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6月06日】難可教化 當起大忍

Community:
Branch:

「藥王二萬菩薩求法精進,是法師品所因所告之人,樂說又是寶塔品之當機,既聞如來唱滅為法求人,發願弘經故諸大士發願。」

各位菩薩,用心喔!藥王、大樂說二大菩薩,他們帶領著,「二萬菩薩求法精進」,我們已經說過了,在〈法師品〉之當中,釋迦牟尼佛就以藥王菩薩,為<法師品>的當機者,這是一位,根機能夠對機說法之人,借重這位大根機的菩薩,來敘述〈法師品〉,持經、寫經、讀經、誦經、說經的功德。

這就是〈法師品〉,「所因所告之人」,就是佛陀針對著藥王菩薩,開始來講說〈法師品〉。

所以「樂說又是,寶塔品之當機」者。在〈見寶塔品〉,寶塔出現,塔中出大音聲,大樂說菩薩,很期待,期待能夠看到寶塔中,出現聲音的多寶佛,這是大樂說菩薩提起要求。佛陀就以大樂說,他能夠及時提出,這是「當機」者,就是有這個根機,他來請佛開寶塔門。佛陀才說:「要開寶塔門之前,我要先將分身佛全部集會過來。」這一段很精彩,在集法,法身。人人靜一下,思考一下,過去所講說的法,大家再回憶,所以表示十方分身全歸納回來,佛的法身、分身,那就是佛陀已經講出去的法,我們聽入心,能夠受用,這是佛的分身,也是佛的法,法身,已經法輪轉入我們的心,希望人人將這一念心,集回來,來歸位。那就是大樂說菩薩,他及時請佛開塔門,所以佛陀集分身佛。這是環環相扣,所以我們這部經,才能這麼的完整。

「既聞如來唱滅,為法求人」。〈法師品〉也好,或者是〈見寶塔品〉也好,佛陀已經意含著將入滅了,而且就是法一定要傳下去,佛的法要傳,來承擔接法的人,也都要趕緊出現來,要將內心那個誠意,願意來接受。所以這是佛陀他隱含著,剩下沒多久的時間,就要入滅。佛法,尤其《法華經》是佛的本懷,佛的心懷,一定要有人可以契理、契法,可以接受,這樣傳下去,這是佛陀很殷切在為法求人。因為這樣,藥王菩薩以及大樂說菩薩,帶領著二萬人,志同道合,發大心,願意誠意發願,「發願弘經故諸大士」,真正殷勤來發願,願意來接受這部經,傳法於後世。這是我們要很用心回顧,這也就是分身佛集合,我們就是要將法要趕緊集回來。《法華經》從〈序品〉、〈方便品〉,這樣品品環環相扣,應該我們要回顧,不斷回顧去體會它裡面的精神理念,我們才有辦法受法、傳法,這要用心、要誠意、要發願。現在已經看到藥王、大樂說,他們志同道合的菩薩,已經在佛的面前來發願了。

上文惟願不為慮者
謂聖道載於典籍
恢弘力在智者
若未得其人
則微言絕矣
使斯文
不明之於其人
復不得行之於其世
蒼生溺八苦難
是聖心之憂也

所以,前面的經文之中,「惟願不為慮者」。「請佛不要擔心,我們大家願意,在佛的面前來發願,願意接受佛的法,永遠永遠傳於後世,佛陀不用擔心,未來這個法,「謂聖道載於經典」,未來聖道,佛陀所說的教法,會將它結集起來,可以記載在經典裡,可以長久這樣一直傳下去。在這當中,自然「恢弘力在智者」。這些廣大發心立願的人,有這個力量,希望這個法,在這個經典中不斷流傳,能夠啟發出宏觀、發大心、立弘誓願的人,這種有大智力的人,這種人也能在這個經,歷代一直傳下去,不斷也有這樣大智力的人,能發現,願意發願,佛陀就不要擔心了。「若未得其人,則微言絕矣」。就是還沒辦法,得到這樣「恢弘」,就是很開闊的心胸,很宏大的智慧的人,若還得不到,這人就沒辦法將法傳下去,這樣一定就是要找出了,有這樣宏觀發誓願力的人。所以必要聖道,要不斷記載在典籍之中,不是光用口相傳,未來聖道,一定是記載在經典之中,才能不斷一直流傳下去。要不然,光是用說的,若沒有得到大智慧力的人,傳的聲音,會慢慢一直微弱掉,這樣一直不見了。

