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7月19日】年少輕躁 道業難貫

Community:
Branch:

「年少涉世未深,閱歷淺不更事,心浮情操難守,愛道易守志難;沙彌兒童稚年,好動活潑難靜,遊樂喜閒厭勞,不勤行道難會。」

用心,要體會,我們前面已經一直在說,我們不要親近著,不要貪著著幾種人群,我們不要去沈溺,貪著在那個地方,也就是要我們,好好顧好我們的心,不要有煩惱、雜念,來擾動我們的心。所以,為我們舉出了,種種不可親近,也就是針對初發心,針對道心還未很堅固者。我們在外面,在人群中,萬一受人影響了,本來想要發大心,卻是外面的環境很強,度人不成,反而讓人拉過去,讓人度過去。所以,佛陀要我們初發心的人,就要謹慎,不要去走入這樣,前面所說過的等等,會惹起我們心混亂的地方。所以,這麼詳細,我們也要聽得清楚,也要好好分別,這要很用心。

下面要提醒我們的,就是少年,或者是童年,這樣年紀較輕的人,因為他年少,年幼,對世俗的事情,人間事,還未很清楚,所以,他的「閱歷」,還是淺,不懂得事情,就是經歷、閱歷不夠;經驗不夠,所以,好、壞不會分,這都是比較年幼,較年少。人間很複雜,他不知道人間複雜的險象,所以,還是讓人在保護,這種少年,像這樣的人。

這樣的年齡,就是心比較浮,情操比較難守,因為,他事情看不清楚,還沒有很透徹了解。什麼叫做守規矩?什麼叫做修行?他們現在就是在娛樂場中,在人群中杜開始,所以佷容易對人間娛樂,心一直被引過去。所以,他們的生活,總是在那分荒廢時光,也就是比較遊樂的方向,所以,他們不知什麼叫做情操,也不知道志向要如何堅定。類似這種對世事,沒有責任的年齡,對自己的人生方向還不清楚,這樣的懵懂年齡中,這樣的年齡心很浮。這個情操,還沒決定他的人生方向,你就開始要他守好這念心,困難啊!

所以,「愛道容易」,你發心,想要把這些少年帶來,要將他引導,讓他們來聽法,讓他們來與法同行,與道同修,這可能他聽到會很歡喜。歡喜地認為:很新鮮,修行好玩。所以,他們愛道容易。叫我來拜佛,叫我來靜坐,來聽聽故事,很好玩,就這樣,愛道容易。是不是他能夠將這個法,真正收入心嗎?入心之後,是不是堅定志向,能守志奉道?這也是很不簡單。所以,修行者不簡單。在人群中,能夠修行,守志奉道,就不簡單了,何況幼少年,對世間事經歷還不很清楚,不知道人間什麼是苦?不知道人間什麼是道?哪一條路是應該走的?因為他都還沒有接觸到,人間世事。所以,他雖然一時聽到法,看到人家在修行,說不定歡喜心一起來修行、打坐、禮佛、聽經、聽故事,歡喜,但是,還沒辦法說,他已經道心已生了,這我們要很清楚。

所以說起來,能夠從少年輕入道,更是不簡單。能修行已經不簡單了,年紀比較大,歷盡滄桑,了解人間的疾苦,了解人間複雜,所以看透了人生,入道來,這也已經不容易了。何況少年就願意入道,願守志奉道,這實在是很稀有。像釋迦牟尼佛,從幼小,他對人間就會起著疑問,這是佛陀現相人間,從童年,他的生活形態描述出來是這樣。應該就是少年時,他就開始對人間有使命感,了解人間生態,「四姓階級」觀念不平等,所以,他發心要去探討,道心堅固。出家,走上這條路,再也沒有回頭,一路向前走,這是稀有,人間稀有,所以,修行成佛,很難得。

而我們自古也不少,有這樣的賢人、神童,也是少年時開始,就能夠看出人生,該不該走的路,追求真理的,也有,不是沒有。佛世時,像舍利弗,也是童年就懂得很多道理。八歲,就能和論師辯道,不是沒有,古代以來,也有這麼年少、幼年,對道的看法。說我們現在,我們現在也很多。我們的靜思書軒,一群幼童,三五歲、五六歲、六七歲、七八歲,從三五歲開始,一直到現在,在讀中學了,從這樣.幼稚園而小學的,從小學到大學也有,還是「書軒小志工」。不論是北中南,在書軒,帶起了這樣的小兒入道,也不少,他們的道心還是很堅固。

