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7月13日】四種不近 隨宜說法

Community:
Branch:

「契理入道者,則藉教理行悟入,深信含識眾生同一真如本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捨妄歸真則聖凡同等無異。」

用心!我們契理,那就是要契合,佛陀所教育的道理;道理無處不在,佛陀為我們指方向,讓我們能夠體會道理,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接觸,無不都是道理,只要我們很用心、細心去體會,自然我們就能夠了解,道理到處都是,觸處無不都是理的存在。我向大家說話,是聲音出去:大家聽我說話,是耳根吸收。聲塵來自於舌、喉的根接觸,所以有了聲音.聲音,你是看不到,卻也是有它的,很細膩的道理存在。出自我的口中,從喉嚨、聲帶,要開口、要動舌,聲音的理,這個原理,就這樣出去了;出去,它就是看不到,看不到,才能很多人接收到,不是一個人,是很多人。

利用了聲理,聲一定有它的道理,再透過科技,不是只有我們的範圍人人聽到,我們還傳到全球任何一個國家,只要他動一個手指,那個樞鈕按下去,開始了,開機了,那個地方不只聽到聲音,也看到人影。這就是理,這道理無形、無影,卻是我們能接受得到,是它的聲音,這是多微妙,佛陀就是要跟我們說,道理無處不在,就是我們沒有去用心,隨手拿起來,「這個是筆」。也是用種種物質去合成起來。這支筆能夠發揮它很多的功能,一切的道理從這支筆尖,能寫出了我想要說的話,能夠留下來很長久的文字,這就是道理。我們觸處無不都是理。看不到,但是要用心。

所以,「契理」,我們的心就要和道理,要時時契合著,佛陀這樣告訴我們,用心是我們自己,自己要用心。眼、耳、鼻、舌、身、意,日常所接觸到的,外面的五塵、五根去接觸到,最後都是進來在識,我們的感覺,要用心去將它感覺出來。這是「契理入道者,則藉教理行悟入心」,藉著佛陀的教育原理,我們去身體力行,去體悟這些道理。舉一反三,跟你說聲音的原理是這樣,你們要能夠體會出。而眼根的道理也是同樣這樣。這道理就是能夠開闊普遍。剛才說有形的,那就是一項就對著一項。無形的理,就是能夠大家都分享得到;一個聲音,不是一個人聽,就是很多人聽得到;不是近處聽,遠處也聽得到。科技,同樣,我們的眼根,我人坐在這裡,不是一個人看到,也是同樣這麼多人,看到,同時看到,現在不是大家看到,透過科技,有聽到聲音的地方,就有看見人影。所以,這就是道理,我們要藉有形,來成就無形的道理,因為有形的合成了,也是一樣從無形的道理,去將它合成起來。

無形的道理,合成了這麼多的高科技,所以它就能夠很普遍,這就是自然的「色」,是我們對面看得到,經過了再合成,就變成了普遍天下,都是傳得到、看得到,這全都是「藉教理行悟入」,要藉了解這個原理,才來集合種種去研究;研究出來再來將它會合起來,形成了能夠再發揮,更大更大的功能。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理要去體會,物理、心理、生理等等,「三理四相」,可以發揮到這麼大的良能。所以,我們要用心「行悟入」,身體力行,去用心,去體會,我們才有辦法入心來,去細細地,這樣很細膩去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這些道理,入在我們生活裡,這要如何能夠進來,那就是要深信,一定要深信。我們若不深信,不深信我們就沒有辦法,把這個道理放在心裡,我們要相信。所以,「深信含識眾生,同一真如本性」。佛陀教育,不只是跟我們說物理而已,還為我們解釋生理,還為我們解釋心理,這是佛陀很了不起的教育,所以,我們要好好接受。

「含識」,所有一切有情眾生,無不都是有「含識」;含識的意思,就是「含有心識者」,就是「有情心依止於色」。

含識:
含有心識者
即有情心依止於色
名為含識
總攝六道
有情之眾生
入如來室
以大慈悲攝諸含識

所有的有情,哪怕一隻螞蟻,螞蟻雖小,你看牠們在走路的時候,很有次序,螞蟻排列在走路,前後次序。用心看牠,牠們的方向不會脫散了,而我們,若稍微動一下牠們,看起來,這些螞蟻就很惶恐,就亂了隊伍了。牠們亂了隊伍,你再靜靜看牠,牠們會再來會合,整隊再度整裝出發。有情,小小的生命是這樣!所以有情的心,依止於色,螞蟻雖小隻,牠有情,牠有意識。

