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7月18日】染情生苦 宜修淨戒

Community:
Branch:

「撓人心思難堪耐,人我男女相惱亂,八苦之源染情生,愛恨情仇怨憎會;苦諦衍生色相根,集諸色根塵貪著,滅諸苦法修淨戒,道諸法妙宜思量。」

各位,用心體會。確實,人,心思擾亂,那就是最難堪忍耐。人的苦不是生活上,物質欠缺的苦,苦在人和人之間理不清,也撥不開這種的煩惱,這就是「心思難堪耐」。很困擾,困擾的是那個心的操煩,心的情緒常常這樣困惑著我們,纏繞我們,真的是難堪難耐,苦在這裡。因為有人相、我相、男女的相,這樣等等的相,所以分別了人和人之間,有男貪女愛,造作了很多社會人間種種困擾、種種煩惱、種種心迷意亂,很多的煩惱都是在這個「相」。人相、我相、壽者相、男女相等等相,都是這樣來困惑我們。所以,「八苦」,人生本來最根本就有「八苦」,這個根本的「八苦」,源頭,也就是染情生愛恨情仇,「生」,是從何來生呢?無中生有嗎?不是。同樣父母所生的身體,追究源頭,無窮盡,沒有離開男女之間纏綿,所衍生來很多苦。所以,八苦之源是染情生。

「八苦」大家知道嗎?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但是它的最源頭,就是從「染情」開始。所以人間,複雜的事情,人類繁衍。而且人類很多無明煩惱等等,無不都是從情啊、愛啊、恨啊、仇啊,這樣一直一直衍生下來,使得家庭、社會、天下,就是只為了這樣的情,迷惑了人的心,造了很多煩惱業力,都是這樣起。所以,就有「苦諦」,苦諦一直衍生下來,無非就是「色」。色根,一切的這個色相就是最根本,大家用一點心去思考,難道不是嗎?是啊!所以,「集諸色根」,塵境,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緣著外面的塵境,這樣去起了貪著的意念,眼根對境,六根對六塵,生了六識,這種色根塵來貪著。因為這樣,所以,讓我們人間亂象,這樣不斷衍生下去。

我們修行,就是要好好把心靜下來,亂的源頭,我們先把它去除,再也不要有情欲的源頭。沒有這個色欲來困擾我們的心,自然我們的心很平靜,我們有一個「定」,固定的方向,不會受旁邊的聲色、根塵,來誘惑我們的心。我們先把這個色塵、根塵,方向先將它撥清,沒有了,我們專心「滅諸苦法」,以清淨心修清淨法,自然我們的心,就能夠很專戒、定、慧,三無漏學。守持著聞、思、修,我們若欠了戒、定、慧,戒、定、慧有漏失了,我們就沒辦法專心聽,我們就沒辦法靜心來思考,微妙的教法,我們就沒辦法身體力行,好好安心修行。所以,要好好接受佛法,就要先洗鍊我們的心;洗鍊心,要淨水來洗鍊,才有辦法去除煩惱無明,煩惱的根源才能夠斷除,這是我們要如何面對人間。在人間,很複雜,要如何靜下我們的心,能夠吸收微妙的道理,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是必定的、必然的,一定要先去除,這種煩惱無明的根源。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苦諦」。「苦諦」的來源,會集很多的「苦」,就是有衍生,那就是「集」,集了種種這些色塵,由我們的根去造作,貪外面的色塵,這個根去緣、去造作。所以,我們若要好好修行,就要把這個源頭要滅掉,滅諸苦法來修淨戒,這是很根本的,大家要很用心啊。淨戒,我們身體力行這個道行,我們在這條康莊菩提大道,種種的法,它的微妙,我們要好好來思量,「諸法妙」,法妙,我們要宜思惟。道,種種的法真的很微妙,我們要很用心好好思量。法是這麼多,我們研究,去體會,實在是時間不夠,不要在色塵裡面消磨時間,惹一些煩惱來擾人心,拿很多的煩惱,把我們的情緒擾亂掉,讓我們起出了這種難耐難堪忍。難耐,無法忍耐,難堪忍,這種的懊惱的情緒,無不都是從人、我、男女相,這樣來困擾我們。不論從開頭讓我們的心的煩惱,到最後我們的方向、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去除煩惱,才能夠回歸法,我們要用心去思量它。人間這麼多這麼多的量,無量無數的煩惱,根源是怎麼來?佛陀講了多少的法,要來對治這些煩惱,已經講了多少了?我們聽了多少?多少法能夠去對治這樣的煩惱?用這麼多法,沒辦法對治,我們要怎麼辦?那就是很簡單,思量的盡頭,就是一項,「知根源」,將根源去除。所以,了解這個根源,來自於愛、恨、情、仇,還是同樣再纏回來,但是我們知道纏的源頭。