所以,「文不明之於其人,復不得行之於其世」。這文若記載在人間裡,但是沒有得到這樣大智慧的人,沒有契機,那就沒辦法,「復不得行之於其世」。雖然讀經是讀經,說在〈法師品〉中,寫經、讀經或者是講經,若沒有契於它的機,像這樣,也沒辦法去身體力行。能說、能寫,但是身體沒有力行,這部經在世間裡,只是記載在經典,也沒有用。

是啊,看到這段文,就會去想到,經印很多,放在經櫥,沒有人去拿來看,看而不起歡喜,也沒辦法去身體力行,就是印再多的經,也沒有用。因為,「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經,要身體力行做出來。所以說,經若是記載,就要能契人的根,去將它身體力行,才有辦法在世間發揮功能效用。所以,「蒼生溺於八苦,是聖心之憂也」。眾生沉溺在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求不得)等等的苦,都還是在這個人間的苦。這是聖人的心所憂。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雖然是離佛二千多年,到現在佛經記載在白紙黑字,我們若用心去受用,字字皆是寶,句句都是妙法,無不都是增長我們的慧命。所以,我們可以將它當作是治世良方,我們若不會用它,也是沒有用!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佛為什麼這麼的憂心?因為年紀大了,法一定要傳下去、要留下去,傳法、受法,一定要「得其人」,要願意體會、了解、身體力行,要有德、有法,才能去度眾生,要不然眾生永遠都是在迷茫中,沉溺在八苦中。

接下來,我們看前面的文:「後惡世」,就是說未來,釋迦佛的未來,「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

後惡世眾生
善根轉少
多增上慢
貪利供養
增不善根
遠離解脫
《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這藥王菩薩他也知道,大樂說菩薩他也知道,雖然請佛不用擔心,他也說:以後,未來的世間,就是惡世,眾生的善根不斷一直轉少,善根若轉少,惡,惡性就慢慢增長起來。有五大障,五項的障礙,貪、瞋、癡、慢、疑。這貪、瞋、癡、慢、疑,就是人間接受法的大障礙。他有貪,所以貪名聞利養;有瞋、癡這種脾氣,這種沉溺在利養裡,得到一點點的法,他就是我慢、增上慢、八憍七慢,很多憍慢就都浮現出來,這就是接受法的大障礙。所以,出家修行,就是在「貪利供養」。這段文,我們修行者,就很用心去體會,絕對要很用心、很警惕,要不然,「增不善根」,就是「遠離解脫」,我們要很用心哦! 

接下來這一段文,再這樣說:「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雖難可教化
我等當起大忍力
讀誦此經
持說 書寫
種種供養
不惜身命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這是大家因為聽到〈法師品〉,這部經一定要永遠永遠,一直傳下去,在人間。雖然未來世間眾生根機惡劣,雖然都很剛強,難可教化,但是,要開始發願弘經,弘揚經法的人,他開始要先有覺悟。所以,他說:「我等當起大忍力。」這些人,二萬菩薩已經開始說:「我們大家心理已經準備好了,未來的眾生剛強難調伏,我們都準備好了,我們應該要準備要有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哪怕不惜身命,會把它當作比我們的生命還重要」。

雖難可教化:
此釋不怖惡人
是等之人
雖是難可說法
難調伏教化
十惡自滋長

所以,「雖難可教化」,這就是表示說:不論未來眾生多剛強,我們都不佈畏,不怕惡,不論未來的眾生多剛強、多惡劣,我們都不怕。所以,「是等之人,雖是難可說法,難調伏教化」,哪怕他是「十惡自滋長」起來,不論他怎麼惡的增長,這些人多麼的難調教,我們都不怕。

所以,「我等當起大忍力」。就是說「如是我等,當起精進大忍辱力」,我們大家要更精進,這些眾生這麼剛強,就是貪名聞利養,貪欲無止盡,不肯接受法的調教,像這樣的眾生,我們大家更願意,起精進大忍力。

