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8月10日】修堅固戒 安住不動

Community:
Branch:

「堅固戒,是謂菩薩持戒時,一切利養恭敬,及諸貪瞋癡等煩惱,悉皆不能惑動,持淨戒不毀壞。」

用心,要多用心啊!我們要堅固我們的心,要堅持我們的戒律。戒是防非止惡,修行者缺少了修戒,這樣難道算是叫做修行嗎?佛法與一般的行善不同,就是要多守戒。除了行善,我們要有守規律、守規矩,這才是宗教的宗旨。你不論是什麼樣的宗教,宗教,正信的宗教就是教育。人心啊,從過去無明、煩惱、迷茫,不知道,不知所向的人生。宗教,不論是什麼樣的宗教,只要是正信的宗教,總是要入人群中向他們說:「一切要從善。」除了從善以外,還要守規矩,這樣才是叫做宗教,也是正信的宗教。任何一個宗教,只要有規律,正確、正信、正行的宗教,總是有教育人心的良能。何況大徹大悟的佛陀所講法,一大事因緣,無不都是為了要開示。

眾生迷茫中,要向眾生提醒,指一個方向,「你的路已經走偏了,而且偏得非常的離譜了,再去的路,那就是三惡道了,再過去的路,那就是苦難偏多,人間迷茫的路,大家要趕緊及時回頭,向著正道走。在人間要好好修人間道,人間道上也要有正覺向。」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希望我們不要偏離人道,走入了三惡道。在人道還有救,行善,十善法還能夠生天,做人,才有機會去行十善道。十善道還不究竟,希望超越十善道,能夠行菩薩道。這就是佛陀循循善誘,說人間道,說聲聞乘,說菩薩乘,佛陀覺悟了之後,在人間無不都是,循循來教導我們,所以,將迷茫的眾生,指導他行善:你行善,人間修十善法,還要有五戒,要守五戒才能夠不失人身,還能夠進行,行到天道,去享受人間福或者是天福。這是佛陀來人間為一般人所開導的十善,起碼也都要五戒,再進步就是行十善。意思就是說,先把人的規矩守好,再進步去行善道。

你行善道若沒有守規戒,這樣就容易墮落阿修羅道,會做善,會修福,但是不修性,容易就是在阿修羅道。所以佛陀希望我們持戒,教育我們人間五戒。享天福、修十戒,這樣雖然是在天道,在人間,佛陀再向我們說六道輪迴,一不小心,除了人道、天道,後面還有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哪怕你修十善、五戒,一不小心也是會被誘惑去;欲,容易誘惑人。所以,佛陀再進一步,要我們好好看清楚「四諦法」,了解「苦」,更要看透「集」來的因緣果報。所以,除了「四諦法」,佛陀再和我們說,「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是要提高我們警覺,修行的方法,《三十七助道品》,一步一步讓我們能清楚,讓我們有規戒,我們能夠知道「四正勤」,要如何認真,如何好好勤修「戒定慧」。我們要如何,才能夠得到我們如意,「四如意足」。在人間道上,在修行過程中,我們能夠事事明達、通理,讓我們能夠了解,就再向我們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還要保持我們的心態,所以需要我們,要「八正道」等等。

這都是佛陀用智慧層次,這樣一次一次來循循善誘,希望我們能夠「堅固戒」。這就是有了這個堅固的戒心,我們就能夠「菩薩持戒」。菩薩在持戒之時,這個時候就是「一切利養恭敬」。雖然得到利養、恭敬,菩薩能夠很清楚,得到眾生這樣的利養、恭敬,他分得很清楚。是利的供養?或者是敬的供養?或者是行的供養呢?

