪王是統領四大洲,這是金輪王,就是我們幾天前所在提起,所說的。轉輪聖王,出生在人壽八萬四千歲,這就是人類完全壽命很長。這可見是人人心淨化了,人人造福了,一個順調、光明、歡喜的境界,但是有分別的統治。金輪王能夠統領四大洲,那就是他的威德,他能夠含蓋很開闊,這虛空界中,在有風的地方,自然就是望風順化,所以他含蓋的威力很大。

若是銀輪呢?銀輪就是「遣使方降」。金輪王不治而安,若是銀輪呢?難免也有,不調伏的人,這要怎麼辦?那就是銀輪王就要派人去協調,要派人去降伏他。這就是銀輪王,他要遣使。金輪呢?不用,以他的威德,不治他就很安,不必用什麼方法,這是他的德。但是銀輪,他就是也有少部分,若是有什麼不調和,就要遣使才能夠降伏下來。若是銅輪王呢?銅輪,他就是「威鎮乃服」,就要靠他顯出了他很威風,要用這樣,他的強力,這種的力量才有辦法去降伏。若是鐵輪王呢?他就是「奮然始定」,他就要出力,他不是只是,顯他個人的威風而已,他要再出力,去投入、去奮戰,這就是我們要很了解。這王,輪王也有分,分出了那個德,德若是很大,他有修行,他統領的人人順服,不用怎麼樣,自然大家按照道理,就這樣很和睦相處。這就是這樣一層一層,金,銀,銅,鐵,這有所分別,就是德行的威力所不同。

所以我們要修行,德若修得好,自然我們和人靠近,或者是人就會自然來接近,不用說什麼道理,自然都會知道,人人順規則,就一樣。國家也是啊!國家若是領導者有威德,就含蓋了整個國家,有很好的規律,人民人人順服。若沒有就要靠,靠縣、市、鎮、鄉,這縣、市、鎮、鄉,這樣他們要各人要去顧各人的,這要看。若是很有福,全國人民全都心思正向,其他的地方,就是各個地方也要順服,每個地方的領導者也要順規則,所領導的人,才能夠順服,同樣的道理。

所以,這就是我們修行,我們若法脈正確,宗門這條路就平坦了。道,就是路。經呢?就是道。你將條條道路鋪得平,引導人人走好這條路,寸寸步步在平坦的路,這樣順律走過來,自然就入了這個綱領,順這條路入綱領來。這個綱,大綱能夠合起來。就像端午節時在綁粽子一樣,粽串先編製好,一條一條的繩子將它放下去,一條一條的繩子,就是等待它,那個粽葉,每張、每張,每一葉的粽葉都洗得乾乾淨淨,非常的柔和,再來綁這些粽子。粒粒的米,樣樣的菜,全都能夠將它結合過來。包好了,繩子將它綁起來,那個粽串就是一整串,好好的。

也是同樣的道理,天下要能夠天下四大調和,必定要從「綱」,而到最後面的「路」,路是平穩人間路。所以我們會常常說,靜思法脈是勤行道。我們人人要勤行,日日勤,「戒定慧」、「聞思修」,三無漏學,我們學得好,就是如同綱領一樣。那麼
我們能夠條條的道理,我們能夠一直法脈傳,傳到社會人人順軌道,又再集合了資源會合起來,這能夠保護社會,保護人群。哪一個地方有了困難,就有資源,身心力量,資源能夠到達,那個需要(之處)苦難中去。這就是一樣,近的,在我們現代的時代;遠的,就是人壽八萬四千歲,這都是一樣。為什麼人壽能夠那麼的長?是因為他沒人禍,因為人人的心都是淨化。淨化了心,自然人人相處均安,全都平安,身心和樂,那個地方,自然就沒有風不調、雨不順,那就是四大調和;四大調和,自然法則就能夠順調,大乾坤很順,小乾坤就有福了。而要能夠大乾坤調和,那就是要小乾坤,要好好很淨化,乾淨,這都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人的身體要健康,衛生也要顧得好;衛生環境整理得好,自然減少感染,這樣我們的身體健康,而我們外面的環境,人人的行為顧得好,我們整個環境道氣就很調和,這都同樣的道理;從大到小,道理一樣,從近到遠也是一樣。所以,「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佛陀講經,千經萬論無不都是對時、對機。這個時機、這個時間,這些人的根機這樣在講法,在這個大空間人人的生態,在經典裡面都有很多,能夠讓我們對機、對生態,去取經,用道理來舖路。這是佛教裡面很豐富的道理,我們若能夠好好應用,經,有種種的妙法;眾生,有無量的煩惱;佛,經典中就有無量妙法。

