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13日】現逆警懼 勤修六度

Community:
Branch:

「如是知現逆事, 人為所懼惡者, 善惡比對警懼, 教令不起惡念; 今取四聖功業, 菩薩行出塵沙, 捨身命求妙法, 修六度行精勤。」

體會、了解了,「如是知現逆事,人為所懼惡者」,這就是要知道,我們人修行的過程,要很透徹了解,人生,我們所面對的人,要很清楚,不離開善、惡、順、逆這樣的人生接觸,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差不多是這樣的類別。有的人就是很歡喜來相見,彼此帶來了新知,開闊了我們的知識,了解了人世間的事物,開闊我們的知見,這就是順與善的知識,好的朋友。有的是惡與逆的知識,帶給我們的就是是非人我,讓我們不順心,導我們向錯誤的方向,這樣的人叫做惡知識,是來傳播是非,說一些不確實的話,讓我們的念頭偏向。這都是人為的,就是所懼,讓我們很怕,到底人與人要如何來選擇?要如何來接觸?朋友,能引導我們向正確的方向,或者讓我們偏差;是讓我們得歡喜的見識,或者是來導向我們往錯誤的方向?所以,無所適從啊!這就是人生,我們要好好用心,日常所面對的,不就是這樣嗎? 

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這種逆事,或者是人為,我們要很小心,聽法、聽話等等。但像是昨晚,大家是不是很歡喜呢?聽出了除了人間日常的生活,我們要超越人間,了解虛空界的星球,到底天體間是什麼樣的生態?天文學家(中山大學毛正氣教授)來向我們說話,這樣除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學習,還可以再進一步了解人間以外的天體事物,雖然還有很多奧妙的道理,是還未解開的密碼,這沒有那麼容易,但是起碼讓我們了解,除了人世間,地球的世界與太陽的關係,周圍還有其他的星球。天體間,它的形態,到底是平的呢?或者是彎曲的呢?或者是有凹凸?有凹下去的嗎?或者是有一個黑洞,這個黑洞,它到底為什麼,會這樣不斷往那裡去呢?還是一個迷。但是科學家也已經有共同的發現,從黑洞鑽進去,這樣陷入黑洞裡,它是不是通往另外一個時間的世界呢?是不是時光的隧道?或者是從那個黑洞進去,就在這個地方,鑽向地球中心的那邊的世界去?是不是這樣呢?還沒有人知道。 

就像我們在修行,修行,要相信,就如天文學,在研究天文,有這樣的星球,有這顆星球、有那顆星球,這些星球在那個星河,以及太陽系中,這星球在輪轉的時間,已經不是廣無邊際的論調,這是真實。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在天體間其中一個星球的位置,與太陽系的關係,所以我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人間,現又是在研究,除了地球這顆星球,還有很多很多的星球,這些星球是還未被發現到,還沒命名的星球,這個星球的體重,這個星球的寬,這個星球….等等,已經被發現到了,還沒命名。毛教授昨天也已經跟大家說,經過了多少年前發現到,葉教授他們這群天文學家,發現了這件事情。 

那一年,大約在七八年前,就是慈濟投入在救濟莫拉克風災,我們看到這種動員力,救濟,臺灣的慈濟是如何為人類在付出。要將一顆星球命名,不是那麼容易,但是將這顆星球與將慈濟所在做的一切,他(中央大學天文團隊)這樣默默地將這個東西發表在文章,送到國際的天文學聯合會去,讓大家了解,將這顆星要命名為「慈濟」。這也得要經過一段時間,世界公認,在人間,這樣的團體對人類的付出,真的是對人類很有影響,對人類很有幫助。這樣國際間天文學聯合會通過了這顆星的名字叫做「慈濟」,「慈濟小行星」。我就追根究柢,一直想要知道這顆星,它的位置在哪裡?離我們地球多遠?我們地球繞著太陽一周,是三百六十五天,而慈濟星呢?這顆小行星繞著太陽,它繞一圈到底是多久的時間?上次已經給我一個時間,它這樣繞一圈差不多四五年的時間(慈濟小行星繞行太陽 1 圈約 5.62 年)。 

