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22日】五分法身 覺照解脫

Community:
Branch:

「身口意離一切造業,離過非謂之戒法身,息爭論靜思惟無漏,離妄念謂之定法身,解脫知見沙麈惑破,證真諦謂之慧法身,得盡智及解脫知見,謂之覺照知見法身。」

用心讀,用心解啊!要用心,這叫做五分法身。法要入心,要有這五項,記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幾個字很重要,從身、口、意開始,我們人人要很用心。「身口意離一切造業」。我們要知道,很多事情,我們的煩惱無明造一切業,那就是從我們的身口意開始,好好顧好我們的身口意。身體行動、開口動舌、起心動念,這就是我們的身口意業。向善,那就是一切善業,一念偏差,那就是一切惡業,無不都是要謹慎,所以我們要離過非,不要過失,切莫偏差,這樣叫做戒的法身。戒能防非止惡,大家應該都還記得,不論是身體行動、開口動舌、起心動念等等,一定要顧好,不要偏離軌道,這叫做離過非,不要過失,不要做錯的事,這叫做戒法身。

我們還要再口要息爭論,好好地息爭論。與人論長說短惹是非,這都是從口業造來的,要用心顧好我們的口業。所以「息爭論靜思惟無漏」。好好用心,少說人的是非,多好好地想一些應該做的事,這就是我們的本分事。

今天一大早聽的經,法要用心。我們所聽的,自己回顧一下,我們做到了嗎?聽有入心嗎?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做到了嗎?若是有,這是無漏,聽進去了,做到了,我們能終身奉行,這叫做思惟修無漏。思惟修,大家應該還記得。

「離妄念謂之定法身」。我們若能這樣,不要與人爭,不要與人論,我們息爭論,自然聽來的法,就永遠在心裡,因為我們的心沒有起動念,所以能息爭論。因為我們時時都在靜思惟。思惟的意思,就是聽來的道理,心能合在一起,法與身行與口,開口動舌,與我們的心常常凝聚在一起,絕對沒有讓它散亂掉,所以我們能離妄念,這叫做定的法身。

常常思惟法,這就是我們平時要顧得,我們法入心而無漏,就是需要有「定」。這念定心,就是要息爭論、身的行為等等,所以我們能知道,清楚、對的事情,我們去做;不清楚、不對的事情,不能做;清楚、對的話我們要說;不清楚、不了解,話說出去可能不對,我們就不要說,若這樣,萬無一失,自然我們的心就離妄念了。既然事事都是真實,事事我們都做得對,這樣我們就心無起落,很安心,很紮實,所以這樣我們的心就定了,沒有起動念,所以這叫做「離妄念謂之定法身」。

「解脫知見沙塵惑破」。我們解脫知見,解脫了,因為我們沒有做錯事,我們的心很定,戒守得好,凡事很清楚,所以自然我們的心就沒有煩惱,沒有無明,自然解脫了,身心輕安,解脫。解脫知見,這塵沙煩惱也都完全破除了,就如佛陀了解天下事,天下天體,天地之間無一事不知,無一理不通達,所以這一切的塵沙無明煩惱,完全破除,這都是在我們平時身口意業中,我們若認清楚,自然心定,自然解脫,解脫就離開了這些無明、惑的煩惱。佛陀所證,佛陀教育我們,所以「證真諦謂之慧法身」,若能這樣,我們就知道天地宇宙之間的,真實的道理,這就是智慧,智慧的法身。

所以「得盡智及解脫知見」,我們自然得到,盡,所有一切皆分別,智,是叫做分別智。分別智,我們要好好用心,守住一念定心,自然我們就能,分別清楚天地萬物等等,這我們道理清楚了,所以「得盡智」,智叫做「分別智」,慧是叫做「平等慧」。天地宇宙,眾生皆平等,天體一切萬物,所看的形形色色,無不都是分別了知,明明了了,能覺知、了解,這叫做智。所以「得盡智及解脫知見」,這些智全都完全了解,我們分別清楚了,我們知見,所以我們解脫,解脫知見,那就是盡智,所有天地萬物分別得很清楚,「謂之覺照知見法身」。這樣總共有五個法身,就是五項真理,五項真理就是集中在,我們身、口、意三業,若能顧守得好,這些道理,自然我們就清清楚楚,明覺,了了分別,我們都能很清楚。