我等當起大忍力:
此方眾生剛強難化
如是我等
當起精進大忍辱力
起大忍力:
非深位大士
忍力成就
不能讀誦

這個「起大忍力」,不是普通的人做得到,若不是「深位大士」,意思就是說,應該累生世都已經歷練過來了,這種發心的大士,是很資深的菩薩,才有辦法。若不是,這個「忍力成就,不能讀誦」,絕對沒辦法這樣好好耐心,去研讀這部經,不只是讀,這樣讀了就過去。要再了解經中的意義,所以要很用心去體會、去了解。所以,「讀誦此經,持說書寫」。

讀誦此經
持說書寫:
一讀
二誦
三持
四說
五寫
名五種法師

要讓這部經流傳下去,佛陀的時代,還沒有印刷的時代,所以依靠的,要不斷一句一字都要用心記憶,佛陀所說的法要記載下來。所以,「一」來要「讀」,「二」來要「誦」,佛怎麼講,記憶,一定要把它記住。「三」,就是「持」,不只是記得,我們要身體力行,把這部經照顧好。要照顧好這部經,除了佛的教法,一字一句寫下來,還要一段一段用心再誦。不只是誦,還要身體力行,或者是要不斷與大家分享,講「說」,這愈講自己愈熟,讓別人能夠用,自己也能夠更體會經中之意,就能夠身體力行。像這樣,講說,還要書「寫」,還要寫,這叫做「五種」的「法師」:讀經師,誦經師,持經師,說法師,或者是抄寫經典的法師,這叫做五種法師。

所以用「種種供養,不惜身命」,就是用很虔誠的誠意,這樣講說、讀、誦、書寫,這樣來表達供養。所講的供養,那就是誠意。誠意來讀誦,講說,書寫等等,這再怎麼辛苦,我們都不怕。

種種供養
不惜身命:
有弘持者
當修種種恭敬供養
忍眾惡而外形骸
歷艱難而行此道
故云不惜身命
為於法故
於身命財無所吝惜

有「弘持者」,就是弘揚這部經,有經典才有法可講說;有法可講說,才有法可度人、教化,所以這一定需要,要有經留在人間。這要留在人間,需要有人願意發心,一代一代不斷這樣奉持下去,所以「當修種種恭敬、供養」,一定要有。我們若沒有種種恭敬、供養,沒有誠意,就沒有辦法身體力行。

所以說,「忍眾惡而外形骸」,可還記得?彌多羅尼子向佛陀發願,他為了講佛陀的法,度當世的眾生,他不怕生命的危險,入在那些人群,那些人很,外形惡劣,那個形骸很惡,所以,歷盡了艱難辛苦,他都不怕。這種弘法宣教。這就是我們要發心,要「忍眾惡而外形骸」,外在的形態不論是怎麼樣,不論是歷盡了多少的困難,他都甘願身體力「行」,在這條路,這「道」,有進無退,不斷向前前進,「不惜身命」,這「為法故」。因為法,所以,「於身命、財,無所吝惜」,為了法能夠流傳下來,他願意費盡一切來保護這個法,能夠流傳人間,就不惜身命,生命都不惜了,哪會惜財富呢?他無所吝惜。又「六惡」,這很多,法就是必行在人間。要能夠堪得忍,有什麼事情好堪忍呢?粗相,那個形態裡,粗相中有六惡。

六惡之人
雖難調伏教化
然我等應以堅忍
而益生起持經之力
於應攝受者
而攝受之
於應折伏者
而折伏之
不惜棄命持法

「六惡之人」,雖難調難教化,但是,「我等」;「我等」就是藥王菩薩,他和大樂說菩薩,二萬菩薩,他們說:「我們大家都是發心,發弘誓願,我們大家會堅定,忍耐,能夠忍得過這個六惡。」「益生起持經之力」這些愈惡,會愈更增加我的力量來忍辱,這就是修行。就如佛陀他面對提婆達多,佛陀還是恩,因為提婆達多的惡,所以能夠幫助他能提早成佛。同樣的道理,人間愈惡,愈需要菩薩去用心。去用心在這個惡世,那就是要有一股力量,這股力量是鍛煉出來的。這六種的惡不只是外面而已,我們自己也要很注意,這六惡藏在我們自己的裡面,也稱作「六賊」,六項的賊,在我們的身邊,這六賊,「六惡」,是什麼東西呢?