「八苦」來源就是「染情」,因為染情生起來,染情的根源就是男女,這種亂了心思,所以,有這樣不斷衍生,就是在愛和恨,愛和恨之間容易起了仇;愛不到、得不到,那就成為仇了,就怨了,就憎嫉了等等,世間很多淺顯的事情,其實是很深刻的道理,很複雜法與煩惱,其實是很簡單,我們若了解。所以對、錯,我們若對準了,那就沒什麼複雜的事情。所以這個道,雖然很微妙,但是我們心靜下來了,好好思量,將這個法,如何對治這麼多的煩惱?對治的方法是這麼簡單,那個源頭若知道,「一理通,萬理徹」,我們就能清楚。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文殊師利」,前面的文,我們對這些事情若知道了,下面再接下來的法,我們就能夠比較清楚。

文殊師利
又菩薩摩訶薩
不應於女人身
取能生欲想相
而為說法
亦不樂見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段文,真的要解釋到頭來,很困擾人的心。古代和現在,其實是時代不同,回顧到佛陀的時代。孔子的時代,孔子也這樣說,「唯女人與小人最難養。」(《論語‧陽貨》)女人,在孔子的時代也是被貶值啊!說最難養就是女人和小人。女人與小人一樣嗎?實在是,想到是很怨嘆!女人,以現代有多少女強人啊,而且做很多事情。現在的國家元首不少是女人,能夠引導人群,入這個人倫道德觀,也有很多女人,女人的勇敢,女人,常常說「為人母則強」,意思女人做人的母親,那分在照顧孩子,為了孩子,她很勇敢的,也很多。為家庭在拖磨,男人造很多業,女人就要去為他收拾。

常常在看,「草根菩提」(節目),雖然很草根,但是很清楚,看出了很多媽媽們,是多麼的辛苦持家,多麼的勇敢面對著環境,很草根,很實在的人生。我們每天早上在聽「早會」,在(慈濟)醫院裡面,所見聞的也很多。真實人間,家庭形態,社會,很多人間真實的生態,真的,女人比男人更堅強,但是很奇怪,是為什麼這段文,一直就是對女人有一種見解。但是,我們剛才想起來,其實女人也有種種,形形色色的心理狀態,因為心理,不論是男女之間,男人也是。

不過,佛陀是很細膩,佛陀為女人講經,女人覺悟,得授記的,成阿羅漢的,也是很多。這實在是,在這段經文很強調,只是一個心態,男女之間,我們的心不要讓它誘惑掉,不只是女人,應該男女都是一樣,我們能夠再聽。

前面的文就這樣說:「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

文殊師利
又菩薩摩訶薩
不應於女人身
取能生欲想相
而為說法
亦不樂見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段文是佛陀要更詳細,讓大家清楚一點。因為擔心大家,就是男女之間,是不是在排斥女人呢?佛陀既然說眾生平等,哪還有男女相呢?無人相,無眾生相,哪還有男女相呢?偏偏這個人間,因為男女之間,惹起來的禍端是很多。尤其是擾人,困擾人的心思,所以,佛陀在這個地方,要讓大家更加注意,更清楚,所以他就特別以,不可以親近女人,因為女人的身色嬌態嫵媚,露背坦胸,這就是在女人的身上,會想入非非,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是「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不要在她們的身上去想入非非。