過去常常說過,供養有三種,一種就是利養,這種的利養,這容易讓我們貪而無度。我們在前次也有說過了,世間濁惡,哪怕是修行也是一樣,容易被利養污染了我們的心,我們也會迷失掉,所以我們要很謹慎,哪怕是修行者也都要戒慎。我們若有戒,就不會受利養染污我們的心。或者是貪人恭敬我們而修行呢?不是,是我們的本分,應該要修行。自然你好好修,人家尊重你,我們更要覺醒,更要覺悟。讓人讚歎,我們要好好要提醒自己,不要人家尊重我們,我們就自大,我們就起我慢心,不可,要再更謙卑。要不然,因為一受了供養,就容易再貪、瞋、癡,所以我們要好好提高警覺。

菩薩持戒,要時時提高警覺,一切的利養,或者是恭敬,要常常有警惕心,要知道貪、瞋、癡等煩惱,這全都是迷惑人,讓我們修行守很多的戒律,明很多的是非,只是為一個貪利供養,就起了瞋、癡,迷惑了我們,滿心煩惱。這都不行,我們要常常提高警覺。「悉皆不能惑動」。這些貪、瞋、癡,不要來迷惑了我們的心。因為修行持戒,自然人就會供養,這個供養就是利的供養,恭敬的供養,這不是我們最重要的,我們最重要的,希望人人以行供養,有志一同。

佛陀教育我們入人群去傳佛法,最大的目標就是要淨化人心。淨化了他的人心,自然人的行為,人的觀念、思想被淨化了,有志一同,這就是行的供養。不是為了利,或者是恭敬的供養,不是,我們要提高警覺,不要在這當中起了貪、瞋、癡,這些煩惱。這些煩惱在我們的面前,我們不受惑動,所以入人群而不受污染,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在持戒中要很堅固,要行菩薩道;菩薩道入人群,入人群中要持戒。不要說,我們修行,就是讓人這樣利養、恭敬,就不要,我們要提高警覺,這樣容易使我們起貪、瞋、癡,會來迷惑我們的心,不要。因為菩薩就是「悉皆不能惑動」,菩薩就是不會受這些,利養、恭敬等等,來將我們迷惑了,我們方向要正確,這叫做「堅固戒」,堅固的戒。這就是菩薩戒,菩薩要守的戒。

菩薩是大乘行者,不應該受到利養或者是恭敬等,來引起了我們,再度又有貪、瞋、癡。我們凡夫之時,曾經有過這無明過,我們現在已經修行了,我們的心都要清淨,不要受惑動搖我們的心;「惑」就是無明,不要受無明來動搖了我們的心。我們要好好持戒,不受毀壞,這個「堅固戒」,自然好好修行,要行大乘道在人群中,持戒不受毀害,這是最重要。所以,請大家修行的目標要正確。所以,「菩薩具大慈悲,得大捨安樂行」。

菩薩具大慈悲
得大捨安樂行
為欲救拔一切
世間四諦苦集
滅諸煩惱惑業
道向菩提有情
世間諸利益事
得大法樂自在

我們要捨棄,一切貪、瞋、癡的念,捨棄一切利養、恭敬的念,所以我們要捨。我們有大慈悲行在人群中,我們要捨棄一切貪名利養,自然我們會時時輕安自在,安樂行在人間,這就是很重要,用心,要堅持。所以,「為欲救拔一切」,「世間四諦苦集,滅諸煩惱惑業」。這是我們要用功,因為我們既起大悲心了,我們捨棄一切的利養,我們要再發心入人群中,去救拔一切眾生。眾生在世間,受盡了「苦」、「集」,這當中的苦,我們要怎麼樣?我們自己要滅掉一切煩惱,同時我們也要去除一切無明,這樣我們才有辦法這條路向道,這個覺道,「道向菩提」,我們才能夠清清楚楚,走上了這條的覺道,菩提道。

