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7月26日】一切諸法 性自寂滅

Community:
Branch:

「一切諸法性空,何有言說可及;但從因緣復合,因是顛倒而生;一切言語道斷,蓋心體本寂靜;空性不可分辯,是實相之通達。」

還是要用心來體會法,空、有,它的實相是什麼?我們要很用心,因為這是法;法就是道理,道理無體、無相、無形狀,只可以心來會理,所以,要時時多用心。「一切諸法性空」。法性空,所以,既然無體,它的性也是空。這個人脾氣很好,人的脾氣也是一個氣;這個人性情很好,性情,什麼是性情?什麼是脾氣?只是一個代名詞。到底脾氣長得如何?性情又是長得如何?拿不出來。不過它是我們內心的那個感受,所發出。感受,感受又是如何?發脾氣起來,從他的感受來,從他的性情發起來,這三項事連結起來,怎麼說怎麼說,都是沒有一個形體。

形體,就是在人,人難道常常在發脾氣?應該他也有歡喜的表情出來,快樂、歡喜的表情。所以,表情在人的身上。我看到,順我的意,我歡喜;我看到,逆我的意,所以,我生氣,這是一個感受。感受又是什麼?同樣看不到。總而言之,一切法性皆空,所表達出來的這個性都是空。既然我們認清楚是一個感受,是空,我們若能夠清楚,就不會日常生活中斤斤計較,就是計較出來,才會有這些表情,若沒有計較,哪有什麼表情。既然有這些名詞,有這樣的表情,是要怎麼樣來解釋,這個東西長得什麼樣?無體、無相,沒有東西,要如何說?「何有言說可及」,「言說」要如何分析?

其實「言說」,也只不過也是一個名詞。「言說」,就像我們現在,不論哪一個國家有人來,就需要翻譯。日本人要說日語,美國人就要說英語,若還有,很多,不同的國家,那就是不同的語言,要怎麼辦?「何有言說可及」。不同的語言,光是要翻譯就來不及。翻譯,但是不一定翻譯得到,他所說的語言,能夠言達意,也不一定,經過翻譯,言語就走樣了;只是了解他的意思,表示歡喜、感動,就只能這樣。真真正正的對話當中,沒辦法百分之百翻譯。有的翻譯得很詳細、很正確,有的翻譯得過度了,偏了,有的很簡單,就詞不達意,都有的。所以,語言要來合這個法,要合這個真理,真的是不及,只好我們就要很用心。有時候,若這樣在對談時,有外來的賓客,若聽到翻譯,有時心裡比翻譯的人更清楚。這總是要用心,常常說,眼睛「聽」、耳朵「看」,看表情也知道,這總是聽話也能從他的表情中,了解他的意,這要很用心。

所以「但從因緣復合」。因為這就是因緣,來了,要表達什麼事情呢?我們已經知道,他有這樣的因,有這樣的緣,所以他要說的話,那個意義的一半以上,我們就已經了解了,所以我們要很體會人間事,這種「因緣復合」,我們知道。

「因是顛倒而生」。一般人間,怎麼會有這樣的因緣呢?有的人就是事情發生之後,我們有這個因緣去到那個地方。像有一位轟動日本的歌星(「演歌天王」森進一),來到我們這裡。知道他來的目的就是一項,要感恩幾年前(2011年),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慈濟人到日本,去為他們的災民,去關懷、去發放。他說就是要來表示感恩。

但是同樣幾句話,我了解了。這就是因、緣,這個因緣是因為日本有災難,所以我們去;而他是因為我們去之後,我們付出,所以他感恩。事隔這麼多年了,他有來,就會來花蓮,向慈濟表示他的感恩,又再想為什麼有這樣,這麼大的災難在日本呢?不是地震過後就好了,遺留下來的災難,還有核能,還是不斷問題產生。海域裡的魚,禁捕,那個地方的工廠,製造出來的東西不能吃;那附近,核能的附近,人,不能住,有一段時間,人,不能進去,這就是災難發生。

這些災難是怎麼發生?雖然地震是大自然災難,但是地震愈強烈,那是因為地能,地底下的熱能一直不平衡,這和大地的這個表皮層,當然也有關,這要分析起來應該,應該是很多。何況在大地上,這種危機藏在地表上,核能,這是人人要用,發電。古時候就不必用到核能,現在科學發達了,不斷複製複製,複製到這種一旦發生事情,它就是一個很危險的東西。所以想,這是不是「因是顛倒而生」?所以一切都是因緣復合,這個因,起因就是顛倒而生。人的享受,需要很多很多的電源,所以,就會去用核能。