《法華經》裡面,這麼多說不完的道理,儘管已經是十四品了,也已經整部經的一半。是不是說一半了呢?真正裡面的道理,還沒有萬分之一啊!字字珠璣,句句妙法,要如何能夠每字、每句,將那個道理,全都名稱完全分析出來?很不簡單啊!不過我們能夠應機、應時,現在人的根機,心地複雜,所以大時代已經是濁氣重重了,人心不調了,身心有病了,要怎麼辦?所以,一切有為法,不斷讓大家有為法可為、能為,我們要精進向前去作為,為人間,要我們去付出,用身行、用事項,去顯出它的道理。所以佛陀很明顯說持經的重要。要聽經、要講經、要傳法,雖然應這個濁世,五濁的惡世,層層疊疊的艱難,這也要用堅定的心思,去堅持、去忍耐。

不論是普天之下有災難的地方,有苦難的地方,有欠缺,要如何將佛法,「為佛教、為眾生」,道理普遍人間,讓人感覺得到,又看得到,又用得到。這就要用很大的心神,要用很多人的同心、同志願。菩薩在人間,這是真實的道理,菩薩的價值可貴,就是能夠發揮他的良能,就是能夠有所做為,這就是菩薩。所以才會說「六度萬行」,才會說修行的過程很長,時間要用很長,要生生世世。這就是佛陀要讓我們大家,心裡清楚明白,你要當菩薩,一定要走長遠的路,要耐心、用心,盡心力來來回回在人間,看盡人間的苦難,看盡人間的惡濁,你要不怕,這就是可貴的地方。經典千經萬論,有很多高深的法,但是望塵莫及啊!我們想要看,想要清楚,我們就是無法去體會,唯有人群中的苦難,我們感覺得到,我們要說如何的神通變化?唯有我們的心力普及得到,我們能夠去付出。少數的人力不夠,我們就要用心來號召:「大家來啊!有志一同,借力使力,人人是真菩薩。」唯有這樣,所以我們要用心體會,這是真實的理,很坦然,很實在,就是我們要去努力,我們要身體力行。

所以,「輪王」。輪王就是譬喻如來,要用真實力。

今以輪王喻如來
禪定智慧有強力
輪王為
正法統領之主
鐵輪王統領
南閻浮提一洲
令降伏
然後威德勸化

「如來」,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塵點劫不斷累生世一直來,一直到因緣成熟,現相成佛,名稱上讓大家知道──佛陀大覺者。這是現相成佛,是我們未來濁世這個時代,所需要用到,讓大家有一個目標,道理是從哪裡來?是宇宙大覺者,已經大覺悟的人所說的法。這是一個名相,所以名稱「佛」、「如來」,就是乘如是法而來人間。乘如是法,是生生世世都是乘這個法來,不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悉達多太子,才是乘法來,不是哦!是從塵點劫前,那個時候,用這個法不斷不斷乘如是法,而來人間,生生世世。