在現在,有時候會回來,就問他:「你的發心,發願還在嗎?」「堅定的志願,永不變。」「真的嗎?」「真的!」「你的願,你還記得嗎?」「清修士。將來清修士,要護持慈濟,要為天下擔米籮。」「而你呢?」「我將來要當醫生,同時也要當清修士,我要救人的性命,我也要為天下做好事。」而你呢?…各言其志,幾年前的志願,現在還是不忘,這都是幼童。

所以,我們在聽,總是不要說這個(經)文,就是這樣說,我們就排斥年少,要聽清楚。年少、幼稚的孩子,有他的缺點,是從大多數的心態來說,特殊的孩子,我們應該要相信。反過來,在這些孩子的身上,我們也能看到我們的道心,有時候看到這些孩子,自己內心起著慚愧、反省,孩子年紀這麼小,這麼的懂事,年紀這麼小,這麼能夠投入,而且道理分明、精進。我們就自己反省自己,我們是不是跟這些孩子一樣,用很單純、純真的心,道心是不是像孩子,這麼的純真堅定?我是不是和他們一樣,這樣志願堅切?

所以,在孩子的身上,我們也能取來,回顧自己、反省自己,這是很重要,不要一概認為孩子心很浮。慈青來受證,就會說:「您的孩子回來了,我的心都沒變。」是啊,一句無意中和孩子說:「唉呀!孩子心多變。」他們學成了,大學畢業了,事業有成了,投入慈濟,見習、培訓,來受證了,走到我面前,就很得意:「上人,您的孩子回來了。」每一位走過面前,若在分享時,他就說:「說孩子心多變,我都沒變。」是啊!這些都沒變,所以,他們少年的心,童貞的心,開始進來,一路一直走,到現在都沒變這個道心。所以,心不是浮,其實他們的心很堅實。

但是一般多數的差不多都是心浮,而少數能夠向道堅定,這畢竟還是較少數,所以令人讚歎!佛陀要說的是大多數,擔心我們若是道心不堅定,很容易受世間,多數這種年少、年幼不懂事,這種心態,亂了要修行的人,心還沒很堅定,亂了這群人的心。所以,佛陀是為這群人所說的。所以擔心他們,你發心要去度他們,反過來受他們的心氣浮躁,給影響了。愛玩,把你帶去玩;愛遊樂,把你帶去,這就是這樣要警愓我們,所以讓我們知道這種年少的人,就是還太年輕,他的心浮動,「情操難守」,愛道容易守志難。

所以,還有沙彌,「沙彌兒童稚年,好動活潑」,難靜下來。看若到這,我們就想到,我們那一群很端正的幼童,很可愛。但是,多數都是這樣,這種沙彌年齡童稚,比較幼稚的年齡就好動、活潑,沒辦法靜下來,要靜下來的機會很少。他們的心,都是向著「遊樂喜閒」,就是這樣能夠閒閒地來去遊玩,你要他去勞動,去做一些較勞動的事,定在勞動,玩一下可以,做太久,不耐煩,這就是孩子心。所以「不勤行道難會」,不勤行,道就難會。所以我們要知道,這樣的年齡的心態,我們道心還沒有很堅固,我們要去接近他們,我們要很警愓,提高警愓,不要心與他們在一起,心被他們帶去,帶他們不過來,反而讓他們帶過去,所以我們要謹慎。

接下來,前面向我們講的文就是這樣:「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前面是說,不親近小女、處女、寡女,不可單獨親近。接下來再不要親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

亦復不近
五種不男之人
以為親厚
不獨入他家
若有因緣
須獨入時
但一心念佛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不要想獨入人的家庭,我們的心要照顧好,若有特殊的因緣非進別人的家,我們要怎樣的心?就是一心念佛。所以根、塵、境、識,意識多數都是在說,男人面對著這種景象,有女人的境界,或者是有不男之人,這種的人群,你們就要好好提高警覺,這是佛陀對比丘用心叮嚀。