所以「而為說法」,就是心,自己的心要很定,很端正的心,要很定,要不然一邊說法,一邊妖嬌美態的身軀,讓他想入非非,那就不可。所以,道心不堅定,意志不堅定,這樣的人就不可,不可想要在她們的身上取得欲,去為她說法,不可為博取女人的歡心,去為她說法。不只是不能,為了博取女人而說法,還要「不樂見」,你對這個女人有心意,你盡量要避開她,不要一直要去親近她,預防我們的心。我們既然在女人的身上,已經有動心了,我們要趕緊避免,不要一直:「我要憐憫她。」「我要為她說法。」「我要輔導她。」不需要,因為你已經在她的身上,已經起了愛慕、憐憫的心。你要為她說法,不是憐憫她說法,是真正要淨化人心而說法,不是特別為了什麼人去說法,不是特別歡喜這個人,所以我為她說法,不是。這樣同情變感情。而且,不正確的感情,這種「紅杏出牆」、「金屋藏嬌」也是從這樣開始。情,男女的情,十分複雜,也十分脆弱,碰不得,所以,我們要好好很謹慎用心。

所以,有時候「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若入他家
不與小女 處女
寡女等共語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假如要進去這個家庭,這個家庭是一個家族,不要單獨和單身的女孩子,處女,或者是沒有丈夫的婦女,要單獨和她說話,不可。我們進入這個家庭,是大大方方有事情進去,不是刻意要去,找處女、寡女講話,所以大家要很謹慎。

接下來這段文說:「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

亦復不近
五種不男之人
以為親厚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除了上面不親近女人,不在女人身上,去生出了欲想以外,也不能親近五種不男之人。就是交朋友我們要很謹慎,莫要親近心態不端的五種不男,這要多去用心去探討。

亦復不近
五種不男之人
以為親厚:
並且謹慎交友
莫要親近心態不端
五種不男
斯等之人
性多雜染
無丈夫志操
故誡勿投近
與之親厚自害道心
心態不健全
壞心志、
亂菩提心故

我們要教育,要好好淨化,要用佛法如何淨化人心,讓他的心思正確,我們要去淨化心態不端正的人,我們要先思考我們有多少能耐。我們若道心不夠,我們就不要,不可以去靠近,不可和他深交;可以友善,但是不要深交。因為我們自己的見解、思想,還沒有很穩固,法還沒有在我們的心很深入,自己要量力。「斯等之人,性多雜染」。這種心態不端,要和他接近,我們要好好用法淨化。我們的功夫若不夠,我們就不要去嘗試看看。我們暫時還沒有能力度人,我們就暫時要提高警覺。

因為這樣,他的心態不同,那就是「無丈夫志操」,沒有那個勇敢,沒有那個魄力,沒有對這個人間的正道,心態的不端,這我們要「誡勿投近」。不要一直要投入,不要一直要去接近,我們要保持著我們的心,保持距離。我們還沒有很,法很深入,我們還沒有到達,那分能夠得無漏法,這「戒、定、慧」,我們還沒有很具足,所以那就要自己要先鍛鍊自己,要不然這個思想、觀念,也會讓人誘引去。

「與之親厚」,不要接近,也不要很親密,用很厚的感情,就不可了,這樣會「自害道心」。佛陀就是要教我們如何預防,好好的,男女之間,要修行都一樣,比丘、比丘尼全都一樣。比丘對這種不男,「五種不男」,也要提高警覺;對女人也是,要去好好分析。可見男人的心是多麼脆弱啊!不論是對女人的形象,或者是對不男之人,都會心很容易搖動。佛陀要大家提高警覺,不是完全女人之過,其實對象是男眾,要如何看待女人,要如何男人群中,要如何去看待,這全都要很用心。女人要自我警覺,我們是不是有不端的行為?沒有很端正,我們的身體,我們的體態,是不是現那分很嬌媚的態度,擾亂人家的心思?人家說:「江水可動,僧心不可動。」有要修行人的心,你若將它打動,這個業也很重。所以,這「根」與「塵」,女人對男人來說,也是色塵,因為我們有形,人家來看了,就在我們的身上起了欲念,這就是「塵」。