這個菩提道面向著有情,就叫做「覺有情」,我們的心願就是在人群中去覺悟有情。因為我們自己已經了解,佛法是這樣教育我們,我們既是受到佛法的教育,清楚了解,將這個法傳入人間去。我們用很清楚、覺悟的心,帶入了人群有情中去,這就是「世間諸利益事」。我們難得人生,既來生命,我們要用在生命的價值,我們要利益人群。所以,「得大法樂自在」。我們若付出,我們無所求,看到他們,我們用我們的方法入人群去,人群中已經接受到了,他們也覺醒了,他們也體悟了,他們也和我們有志一同了,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就像在厄瓜多,厄瓜多有一群的菩薩,從美國的菩薩,南美洲;阿根廷、巴拉圭、巴西,或者是智利,這幾個國家的菩薩,已經在那個地方,用心這樣輪流,巴拉圭是在,今年(二O一七年)的四月初,一場大水災,這個大水災禍延三個國家,從哥倫比亞到厄瓜多,再向南,祕魯,這三個國家,都是豪大雨,他們的大災難。而我們看他們那麼多天了,還沒辦法復原,不忍啊!要如何去救這三個國家呢?力量有限。因為面積太大了,我們只好量力而為,我們選擇的是有因緣,這就叫做因緣了。

再說去年(二O一六年)的,四月間,他們的大地震,就是因為這個因緣,慈濟人接觸到這個國家,投入進去,以工代賑,將它救拔起來,讓他們在社區、市區,能夠經濟復甦。雖然還有很多人,還住在帳篷區裡面,但是他們的生機,已經提升起來了。這是過去有這樣的因緣,得到幫助,大家認識了慈濟;那個過去在這塊土地上,播種下去的種子,也已經在發芽了,他們認識慈濟了,他們了解慈濟了,他們為慈濟,而感恩慈濟,所以,他們紛紛表示:慈濟願意到達,他們願意付出。所以,有這個因緣種子,我們還是就決定,就選擇這個國家,也是大力去支援。感動人的故事,就是這樣一直出來了。

有一位七十二歲的老先生,他出來向濟舵表達,他是負責這個社區,帶動以工代賑的組長,他已經七十二歲了。這位看起來很慈祥,但是也是在慈祥中,也感覺是一位很有人格的人。原來才知道,原來他是一位外科醫生,他年輕的時候,也是任職在公職中,在政府的公職,他也是醫生。退休之後,他的生活本來就是很好,他能夠在家裡含飴弄孫。但是雖然是生活很好,忽然間這場的大水災,他和他的子孫都上去樓上,水一直一直淹,在那個地方他也要求救,呼救,好不容易救援隊將他們救出去,一家人平安,但是房子都淹了。

他也是在收容所裡面,好幾天了,也是同樣,感覺:沒有事情,只是在這個地方怨天怨地,聽到大家在埋怨,看到大家在苦難,這樣不是辦法。所以他自己,也走出了這個受困的,大家埋天怨地,無語問蒼天,這種的境界他走出去,去看家家戶戶,災難過後就是這麼亂,要怎麼辦呢?所以家家戶戶他都了解,一直到慈濟,再回歸這個地方的時候,他知道「以工代賑」這個訊息,他就出來帶領這一區。因為他家家戶戶都有去關心過,提供正確的訊息,就是這樣投入進來了。他很感恩,感恩慈濟能這樣進來,讓他們的鄉親,讓他們的環境能夠早日恢復。這就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又另外一位,那就是一位,好幾天都有他的身影,看到他的人,那就是一位司機(Alfredo)。這幾天來,出出入入,要去飯店,或者是要去災區,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這位司機在載。這位司機,他就是這樣忽然間,他出現在慈濟人的面前,穿著志工背心,提著礦泉水,這樣穿梭在人群中,在那裡倒水給人喝,很親切感。走近人群,去為人群服務,他也是慈濟的志工。這種看到慈濟人身體力行,他也是很感動,所以也也投入進來。