所以譬喻如來,就是已經這個法用在生生世世,乘法而來的覺者,他的心就是不斷善思惟法,那就是平常我們說的禪定。禪定,挑柴運水、開口動舌,無不都是我們一念心,善思惟修。我們這念心時時都沒有脫離道,這叫做「定」,禪定;智慧,無不都是在人群中是非分清楚。智就是「分別智」,慧就是「平等慧」,將所有道理分別清楚,來施用,要如何在人間平等,尊重生命、守護生命?這就是「禪定智慧有強力」。所以,若這樣,就有這樣的力量,就是轉輪王,「為正法統領之主」,就是統領正法的人。如來,就是金輪,能夠統領,這很強而有力,因為他有禪定、他有智慧。所以「輪王喻如來」,鐵輪王能夠統領南閻浮提,南閻浮提就是我們住的地方,這南閻浮提,鐵輪王,他無法像金輪王、銀輪王,他還是要自己有威力,也要自己去統領,統領,去調伏他,調伏之後,再想辦法來教化他,這就是在我們的南瞻部洲,也是叫做「南閻浮提」。這就是我們要了解,就像如來,他的法我們能夠亙千古而不變,不斷的人人去應用它。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它的風俗,每個地方統領的方法。這總法、別法,就有這樣的分別。我們大家若能夠了解,我們要回歸在那個統領,就是如來統領四天下,這種的法是任何一個國家,普天之下,無不都是通用。

而這個法也是同樣,每一個國家的人若來了,語言不同,有時候同這個法,不同的語言,這個不同的語言,說話的順序可能也不同!要經過了在翻譯的人,翻譯的人是不是,(對)那個法有很準確嗎?不論如何,大綱都會知道,佛,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慈悲,就是要利益人群,這都叫做大綱。能夠了解佛陀的心意,在解釋不同的語言,解釋的方式,到底是不是字字句句都同呢?只要解法的人,心念正確,這個大綱綱領若能夠掌握得對,所在翻譯就有那個綱領。所以,天下道理一律相同,我們一理通,萬理就徹,大家好好用心去體會。

前面的文:「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

王見兵眾戰有功者
即大歡喜
隨功賞賜
或與田宅
聚落 城邑
或與衣服
嚴身之具
或與種種珍寶
金 銀 琉璃
硨磲 瑪瑙
珊瑚 琥珀
象馬車乘
奴婢人民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我們前文已經說過了,我們修行者,能夠接受佛陀的教法,隨我們的根機去用功,我們用功的過程,我們去除了多少煩惱、無明,我們就得了多少的知識、智慧,我們就是這樣得多少。就像功在賞賜,你去除多少無明,你就能夠成長多少的慧命。我們若用這樣去解釋,人人比較容易了解前面的文。

現在這段經文再說:「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唯髻中明珠
不以與之
所以者何
獨王頂上有此一珠
若以與之
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在賞賜,那輪王是論功來賞,什麼都可以給他們,只是唯一一項,「髻中明珠,不以與之」,還不能給他們。可以有很多寶物都給他們,不論是田宅,或者是莊嚴的舍宅,或者是衣服等等,或者是珍珠寶貝等等,都可以給他們,唯有髻中這顆明珠,就還不能給他們,為什麼呢? 

唯髻中明珠
不以與之:
唯王頂髻明珠
不妄與人
喻佛頂上甚深妙法
得其人乃付之

「唯王頂髻明珠,不妄與人」。不能隨便給人,因為這顆珠,就是要看什麼樣的人,才有這個能力,有這個德行,能夠來接受這顆珠呢?這根機要很適應的人。所以,「王髻中明珠,不妄與人」,不能隨便給人。所以「喻佛頂上甚深妙法」,就是佛的智慧,很深奧的妙法,「得其人,乃付之」,真正能夠得到有這樣根機的人,有這樣心能夠包容天下,開闊的大心,大根機的人,這才有辦法傳這個妙法下去。 大根、大機、大器的人,才有辦法傳這個寶珠,所以,寶珠,它有它的效用。

寶珠有澄濁水之德
譬如明珠置濁水中
以珠威德
水即澄清

「寶珠有澄濁水之德」,「譬如明珠」,放在濁水的裡面,因為這顆珠,它能夠除掉那個濁氣,以前聽說有這樣的明珠,它能夠把濁水變清。這就是過去,以前,在我們小的時候,要喝水,不是叫做自來水,是古井水,是溝水,是河水,是溪水,古時候的人都要去挑水。有的,那個水,溝水,上面人在洗,下面人在挑水,所以多數的人都差不多晚上,若我們知道的時候,晚上就是溝裡,比較沒有人在洗髒污的東西,就去擔水,擔來放在缸裡,再放礬,礬,明礬,那就是整顆,整顆將它丟進去,水就會澄清,水就真的會很清,這是七、八十年前我所了解的,小的時候,也是喝這樣的水過來啊,這是以前。現在人用的都是水龍頭的水,這個地方說的明珠,當然不是我們那時在用的明礬,應該它有寶珠,或者是它有它的功用。所以,這明珠放在那濁水,它也能夠避開了那濁氣,髒的東西,水會變清。世間就是有這樣的寶珠,這是很難得,所以稱為寶珠。