男人的形態,女人動心,像前日所講的,善目辟支佛,被一個女孩子看到,她就,那個女孩子就動心了,長者女一直要糾纏,辟支佛,害得辟支佛他把眼睛挖出來。「妳愛我的眼睛,眼睛就是這樣。」這是道心堅固,寧可毀身也不動心,不會讓這個女人的情將他纏住,這道心堅定。這就是修行要有這樣的程度,才有辦法真正去度人,要不然自己很軟弱,要怎麼度人呢?要好好去體會用心。所以,「無丈夫志操,故誡勿投近」,不要去投入,不要去靠近。「與之親厚」,去與他很親密,感情很厚,那就不可了,這樣我們會害到,我們自己的道心。所以,「心態不健全,壞心志,亂菩提心故」。我們的心態若不健全就是這樣,就會亂我們的心志,那就會亂了菩提心,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以上是諸菩薩
應不樂見、
不與語、
不與親厚浸沉交往
為此非法器
徒增不清淨法
於宏法無益耳

所以,「以上是諸菩薩」,就是初發心這些菩薩,說:「我要發大心、立大願,我要入人群去度眾生。」但是前面說過了,有種種兇惡的事情,有種種不正的行業等等,以及殺生等等,我們就要很提高警覺,以及女人相,我們也是。所以,這些菩薩初發心,你們想要靠近去投入,大家就要很用心。對女人,對男人、不男之人,這我們自己要提防我們的心。上面已經講過很多,不要親近,也不要一直去投靠,這就是一樣。甚至不要想要去看,要去親近,也不要一直要和人講話;要講話,也要人家能了解,他了解我們的語言,我們的語言對他有幫助。

前面也是這樣講,不論什麼樣的行業,什麼樣的生態,我們都要真正很謹慎。「不與親厚浸沉交往」。我們不要浸沉在這種,非正確的感情,一直沉溺在那個地方,在那裡往來、交往,不可。我們要端端正正,我們若端正,就不會惹來了那情緒來困擾。「為此非法器」,因為這些人,你要勉強去度化他,儘管你發菩薩心要去度化,但是這些人的因緣還不到,不是我們度化的對象,暫時還不是法器。不是法器,就是還沒有辦法,他的心還不能裝法水,這個桶子很污濁,法水還裝不進去,要先洗乾淨,再將它放進去。就像佛陀教育羅睺羅:「這個洗腳的桶子,剛才洗過腳了,水倒掉了,你就用這個桶子拿去裝飯,可以吃嗎?」羅睺羅說:「佛陀啊!桶子已經髒掉了,這是不淨的桶子,要如何拿去裝飯呢?」佛陀就說:「對啊!你的心不清淨,你要如何法能夠入心呢?」

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的心還沒清淨,這叫做「非法器」。因為心不清淨,你要向他說法,他沒有辦法接受,所以「非法器」。佛陀不是說他們不會成佛,他們不能夠修行,不是;暫時還「無法度」,還無法度他,所以「非法器」。「徒增不清淨法」。這個法將它放在那裡,髒的地方,你將它放進去,水也變成髒的,同樣的道理。所以,「於弘法無益」。你要在他身上去宣講佛法,就像是對牛彈琴,還是沒有用,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再來就是:「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

不獨入他家
若有因緣
須獨入時
但一心念佛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不要獨入他的家庭去,因為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這我們要怎麼樣,和這種人互相親近,很親密的交往,不只是我們的心,會被他誘惑過去,甚至久來,久來,大家也會嫌疑,「到底這人與人之間,是什麼關係呢?」開始就會嫌疑了。這就是我們要避離的地方。

