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03日】難持能持 諸佛歡喜

Community:
Branch:

「佛為滅後濁世募持經人, 明難持能持者諸佛歡喜。 暫持者,謂入息不居陰界, 出息不涉眾緣,常轉是經。」

用心啊!釋迦牟尼佛晚年隨著世俗的人壽,已經知道歲數多了,年老了,要準備了,準備要傳法;要準備,希望法要很普遍,能夠人人接受,人人能受用,人人能將法廣傳人間。佛陀也就是在交代,就像世間的父親,財產若多,就要將他的事業、家財等等,一定要有孩子來繼承,未來的家業,要如何延續下去,這是世俗。大企業家,或者是有名望的人,都是一直期待他的孩子能繼承他的志願,繼承他的產業,要這樣一直維持下去。但是釋迦牟尼佛,無不視天下眾生都是佛的一子,天下是一個大家庭,這個大家庭的家業,大家庭的家風,這個門風,要如何能永遠門風清淨,能使一個家庭和樂平安,希望每一個家族都能和樂,這就是一個大家庭的主人,最後同樣也是要離開,世間沒有永遠不離開的人。 

佛陀依照世間的道理順序,佛陀體悟到宇宙萬法真理,那個覺悟的瞬間,與宇宙天體合一。這個真理,他期待不是佛獨得。佛陀體悟到的是人人本具,人人都有,人人都有這個覺性,人人都能與天地宇宙道理合而為一,只是眾生不覺,所以他很期待如何鋪這個覺道,從聖人的境域鋪到凡夫的地界,就是希望凡夫,一切眾生,按照著這條路同樣走過來,通徹能夠悟真理,與天體宇宙而合為一體。這不只是佛一個人獨得,是天下眾生人人本具。佛陀將這個真理體會,也希望人人趕緊能接觸到,再三考慮,眾生的心、志、覺,這還離與天體宇宙真理的道路好像還很長、很遠,他必定要設法。就這樣決定了,到鹿野苑開啟「四諦法」。想,眾生最需要,最能體會到的是什麼道理,能最直接讓眾生體會得到?就是「苦」,任何一個眾生來到人間無不都是苦。佛陀貴為王子,在皇宮時,雖然皇宮中每天都是在享受物質,享受著人間的欲樂,但是不究竟。 

從小看父親,看大臣,看所有的人,從小到大,自己的身形的變,小時候,兒童時代的身體,青年時代的身體;看到周圍的人,在身邊最親莫過於父親、阿姨等等,看他們年輕,也慢慢進入老年的年齡,周圍的人不知覺中會老邁,自己也不知覺中到了青壯。從幼童一直到青壯,到底是什麼時候?體會生命,生命就是這麼的奧妙,在不知覺中遷變,這種不常住、遷變的道理,這遷變的道理,到底是從哪裡開始?要去究竟人間生命的來去。這就是與平常人不同,看到老、病、死,這貴為王宮的王子,在王宮中,雖然享樂,同樣也有這種驚惶、恐懼,無法了解這種的形態。所以再看到了人類不平等,不平等的人類又是如何來分別?這人人所感觸到。儘管在富貴中,埋伏的危機,自己不覺不知,在苦難中生活,難得過日子,這每天都感覺的苦。 

這種明顯的苦難,以及生命無常、變遷,不覺的苦,老病的苦等等,所以太子異於平常人,他深思默慮,他會想到要去追求。遷變的道理,人是如何的變化,在不知覺中,這個人形從幼而少年,而青年,而中年,而老年,這個過程中,這個生理是如何的變化?他的心也有疑問,想要去追求。尤其是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等等,人間苦有相、有形,所以他就現這樣相,他在王宮,會離開王宮的因緣,就是這樣的因緣,離開了,要去尋找,找出了如何能使眾生人人要了解平等的道理,要去了解遷變無常的道理,要去了解人間最驚惶、恐懼的東西,到底是如何形成老、病、死,這種的道理如何來。 

這實在,只是現相,所以叫做「八相成道」,從開始出生的形象,一直一直到長大,一直到他的想法成形,一直到出家修行的過程,一直到修行心境,以及靜默時,瞬間覺悟,能與天體宇宙合為一體,那個瞬間的心境打開了,寂靜清澄,他首先要將這個法,將他自己的經驗,體會的心得再回歸,向大家說「苦、集、滅、道」。他所體悟,這一路走過來的苦,修行過程中體會到「集」,「集」的道理,堅定了這分求道的心,成佛後要度眾生的決定。這在苦、集、滅、道這當中,所以讓大家知道「苦」,才懂得想要求「道」;有求道,才有辦法能成佛。所以「苦、集、滅、道」,這「四諦法」,大家聽,第一次的五個人,一直到佛陀將入滅時所度的人無量無數,他身邊的弟子就千多人了。這就是佛陀修行的過程。 