髻中明珠不即與之
此有尋常之功者
喻此法華經
為第一妙寶
三乘人根性未熟時
尚不能為之宣說

「髻中明珠不即與之」,不是隨便就可給人的。所以,「此有尋常之功者,喻此法華經,為第一妙法妙寶,三乘人根性未熟時,尚不能為之宣說」,我們要修行,是要修得找回來,找回來我們的真如本性,心外沒有法可找了,佛陀教導我們的,是找回來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經、道」,就是給我們的方法,指導我們的方法,所以這個方法要給什麼人呢?就要隨他的根機,要隨機逗教。非根機,那這個教不適用,所以就要隨機,應機逗教。就像「此法華經為第一妙寶,就像髻中的明珠」。「三乘人根性未熟」,小乘,中乘,大乘呢,也還沒有很了解。所以過去的四十二年間,還沒有很成熟,所以「尚不能為之宣說」,在前四十二年間還沒辦法說,這大小根機,就是根機還沒有成熟。

「所以者何?」,為什麼啊?唯王髻中明珠還不能隨便給人,到底為什麼呢?因為只有一顆而已。只有一顆,什麼東西都可以隨時賞賜,但是明珠只有一顆。就像我們人,真如就有一項,就像天地之間道理就是一條,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清楚。

所以者何
獨王頂上
有此一珠:
獨王有珠
言其貴極
喻一乘法
唯佛獨知
珠在頂上
喻妙法無上

所以,「獨王有珠」,就是真正明心見性的人,大覺悟的大覺者,體會到這個道理,這樣的人,他有辦法體會得到,這就是大根機的人。所以,「言其貴極」,很可貴很可貴。譬喻一乘法,「唯佛獨知」,唯有佛陀他能夠與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會為一體,這就是只是佛陀有辦法去體會,這個覺性,真如覺性與大道理會合。所以,「珠在頂上,喻妙法無上」,妙法是無上,所以佛陀得到的覺悟,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就譬喻髻中明珠,就是單獨的。

若以與之
王諸眷屬
必大驚怪:
若輕與之
三乘人自謂無分
偶然賜之
反生驚怪

「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若是這樣隨便就給人,可能這些眷屬,就是隨佛修行的人,也是會覺得很奇怪,這輕易這樣就給人。「三乘人自謂無分,偶然賜之,反生驚怪」,感覺我修小乘法,我得大乘法,我和其他哪有分別呢?就不會想要再去精進。所以,「偶然賜之」,就是忽然間若能得到這個大法,也感覺這不稀奇。我是不要做,我是不願意去投入,但是你說我也是不願意投入,我要獨善其身。因為他道理還沒有很清楚,就是還固執,那個執,我執等等,還是很多。在講法,這個執著,煩惱是很多,煩惱還沒有去除,你說大乘法,他還是依然故我,所以大乘法給他們也沒有用。所以這「反生驚怪」,奇怪,我就是要了斷生死,給我這個,我就要再入人群?這還不合他的根機。所以說,「眷屬驚怪」,譬喻「一乘妙法未曾開顯」。

眷屬驚怪
喻一乘妙法
未曾開顯
若速說之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當驚疑

這一個乘妙法,因為大家的根機還不到,沒辦法接受佛陀的智慧,將他分類,分別之後,這還是要聽而已,叫他真正體會無常,只知道苦,要叫他了解無常因緣觀,根本沒有辦法,就由他們的根機去聲聞,去體會。有的根機比較好的,從聲聞中了解人生苦難,草露風燈,就像草枝的露珠,就像風燭,風中的燈火一樣,風若較大一點,火就熄掉了。露珠呢?太陽若稍微升起來,就掉下了,就乾了。這種草露風燈,這緣覺已經體會到無常,他了解了;但是要他們去入人群,他們還沒無法再跨出一步,所以這就是小乘、中乘。