在過去,佛陀之時,也是有這樣外方的比丘,比丘他想要在人群中去度化,卻是他若去托缽,一個家庭就很親切招呼他。他常常沒有按照佛的規戒,他就是每天都去到這個家庭,固定去。其中有一位女人,就是與這比丘總是很投機,說話很親,他一直在向她說法。但是,這個女孩在聽,不是在聽法,是要聽他的話而已;聽他的聲音,看他的人。所以彼此之間,他以為她在聽他的法;她以為:你一直要親近我,說法給我聽。所以,這兩個人之間,就來來往往,有時候她會去路上找他,他有時候就會來她的家。一直到周圍的人見到,「哇,這種比丘親近一個女子,這個女子對這個比丘這麼親密。」

他自己警覺到了,很懊惱,我要怎麼辦?他在一個園林裡,在那個地方思考,愈想愈懊惱。但是這個女孩的形態,也一直在他的腦海中浮現,周圍的人對他們的鞭策,對他們指指點點,所以批評了;他也知道他不要犯戒,他要守規戒,但是心很複雜,後來有輕生的念頭。這個園林的樹神,知道其實他就沒有想要犯戒,但是在思考,那個思念中在困擾他,所以祂就現那個女孩的形態。他看到幼化,看到這個幻化的女子,女子的身態,這個女子就說:「既然若這樣,我們兩個人心若有投機,不如你就還俗,我們來建立一個家庭」。這位比丘聽到這樣要還俗,他忽然間嚇一跳,醒了。

「我不能還俗,我就是要出家,我就是不能有犯戒。」所以,那時候樹神就出聲了:「是啊,你不能還俗,表示你道心堅定。為什麼佛陀的教化,『觀身不淨』,男女之間那個污染形態,男女親近就是罪源衍生。為什麼你無法,去體會佛陀的教化?你將心靜下來。」這比丘如夢初醒,是啊,我既然沒有想要還俗,我怎麼道心一直向這個,擾亂心思的根塵、幻想;在根塵,又加上了幻想,為什麼呢?我應該多思考佛陀的教法,觀身不淨,如何去體會這個根,男女的纏綿,造成這個身體的污濁。這樣,心靜下來了,就思惟,終至他能夠體會佛法,真的就是已經覺悟了,登羅漢果位,這就是有過這樣的典故。

所以,我們要知道,親近女人,或者是男女之間招來了譏嫌,讓人家嫌,「不令眾生,妄起罪過之想」。

不獨入他家
若有因緣須獨入時
但一心念佛:
此應離譏嫌
不令眾生
妄起罪過想故
應避偏邪染緣
呵護淨心緣
遠離非正軌緣
及散亂緣

男女之間,我們要避嫌,不要使眾生心中生起了妄想,犯了罪過的觀念,我們盡量要避開。所以,「應避偏邪染緣」。這個「偏」,我們的道已經偏掉了,有邪思、邪見,不正確,我們要趕緊要用法,來淨化我們的心,來覆護我們的淨心,趕快延續回來我們的淨,清淨的心思。就像那位比丘,樹神提醒他,「是啊,我應該要趕緊專心,來(思惟)佛陀的教化,專心」。所以,「訶護淨心緣」,避染緣,要保護我們淨心的緣。我們要好好「遠離非正軌緣」,不是正軌的緣,我們要撥離;會散亂我們心的緣,我們也要趕緊避除。

不獨入他家:
不可獨自
入他俗世宅舍
恐生過失
且召譏嫌
故不獨入

「不獨入他家」,我們不要單獨進去人家的家庭,若進去人家的家庭,就不要與處女、寡女共語;若是有不可避免的事情,非進去世俗的家庭,那個時候,我們應該要很用心防止,防止,我們要有這個恐懼的心,防止有過失。要好好謹慎,不要去招攬來這種譏嫌,所以我們不要獨入。