所以說:「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

若為女人說法
不露齒笑
不現胸臆
乃至為法猶不親厚
況復餘事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叫人面對著這個境,外面的境界是女人,修行者,男眾要好好警惕自己的心,你要向她說法,你要很端莊,不要單獨和她談笑風生,不要講話露齒哈哈大笑,這樣對自己很輕浮,沒有莊重,就容易引起對方的境,也是會不尊重我們,不崇敬我們,所以要用心,這是佛陀向修行者所說的。尤其是穿衣服也要端正,不要坦露胸背,女人也不行,男人更不行,同樣的道理。所以「乃至為法猶不親厚」,哪怕你是要為她說法,說法就是說法,不要再越界去親近,要有分寸,不能越界,所以何況其他的事情。說法都不行了,何況其他的事情更要有分寸,守規戒。

接下來這段文就是這樣說:「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

不樂畜年少弟子
沙彌 小兒
亦不樂與同師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沙彌初入佛法
多存俗情
畜養易致擾動
所謂嚴訓則乏慈言
寬待則失教規
是故皆惹麻煩於心

「沙彌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沙彌就是還沒有受大戒,都稱為沙彌,不論他是幾歲,還沒有去受戒都是叫做沙彌。所以,沙彌有幼小的沙彌,也有少年沙彌,年齡不分,初入道都叫做沙彌。入佛法來,就是存著俗氣,還有世俗的情在,這都已經在世俗家庭生活的人,入佛法來,這種習性還是在。所以「畜養易致擾動」,你若收容,收沙彌來同住,他們的俗情很重,我們要很謹慎,我們要如何來教他,如果要教他,這些年輕的,你要教他,這可能要拿捏,俗氣若出來,不守規戒,你若要訓示他,若比較嚴厲一些,會感覺缺少慈悲。

若是對這些年紀比較小,或者是青年,你若比較寬待他,就失去了教訓的規戒。因為入佛門來是要很嚴格,規矩,行、住、坐、臥要很有規矩,這麼嚴格的規矩,甚至在作務上也要很嚴,在叢林,擔柴運水,這些都要歷練過。但是這些世俗剛捨去,入佛門來,俗氣還沒有去除那種,或者是年少,或者是俗氣深,這都是很難去教化。所以說來,道心若不堅定,你用比較嚴厲,我們失去了慈悲;你寬待他,不管他,那就會失去了教規的教育。因為這樣,皆惹麻煩的心。真的惹來很多麻煩,到底是要怎麼教他才能剛剛好?所以,在僧團裡面,若是有沙彌,不論是年輕、年幼不懂事情,涉世不深;或者是年紀比較大的,那就是俗念很深,要去除不簡單,所以要把他調教過來,實在是較麻煩,較困難。這是在僧團裡面,你教人不來,自己惹來麻煩。嚴教,說不慈悲;不教他,就沒有規律,這實在是很煩惱的事情。

不樂畜年少弟子:
年少之人
多諸輕躁
道業難貫注入心

所以,「不樂畜年少弟子」,這就是年少弟子。「年少之人,多諸輕躁」,所以「道業難貫注入心」。這道業要將它貫注入心,不簡單啊!所以,「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像這樣是沙彌,這些孩子進來叢林裡面,我們也在叢林在修行,我們就要知道那些人,都還沒有受規戒,這些沙彌年幼,或者是還未受大戒,規矩都不懂。像這樣,我們要很警惕。

沙彌、小兒
亦不樂與同師:
沙彌幼小
未稟具戒
小兒憍稚規戒難
非受道器
亦不欲與是等同師

要知道「小兒憍稚規戒難」。這小兒很嬌弱,很幼稚,你要規戒他,為他設規矩,要叫他守這樣的戒律,這很難。所以「非受道器」。這不是能夠和我們一樣,在這個法能夠接受,能夠在這個道和我們一起走。所以這樣的年齡還無法受法,所以「非受道器」。就是說,像盤、像缽髒了,或者是桶子骯髒,還不能裝乾淨的東西一樣,所以非受道器,還不是器具。所以,亦不樂欲與是等同師。一樣同師父,你就要和他同樣在那個環境中,可能在那個地方,我們自己的心也靜不下來,所以不要和這群這樣伴在一起。