所以,只是一個心態:要來感恩。這個心態,我們回溯過去,他為什麼要來感恩呢?回溯過去,就有這麼多的事情。所以說,舉這樣的例子,我們就能了解,在這大虛空之下,就是在這個空間,地球周圍的空間;空間是廣無邊,了不可得,但是所造作出來的,都是在人心的那個感受。這樣,我需求、我要、我要追求,我……等等,所以,才會有這些,從微細追究到最大的,於天下有很大的影響,無不都是因緣復合。所以,「一切言語道斷」,要說多少呢?說的,怎麼說都說不完,來不及說!事情很多,來不及說。說到,還是還未很清楚,所以,說不清楚,言語道斷。

這是「心體本寂靜」。其實我們的心,一切的體相,都沒辦法用什麼東西,有形的可以看到,這真正是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那就是寂靜。核能,其實,回歸到它的本體,核能是什麼?它也是沒有什麼體,但是會合起來,這就是很多很多,都是去復合起來。拆開、分開,回歸它的源頭,那就是「體本寂靜」,本來無一物,何處有這些塵埃呢?本來沒有,我們應該要很去體會。所以,「空性不可分辯」。既然是空,樣樣都是空,你還要分辯什麼?沒有東西好分別了,沒有東西好分辯了,不用再辯了。我們回歸回來就是本清淨。

對、錯,又是什麼呢?不用爭到你錯、我對,但是,我們要分清楚。不要計較了,就是不用再辯了,道理回歸清楚,就好了,就不用再辯了。或者是過去既然是這樣,既往不咎,未來你要很清楚,不要再犯了,因為過去了,再求,怎麼追究也不可復回。所以說,不要計較了,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知道,很了解,很透徹,這樣的人生就能很開闊。

所以,「實相之通達」。我們心體本寂,空性不可分辨,所以回歸實相,這麼的寂靜清澄,就是歸於虛空,歸於空,回歸它的真體,理各歸回本位去,這樣不就是通了嗎?我們的感受,將複雜收回來,本來我們的本體就是寂靜,還有什麼,好常常放在我們的心呢?我們只是一個感受而已,一切法,性空,哪有什麼言說好講呢?剛才說過了,語言道斷,我們若能夠通徹了解,我們要吸收進來的道理,是解開我們心的迷惑,要如何能去除煩惱無明,真實的道理,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和、事和,自然理就和了,這樣我們能夠清楚了解。所以,不可執「空」或者是執著「有」。

執空或執著有
由有見生顛倒
則法有生有起
故心有轉有動
虛空如是
實相如是
一切諸法性自寂滅
何有言說可及

雖然一切皆空,空到,就是我做好也沒有什麼,我做惡也沒有什麼,一切皆空,「怎麼樣,我犯錯,都過了啊,你還追究什麼?」我們能這樣嗎?不行。我犯錯,我不對。不是說:「我犯錯,你就將它看空就好了。」別人可以看空,你自己呢?還是執在我造惡無報,一切都是我擁有的,這種執空著有,這是因緣果報很重。所以常常說,佛法,我們能通達,能對他說:「不要執著,真的是不要執著,但是我們要了解,因緣果報一定是有的。」這不是常常說的?要不然為什麼佛陀會生生世世,諸菩薩會六度萬行?圓,目標就是趨果成佛,這要用很長久的時間,因,在行菩薩道。

佛陀常常對眾生說法,一定要有善惡因緣觀。我們要對人說法,也是一樣啊,傳法,要有善惡因緣觀,我們若是執空過頭了,一切空,做惡,都一切空,你做了之後,你認為一切空,這不對!天下的,感覺我想的、我要的,都是擁有,我的,名、利、地位,這種人,對自己的犯錯,一切空;對別人所有的,你要佔為己有,這就已經撥無因果了。

我們要常常說「空」,是真空,是沒有執著;沒有執著,那就是「有」的事情,我們要看得開,煩惱的事故,我們有辦法承擔,也能夠將它化解,這就是「真空」,不會影響到我們的道心;「妙有」,我們要積極精進。所以,這個「真空妙有」,煩惱不必放在心裡,放下吧!為人群付出,要及時精進。有啊,妙有,六度萬行,是我們要精進的,這就是很多的道理,我們要很清楚。「由有見生顛倒」。我們若執於「有」,也是因為我愛,所以我會想盡辦法。科學的發明不就是因為「有」?發現到什麼東西,我要將這項,將那項等等,將它復合起來。所以有很多顛倒,就是在此處發生。