若有因緣須獨入時
但一心念佛:
若因緣須獨自
入他家時
但當一心想念佛
既以攝心清淨
護持淨戒

若是因緣要獨入之時,我們要自我警惕。所以「須獨入」,就是要有警惕,要「一心念佛」。「若因緣須獨自入他家時,但當一心念佛」。念佛,能夠攝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清淨,能夠護持我們的淨戒,這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

若為女人說法
不露齒笑
不現胸臆
乃至為法猶不親厚
況復餘事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若對女人說法,就不要嘻笑,說話就說話,端端正正說話。我們可以柔,但是不要這樣嘻笑說法;說法就要端正說法。尤其是對女人,男人對女人說話,我們更要端莊。「不露齒笑,不現胸臆」,因為對女人,女人她的眼根,她也是同樣會緣「色」,前面說過了,女人也會纏男人啊,也是很多,社會就是這樣的複雜;男女之間,不是男人在纏女人,就是女人在纏男人。所以男人在女人的面前,也要很端莊。所以,根和緣,我們要很謹慎。

若為女人說法
不露齒笑
不現胸臆:
若或有緣為女說法
笑不露齒
欲謹嚴也
遮覆胸臆
令拘檢

「若或有緣為女人說法;笑不露齒」。你笑,微微的笑。所以,佛陀說法都是微笑,沒有這樣大聲笑哈哈;有的人說話,一句都還沒說完就笑得這樣。期待大家真真正正,端端正正來說話。「笑不露齒」。要笑,是微微地笑,佛陀在說話就是微笑。「欲謹嚴」。很嚴謹,很謹慎,很嚴律自己來說法。所以,「遮覆胸臆」,將我們的身也都要遮護好。佛陀的時代是露半肩,要為女人說法,就是要將這個半肩也穿起來,端莊,不能露這個胸出來,所以要很謹慎。

露齒笑為輕笑
現胸臆為無儀
均屬非軌
並應遠離
露齒笑、現胸臆
增他不善心故

「露齒笑」。就是這樣,不要露齒笑。「現胸臆」,就是沒有威儀,不可!這就是我們人相,也都需要維持我們的威儀,所以要好好用心。「非軌」。就是脫離了軌道。我們要講法的軌道是什麼?我們的行儀要顧好,不要露齒笑,不要坦胸露背,這都屬在「非軌」,不是威儀規則,我們要好好用心。所以像這樣,這種的說法,「露齒笑,坦胸臆」,是「增他不善心故」。你若要去為人說法,用這樣的形態,愈是沒辦法接受法,還會讓人的心不定。

昔阿難問佛
如來滅後
見女人云何
佛言 勿相見
設相見 勿共語
當專心念佛

所以,過去阿難問佛:「未來佛陀若不在了,我們要如何見女人?」佛陀就對他說:「勿相見;設相見,勿共語。」不要和她見面。若是要見面,就是不要和她說話,當專心念佛。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說法,我們有規則,這當然還要再引典故,來向大家說,但是時間不夠。所以,「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

乃至為法猶不親厚
況復餘事:
乃至正念實心為法
猶不當得而生親厚
況復為餘不善之事
為女說法當避譏嫌
尚不宜親厚
況復餘事乎

為法,我們就要很謹慎,單獨要和女人說話,我們要很謹慎,有個節制,「乃至正念實心為法」。我們一定要正念,我們要真實的心來為法,若這樣,心不離法,我們才有辦法在人群中、在女人群中為去她們說法。所以,說法時,我們就要謹慎,何況非說法的時候去親近,這就不宜,不對了。

所以,為女人說法,要避免譏嫌。所以「尚不宜親厚,況復餘事」。說法,我們都要很端正了,何況,何況其他的地方。所以,我們要時時,將這個男女色相中,我們要很謹慎,對人講話,我們要很端莊。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