這種「若速說」,因為他們這些,都還沒有開啟他們的心念,這個根機還沒有對齊,所以還沒有講。假如若太快說,「若速說之」,就「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人間以及天人全都還無法接受,所以怕,因為要入人群,去為人群付出,這是很辛苦的事情。富有的人間,我自己賺錢,我何必要這樣施捨呢?修行的人,我自己獨善其身,我何必去走入人群,去污染是非呢?所以大家驚又怪。

不與珠來譬喻。

不與珠喻:
髻喻權
珠喻實
言髻中明珠
有實為權所隱
在頂上者
極果所宗

髻就是譬喻「權」,珠譬喻實,就是權枚與實法,珠就是表示實法,其實,實法能夠傳出去,能夠和大家,讓大家去了解真實法人人本具,就是真如本性人人本具。權教是一個形相,權教是一個形相,用事相來教育,和真實道理來教育是不太一樣,所以要比較體會得到,才能夠去接受真實的道理。所以,「髻中明珠,有實為權所隱」,有這個真實法,但是人間事相埋沒了這個實,這就像我們煩惱無明、人間事將這個真道理,這樣埋沒掉了,沒有看到了。

總而言之,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真真正正去體會到真法的道理。佛陀就是,大家根機還沒有能夠體會,他就還沒有對他們說。所以,有實,有啊,有這個道理,確實有這個道理,但是佛陀還沒有施用,他是用人間事相、譬喻、言詞,把人帶入人群,慢慢讓他們腳踏實地,了解苦難,了解無常,了解因緣等等。所以「在頂上者」,「極果」所宗仰那個宗旨。所以,「有勤修,出分段生死之機,為小功勳」。

有勤修
出分段生死之機
為小功勳
有精進
出變易生死之機
為大功勳

有在用功,開始修行了,有在用功,聽法,知道人間的苦難,知道生死是苦,輪迴是苦!所以想要了斷,這個「分段生死」,就認真在修行,獨善其身。這有在用功,但是,是小功勳。我們增長我們的智慧,是微分的智慧,知道這樣的道理,成長我們微分的智慧,我們要斷煩惱。還有「有精進」,能「出變易生死之機」,精進,就是要了解我們的心理,若是用功,要在這個「變易生死」,這叫做大功夫,這就是很大的功勳,所說的大功勳,就是已經知道無常,已經知道因緣,這已經要開始進入了大根機之時。所以,「未有大功」,聲聞、緣覺這個階段,還沒有真正入大功這個時候,但是忽然給他這個髻珠,若這樣就「諸眷屬必生驚怪」。

未有大功
忽賜髻珠
諸眷屬必生驚怪
喻眾生大機未動
忽說此經
二乘疑惑
菩薩驚怪

因為這些人,都還沒有得到真實的大功夫,所以,若這樣就大法說出來,大家會害怕。所以,譬喻「眾生大機未動」,大家要發大心,這個心還沒有真正啟動起來,還保守在小乘、中乘,這是佛陀,還沒有講《法華經》之前,還保守在聲聞、緣覺。大家還沒有啟動那個菩薩心,所以還沒有動,「大機未動」。「忽說此經,二乘疑惑」,二乘一定會疑惑。

所以,「菩薩驚怪」,這就是菩薩雖然是發心,是初發意菩薩,初發意菩薩,聽到這麼深奧的道理,而且雖然是發心,又知道持經是這麼辛苦,所以也會害怕。

總而言之,小乘的人,那個功力還不到,他們會惶恐。發大乘心的人,了解持經是這麼困難,雖然不退,但是也要心有準備等等。這就是佛陀,怎麼不能這樣直接說大乘法,就是考慮很多,這是佛陀的智慧,佛陀慈悲,不捨讓人人心思去受到傷害,不要讓他怕,不要讓他疑,所以循循教育,這是佛陀的用意。我們聽經的人,受法的人,我們就要好好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