所以,我們修行最重要的,這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總共是五分法身。要好好用心去體會了解,因為我們一切法要從口出。我們心若能定,得到五分法身,身不犯過錯,因為我們心中有法,我們口清淨,不犯錯誤;我們不只是口不犯錯誤,又是能從口說法,很多的教法無不都是從口出,佛法無不都是從佛口出,一切的真理也是佛口流芳啊!這就是舌,口舌。

所以,「舌談群經」,不只是沒有犯錯,又所講說的無不都是真理。

舌談群經
手接須彌擲置他方
動大千於一足
立有頂而傳經
四者實難思議
不及說法之難

因為我們五分法身明明朗朗,經典裡面的真理清清楚楚,法,經典是這麼說,人間世事是有這麼多,如何來會合、了解?眾生無量無數,人間煩惱無明無量無邊,所以無量數的眾生,無量無邊際的煩惱,就是要法來對治。什麼樣的煩惱,用什麼法。法,講說的過程,要如何會合無量無邊的煩惱,世間形形色色的相,人事物相,要如何對症,如何下藥,這就是要從,佛陀所說法的經典中,這個法去對治。所以法必定要用說的,所以「舌談群經」,所有的經典無不都是要開口動舌來講說。所以經文中也有這樣,那一段文,後面會說到。

「手接須彌擲置他方」,下面的文就有了,「動大千於一足,立有頂而傳經」。這四項,口談群經,手接須彌,這樣將它接來,將它丟放在其他的地方,這豈容易?很不容易啊!卻是經典這樣的形容,所以「動大千於一足」,大千世界,像在踢皮球一樣,動大千於一足,這也是很容易,但是我們的想像中,是很不簡單的,但是有法對治,就是簡單。

「立有頂而傳經」。這四項實難思議,真的是不可思議,但是經典它就會談到這四項,但是我們說起來不可思議啊!但是,這四項事情,就是「不及說法之難」。當然,這些事情是很困難,卻是講經就是與這些,說過,舌談群經,或者是要接須彌擲於他方,或者是動一足,將這大千世界這樣動起來,這是不簡單,也是不可思議。能到「有頂」去傳經,這我們也無法去想像的,這四項,其實經典也這麼說,「難思議」,但是這些對佛來說,那就是也不困難,最困難的就是講經,講經為難。

所以,什麼叫做「有頂」?

有頂:
色界之第四重
本名色究竟天
因處於有形世界
之最高頂
故稱有頂

有頂就是色界之第四重天,本來它的名叫做色究竟天。先了解,若看到文就會清楚。所以,因為它「處於有形世界,最高頂」,這稱為有頂。這有形世界,它是在最高頂,最高的地方,所以這是很不簡單的事。

所以說來,「何以持說群經,何能處眾無畏」。

何以持說群經
何能處眾無畏
如富樓那具之
詞義無礙辯才
接須彌若秋毫
擲大千如芥子
得目連神通力者
可任之

就像富樓那,大家還記得富樓那嗎?〈五百弟子受記品〉,富樓那開始來帶動,富樓那體佛心意,了解佛陀,希望法能流傳,法能為眾生心所需要,剛強眾生需要法去調伏,富樓那不怕艱難,他能說群經,就要有辯才無礙。佛陀所說過的法,富樓那在任何處,他都可以在群眾中說法,這就是富樓那,他具足了這種詞無礙,義無礙,一切辯才無礙,有這樣的能力。所以這就是佛陀在解釋,要講經真的是很困難,除非就要像富樓那,這種不顧身命,這種付出而無所求,能體會佛的心意,願意將佛的教法普遍去傳,將自己的生命而不顧,這種的人,富樓那具足了,這種持經說法的辯才無礙。