還有,又另外是一位,從遙遠的地方來的,卡諾亞的志工(羅伯特 Robert),就是剛才說過的,受地震,我們為他們以工代賑的幾十位,他們這樣來了。三天的時間,這樣很沉默,一直在人群中,在打掃。一直到了第三天,他就和他們當地,現在水災的當地的人來分享,他自我介紹。他就向大家說:「我也是災民,我是在另外一個地方,就是去年受了震災,所以我也接受過以工代賑,這個團體幫助過,這是我過去有這樣幫助到,受到幫助。所以現在來到這個地方,看到大家在苦,我感受很多,只不過,我也是災民,你也是災民。我是因為地震,讓地震震垮了,所以我也是一無所有,也是苦難人。你們是受水災,你們讓水災將你們淹得那麼苦。所以你苦、我苦,同樣是受苦的人,不過也是要提起精神來,總是苦是一段時間,振作起來還有恢復的機會。所以我今天已經能來幫助你們,投入這志工群,換我來幫助你們,我們能夠重新開始。」

和大家來鼓勵:「我們應該都是有機會的人,我們應該都可以重新開始的人,我們大家應該要趕緊站起來,就像我現在在幫助你們一樣。」這真的很溫馨,這就是愛的力量,轉變了他的人生觀。過去他有災難,我們幫助他,啟發了一念的愛心,但是在一年後,另外一個縣受災難,他這念愛心啟動,他也和大家一起來,來投入,看到別人苦,想到自己的苦,但是過後他總也會想通。只要愛心啟發,力量發揮出來,想通了,不只是自己通,有力量,還能夠去勸導別人,也要想得通,也要站起來。

這就是我們人生能夠去幫助人,「菩薩具大慈悲」,就要開始先啟動這念心,然後發揮力量,「大捨安樂」,就是在人群中去付出,去為救拔一切世間,了解世間「四諦法」,苦、集、滅、道,去了解。了解「苦」是「集」來的煩惱,已經我們了解,所以我們要立決心,來「滅諸煩惱」。就像一位來勸同時受災難的人:「煩惱拋在一邊,我們還是開始努力起來,向道走。」同樣的道理。這就是「道向菩提有情」,世間就是這樣,有諸利益的事情,我們都能夠去付出;去付出,「得大法樂自在」,這樣就能夠有方法讓自己想通,有方法去幫助人。幫助人,看到他們得救了,也能夠在這泥濘中,將它清出了乾淨的形態出來,他們要再經濟復甦就不困難了。這就是真正大轉變,需要要有心人。所以我們要很用心。

前面,我們說過「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前面就講因緣,所以因緣生滅,我們要了解因緣生滅法,自然我們就會離開顛倒。人間,昨天說過了,過去生的二千多年前,一對的父女,二千多年後因為那個因緣,二千多年後竟然是做夫妻,只要那個心態、種子在,經過了二千多年後,這種因緣不斷這樣的輪迴著,就像悟達國師,十世修行,卻是還是要受到果報。

所以「因緣果報」我們要相信,不要在這個因緣,這樣受到無明因緣牽引,在那裡顛倒,所以我們要很了解,要分別清楚。所以,「諸法有無」。諸法到底是有沒有?光是在那裡論,有用嗎?「是實非實,是生非生」,這都是昨天我們說過的。

接下來就是「在於閑處,收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在於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要多了解,在閒處,因為我們菩薩,開始修行的第一步,要先安住我們的心,所以在閒處。

在於閑處
修攝其心:
修行之法
貴在攝意
專念清澄
於空閒寂靜處
以攝其心
若處嘻戲
雜亂隤鬧
心豈能安

「在於閑處」,就是不要在那個憒鬧的當中,先避鬧,我們在比較清靜的地方。所以,為什麼要離俗,入叢林中來呢?叢林就是專心修行,哪怕是很辛苦,卻也是沒有這種世俗的,煩擾的事情。我們專心一志,我們的目標一致,若這樣雖然生活比較辛苦,卻是沒有這些世俗顛倒亂想、無明來困擾我們。所以我們有清淨的伴侶,我們能夠互相收攝我們的心。所以,「修行之法,貴在攝意,專念清澄」。我們將這樣很複雜的人間事,收過來就是一念心,這修行的法,貴在攝心。世俗很複雜,收攝為一意,一念心。所以,「專念清澄」。我們就是一心一志,要向前走的路是什麼很清楚,我們有一個規戒,我們有一個方向,所以路的方向我們清楚。