所以說,佛既然成佛了,這麼多的弟子,從小乘的法,對機投教,小乘接受小乘法,根機較高的,接受中乘緣覺,緣覺乘體會「十二因緣法」;根機再高一等,佛陀就為他們說大乘,利益他人,這是三乘的教法。這三乘法,就是會合,他在四十多年間,就是看根機,有大、中、小的根機。大根機不是一直到四十年後佛才發現,其實佛的初期,同樣就要應機逗教,所以我們常常一句話說,「在家菩薩智慧長」。不一定是出家之後,就算是在家的菩薩,就如維摩詰居士,他現在家身,接受了佛法,他的大根機勝過了緣覺,勝過了聲聞,他是大根機,所以接受大法。這就是佛陀成佛之後觀機逗教。但是在家的菩薩無法傳佛的法脈,就是要出家的弟子才有辦法傳佛的法脈。因為在家人還是有家累,人間無明煩惱無法完全斷除;唯有出家,辭親割愛,離世俗,入佛門,才能專心接受佛陀的教育,心沒有其他的雜念,也沒有其他困擾、纏綿不休的緣,完全棄離了周圍的緣,專心來修行,所以法脈唯有出家弟子有辦法可傳。 

所以出家的弟子,才能傳佛陀要傳的法,才能專心一致,沒有旁騖,沒有旁邊其他的雜務、家事,種種的親緣,俗親的緣來纏我們,所以專心,這樣才有辦法來傳法。所以佛將要入滅之前,他一定要講《法華經》,《法華經》就是這四十多年來,大小根機的人,他們所接受到的法,佛陀再做一次大淬煉,就是雜質去除,精純的法就是會在一起,是法的精髓。就如我們造血,這個血的髓,它的精髓,就如能再造血的功能,叫做骨髓。其實法的法髓,我們若能體會了解,我們法髓存在,自然一理通,萬理徹,那就是一得一法,拳拳服膺,能適應天下無邊際的煩惱無明,種種,總是一法若能通,就能適應天下眾生林林總總很多的無明產生的煩惱,能對治。這就是《法華經》是群經的精髓,所以佛陀需要傳,將這個最精要的法就是要傳給弟子,讓人人能體會。但是要持這部經的精髓是很困難,一旦收入心版來,那就是要一心志。 

天下有這麼多濁氣,很重,面對著這麼多滾滾紅塵的濁氣,實在很困難,所以佛陀一方面要勸募,能發心來接受這部經的精神,但是就要不斷提醒大家,要實行這樣的精神在人間,是困難重重;你了解,聽進去,就要有那個精神、毅力去面對人間,所以佛陀先提出了很多的困難。接受的過程不容易,接受之後,要面對眾生的根機都困難重重,佛陀這樣不斷警惕我們。所以「佛為滅後濁世募持經人」,濁世就是困難重重,眾生無明煩惱濁氣很重,在這個世間,我們要堅持,我們要實行這部經,入世能救人,入世去淨化人心,教導人人轉惡行為善,這轉凡為聖,這不是那麼容易。所以佛陀現在在勸募,要有這樣的弘誓願,諸佛總願就是四弘誓願,要堅定,「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堅定;「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要有這麼堅定的心,一直到完成佛道。所以我們必定要「六度萬行」,具菩薩行因,才有辦法到佛果的程度。這最近都不斷在講。 

所以,「明難持能持者諸佛歡喜」。講明了這麼困難,要發這樣的心,入人群中,尤其是永久,這是很困難。但是若能夠這樣「明難持能持者諸佛歡喜」,不是世尊,釋迦牟尼佛歡喜,所有佛都讚歎歡喜。而我們若是「暫持者」,「謂入息不居陰界」,這就是要修行。發願,在我們有生之年,呼吸之間,我們時時都要知道「五蘊」。《般若心經》都說「五蘊皆空」,就是「不居陰界」。我們已經了解五蘊的道理了。界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種意識,三乘六得十八,這叫做十八界。我們在用六根緣在外面的六塵,外面的六塵,無不都是在我們的意識去將它收納來的。所以有五根,也有五塵,其實還要再加一個「意」,這個東西是長的東西,就是加上了眼神經,眼睛去看,意念跟隨這個地方,所以分別它是長的,分別它是圓的,所以物就是我們去分別它,所以叫做「意」。每一樣東西,經過了我們的眼根,在六塵中,我們的六根與六塵這樣緣境,產生的意識,共是十八界。 