本來法性,在萬物之中,都有法性存在。一棵樹,若沒有它的性,它不會活,就是有性,所以它需要有日光、水分、土分、空氣,這就是它生命的存在,就是有性。若是枯萎掉了,那就是無性;無性,它放在那個地方就是乾,爛,歸土,就沒有了。那就是有生命,有性在,所以說,「則法有生有起」。因為人有這個「有」的見解,去生顛倒。所以,「有法有生有起」,「故心有轉有動」。我們前面說過,因為我們是在這個世間,叫做「覺有情」,「覺有情」是覺悟之後的「有情」。有的「有情」是迷的「有情」,就是凡夫。迷的「有情」,叫做「凡夫」;「覺」,體會了解的「有情」,叫做「菩薩」。菩薩和凡夫都在這個人間裡,所以,凡是在人間,就「心有轉有動,虛空如是」。在這個空間裡,就是容納著這些事情,這一切萬物,都是在一個大虛空中。「實相如是」,虛空就是這樣,很開闊,無量邊際,很開闊,就是萬物所生存的地方。

這「有生有起」,「有轉有動」,這都是東西在轉,所有有色相的東西,它在變動,和這個「空」無礙。這個空就是一個大空間。所以,「實相如是」,就是這樣,它的相就是這樣,「如是」。「一切諸法,性自寂滅」。一切法,其實你回歸在它所有的,回歸大自然,大自然其實就是寂滅,它如如不動,這就是它的性。何有言說可及呢?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這還要再解釋,很長,唯有心會,要慎思。

「三理四相」,昨天一直跟大家叮嚀過,要記得。所以我們要知道,要講到完,真的是沒有時間可講,也是講不盡的法,「言語道斷」。

所以,我們來看前面的文:「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

無名 無相
實無所有
無量 無邊
無礙 無障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個大空間就是這樣無相。接下來這段文,再說:「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但以因緣有
從顛倒生故說
常樂觀如是法相
是名菩薩摩訶薩
第二親近處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用心來了解!這就是「有」,看「有」來觀;觀,那就要細心,我們要用很微細的心來觀察,觀察這個有相的東西。

此為有觀
一切法空既為真空
一切法有即為妄有
虛空、國土
三界、五趣
四生一切法境
莫不由迷妄想成
由無明生起
故曰以因緣有
從顛倒生

前面講虛空,都是「無相」,但是我們要很微細,來分析這個「有相」。觀,就是細思、慎思,很微細去觀察它,要用很謹慎、很用心去思考它,這叫做「觀」,要很微細去了解這個東西。「一切法空既為真空」。一切法空,一切全都空,所有的東西分析,把它散開,因緣,都將它散開,什麼都是空,它是因緣復合起來,復合起來,一個接過一個,已經將它複製起來,所以才有東西。我們若能好好去觀察它,「哦!原來這個東西,這個歸水分,這個歸熱火,火分,這是歸風,這是歸空。」全都能夠用心分析。「四大」,沒有一項東西,不是「四大」和合,所以回歸是「四大」,把它分析開來,還不都是「空」嗎?

風,「風大」也是空!水,水性回歸也是空,其實一切空。既然我們都了解了,「一切法空既為真空」,每項都將它分析,「空」,也將它分析,這就是「真空」。「一切法有即妄有」。我們若要去了解它的「空」,我們就要了解它的「真空」;我們要看所有的「有」,我們就要去體會它的「真有」。假使我們若執著在「有」,那就是「妄有」,所看到的形像是虛妄的,是「四大」復合才有的形象,分析來它是空,所以它是「妄有」,是一個假相。我們假相,就有假的名,這我們應該要清楚。

「虛空、國土、三界、五趣、四生,一切法境」,這一切法的境界,莫不由迷、妄、想所成。我們迷了,我們起了雜念、妄想出來了,所以「由無明生起」。就是因為無明生起了,我們的無明,我們的執著,執空、執有,這種執著這樣生起來。所以「故曰以因緣有」,因為這樣,叫做「因緣」,因緣復合,所以「從顛倒生」,都是我們的心,我們的感受,這些東西變成了人間所顛倒,在要取、要用、要復合等等,無不都是,這我們要很用心體會。