所以,我們這個意識,到底是大還是小呢?象,同樣是動物,這麼大隻的象,牠有幾個意識?同樣也是一個意識;螞蟻那麼小隻,牠是不是有意識?同樣牠有意識。所以,這個意識無形、無體,大小自如,總是隨順眾生的業力。意識,這個含識,所有的眾生都有,所以我們要尊重,在生活中要尊重,我們六根,最重要的就是意,意識;心的意識,人的造作,結果就是業的種子,隨著你的業緣,在六道中隨業這樣去,同樣都是依那個身形而生。所以,我們要用心,要深信。所以,「名為含識」,因為「有情心依止於色」。看他在什麼樣的「道」出生?人道,我們就是人的身體,這叫做「色身」。象、螞蟻,就是一樣,牠依止牠的色而生活,大小,同樣就是識。

所以,這是,「總攝六道有情之眾生」,這叫做「含識」,「含識」就是,稱六道眾生,所有的都是有心、有識。所以,螞蟻很安定在走路,你稍微碰牠一下,地板將它打一下,自然牠們就會散了,看牠們很惶恐這樣散了。但是,你靜靜再看牠,牠們自己靜下來,牠們就自己再整隊,繼續往那個方向走。這是真實的道理,眾生都是有這樣的含識。所以,「入如來室,以大慈悲攝諸含識」。佛陀教育我們培養大慈悲心,好好要將眾生的含識,我們要用大慈悲,來呵護這些眾生,呵護著他,我們這才是真正在學佛的,心的過程,所以,我們要深信佛陀的教育,「含識眾生,同一真如本性」,同樣,這些眾生,不論是大象、螞蟻,同樣都有真如本性,何況說其他的生物呢?所有一切的生物,無不都有同一真如本性,一切的眾生。

「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這個「含識」,已經在各不同的色身,都有這個含識;煩惱無明,這叫做「客塵」。因為在境界不同,人有人的身根;虎有虎的身根,人能夠了解一切,能夠學很多、享受很多;虎就是因為業,所以,虎、豹因為業,雖然是很兇猛,卻是牠就是隔離在那種林間,或者是在人間,就是動物園的裡面,這就是牠的業。這樣的依報、正報。「客塵」,牠的妄想所造作煩惱無明,所以,成就了這樣「六道」,各不相同的環境、感受。所以這全都是因為妄想、感受,造成了各不相同。我們的身形,做人,人的形;做畜生,畜生的形;造惡就是在地獄中,這……等等,餓鬼,苦偏多了。所以,「所覆不能顯了」。這個心識,就是因為很多無明煩惱覆蔽,我們的真如本性,沒辦法這樣呈現出來,這就是我們煩惱無明覆蔽著它。

這種種子,業力種子,從六根、六塵,外面所緣的境,接受進來我們的意識,才開始去分析造作。它憑著這個習氣,第六識接來之後去分析,分析之後,「這我要,是我要擁有的,所以,我應該要去貪、要去取、要去奪等等。」就再發射給前面的五根去造作,五根造作,所以得來的成果那就是「識」;再回歸回來,納入第八識。這也是常常和大家說過了。所以這就是我們那個「妄」,不清楚,才會去造作這麼多的業,惹來這麼多的無明,重重無明掩蓋起來,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愈來就是愈沒辦法顯現;唯有聽法,了解了,一層一層,也能夠守戒,防非止惡。過去的已成了,我們就不要再放著,既往不咎。未來呢?我們要防非止惡,我們要「改往」,改過去的,要注意在未來,若能夠這樣,也是能將無明一層一層去除,保護好它,不要再卡進來,不要再染著進來,這樣我們就會愈來愈清楚。

所以「若捨妄歸真」,則凡聖同等,我們妄念若這樣過了,把它去除了,回歸回來,慢慢接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那就是識清淨了,一切明瞭、清楚了,就不會再妄作,這樣我們自然就去透徹了解了,了解聖人、凡夫其實沒有差別。佛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是沒有差別,我們要很用心,慈悲平等觀,我們要用慈悲心。所以我們所有入如來室、著如來衣,諸法空為座,這「一心」、「三軌」、「四忍」,我們要時時用在日常生活中。