還有,「接須彌若秋毫,擲大千如芥子」。那就如目犍連,目犍連他能一腳跨在平地,站在平地,一腳能跨到須彌山頂去。這在佛的時代,佛陀就常常形容目犍連尊者,神通力第一,他就是來去自如,目犍連尊者。所以,這分的力量,總是,不是做不到,就不論是動三千世界,或者是移須彌山到其他的地方。這是一種形容,但是,講經困難,就要有像富樓那,要能將法流傳,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佛的弟子中,神通廣大;佛的弟子中,發心不顧身命,這樣在精進。

來,接下來,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若說此經」,前面的文說:「若說此經,則為見我、多寶如來、及諸化佛。諸善男子,各諦思惟!此為難事,宜發大願!」

若說此經
則為見我
多寶如來
及諸化佛
諸善男子
各諦思惟
此為難事
宜發大願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段文就這樣說了,這昨天說過的文。要講這部經,非常困難,若能夠講這部經,就是「為見我」,已經見到釋迦佛了。因為他體佛心,佛的本懷完全了解了,佛所說的法,他能完全體悟,五分法身裡全都具足了,所以他能夠體會,能夠了解,所以就是見佛身。甚至多寶如來,以及諸化佛,所說出去的法,已經都展現在人人的身上,都做到了。

就如昨天(花蓮)靜思堂,在靜思堂裡,看到我們四大志業,已經在五十年圓滿了,這五十年間,四大志業完成,展現在舞臺上。醫療志業,大醫王為人間病苦付出,人間的病苦,不只是身體的病苦,大乾坤,不論是天地間,四大不調和,社會不調和,所形成等等的毛病。

「藥師如來十二大願」,(手語劇)在舞臺上,經過大醫王、白衣大士,四大志業,人文、教育志業,以及我們的同仁、慈善,展現出來了。無不都是在人間,我們都做過了。這就是法,藥師佛的十二大願,無不都是人間種種不調和,有病了,病相已經在人間發生,需要靈方妙藥來調治,需要大醫王。佛,佛就是天下人間大醫王,人間中,人的身體不調和,就是要人間的大醫王。這在一個多鐘頭的時間,就展現出了這些諸化佛,已經將法化在人間,將世間一切不調和的毛病,來將它轉變過來。多少人翻轉人生,不論是錯誤入監獄去,父子悲情,也是在舞臺上現前出來,這都是真實事。從年輕,人生變故,病苦了,如何去用心陪伴,大醫王如何調理他的身體,如何鼓勵他,護理如何照顧,一一無不都是如法化身的化佛,來救度眾生,這就是諸化佛,我們也看到了。

所以,「諸善男子」,佛陀叫著大家,所有人人要知道,「各諦思惟」,好好用心善思惟,不要心有雜念,我們要去除煩惱,心思一致,好好將此法思考在內心中,身體力行,對、錯,錯的不要做,對的事情,把握時間去做就對了。所以「各諦思惟」,要去好好想,想,及時做對的事。但是,「此為難事」,要樣樣都做到,全都很完美,也不簡單呢!但是,要講經,要能很完美,就是要用經,不斷如水洗滌眾生的心垢,眾生的心有污染,趕緊用法水將它洗乾淨。在救人的人,雖然發心在做好事,但是難免起心動念,要心中有法,趕緊將他調劑過來,這也是要法。所以,法要能講說,能及時,很普遍。

人群中,難免人人起心動念,身、口、意業,要如何讓它永遠都是乾乾淨淨,心安安定定,戒、定、慧都很具足,這必定要法,法入心來。經,不是只有說,不是只有聽,就是要入心,這才是難的事情啊!所以宜發大心,大家要發大心,時時發大心。

接下來的經文,就是這樣說:「諸餘經典,數如恆沙,雖說此等,未足為難。若接須彌,擲置他方,無數佛土,亦未為難。」

諸餘經典
數如恆沙
雖說此等
未足為難
若接須彌
擲置他方
無數佛土
亦未為難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若要說其他的經典,「數如恆沙」,這不困難,就如接這個須彌山,這樣要將它接來,人家丟過來,我們把它收起來,要把它放一邊,實在是不困難。這「無數佛土,亦未為難」,將須彌山分到很多的地方,這不困難,但什麼困難?後面還巾有經可解說,還有困難的。先說「諸餘經典,數如恆沙」。