所以,「於空閒寂靜處」。沒有雜染來牽引我們,我們有專心向道的伴侶,所以我們不會受雜的方向,將我們偏差掉。所以「以攝其心」,就是有這樣的環境,讓我們的心方向正確。「若處嘻戲,雜亂隤鬧,心豈能安」。我們若是還在世俗裡,雜亂的心就很多,我們所在一起的就是很雜,好像一個染缸,染甕一樣,十花五色,我們心要專下來沒有那麼容易,全都是在世俗,這樣在嘻笑、嘻戲,就是心定不下來。尤其是「雜亂隤鬧」,這個雜亂,很鬧,所以我們要好好將心攝受好。這麼雜亂的地方,我們的心哪有辦法安呢?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安心住定
而不傾動
猶如鎮靜須彌山王

所以,我們一定修行要安住,要好好安住下來,住在我們要修行的這條道路,要安住得這樣,沒有其他雜念方向。就像須彌山,這樣穩穩而不動,這就像須彌山一樣,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來體會。這分力量是來自一個環境,一個有志一同的環境中,就像須彌山一樣,如如不動,「安心住定」,要安好心來,好好要在那個定力中,這是我們要有的方向。愛的力量,一定要有這樣,這個大環境,才有辦法成就大愛的力量,我們的心才能夠很穩定,因為這個穩定,才是真正我們修行的道場;我們若沒有一個很穩定的環境,我們就沒有辦法修行了。今天發好心,去做事情,但是很快,人與人之間,聲音複雜在我們的心裡,起心動念,我們道心容易被影響。這就是缺少這個環境,缺少陪伴的道侶,所以我們容易被污染到。

我們應該要選擇這個環境,孔夫子說:「擇不處仁,焉得知?」你要住的地方,你終身想要依靠的地方,要安住的地方,你若不懂得選擇,選擇在一起的人,選擇那個環境位置,這樣你就不是有智慧的人。要培養人也要有環境,「孟母三遷」,要教育她的孩子,也是要選擇環境。我們自己想要住的、要安住地方,也是需要環境,有這樣的環境給我們,我們才有辦法,真正力行在菩薩道上。菩薩道要有能夠入人群的機會,要有周圍這樣的環境,因為我們才是初發意菩薩。初發意的菩薩,心要穩定下來,我們還無法像佛菩薩那麼穩定,諸佛菩薩他們的智慧很定,方向篤定了,所以什麼都影響不到他們,因為他們很清楚。

我們幾天前也說過了,諸佛菩薩能夠了解,須彌山有幾斤幾兩,也能夠知道,海水有幾滴、有幾點,幾點、幾滴,佛菩薩能夠了解,我們凡夫就沒有辦法啊!所以我們要自量力,自己量我們自己的力,我們應該選擇好的環境。有這樣的伴侶,能夠不斷讓我們有這樣的環境,去入人群,讓我們有這樣的環境,堅定道心、好好修行,這才是能夠好好成就。所以,「安住不動,如須彌山」。「猶如鎮靜須彌山王」一樣。我們的心王,人人都有一個心王,那就是真如本性,我們要穩定下來,因為我們要回歸真如,因為我們已經看清楚方向了,我們必定清楚,我們就要殷勤精進。方向清楚,你若不肯精進,原地踏步,「知道了、知道了」,知道又是要怎樣呢?知道,你就要去向前前進,這叫做行菩薩道,這樣才真正有辦法,到達「大慈悲」,「大捨安樂行」,這樣我們才能夠,一直到利益世間,「得大法樂自在」。這就是我們學佛的方向,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