能常作有、空兩觀
即能破
人、法二我執
離煩惱、所知
之二障
是即菩薩摩訶薩
第二親近處

「能常作有、空」觀察。若迷的人,那就是在這個地方在迷。所以,「即能破人、法二我執」,我們若是有了解、體會,自然這個「有」和「空」,好好用心去慎思,去觀察,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形象,外面種種復合因緣的相,我們就能夠破除。人和法二我執,就不會去執著在「空」,或者是「有」。我們了解的「空」,是了解「真空」,「體相真空」,所以我們要去除執著。而我們不用執「有」,自然這個法,「真空妙有」我們清楚,那自然「離煩惱、所知二障」。煩惱障、所知障,我們都能夠將它去除。我們要很用心,光是知道,知道讓自己有障礙,也沒有用。我們要知道得透徹,所以「真空」,要很透徹,我們要了解,了解「妙有」。所以,這是「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但以因緣有」,所以「體雖空寂,也是不礙緣生」。

但以因緣有:
體雖空寂
不礙緣生
譬如虛空
體非群相
而不拒彼
諸相發揮
以無名為緣
則起善惡分別法
貪瞋癡者
是三惡道起
滅貪瞋癡
則三善道起

「體」,我們了解,因緣都是這個「體」來會合。其實,分開來是空寂。我們在製造東西,這項,還要有這項來和它會合,才能夠完成,所以沒有辦法只有單一項,就是要有其他的東西,來跟它會合,才能夠成形、成樣出來。所以,我們要很了解這個有體相,回歸來是空寂,這個空寂,那自然不礙緣生。就像大地,就像空間,有這個大空間,有這個大地,所以,一粒種子,它就能夠這樣成長,不論它要生長多大,一個大空間同樣可以容納它,而且大地,一粒小小的種子,它不斷地,根一直伸下去,樹,一直長大起來,大地也沒有障礙它。總而言之,這個緣在生,和這個寂空是互不相礙。

「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在這個大虛空中,互相沒有障礙。彼此之間,就是這樣容納,無所障礙,其實同樣的道理。「以無明為緣」。既是無明叫做緣,這當中就是無明啊!我就是要這項,我也要那項,我要將這些東西,都收入在我的空間裡,那這就很麻煩了。所有的東西,大地自然,你想要擁有,已經就是沒有,那你一直要去擁有這個緣,這個東西無名相,其實,回歸它的本體,豈是它的本名呢?也不是它的本名。這些東西都是名稱,取出來的,沒有辦法去定它的名字。「則起善惡分別法」。這個東西是我需要,那個東西是我愛的,自然,它本來沒有名字,生了相,我們就給它一個假名字;假名字,我們就執著它,這都是當中的緣,所以這樣生起了善惡分別法。善惡紛爭,就在這個地方產生出來。

所以,「貪瞋癡」,這就是「三惡道起」。這三惡道,就是由這樣這些名相為緣,人沒有透徹道理,這樣來將它分別,來紛爭,所以在這當中,貪、瞋、癡構造起來,那就是三惡道就產生了。若滅掉了貪、瞋、癡,我們去付出,這叫做「三善道起」。去掉貪、瞋、癡,我們自然就能夠在三善道裡。所以,「從顛倒生故說」。

從顛倒生故說:
眾生無始種種顛倒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錯亂修習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則諸眾生
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
元清淨體
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我們要很了解,顛顛倒倒,我們要很清楚,不要讓它顛倒了,不要執著是「空」、是「有」,不要執著名相等等,實在分析到最後,什麼都沒有。「眾生無始種種顛倒,皆由不知二種根本」,就是不知道兩種根本,所以「錯亂修習」。我們人就是這樣,不知道我們應該要如何修,我們就是不了解有兩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我們無始以來都是這樣,在生死中在造業,不斷複製、復合等等,因緣累積,這是無始以來,是用什麼心?「攀緣心為自性者」。以為我們是在修行,以為廣結善緣,就來去攀緣,就這樣攀緣心,以為這就是我們自性。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我們若能夠清楚,我們無始以來,我們有清淨的本性,真如不生不滅,菩提涅槃,這就是真如本性。「元清淨體」,原來開始它就是清淨的體。所以「能生諸緣,緣所遺者」,就是這個緣是清淨緣,付出無所求,人群中說法,聞法、傳法,心無染著,入人群不受煩惱染著。若是這樣,這種用清淨心,雖然在諸緣中,這就是延續,這樣一直遺留下去,這就是我們的清淨法性。