六賊:即六識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以眼耳鼻舌聲意
六根為媒
自劫家寶
故喻之為賊
有道之士
眼不視色
耳不聽聲
鼻不嗅香
舌不味味
身離細滑
意不妄念
以避六賊

這個世間,「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我們人人,「眼、耳、鼻、舌、身、意」,若緣在外境,我們的「六根」為媒,若緣在外面,我們的「六根為媒」,就是有這六根,外面的六塵,就這樣牽引會合起來。這種在外面的聲色境界裡,自己的心無法控制好,所以我們會生起了,貪、瞋、癡、慢、疑,無不都是我們「六根」,緣外面的「六塵」,引起了我們,貪、瞋、癡、慢、疑,這就是像「六賊」一樣,就是一直把我們「自劫家寶」。我們人人都有內藏著自性覺海,我們內藏的寶藏,本覺藏心,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的智慧,我們本來就很充足了,就是因為讓這些,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是從我們的「六根」,緣著外面的「六塵」,這樣惹起了我們的心,引起我們的心,貪、瞋、癡、慢、疑的境界,不斷叢生出來,所以譬如就是「六賊」。這「六賊」是最惡的,所以叫做「六惡」。

過去有人在修行,修行,在樹下,對面就是一條溪河,他已經修行二十年了,這二十年間,在那個地方裡,只是亂的心控制不下來,所以他很煩惱,又是要修行,但是自己的心控制不下來,世間的欲念無法斷,煩惱重重啊。佛陀知道了,這個人明明可度,有心要求法,但是,就是有雜念,世界的欲念,無法斷除。所以佛陀知道,他休也就這樣走近來,在一棵樹下也坐下來。看到一隻龜,這樣一直爬,爬在那個沙灘的地方,看到一隻野干,就是和狗一樣,靠過來,看到那隻龜,趕緊要去咬牠。這隻龜更快,就是趕緊頭和腳整個都縮進來,縮進來在牠的龜殼裡面。

這隻野干就這樣,在那裡地方要咬牠,硬梆梆,所以在那裡耗很久,這隻龜,就是將頭、腳,都這樣縮進裡面,保護得很安全。這隻野干牠在那裡很久的時間,不得其門而入,看牠頭也不伸出來,腳也不伸出來,所以牠只好離開了。離開之後,這隻龜就安全了,牠就又把頭、腳伸出來,趕緊回頭向河,趕緊歸入河裡面去了。在這當中,這個沙門,就是佛陀化現的,他就開口了,「龜啊!雖然是畜類,卻也會保護自己的身,而人呢?懂得要修行,不懂得會保護自己的心。」這位修道者,聽到這個聲音,回頭一看,一位這麼莊嚴的沙門,在他的身邊發出這個聲音,很吸引他的心。他就趕緊來到他的面前,是一位有道的人,所以他就問說:「你剛才說這些話,好像很攝住我的心。我的心常常很亂,想要求法,但是心沒有辦法。」所以佛陀,就是沙門,就開始向他說:「你關起你的耳根,外面的聲色不要聽;關起你的眼門,外面的「色」,你不要去看。總而言之,六根門要關好,就不會去引外面六塵境,入你的心來,自然你的心就能夠清淨。」

所以,舌不貪在味著,身不貪在細滑,說「我要穿很美、很柔軟,不需要。」若能夠這樣,「意不妄念」,這自然就能夠避開這六個賊,因為這「六根」緣外面的境界,自然你的功德,它就有這六個賊,不斷把你搬出去,你怎樣修行都沒有用,一邊修,一邊漏掉了,所以你要好好關閉你的六根門,這就是「六惡」。「六惡」就是「六賊」,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我們「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佛法,我們要攝受,我們有法能夠攝受進來,外面的境界來,才能「應折伏者而折伏之」。外面來的境界,我們自己的心,就要懂得去折伏它。不論外面的境界多惡劣,多麼壞;世間的人多麼的惡,善根全都減少了,惡都增長了,這種惡世濁氣。