所以我們若在境界中,時時清醒,在喘息之間,呼吸之間出入,就是我們的生命還在。我們在呼吸間不離法,這個法我們常常要很清楚,自我警惕,分別外面的道理是什麼,人的聲音要如何說話,人的感覺,我們要說話就要再考慮人的感覺。我們說出去的聲調,人的感受是如何,這叫做意根。所以我們要常常在呼吸間,所說的暫時,不要認為這是一點點的時間,我聽到經我就有功德,一點點的時間,我誦經、講經就有功德;不是,這是在我們了解經典之後,我們盡一生世,因為生命苦短,盡這一生世於呼吸間,我們不離法,這叫做「暫持」。因為我們這輩子也是暫時來的,還是同樣要離開,只有一項是永恆,就是真如本性,法要回歸我們的真如來,在呼吸間我們不離法。

所以,「出息不涉眾緣,常轉是經」。我們入人群中,人活著的時候,我們入人群中,但是不受人群種種來擾亂我們的心。所以「不涉眾緣」,不論眾生是什麼樣的煩惱,都不會感染到我,我也不會去攀好壞緣,我總是付出,我無所求,我們只是付出,沒想要在眾生身上得到什麼樣的利益,所以沒有得失的關係,這叫做「出息不涉眾緣」。我們沒有得失心,我們只有一樣,「常轉是經」,那就是轉法輪,將這部經,我們時時刻入我們的心版中,對人、對事無不都是發揮這分智慧去化度眾生。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佛陀一生一世隨著世緣將入滅,很殷勤勸募人人的心要入法來,入法藏來,這是佛陀的殷切。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諸善男子!於我滅後,誰能受持、讀誦此經,今於佛前,自說誓言。」 

大家趕緊在我的面前發願,讓我能安心,趕緊身體力行,讓我感受得到。這就是佛陀很緊急在咐囑、叮嚀、交代,希望現在大家就要來表達,「自說誓言」。 

經文:「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如是之人,諸佛所歎,是則勇猛,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則為疾得,無上佛道。」 

再者,「此經難持」,再交代我們,再警惕我們,「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這個暫持,大家要很用心去警惕,不是一下子聽到就好,不是,佛陀所說的暫持,就是我們瞬息之間,出入氣息。尤其一輩子的時間短暫,這樣就是願意發心,佛也歡喜。「諸佛亦然」,不是釋迦佛而已,其他諸佛也一樣。「如是之人」,就是「諸佛所歎」,所有的佛都歡喜讚歎,這個人願意發願,敢承擔,這是勇猛精進之人,這是佛陀再鼓勵大家,這樣的人,勇敢的人挺身而出來表達你願意承擔。不是提菜籃,要為天下就是挑米籮,這就是荷擔如來家業。「是名持戒、行頭陀事,則為疾得,無上佛道」。這就是我們要體會,佛陀他非常的重視,也很擔心未來持經的人沒有那個願力,所以佛陀用心良苦。接下來這段經文,就將要結束〈見寶塔品〉,大家要用心,今天要結束此品,要提高我們的心意來了解。 

經文:「能於來世,讀持此經,是真佛子,住淳善地。佛滅度後,能解其義,是諸天人,世間之眼。」 

經文簡釋: 
「能於來世,讀持此經」;能於未來讀誦受持此經典者。 

佛「能於來世」,就是佛滅度之後的來世,就是後世,佛滅度之後,這個時代的未來,能夠「讀持此經」,能夠讀誦這本經,這就是表示這部經典,哪怕你願意去讀誦,這樣佛也很歡喜。 

經文簡釋: 
「是真佛子,住淳善地」;則為真是如來之子。住於慈悲淳善之位。 

若能這樣,就「是真佛子」,因為你願意打開這本經來讀,慢慢你能進入這部經的道理,這就是真佛子。「住淳善地」。你開始入這個經典來,你就能接受,所以是真如來之子,也是「住於慈悲淳善之位」。因為你這部經若能讀入心來,自然你的心會自我調伏,有入經藏來就有慈悲心。「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我們前面也說過了。 