來,來看看前面的經文:「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不親近諸外道
梵志 尼犍子等
及造世俗文筆
讚詠外書
及路伽耶陀
逆路伽耶陀者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我們要很謹慎,思考我們到底懂多少呢?我們若是道心沒有很堅固,雖然我們要去度眾生,我們的力量若還不夠,反被眾生度,所以我們就不親近;不是排斥,是不親近,不要去靠近,不可投入。你若無法說服別人,你就會被說服去。所以佛陀為了要保護,初發心者的道心,就是這樣交代我們,「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哪怕外道也有出家修行,但是所修的行,那就是和佛法不同,有偏了。或者是「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一些世俗的書。

修行時間不夠,哪有辦法看其他那麼多的,世間有很多的文筆,很多的書籍,真的很多,尤其是外道的書籍。或者是讚歎,或者是……等等,很多的論著,「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那就是他們外道教,有很多的論著,有很多書,這麼多的道理,有的是順人間世俗的欲情,這樣在論;有的是反對,所以「逆路伽耶陀者」。同樣的文字,不一樣的看法。這全都是有,費很多口舌在那裡論著,這都是浪費時間,而且會影響我們的心念。

下面接下來這段文再說:「亦不親近諸有凶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

亦不親近
諸有凶戲
相叉相撲
及那羅等
種種變現之戲
又不親近旃陀羅
及畜豬羊雞狗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我們也是一樣要很注意,因為我們的道心還沒有堅定,我們盡量就是要保護道心慧命,所以「不親近諸有凶戲」。尤其是很多的在玩的戲,相扠相撲等等,這有比較激烈,也有什麼吞火團,吞火丸,什麼吞刀劍等等,這實在是很危險,不可去學,不可親近,若不小心會傷害。

亦不親近
諸有凶戲
相叉相撲:
又亦勿近兇險戲者
共相廝撲
皆兇惡遊戲之事

反正從事這些有危險的事情,就不要學。互相打撲,這樣摔、這樣打,就是不要去學,而且也不要為了這樣去玩。有的人要看什麼擂臺等等,很多,在那個地方真的是很危險。若去學,也會傷身,這都是兇惡遊戲的事情。

及那羅等:
那羅
此云力士
角力戲
亦是設筋力戲也
彩畫其身
變現幻術
蓋優伶之類

「及那羅等」,「那羅」就是力士,就是很有力,手握起來,力氣都出來了,或者是筋力都很足夠。甚至畫龍刺鳳,或者是有很多變現的魔術等等。「優伶之類」,「優」,日本都叫做「俳優」,這叫做「明星」,我們一般的人說追什麼星,追歌星、追明星,同樣的道理。「優」就是優人,就是藝人,當然我們盡量,要好好的,在人間的事,若只迷在看戲,迷在去學戲等等,這恐怕會對自己的道心,也會有偏差。

不過,現在看到,我們在「高僧傳」,唐美雲這回要拍空海法師,也去到日本!日本下霜雪凍,看起來真正是用道心,在走這條路。她去到高野山,去到這個道場,空海法師的道場,那個地方本來都不能讓人上去,不能讓人進去,去和他說、交涉,這就是很認真,要拍出了空海的精神。所以日本這個古蹟的寺院,為我們大愛(臺),啟開了這道門,在空海所住的,不論是他的寮房,他的書房,他修行的地方,在那個地方,讓她唐美雲,這樣在那個地方自由拍這些戲。他那裡的環境,他那裡修行的方式,她走在它那個堂,空海紀念的地方,那是平時都是管理森嚴,不能上去。

她就說:「我要走到上面去。」那些人就說:「那個地方妳就不能去。」她說:「我現在是空海呢!」戲裝下去,真的是空海!去講究空海的時代,他穿著的是什麼衣服,她的扮相起來,真的就是以空海的道相,顯在高野山,空海紀念堂上。她就這樣向他們說:「我現在就是空海。」在那個地方這樣安然自在拍戲。這是很用心,這不是戲,我一直說這不是戲,這是把我們歷代的高僧,他們的精神理念,修行的過程,再讓它復活起來,這也就是法。要傳法,每一個宗門都有他傳法的宗人。所以「真言宗」是如何來,來日本?空海就是。所以,他的生活、他的歷史,這樣經過寫過、編劇,我就說:「不能杜撰。」所以他們很細膩地去寫。我說:「這些劇本,要寫得像是寫空海的論文,拍起來的這個空海傳記,就是一齣一齣有聲、有影,這樣將它傳下去,又有他的論文可以考據。這是最好的見證。」同樣的道理,戲,是什麼樣的戲,我們要很了解。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不可迷。