畜年少弟子、
沙彌、
小兒及與同師
則均不免
任教育保護之責
事至紛擾
亦非菩薩
志存宏道之時所宜

所以,「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及與同師」。與這些人,「則均不免,任教育保護之責,事至紛擾,亦非菩薩,志存宏道之時所宜」。我們若和這些,收這麼多沙彌的人,這些幼小,這樣的老師父,我們若是在這裡面,難免我也要負起教育,或者是保護責任,就要和這些孩子打成一片。「事至紛擾」,這很麻煩。所以「亦非菩薩,志存宏道之時所宜」。菩薩,我們現在就發大心、立大願,現在要學習的是菩薩道,要如何把法貫注入心?如何把這個法能夠帶入人群去,非常莊重的教法。

你若是在這年少童貞的群中,可能我們的心就會散掉,所以我們要好好,盡量要避免入這種沙彌,畜養沙彌群眾之中,我們要找好我們的時間,向著我們真正要學的道路,去修持,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因為進入這種事情,要負這樣的責任,「事至紛擾」,很煩,整天都在聽那些聲音,整天都是和孩子這樣在周旋,這不是菩薩所要修的志向。這樣說也是很不公平,沒有孩子,哪有大人呢?沒有兒童,哪有少年呢?沒有少年,哪有中年?道心要堅定,就是要從幼年開始。剛才說的,那些書軒小菩薩,他們若能好好帶,將來就是居家的居士,或者是真正入他們的心,心志要當清修士,願意投入人群,這些都是,從幼年、少年出來的啊!

所以,我們這段文,要很用心去體會。畢竟少年懂事不是很多,多數是這樣很浮動。不過,浮動也得要教育,我們若是不肯教育,什麼人要教育呢?當然,教育要有教育的環境,你就是像現在,要教育有教育的環境,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一貫教育,他有他教育的環境陪他長大,這也就是教育的方式。在學校的裡面,若有老師能夠有道心,將這個法也帶進去學校裡,孩子能夠受一般的教育,又能接受到佛法的洗滌,讓他們的心常常保持清淨,讓他們的願能夠培養入人群,去利益眾生,這是兩全其美啊!所以,我們教育不是不可,一定要有教育,不是叫你去排斥他,是叫我們要道心顧好。教育有教育的環境,我們道心要顧好。「以上種種,皆教菩薩之律儀」。

以上種種
皆教菩薩之律儀
離十惡緣
即為
菩薩之修戒行也
此釋修定行並總結
一切惡律儀之法
既已遠離
由是守護六根
不令放逸
能與禪定相應
此為由戒生定
惡緣之處
既不應親近
益顯善緣之處
當親近耳

所以,「律儀」,那就是我們的教規,我們要怎麼樣的行儀,在人群中,我們若是失去了戒律威儀,我們可能一不小心,十惡就出來了。十惡,只在我們的身、口、意而已,「身三」、「口四」、「意三」,合起來是「十惡」。「身三」,殺、盜、淫,這是惡;「口」,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也是惡;「心」,貪、瞋、癡,這也是惡。所以,光是身、口、意,緣著外面的境,「六塵境」,起「六意識」,這就是造成了,我們那個惡的業力。所以,這外面的環境,和我們的心意,外面的境界會誘惑我們的心意;這個境界,我們盡量要遠離。上面說的有很多,我們要謹慎,我們不可親近的,我們要遠離,這是環境。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環境。

這以上種種,叫我們不可親近,不論是女色也好,或者是生活的惡律儀,或者是人間少年,這種行儀不端等等,要逞強逞很多的惡,前面都說過了,共起來也有近十項。我們一定要遠離、遠離、遠離,一直到現在,連少年,年少,或者是沙彌,都要遠離。想想看,我們要顧好道心。其實,這段經文有很多,我們要很謹慎。自古以來,這種重男輕女這個觀念,佛陀的時代、孔子的時代、我們能夠很明顯看出,是不是真的重男輕女呢?其實不是,是境界,根、塵對立,根與塵的對立。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對外面的聲、色……等等,我們的無明煩惱。在這當中,有這個「根」和外面的「塵」,當中我們的意識,所以已經失去了道心。煩惱無明,不知累生世來就是這樣的習慣。男女之間,貪色惹禍,衍生出了很多的禍端出來。