昨天這位蔣部長,就是以前的教育部長,也是昨天來,他也說,那時候這顆星,命名慈濟星,他和葉教授同時送這張證書來給我的時候,他對慈濟為人類的付出也是很感動。這顆星,昨天再被提起,他說,繞著太陽有這樣的距離,繞太陽一周差不多是五年。我又說,請他們再替我去找出忉利天,一百年,我們地球的一百年,是它的一天,到底它的位置在哪裡?它一天是我們的一百年。還有四天王天,它的一天是我們的五十年。我想要清楚這天體的密碼。他說這次來還無法交功課,還要再繼續去找出那顆星的位置。昨天蔣部長他就說:「這個我來找,我回去之後,我很快就給您訊息。」 

這就是天文學,有的人要再去追蹤,有的人回去,他用數學去推算,就知道差不多在哪個地方。所以說,虛空的星球不是虛無邊際,不是虛的,是實的。釋迦牟尼佛體悟到天體宇宙的道理,他跟我們說,娑婆世界以外,還有無量數的世界。光是在《阿彌陀經》裡,佛陀就說,我們的心識,一頓飯的時間,我們就可以繞過了十萬億佛國。這是在《阿彌陀經》裡面,就是要說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心識、意識,神通廣大,只是我們還在煩惱無明中,還沒有這個功能去繞過了十萬億佛國。 

才只是這樣而已嗎?不只,佛陀還在《法華經》裡面說,無量無數塵點劫的國土,那個世間也是一樣,用塵沙來譬喻;這世界之大,世界之多,不論是大或多,其實是無量無數,「若算師,若算師弟子」,時間、空間算不完,空間就是世界,無法去算出它的邊際來。佛陀的時代就跟我們說很多了,現在的學者,我問星河,也同樣這樣回答我,葉教授回答我說:「不可思議啊!不可說,不可說。」是啊!到底這個太陽系,光是與地球有關的這個太陽系的星河,就已經無量數。還有很多,遍虛空法界,還有很多的太陽,很多太陽邊緣的星球又是無量無數。 

所以我們就要相信佛陀是一個科學家,他是不妄語者,不虛語,他的語言就是真實語,我們要很相信佛陀所說的法。佛陀告訴我們,人心很不可思議。人對人看不出,但是他的心,心體無相,卻是那個變動快速,到底善念、惡念,這變化多端。同樣的道理,人的心念,這個小乾坤,真的是變化多端。就如天體,他(毛教授)讓我們看出了天體不是靜靜的,還是同樣不斷在變化,變化多端啊!我們的心不是一樣這樣嗎?而且我們的身體,小乾坤裡面,有無量無量數的生命,不同的眾生很多,微生物也很多;什麼樣的微生物,對我們的身體影響是很大的啊!同樣的道裡,這大乾坤、小乾坤,都還有很多奧妙的道理存在。所以我們要學法,佛法,要求妙法,實在是很深、很廣、很闊。釋迦牟尼佛為了求妙法,所以他願意用他的生命去換取,求知這微妙的道理。這就是釋迦佛生生世世這樣求法的過程,說出了很多道理給我們聽。 

所以,「如是知現逆事」。我們要知道,現在我們人間多少的事情我們不知道,不是那麼順意,說做人就是這樣,每天都是這樣生活,每天都是這樣過日子,懵懵懂懂過就好了。我們還有未知數,是順、是逆呢?未知數,人與人之間我們不知道,無法去測,測量對方的心思是什麼,沒辦法。所以「人為所懼惡者」,人所很不安心,大家會懼怕。「我要和這個人說話,他是我的知己?是我可相信嗎?」所以要防人,一句話要說出去,要因人、因時、因地,常常有這樣說。所以我們要知道,人間世事是很複雜。所以「人為所懼惡者」,大家都很不希望逆我們意的事情在我們的身邊,大家都應該提高警覺,但是這樣就惶惶不安,不得自在的人生,苦不苦呢?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苦啊,人生就是這樣,就是在「善惡比對警懼」,有善、有惡來比對。 