種種變現之戲
應是世間粧飾面首
變諸異相
若觀戲者
執假為真
隨愛恨入迷
令心捶蕩

世間這個「種種變現之戲」,一個人可以扮演很多人,這就是變現。「粧飾面首」,就是這樣,看我要演什麼人,裝成什麼人,就是「變諸異相」。不同的人,不同的名字,不同的裝扮。「若觀戲者」,有的人這樣在變現,但是有的人就是迷下去,杜撰的,一些戲劇不就是?但是慈濟呢?不論是八點檔,不論是,都有人可以作見證。不只是演這個人,這個人見證,他的周圍朋友、親戚,也可以作見證。所以在我們人文的志業,是「返真」,返過來,真;也要傳,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間寫歷史,是最真的。這就是我們分秒不空過,時間,每一個時間,所講出來的話都是真實的,這就是「報真導正」,不是虛幻的戲。但是有的戲,亂了人心。「若觀戲者,執假為真」,看戲的人將假的當成真的,有的在戲臺下看戲,看戲臺上在演,壞人是壞得那樣,被人欺負的人,是這樣欺負得那樣。

後母在虐待前妻的孩子時,這樣的戲,過去我年輕,比較年幼的時候,就戲臺上在演戲,底下的觀眾抱不平,在樓下衝到臺上去要打人,這就是將假當作真,這是真實的。臺上在哭,臺下也哭得那樣;臺上在笑,下面也同樣在笑;氣憤起來,他也會衝上臺要去打人。「路見不平,氣死閒人」就是這樣,這就是被迷去了。這以假,「執假為真,隨愛恨入迷」。隨愛隨恨,愛恨情仇,就是這樣在纏,所以我們要很謹慎。

「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

又不親近旃陀羅
及畜豬羊雞狗:
旃陀羅
此云屠業買賣
介紹殺害生物
又畜此等物
無非為殺

我們要很謹慎,不要有這樣的形態。這就是在屠業,又在殺業做買賣介紹,讓這些生靈,這樣被受買賣、被殺害。有的就是畜養這些東西,供應人殺、供應人吃,盡量不要去靠近;不只是不要去靠近,不要去做,就是我們要很謹慎。

旃陀羅:為古印度
四巨姓外之一
號稱劣種人
執諸賤業
畜豬羊等
及畋獵漁捕者
為造惡業
以資生活之人

「旃陀羅」,印度「四姓階級」分得很清楚,他們有四大種姓,但是「旃陀羅」是被排斥,因為他所執的行業,所以才叫做劣種人。就是在做這些畜養豬羊等等,及打獵、捕魚等等,這就是造惡業,來靠這樣生活。「近則增長惡緣,故不當親近」。這樣殺,或者買賣,或者飼養,或者打獵等等,這都是和眾生結了很多的惡緣,所以我們不要去親近。

近之則增長惡緣
故不當親近
此應離惡業緣者
言此種種遊戲
能敗壞善業
擾亂心性
故菩薩不應親近
此應離壞亂緣者
又一也

「此應離惡業緣者」,不要去親近,就是能離開這個惡業的緣,就是不要去做,也不要在那個地方交結,不要。不只是不要殺,也不要去買賣;不要介紹買賣,又不要去養,這些生靈都是有牠自然的生態。

「言此種種遊戲,能敗壞善業」。 這些遊戲容易敗壞善業,所以「擾亂心性」。「故菩薩不應親近,此應離壞亂緣」,其中的一項,所以我們要很注意。

接下來再說:「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

畋獵漁捕諸惡律儀
如是人等
或時來者
則為說法
無所希望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有這樣在打獵或是抓魚等等,這些造作惡的事情,這是都歸於惡的一類,所以這樣親近,是會損我們的道心。人家若在屠宰場,你一天到晚都在那裡出入,這樣會損害我們的道心。「狎損己道心」,親近就會損害我們的道心。

畋獵漁捕
諸惡律儀:
獵獸捕魚等是惡類
狎損己道心
應離諸不善
殺害之法
名惡律儀

所以「應諸不善殺害之法」,會殺害眾生的法,我們應該要避離。「名惡律儀」。不善的殺業,叫做「惡律儀」,我們要避開,不要在那個地方。

如是人等
或時來者:
如上種種諸惡人輩
或時之間善心來者

所以,「如是人等,或時來者」。這些人若是有人來,就是這種種這些人,就是前面所說的這些人,他們若是自己自動來。他是抱著善心來,有這樣,我們就是,我們「則為說法,無所希望」。