諸餘經典
數如恆沙:
諸方便教
三乘經典
其數甚眾
如恆河沙

諸餘經典就是方便教法,這些方便的教法,我們要講說,這不困難,因為這些方便法是三乘經典──小乘、中乘、大乘,是要入大乘的基礎。方便法很多,「其數甚眾」,很多,「如恆河沙」。方便法,要說起來是很多。

雖說此等
未足為難:
雖然說此方便三乘
不了義教
未為難

「雖說此等,未足為難」。這麼多的經典,隨便拿來說,要如何勸善,要如何……,這都不困難。勸善的經典很多,大家都可以說,所以「未足為難」。雖然說這麼多,「方便三乘,不了義」,還未很了徹,因為你這裡說一點、那裡說一點,沒有很完整,所以「不了義」。是談空,是說有呢?大家隨機投教,還未很透徹,「未為難」,這還不困難。

舌談群經
手接須彌
動大千於一足
立有頂而傳經
四者雖難
不及說法之難者
何也?

「舌談群經,手接須彌,動大千於一足,立有頂而傳經」。這四項,雖然說起來不可思議,很困難,但是,「四者雖難,不及說法之難者」。這到底怎麼說呢?

以持說群經
處眾無畏
具富樓那之辯者能之

那就是「以持說群經,處眾無畏」,富樓那之辯才,他就有辦法去談這些經典。所以不困難,要談方便法真的不困難,就只要有富樓那這樣的精神,他就可以,可以談。

若接須彌
擲置他方:
若以手接須彌山
移至他方
握須彌若秋毫

接下來,「若接須彌,擲置他方」, 就如要接須彌,把它擲到其他的地方,這樣移到其他的地方,這樣如在丟一顆,小小的種子一樣,像這樣,這也不是很困難。想起來,這哪有可能?但是,其實也不困難。過去佛、現在佛、加上未來佛,還是一樣,多寶佛還發願,哪裡在講經,我就會(乘)寶塔,浮現在那裡聽經、去證明,這是多寶佛的願。釋迦佛生生世世要在娑婆世界,剛強的眾生,還是要再調伏,這是釋迦佛的願,還會再來。雖然二千多年前示相滅度了,但是佛陀的願,娑婆世界眾生還未降伏之前,他還是不斷來人間,叫做「乘如是法」,要來,而來人間,叫做如來,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稱為「如來」。他還再來呢! 但是,「然濁惡之世,二執高」,很高,這就是二項,沒有比須彌山還低,我們的執,我們的無明,說高,比須彌山更高,說無明的堅厚,厚,真的是與須彌山比起來,又高又厚。我們的慢心,增上慢,也是一樣,如須彌山一樣,所以知道,經,要持這部經,實在很困難。

濁惡之世
二執高大
不啻須彌
無明堅厚
慢心增上
若說此經
能破二執
能斷無明
能滅慢心
不信之人見之憎嫉
惡言辱罵等
若無大願便生退屈
是則為難

要講這部經,「能破二執,能斷無明」。若要講這部經,就是要先斷掉,這樣無明、驕慢的心,這種要破除這二執,去斷這樣的無明,這實在也有比較困難。所以「能滅慢心,不信之人,見之憎嫉」。我們人人若是還有這樣,還有這種的驕慢、貢高的心,那實在是令人看到了,人就不會起歡喜心,你要如何去度人呢?我們貢高、驕慢,煩惱無明還在,人不會相信。「不信之人」,我們自己沒有信心,別人看到我們,也是沒有信心。不只沒有信心,「憎疾」,因為我們自己看人不順眼,我們就是不喜歡。別人成功,我們很嫉妒,我們的心若有這樣存在,自然我們是這樣,別人也是這樣,自然彼此之間,這種「惡言辱罵」等等。我們若沒有先降伏,別人看到我們,也是一樣。所以我們要持這部經,必定要先降伏這些煩惱無明,身、口、意三業,一定都要降伏。剛剛說過了「五分法身」,我們要先調,調得很好,這樣我們才能真真正正持經。這「五分法身」要調伏得好,就是要立大願,持經要立大願,「若無大願,便生退屈,是則為難」。