善的人,就是這樣這樣在付出,無所求的付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人人都是一片的善意付出。若是惡的人呢?要求多啊!求無邊際,一不順意,就翻臉,造成對人不利的事情就很大,人禍,驚天動地的人禍,不論是在家庭、社會、國家,這種惡的心念,只要一點點不順意,他就造作出來。這種惡與善來比對,我們所要了解的道理,就是要了解這些道理,人與人之間的心態。所以我們才常常說要淨化人心,佛陀來人間,也希望啟發我們人人的真如本性,這些煩惱無明,惡念要去除,這就是佛陀的一大事因緣。所以要導惡向於善,這要先讓我們了解善惡比對,我們要警惕,我們要懼怕,這我們真的要用心去體會。所以「教令不起惡念」,讓我們知道為惡者得惡果。惡果是什麼呢?三途受報。佛陀他就要說很多的法,因緣果報觀,警惕大家要懂得怕,不要去造惡,所以這就是妙法其中裡面,所以「教令不起惡念」。 

所以「今取四聖功業,菩薩行出塵沙」。就是希望我們現在了解之後,我們要趣向「四聖功業」。「四聖」,大家應該知道了,十法界中有六凡四聖,「六凡」就是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叫做「六凡」;「四聖」呢?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叫做「四聖」。這「四聖」就是從人開始修行,所以說,人間是五趣雜居,或者是六趣雜居(阿修羅通於諸趣,故但言五趣雜居),這就是有「六凡」。我們從人開始,你想要生天堂,就行十善去吧!佛陀教我們行十善的方法。然天也有層次的天,在〈化城喻品〉中有很多梵天王,梵天界的人而來。梵天,那就是要修上上上善,這樣的人,他不只是修善法,是上上善,才能到梵天。梵天,既然修到這麼多的善法了,不只是十善,又求佛法,只是還未得到大乘成佛的法,所以他在梵天界裡,若能通徹妙法,就是塵沙惑完全去除,這樣他就可以大覺悟了。 

所以,這「四聖」包含很大,從修行開始,從聲聞開始,就是向聖道在努力的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樣的修行者。聲聞、緣覺、菩薩行,就是直向到佛的境界,這叫做「四聖」,要很用功。佛陀還再說,聲聞,不夠,還要再向前前進;緣覺,還不夠,要再向前前進;菩薩因行,六度萬行要去完成,自然你的塵沙無明就能完全去除,直向佛的境界。這必定要在人群中磨練出來,就是菩薩道。在菩薩道,不論是善、惡人,修行者都是用開闊的心,心包太虛,受惡而不怨。看看釋迦牟尼佛,過去生身為國王,他為了求妙法,仙人就說:「順我的意,我就傳法給你。」順仙人的意,就要去當他的奴才。用種種方法來折磨他,他的心無怨,還是心存感恩,這種求法的心。所以「菩薩行出塵沙,捨身命求妙法」,所以「修六度行精勤」。這就是要我們學佛,就是要這樣求法,要度過了塵沙惑。要度過塵沙惑,點塵都不會染我們的心,就是要在人群中磨練出來,修六度行精進。 

示求法華經無懈倦, 
舉昔多劫勤求妙法, 
激勵諸人應當勤求, 
無上菩提心不退轉。 

這就是我們要向前前進,這就是「示求法華經無懈倦」。這表示我們要求妙法,尤其是在《法華經》,所有天文、地理,人的心理都包括在裡面,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舉昔多劫勤求妙法」,就舉出了過去的過去,無量劫以前,在求妙法的那個過程。所以「激勵諸人應當勤求」,這就是在勉勵修行者,就要像這樣勤求。「無上菩提心不退轉」,我們要不斷勤求,向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去追求,不要在這凡夫界,人心難測,假使我們遇到這種轉念無明,對我們不利的人,也要用感恩心,沒有怨嫌,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地方。所以前面的文, 