佛陀生生世世來人間,生生世世在人群中,生生世世就是要引度眾生,因緣成熟也都需要緣,因緣成熟,自然成佛。菩薩因圓,那就是趨果,也是同樣要因、要緣,因緣果滿,能夠向佛的境界走,同樣的道理。這就是菩薩心,也是我們的本性,也是佛心,在人群中不受污染。所以,「常樂觀如是法相」。

常樂觀如是法相:
常願諦觀
如是空寂清淨
本然如實之相

這個「樂」(lo音),就是「樂」(ngau音)。「樂」(ngau音),意思就是很歡喜,讀作「樂」(lo音),是快樂在表面,讓人看得到,「哇!手舞足蹈,唉呀,我很歡喜等等,歡喜得會跳起來。」。這叫做快樂。若(是)「樂」(ngau音),就是在內心的深處,就是很「好樂」(ngau音),很歡喜,從內心的甘願的歡喜。就是細思觀察這個法,我們要從內心,長時間的好樂,不是快樂,一時的「樂」(lo音),是「樂」(ngau音),好樂在這個法,法喜,這樣一直要去體會法,去觀察這個法、法相。所以,「常願諦觀,如是空寂清淨本然」。這個空寂是很清淨,本來就是這樣了,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這叫做「常樂我淨」,這就是實相。空寂清淨本然,本來就是這樣,這個實相就是這樣。能夠精進投入人群,不受污染,這就是我們的實相,我們的真理,就是這樣。所以,「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是名菩薩摩訶薩
第二親近處:
此是即非遠非近處
而論親近
修安樂行者
常樂如是
而觀一切諸法
如實相者
是名菩薩
第二親近處

「此是」,就是說這個性,這如實性即是「非遠非近處而論親近」,「非遠」,就是在我們身邊。我們時時好樂在這個法中,沉浸在法中,生活中、在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真理實相,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在行動。「非近處而論親近」。不是我一天到晚,只是在那裡讀經、讀經,這樣才是叫做「親近」。其實,「親近」是我們腳踏實地,法在我們的生活中,活在我們的身體力行中,這樣就是了。

「修安樂行者,常樂如是,而觀一切諸法」。我們要傳法,我們的心要常常安樂,我們就要將這個法,用在我們的生活中。要了解法用在我們的身心,我們的日常生活多麼的安然,輕安自在。所以,「常樂如是,而觀一切諸法,如實相者,是名菩薩第二親近處」。所以,「虛空如是,實相如是」。

虛空如是
實相如是
一切諸法性自寂滅
何言說之可及哉
蓋心體本寂
相待互融
由見顛倒
則法有生有起
故心有動有轉
若舟行而岸移

虛空是這樣,其實我們的真如本性也是這樣。我們心包太虛,心若看得開,其實就是與虛空平齊的寬闊。所以,「一切諸法性自寂滅」。一切的法性就是這樣,本來就是寂滅。「何言說之可及哉」。這就是心,我們法就是這樣,我們的心要去體會,唯有心會,不是言說能解。

所以,「蓋心體本寂,相待互融」。互相對待的這個相和那個相,空相、有相,其實都能夠互融!真空就是妙有。所以,因為我們有見的顛倒,「則法有生有起,故心有動有轉」。所以,就像船要離開那個岸,是船在移轉呢?還是岸在轉呢?當然是船離開了。我們若坐車,是車子在動呢?還是境在動呢?怎麼能夠離開?是啊!我們若清楚了,很簡單,就沒有什麼,所以我們要很用心。

能如實相而觀
如心不動不轉
於法不生不起
若風止而波澄也
心法一也

「能如實相而觀」。我們若能夠知道「如實相」是這樣,「於心不動不轉」,「如實相」就是如虛空,如我們的清淨本性寂然,哪有什麼好動、好轉呢?「於法不生不起,若風止而波澄」。「心法一」,水,若沒有風,自然它很靜,就沒有泡泡,沒有波,就是風在動它,在轉。所以,我們要用心,只要我們的心靜,一切靜。「心法一」,這心和法是共同。所以我們平時,時時用心在法中,法是在我們生活、生命中。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