*化淡薄之世,必藉淳風,足以濯百化之穢。止於至善,從法化生,證法身理。 

所以「化淡薄之世,必藉淳風,足以濯百化之穢」。就是我們現在,愈來愈來,這個五濁惡世,道德倫理愈來愈淡薄了,化這個淡薄世代,人倫道德都淡薄的世代,我們要趕緊將它化轉過來,就是藉著淳樸的風氣,「足以濯百化之穢」,就是能洗滌,洗滌很多骯髒的東西,完全將它洗滌掉。為什麼道理會淡薄掉呢?就是無明煩惱,喪失了我們原來純真的本性,所以濁氣很重。現在的人,對孝道不重視,對善行也是很看輕,我們現在要將它轉過來,去除無明,讓他明朗的心境能照耀一切真實的道理。我們行孝、行善,我們必定要提倡「百善孝為先」,家庭倫理,社會才有道德觀,所以要趕緊將它化過來,去除濁氣,濁污之氣。 

所以〈信解品〉就先將他帶進來,那位貧窮子,長者教他如何去除污穢骯髒的東西,再慢慢將他帶入豪華的舍宅來,同樣道理。所以「止於至善」,將這些惡濁的都去除,人人能到那個最善,最善就是接觸到法,「苦既拔已,復為說法」。我們凡夫心去除,接觸到超凡的法,以清淨心付出無所求,雖然入於眾生群中,而不受眾生的緣來向我們攀緣,這就是「化」。將這樣,「從法化生」。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生的,污濁,觀身不淨,我們接受佛陀的教法,為佛的弟子,是從法法化生,成長我們的慧命,這樣能「證法身理」,證法身的道理。這就是讀這部經,自然他就能稱為佛子,「真是佛子,從法化生」,就是成長慧命。自然我們就會住在「大慈悲為室」,就是在如來室中。 

經文簡釋: 
「佛滅度後,能解其義」;佛滅度後,於此法華,善解義味。 

再來就是「佛滅度後,能解其義」。佛若滅度之後,這部經裡面的意義,我們要很透徹、很了解,要好好用心,「善解義味」。這部經裡面的義味,我們一定要聞出法的香,它的味道我們一定用聞的就聞得出來,不必看,不必聽,聞的就聞得出,這就是法已經化入我們的身心中。 

經文簡釋: 
「是諸天人,世間之眼」;則是世間人天眼目。開人天眼,實資解義,故能解能說者,一切天人,應當供養。 

所以「是諸天人,世間之眼」。就是世間人天的眼目。現在世間人,眼睛所看的都帶著那種彩色欲念的眼光,來看天下一切事物,所以有名、利、地位在爭啊、鬥啊,這實在是世間的禍端。我們若法能入心,開我們的心眼,若這樣就是如為天下人來看真實相,我們才能替他們解釋人間的道理。所以「開人天眼」,我們看真實相為他們開示,讓他們了解,所見聞我們要透徹,所以「實資解義」,真正來幫助眾生,「資」就是幫助,好好來解釋這個世間一切形形色色,迷人的形色,我們要將它解開。「故能解說者」,這就是要解說,就是要將這部經的道理好好解說,「一切天人,應當供養」。很多天人,天與人要很尊敬,在這人群中來講說這樣的道理。再來經文就是說, 

經文:「於恐畏世,能須臾說,一切天人,皆應供養。」 

經文簡釋: 
「於恐畏世,能須臾說」;於佛滅後,恐怖惡世,能須臾間,為人演說。 

若能夠,就是「於恐畏世」,這個五濁惡世很可怕,不論是天災,尤其是人禍,尤其是人的心態,真的愈來愈可怕,所以叫做「於恐畏世」。「能須臾說」,佛滅度之後的世間,愈來愈惡濁,再來的世間愈是險難。所以「能須臾說」,我們若能把握時間就說,不論在哪一個地方,我們就要用這樣的法應機逗教,讓大家都有接受到法的機會。 