經文:「王聞仙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採果汲水,拾薪設食;」 

這我們昨天說過了,為了要求法,貼出告示來,仙人直接來到皇宮,向國王這樣說:「我有妙法,你若是願意,不逆我的意,我就傳法給你。」國王很單純,「只要你有妙法,不論你要求我什麼,我絕對遵循你。」就這樣,這麼歡喜,就跟著仙人去了。對仙人,就是供給所須,對仙人所要求的,他就是一點點都沒有忤逆到他的心意,低心下氣,這樣遵循仙人的意。 

經文:「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所以,「乃至以身而為床座」。出去外面走,「我累了,來,你趴下去。四肢拱起來,手與腳抵著地面,身體讓我坐。」這樣,他也同樣聽話,四肢趴在地上,撐起了他的身體,高高的,讓他坐下來,當椅子坐。或者是累了,「我要躺著,你趴著,我要休息,讓我當床。」這樣,他也要乖乖地四肢伸直了,就是趴在地上,讓他當床。這樣的要求,他也沒有違背仙人的意。所以「身心無倦」,心一點點都沒有起念。所以「於時奉事」,任何一個時間,他都是這樣來侍候他。所以「經於千歲,為於法故」,只是為了法,經過千年,這麼長久的時間,同樣他也是這樣在侍候他,這實在是很不容易。「為於法故」,只是為了法,這樣「精勤給侍,令無所乏」,讓他不缺乏,他要求的,他一定付出、做到。下面這段文再這樣說, 

經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 

經文簡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佛念過去久遠劫中,為欲求於大乘之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這段經文是很重要,所以要再重述,用偈文再重述,就是反覆再說的經文。「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 

其實這段經文很淺,我們讀了就能夠了解。佛這樣,就是一直念,念念不忘,過去長遠劫,為了要求法,生生世世都沒有忘了要求妙法的心。不是求小法,是要求妙法,不是聲聞,不是緣覺,不只是菩薩而已,就是成佛之道,所以,這就是妙法,他要成佛。所以這個記憶是生生世世不忘,不忘初心,最初那念心。在塵點劫前,十六王子聽《法華經》,歡喜了,再覆講《法華經》,但是,會聽、會講,這個法還無法很體會,還沒有去滿足「六波羅密」。因為這個妙法,就要自己身體力行,做得到才能滿足,光是用說的,沒有去做,那就是無法真正去體悟,無法與天體合一,只是知道。 

就像天文,雖然過去有人這樣這樣研究,有時沒有人認同,有時大家都認同,這就是還沒有到達與天體合一。還有黑洞,這個黑洞裡面到底是什麼呢?還不知道。這就像菩薩道,我們已經相信了,我們要行,要真正身體力行。一直接觸到那個黑洞是什麼,我們有進去裡面,才能了解。同樣的道理,要去了解,就是要身體力行,光是會說,還是在無明,還是在煩惱中,還是塵沙惑念,還層層存在,這樣不夠。所以,一定要生生世世,將這些無明煩惱,一層一層去除,連塵沙惑也都要乾淨掉,這就是要我們身體力行,「斯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修行要不忘初心,那個記憶要常常記得:我修行,我是要求得妙法、覺悟。這我們要記得。所以這是「佛念過去久遠劫中」,那個念,就是不忘初心的念頭,要生生世世,久遠劫中,就是「為欲求於大乘之法」,這就是他的記憶,任何世,任何一個時代,他都是沒有忘記這個念頭,那就是要求大乘法。 

經文簡釋: 
「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雖為世王,能離欲樂。五欲者,色聲香味觸。 

所以,「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雖然他既已經當國王了,名利、權位,權威都很大,但是他不貪這五欲。這五欲,大家應該知道,色、聲、香、味、觸。我們人,起了貪念都是五根緣五塵,就起意識,我們有貪念,這就是我們煩惱無明的起因。這因的種子,全都去除了,都沒有了,所以雖然當國王,這五欲樂,對他來說還是完全去除,沒有了。因為這樣,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椎鐘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僕。時有阿私仙,來白於大王:」 

經文簡釋: 
「椎鐘告四方」;前云撃鼓,此說椎鐘。為法之深,鐘鼓皆作。 

「椎鐘告四方」,意思就是說,不論是擊鼓、椎鐘,就是表示國家有大事,大家要知道,這就是國王開始要發出國家大令,所以他才這樣擂鐘、擊鼓,這可見國王的心是多麼切,「為法之深,鐘鼓皆作」。這是表示國王下定決心,很重要的國家大事,要宣告給國民知道。 