所以,佛陀名稱說:「女人,你不能去親近。」那個「不能親近」,就是你的意識。你也是修行,你的意根守不好,這個根去緣外面的塵,你起貪念,對這種塵境,你要很謹慎。到底是塵境的過錯呢?或者是自己的意根,意識和根去犯錯?這是要好好用心去體會。為什麼女人,會讓人有這麼多文章提出來,有歧視?因為女人依賴心大,一直都是要依靠、依靠。所以,女孩子長大以後,若沒有嫁,以後要怎麼辦?好像若沒有嫁,就沒有辦法活下去,自己沒有辦法生活的樣子,這就是錯誤的觀念。男女之間的心態,就是自古以來就有這樣的看法。

其實,人間沒有女人,世間是要怎麼辦?本來是陰陽相伴,女人,沒有女人,哪有人呢?沒有女人,這個家庭如何維持呢?剛,就缺了柔;有柔、有剛,一個家庭才有辦法維持下去。社會也是需要啊!有女人,能夠生活很美,很美,這樣善、美,這種的生活。女人她的心態細心,她能夠整理家庭,布置每項都是,很細,很微細,她的考慮,她的看法,她的……等等,這全都是女人的良能。

但是,女人也能夠很堅強啊!看看慈濟裡面多少女人,創立了慈濟。過去不是三十支竹筒、三十位善女人嗎?就是這樣一路,才能完成一把沙、一塊磚,不就是她們這樣步步踏實,句句勉勵去勸募來的?這也是女人。尤其是這時在承擔四大志業,也有很多,多數女人。四大志業裡面,慈善,也很多;醫療、教育、人文,現在醫療的醫生,女醫生也不少,女醫生也有外科的,不論是拿刀、開刀等等,很準確,也不輸男人哦!現在女人開火車、開飛機,也有,這不是沒有,世間女強人倒也很多。

非洲慈濟人,看,那麼苦難的地方,卻也有在那個地方,弱女子承擔起,在這麼困苦、貧窮,這種的環境中,去承擔起了慈濟的志業。賴索托、非洲,南非國家中間一個小小的國家,它的周圍都是南非將它包起來。這當中的賴索托這個國家,美娟,她幾年了,在那個地方承擔慈濟的志業,那裡全都是黑人,她生活的周圍都是黑人。在那個地方開始做救濟。

一直到現在,潘明水居士,非洲執行長,他將這個棒目前就是交給她,交給她,一個女人,她要承擔整個南非慈濟的志業,現在同樣潘明水以前負責的,潘居士到了賴索托、史瓦濟蘭等等,他出去跨國去開發。同樣還是帶著非洲這群人,他們也是這樣陪伴,他們現在發願,要入非洲所有的國家,現在已經進展到第七個國家了,美娟真的是一個女人,她要面對這麼多。當然,也有我們臺商的菩薩,在那個地方,好幾位是我們的委員,當然,非洲是男士開始在那裡帶動;現在也是女人,她也來帶這些,這些居士同樣是支持,現在已經跨過幾個國家了,也是南非要去關懷。

莫三比克也一樣,岱霖,一個弱女子,她就是在莫三比克有因緣。看,現在在那個地方,一個人帶幾千個人,慈善,去為他們發放、去關懷他們,帶這些人。南非去為她起個頭,接下來的她就接下去了,身體沒有很好,在莫三比克常常感染到,卻是意志堅定。在那裡帶得這麼好,光是志工就將近三千多人;志工投入,也隨喜,常常一直在帶,名稱上也要近五千人。想,一個弱女子,從臺灣嫁到那裡去,她也能夠承擔。

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女人不是不能接近,就是要看,經不得起那個色的挑逗。因為有的,確實女人就是要依賴,女人的習氣,有女人不好的習氣,就要改。但是,對女人的看法,我們不要歧視她,應該也要尊重。女人有大丈夫的志,外形是女人,她的志節是大丈夫。就像龍女,累生世修行來,現在她也能夠成佛了。

所以,我們在這段文,說是很難說,其實,我們現在能夠證明,也不是說佛說的不對,不是。佛陀的教育是很細膩,希望修行者要警惕。所以會擾亂我們的心思,我們要預防,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聽經就要很細心,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