我們修行者,有機會我們就將他攝受,法,我們不斷要追求,若遇到境界來時,我們要趕緊折伏。將我們的「六根門」,關閉起來,不要聽外面惡的聲音,外面惡形、惡色,我們視而不見,不需要去看它,也不需要讓它感染到,這就是我們要用心的地方。這樣保持好我們的道心,自然「不惜棄命持法」,我們的心都無欲,心無掛,礙無罣礙故,還有什麼好怕呢?我們會很勇敢為法忘軀,去付出,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心。

六惡又指
惡時、惡世界
惡眾生、惡見
惡煩惱、
惡邪無信盛時等
六者

所以說,這個「六惡」,在這個世界裡,除了和我們有關,我們要好好提高警覺以外,在外面的境界,就是「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的煩惱,和惡的邪見,「無信」這個時代,這種全都沒有那個正信。

尤其是這個時代,這個世界,濁氣這麼重,這種人生的見解,都是不正,都是這樣;對於世間,法,正法不接受,都行在惡法中,這樣的「惡見」,產生出了很多惡的煩惱,現在的世間難道不就是這樣嗎?又再這個惡「惡時」,剛才說過的「惡時」,就是「指五濁之劫濁」。

六惡之一:
惡時
指五濁中之劫濁
即惡眾生、惡見等
四濁起時

五濁的劫濁,這個時間,我們常常說,「劫濁亂時,眾生垢重」,就是在說這個時間。所以「惡見」,由「四濁」而起。這個時代,人人都有這個惡的見解,不單純。

第二就是惡的世界,這個惡的世界,就是娑婆世界。

六惡之二:
惡世界
即娑婆世界

第三就是惡的眾生,就是眾生濁。

六惡之三:
惡眾生
即眾生濁
謂由見濁、煩惱濁
而起惡見、惡煩惱

我們平時所說的「眾生濁」,也就是由「見濁」開始,所以就生起了「煩惱濁」,所以起了很多的惡見,惡的煩惱。

第四那就是「惡見」,這個「惡見」即是「見濁」。我們的「見」,濁氣重重啊,不清淨,眼睛看東西不準確,觀念思想不正確,像這樣,這種見解濁氣很重,所以,他「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前面我們也都解釋過「五利使」和「五鈍使」。叫做「十使」,這種都是煩惱在我們的身邊。這種「五利使」,就是為我們的「體」。就是這樣,全都是在「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項,很快的,都在我們的心裡,反應很快。我們現在的人,愈來愈來,我們的體質,就是變成這樣,所以「五種急性的煩惱」,這很快,馬上就呈現出來。

六惡之四:
惡見
即見濁
係以身見、邊見、
邪見、見取見、
戒禁取見等
五利使為體
五種急性的煩惱

第五,「惡煩惱」,惡的煩惱就是「煩惱濁」。就是「緣五欲之境」,剛才說過,六根、六塵,其實,除了法,「意根和法塵」,外面叫做「五欲」,這種五根,眼、耳、鼻、舌、身這五項,緣外面的色、聲、香、味、觸,就是這樣,「五根」緣外面「五塵境」,才會「意」起貪、瞋、癡等等的煩惱,這樣就起了。

六惡之五:
惡煩惱
即煩惱濁
謂緣五欲之境
而起貪瞋等煩惱

第六,「惡邪無信」。在這個時代,已經又惡又不正確,這種好事不要傳,不實、不實,惡的事情,無中生有,「一人吐虛,萬人傳實」,這種「惡邪無信」,這個時代已經浮現出來了在現在,這就是「五濁」增長之時。所以,總稱叫做「五濁惡世」。那就是從我們的心開始,這就是惡的時代。在現在五濁惡世的時代,就起了「見濁」、「眾生濁」、「煩惱濁」、「命濁」等等,這樣一直延續下去。

六惡之六:
惡邪無信盛時
為五濁增時之總稱

所以我們學佛要用心,要先從我們最近的惡,自己要斷,要關起了「六根門」,我們人人都有這「六賊」,六種的賊在我們的心裡,我們整天都是受外面的境界,在誘引我們,讓我們的心無法專念下來。所以我們會面對著這種,「五濁惡世」,要弘傳這個經典就不簡單。要好好將經典弘揚在人間,發揮效用,唯有我們就要關閉「六根門」,下定決心,好好將我們的心收攝起來;下決心,救世良方,要弘揚在人間,就要捨棄一切的欲,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