經文簡釋: 
「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僕」;捨身為法,不見疲勞。 

所以,「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僕」。這一大事,就是這件事情。全國的人聽好,國人有誰能了解大法,能夠了解的,趕緊來為我說,我願意「捨身為法」,我就是不怕辛苦。「不見疲勞」,就是不怕,不怕辛苦,我願意為國民,任何一個人,只要有法,來對我說,我都願意付出,我不怕辛苦。 

經文簡釋: 
「時有阿私仙,來白於大王」;阿私仙此云長壽仙人。因王求故,來白王言。 

阿私:此云無比;其形與法,皆無比。 
即達多昔名阿私仙:修行者之稱,諸仙之上首。 

所以,「時有阿私仙,來白於大王」。這當中,這個國家裡面有這樣,一位名叫做阿私仙。這阿私仙,他的名譯作「長壽仙人」。因為國王要求法,所以這位長壽仙人就來了,來到王宮。阿私仙,是什麼樣的人?「阿私」的意思就是說,無比倫,已經很厲害了,他的形與法,與人來比,無人可以與他比,他就是給人這樣的感覺。人形莊嚴,或者是法很高,沒得比。這就是提婆達多過去,無量劫前的名稱,「阿私仙」。「修行者之稱,諸仙之上首」。這位阿私仙,那就是一位修行者,那時候,在還沒有佛的時代,修行者修到有某一個階段,就稱為「仙」。「仙」就是修行的人。他是諸仙之上首,就是領導仙人的人,就是修行者。 

阿私陀–或云阿夷,此翻無比,又翻端正。 
有二人:一人於過去世為釋尊說法華經者。 
見提婆達多品,一人為釋尊生於淨飯王宮時相之者。 

這「阿私仙」有兩個人,在佛經中出現過有兩個,翻譯作「阿夷」,或者是「無比」,或者是「端正」的意思。一阿私仙就是在釋迦牟尼佛,今世釋迦牟尼佛,他出世那時候,記得嗎?國王得子時,就請人來為此子相命,看相。阿私陀仙看到太子,他激動得哭出來,為什麼呢?因為阿私陀仙看到這個孩子的相,他自己很感慨,這個孩子不是凡類,將來不是大轉輪聖王,便是要棄家修行去,將來能得成正覺菩提。但是,想到自己年紀已這麼大,等不到這位太子成佛之後來度他,所以因為這樣,他哭了。 

國王看到阿私陀仙哭,很吃驚,問原因,原來是這樣,但也因此讓國王開始擔心,所以,太子在皇宮時,國王為太子造「三時殿」,就是要讓太子得到很多人間的欲樂,沒有寒熱的感覺,給他很豐富的生活。但是,太子是什麼樣的人呢?這種生活對他來說,他也是不貪。只是為了人類,感覺到矛盾,為了這人類的矛盾,四姓階級、生老病死,種種生命中這種奧祕,所以他決定去修行。所以當初那位仙人就叫做「阿私陀仙」。 

現在這位,則是在無量劫以前,那位國王想要求法,出現這位阿私陀仙。這位阿私陀仙是來要對治這位國王,所以這也就是佛經中說,有這樣兩位。這是過去世,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中所提起的提婆達多;現在叫做提婆達多,釋迦佛過去在求法那時,他叫做阿私陀仙,這兩個人是同一個人。過去無量劫已經有這樣過,現在在佛的時代,是佛的堂弟,也是佛的弟子,處處來刁難佛陀,陷害佛的提婆達多。這就是說阿私陀仙有兩個,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體會,去了解人生因緣觀。常常說我們要相信佛所說法,我們要很相信「因緣果報觀」。 

其實,要如何成佛?隨順境來修法,我們要好好地感恩,把握著;逆境現前時,讓我們能度過這個逆境的境界,心無動搖,這也就是來成就我們的,我們也是要感恩。〈提婆達多品〉要表達的意思,應該也是這樣,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