經文簡釋: 
「一切天人,皆應供養」;一切世間,若天若人,皆應恭敬供養是人。 

所以「一切天人,皆應供養」。若能這樣,一切天與人都應該供養。這就是講經的人,他在很困難中能這樣堅持下來,為天下人去解惑,破除無明、造福人群,這應該要受人人供養。 

*此三頌:當來讀持是經者之功德。富於決信,為淳善地。世間眼,謂具足如來智慧光明;堪為癡闇世人之導引。 

所以前面這些意思,這些偈頌,就是說「當來」,就是佛滅度之後的未來世,就是一直一直下來,一直到現在,我們的現在還有到未來,要不斷一直傳下去。這個「當來」,這叫做「當來」,就是未來「讀持是經者」,不論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或者是未來,就要這樣不斷要流傳,能夠讀經、看經、持經、說經、講經,還要身體力行堅持下去,若能這樣,就是「富於決信」,像這樣就是很豐富,這個心的富有。我們有慈悲心,就富有了法,因為我們已經入如來室,大慈悲為室,我們已經入如來室,所以決於信,就是決定信。我們已經富有了很多的法,悲、智全都有了,這個悲、智是來自於一念信心。我們的信心完成了悲智,將信心再傳,其他的人再相信,再完成悲、智,慈悲與智慧。這叫做「為淳善地」,那就是如來室,很淳樸清淨無染的境界。所以「世間眼」就是「謂具足如來智慧光明」,這就叫做世間眼。世間人的無明,佛陀的眼光是透徹大圓鏡智,堪為癡闇的世間人來當引導。這就是佛陀在這個人間。 

*恐畏世、即惡世;不信是經,更加謗毀,故此世間令人恐畏。 

「恐畏世」,這個世間很恐懼、很可怕,人心難測,真的人的心,到底他在想什麼我們都不知道,所以這念心,錯誤的惡念一動,不可收拾啊!所造作的禍端就很大。現在天下多少人,無辜的老百姓受災難,難民這麼多,日日都在惶恐中,這就是惡世,就是人心「不信是經,更加謗」,我們若這部經沒有將它流傳下去,這惡世會更惡。所以不要說:「現在已經這麼惡了,我們何必再去說呢?」你若不說會更惡。所以我們要好好發大心、立大願,化這個恐畏世成為一個很淳樸的世界。所以,「故此世間令人恐畏」。我們若是在講經,不相信又毀謗他,這樣也很恐懼。所以我們為善之人不受人肯定我們,還誹謗善,是錯的,這很可怕。所以我們要很透徹了解。 

*結言:於佛滅後如此讀誦受持是經,則為荷承如來事業,而堪受人天之供養也。 

「於佛滅後,如此讀誦受持是經,則為荷承如來家業」,承擔起了如來的家業事。釋迦牟尼佛,這個天下大家庭誰來承擔呢?所以佛陀他已年老,再幾年後,就接近要入滅的時候,所以他現在很擔憂世間,若沒有人肯發心來接受這個責任,這個天下大家庭的這個擔子誰要擔?所以要咐囑,咐囑就是遺言,交代,不斷遺言不斷交代,誰能願意來承擔。所以誰願意有這樣的勇敢,你這樣的勇敢來承擔,「堪受人天之供養」,人天就能護持你,你也不必怕,只要你有這念心願意投入,只要你有誠意,這分的誠意堅定,誠意方殷,堅定願意承擔,自然冥冥中也有天人護持。我們應該還記得〈法師品〉,有《法華經》的地方就有佛的全身,有天龍八部能護持著。所以雖然是很困難,但是還是有護持這部經的天龍護法。何況是諸佛歡喜讚歎,也是諸佛護念,所以這部經我們要用心。 

*寶塔現前示古今佛同,始自一光東照,十方佛來,圓現生佛始終一如,諸佛道同。多寶佛全身塔中,見證法身常住。 

尤其是現在〈見寶塔品〉寶塔已經從地湧出了,而且多寶佛全身在寶塔中。尤其是釋迦佛也一光照東方,很多世界,東方一照,十方諸佛皆來了。大家都會集了,這表示了圓現,非常的圓滿,經就是很圓滿,現出了眾生與佛始終是合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始終是合一,諸佛道同。過去的古佛是這樣,現在釋迦佛也是這樣;過去所有諸佛不離四弘誓願,現在佛陀也教導我們也堅持四弘誓願。要有這個願力,我們才有辦法在困難中還能堅持下去。所以多寶佛全身在寶塔中,現前來見證法身常住。我們人人同樣法身常住,法身就是真如本性。佛陀已經將法應用在人間,我們的真如本性是永恆,在我們生生世世中。所以說「暫持」是我們的今生此世,而我們的真如是永恆,所以來生來世,持經是恆久的。我們若用心來體會,這經千古一如,只要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