這些心若都沒有調伏,我們若不願意發大心來自我調伏,你說要講這部經,這部經很難講啊!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要不然我們若受人辱罵一下,因為我們有這樣的心境,別人有這樣的心境,我們在這樣的心境講經,同樣我們的煩惱未去除,別人的煩惱未去除,這完全就是困難的事情。

所以,必定要立大願,要不然在這樣的境界,彼此這麼複雜的境界,我們很快就退道心。因為這樣,說持經難,自己要持經的人,要降伏煩惱都不容易,何況聽經之人呢?何況不曾聽經?何況有的人聽經不歡喜?這種真的是很濁、很複雜,這樣的環境中,我們若沒有發大願,真的是無法持,這樣堅持下去。所以,必定要先發大願,調伏自己的心,願心,不論受什麼樣的困境,都要如富樓那這樣去破,打破剛強眾生的觀念,這就是自己要先發願。

此舉四者
舌談群經
手接須彌
擲置他方
動大千於一足
立有頂而傳經
是世中人所難者
但若有願力者
皆不為難
唯此惡世讀說斯經
是則為難

所以「無數佛土,亦未為難」。將須彌拿到遠遠的地方,其實這不困難,但是,這四項,「舌談群經,手接須彌,擲置他方,動大千於一足,立有頂而傳經」,這表示是世中人所難者,「但若有願,皆不為難」。真的是這樣,很多很多的困難,但是,我們若是能發大心、立大願,將我們的願心提起,自然有心、有願、有力,沒有事情做不到。所以,我們若要聽經了解,我們必定要好好用心,用心、發心、立大願,用心來調伏,我們自己的我法二執。有我,別人,我現在在說話,大家聽,不用心的人在打瞌睡了,當然現在沒有,但是我說話說這麼久了,怎麼都不會改?習氣怎麼都沒斷?若要這樣去計較這些事情,我自己的慢心也會起啊!我說得這麼清楚,你怎麼聽不懂?你為什麼不要改?自然我就會對你們起成見。

但是,我還是沒有放棄大家,這我也是自己在練自己,我將大家當作一個火爐一樣,我將自己當作一堆廢鐵,我這一堆廢鐵,就是要入火爐去煉。要感恩你們大家,這種習氣不改,我這堆廢鐵就要在那裡面一直煉,煉到你們會改,我自己也會改,這樣彼此之間都會改。這就要立大願,因為你們凡夫,我也凡夫,凡夫要來講這部經讓大家了解,所以我們要互相彼此鼓勵。人世間有這麼多煩惱,有這麼多的苦難,大家若不發心,哪有靜思堂臺上,「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經過這五十年間,醫療義診四十五年,建院到現在三十年,這麼多的大醫王,他們用佛心來療治眾生的身心,他們就是因有法在心裡。當然,人人都是現在在新發意的菩薩,人人都是現在在學佛,學佛的精神,學佛的慈悲,學佛的心懷,學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每一位大醫王,他們放下身段,上臺來,臺上十分鐘,臺下要有十年功。你們知道嗎?那些大醫王、白衣大士,光是訓練這「藥師如來十二大願」,他們的腳,不知道磨破了幾雙的護膝,那個護膝蓋的,不知道磨破幾雙了,其實大家的腳都很痛。但是,他也一樣這樣在練,都是要忍痛,這種功夫就起來了。

最重要的,合心、和氣,我們六間(慈濟)醫院,所有的領導者都在臺上,四大志業主管都在臺上,都是在帶人的人,都是在臺上。那種合和互協,彼此付出,所以,這全都是,要先降伏自己的心,這種貢高驕傲的心,要降伏掉,去除煩惱,才有辦法完成這麼美的場面,這是經典啊!所以,我們要用心,彼此之間,互相磨練、互相鼓勵,最重要的,發大心、立大願,為天下人間付出,那就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