則為說法
無所希望:
則可與之說於正法
不可有所希望之心

他來了,他自己來,我們就和他說法。他有善心,雖然從事這些工作,他是為生活,他以為這也是生活的行業,所以他不知道,他有心,既來了,我們就要好好用心來為他說法。所說的是正法,但是不要抱什麼樣希望的心,我們就是盡心來為他說,但是你要叫他馬上就改,改行有困難。我們就耐心,讓他了解道理,他就會慢慢會改過來。我們也不要很積極一直去找,不要逼他,這樣心會煩。所以,道理讓他知道,慢慢讓他了解,一步一步自己放棄,棄掉了惡業,他就「善業」來。所以,我們還要為他說法,並不是排斥、放棄,只是不要親近,不用自己主動去,也不要在那個地方這樣進出。

以上諸外道
皆為互相諍論
鬥議之法
由其具有
種種惡知見
自執以為是
故於平等真如
常住普遍之真理
永不相應
親近則有妨於正見
此應離惡見緣者
又一也

所以,以上種種外道,「皆為互相諍論」。「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這全都是這個外道,九十多種,互相在爭論。前面所說的這個爭鬥的道理,所以,宗教應該都是和平,為了觀念不同,就彼此在那裡起爭端,這是前面的不親近外道。所以,「由其具有種種惡知見」,所以「自執以為是」。彼此的爭端,這全都是自以為是。

所以,「故於平等真如,常住普遍之真理永不相應」。這些外道,他們對這個「平等真如常住」,這個道理,他就是因為他在外道,全都在外道教的理論,所以他不會來接受,不會來接受真正平等,真如常住這個道理,因為這樣,「永不相應」。因為他有很多道理,他就是不會來接受。所以,「親近則有妨於正見」。我們若一直想要將他度過來,我們若這樣很勉強,你反為被度哦!「親近則有妨於正見」,我們也會受影響,明明我們是正見,也會受他這個論議;很多的論議,我們讓他偏引過去,所以還是不要去接近。所以,此應離惡見緣又一項。

以上四種
菩薩但不應
與之親近而已
並非拒不與言
若有來者
亦應隨宜說法
而不希望
其有所利養
與受其讚歎也

再來就是說,「以上四種,菩薩不應與之親近而已」。是叫做我們不要去親近;因緣不成熟,我們的道力不夠,我們不要自不量力說:「我們要去度人」。怕我們道心不堅定會受影響,所以我們就是不要去親近而已。「並非拒不與言」,不是他們要來和我們說話,我們就是不要理人,不是。他的行業,我們不要去好奇,也不要去想:我要將你度過來。不可。你度人不過來,你會被人度過去。所以,「亦應隨宜說法」。有那個因緣,我們就是我們知道的,這樣和他說一下,點到為止。「而不希望其有所利養,與受其讚歎」。也不要想:我們這樣說,他就能夠接受,或者是有什麼樣的利養,這都不用;也不用這樣受甚讚歎。我們就是要用正知、正見,這是我們要用心。

前面已經有四種,一,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等;第二,不親近外道梵志;第三、不親近諸兇戲、相撲等等;第四,就是不親近畋獵諸惡,這就是以上四種惡的。真的是要用心去體會,佛法是這麼的微細,這麼的透徹了解。佛陀用心來引導我們,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無不都是真理在眼前。契理入道,就是藉佛陀所開示的道理,我們好好去體會。現在的科技證明現在的佛法,這就是時間如何流長,道理永遠存在,在及時的這個時候。

所以,我們要真正的用心,不要只是受「客塵」覆蔽,我們的環境來迷惑我們。心要顧好,道心、慧命顧好,我們的力量還不夠,不要自不量力,想說我們也要去度人,不可。我們還是要老實修行,道理很透徹,道心很堅固,不受影響,我們才能夠想要去如何度人。所以,要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附註】:〔客塵〕
又作客塵煩惱。即煩惱之義,此係相對於「自性清淨」一詞而立者。所謂煩惱,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稱為客;又以煩惱能污染吾人之心性,猶如塵埃之染污萬物,故稱為塵。(《佛光大辭典》)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