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06日】欲以法華 付囑有在

Community:
Branch:

jscy.001.001「真身自體有大智慧法,乘如實道之菩薩行因,一乘大實道直向佛果,果上境智融合淨覺智。」

用心哦,「真身自體有大智慧法」,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但是人人也有與生俱來,煩惱無明。「真身」就是真智與法身合,這叫做真身,是我們人人本具真如;「自體」,那就是我們要好好守護著,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守護諸根,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緣外面的境界,不要受外面境界種種形形色色、人我是非將我們誘引了,所以菩薩必定要「守護諸根,悉得清淨」,才能「有大智慧」。

真身:
真智與法身合
故名真身
自體:
守護諸根
悉令清淨有大智慧
光明遍照法界
菩薩為離貪瞋癡等
雜染之法
守護諸根
悉令清淨


我們人人修行,凡夫總是一直受,貪、瞋、癡、慢、疑來誘惑。所以我們這個身體,五根與外面境界的接觸,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修行,我們必定要好好守護著,守護我們這個身根、意根,不要在外面受污染,染著,若能這樣,我們才是真正清淨大智慧,這樣才能,與我們的真如本性會合,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光明遍照法界」。借假修真,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

所以人人本具的「真身」,但是我們的「自體」,必定要守護好。意思就是,身與心,我們的心守好,我們的行為,身體行為要與心好好會合,要不然真如本性,是純真清淨而無染,卻是受我們的身體,無始以來帶業而來,滿滿的煩惱,再來造作無明惑。身體在造業,內藏著真如本性,永遠都無法會合,所以我們必定要「真身」,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與我們這個身體,要好好內外清淨,借假修真。要如何修行?既來人間,有這個身體,雖然是假體,但是若沒有這個身體,無法修行;我們若沒有來人間,不知人間的疾苦。人間的疾苦,我們才有這個因緣,借這個道場來修我們的菩薩行,這就是要了解,真正透徹清楚。所以「真身自體」,我們的自體顧守好,自然真如本性藉著這個身體,好好修持,這本具的大智慧法。大智慧就是真如本性,法就是要我們的身體去力行,依教奉行。菩薩萬行,菩薩因行,我們才能好好來靠近佛的境界。

所以,「乘如實道之菩薩行因」。我們身心若顧得好,本具真如本性,內在與我們的身體所行的,所造作,身、口、意好好淨化,這樣大智慧與法,這個法就是,「乘如實道之菩薩行因」,就是我們向佛所承諾。因為佛已經付囑了,交代了,佛陀為法求人,大家應該要記得。因為他已經人生世法,合這個世間法,壽命也剩下沒多少了,說《法華經》,就是菩薩法,希望人人接受這個圓教。要知道真有,真有就是人間很多的真理,卻是我們迷茫了,迷茫了,所以我們將這善法,迷,一念之差,向惡法,逆理行道,逆理這樣在走的路,所以眾生愈離真實的道法,愈來愈偏差。佛陀是不斷來人間教化我們,讓我們迷途知歸,已經迷了的路,慢慢地帶我們,帶回來往正路走,大家已經就軌道了,不要再偏差掉。

談有說空,讓大家了解人間苦難偏多,讓大家知道,苦難就是來自集種種因緣。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不小心一念偏差,可能我們與這個人就結了惡緣;或者是傳了惡法,從口中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口有這四項,我們在與人談話,不小心犯了妄言,為什麼你妄言?所說的話沒有誠意,那就是不實,那就是妄言。你一句的妄言,或者是一句的綺語,就會惑亂了人的心;或者是一句兩舌,搬弄是非,這個是非一傳,或者是一句的惡口,傷害人心,傷害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想想看,開口動舌,不小心我們也是很快就造了,這樣的業,這樣人與人之間直接、間接,累積來這個緣,這個惡緣,由不得自己,這個業,種子就帶到來生來世。這就是「集」,不論是今生此世,或者是來生來世,只是一個口業,就容易造了苦因,苦就是這樣集來的,這麼簡單。開口動舌,何況我們身體去行動呢?殺、盜、淫,想想看,染污我們的身心的惡業。

今生此世已經明顯造作了,受人人唾棄,這個業既造成了,藏入我們的八識──業識來,還是再帶去來生。這種惡緣,來生不知道要受多少的折磨,要受多少這種討債、還債等等,這是苦不堪啊!這都是從內心所造作,這叫做「自體」,從我們的身體,去造作貪、瞋、癡、慢、疑,從我們的心意,驅使我們的身體,去造作這麼多的業,所以這樣就是染著不淨,由不得自己,生生世世複製煩惱無明。現在我們需要的,聽法,已經我們的自體既然發心了,行菩薩道,我們就「乘如實道」。「菩薩行因」,同樣的,淨化了我們的心,自然在身、口、意清淨,會合我們的真如本性,這樣就是身心清淨,「大智慧法,乘如實道之菩薩行因」,應該就會清楚了。

「一乘大實道直向佛果」。這個一乘大實道,唯有菩薩道,絕對不再退轉,一乘向前前進,這條道路,那就是最真確、圓滿的道路,是《法華經》的道理,讓我們完全了解,道路是一條不偏差的大直道,這條大直道就是向佛果。「果上境智融合淨覺智」。淨覺智就是回歸我們的真身,真如本性,希望我們大家能了解。用心啊!從已經開始就一路一直來,給我們不偏差的方向,不了解的,我們還是在這個法,一段一段讓我們了解,了解、清楚。法,佛陀在這段文,已經是寶塔現前,人人有個靈山塔,意思是我們的心中有這樣的法,這就是寶塔已經浮現了。寶塔浮現,是要我們再回憶這個法,我們對法要很清楚。所以分身佛再號召回來,希望法要歸位來,應該大家要很清楚,然後開寶塔門,要讓大家明顯看到,古今二佛會合。我們現在的佛,與過去的佛已經會合共坐一處。是啊!我們的心,也應該是要這樣的時候了,我們的本性佛,借重著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法,「佛口所生子」,法從佛口出,佛口所生子,我們的慧命,就是這樣增長起來。佛陀已經年老了,世緣將盡,所以將這些法再回歸回來,讓大家再回憶,佛陀為法求人,盼望大家應該覺悟,應該覺醒了,要受法、傳法,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所以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

以大音聲
普告四眾
誰能於此娑婆國土
廣說妙法華經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就是佛已經開始,為了這樣的法在求募,勸募人能來發心,語重心長啊!要讓大家發心的時刻了。

所以接下來這段文再說:「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今正是時
如來不久當入涅槃
佛欲以此妙法華經
付囑有在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現在佛正是時候,時間剩沒多久了,很緊急需要,因為再不久就要入涅槃了,所以佛一直要將這部《法華經》趕緊交代,交代給現在。這個現在,就是佛那個時代當場的弟子,佛陀就是這樣要及時交代,這就是時候了,佛的化緣,一大事,完全差不多將要結束了。

今正是時
如來不久
當入涅槃:
佛化緣大事將終
欲歸元寂滅

所以「欲歸元寂滅」的時刻了,要回歸原來真如的本性,回歸了,回歸真元來了,所以要示寂滅,涅槃。涅槃,回歸到原來寂靜的本性,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與理會合,與大道理會合,這個假體總是要火化掉,身體沒有了,回歸於真元寂滅這個本體。但是世間人事物,還是這麼多複雜,眾生還是無明煩惱,還是要需要有人,將這個法在人間傳,所以佛陀就是這樣,「為法求人」。

佛欲以此妙法華經
付囑有在:
所以勸召
正欲以此妙法華經
付託傳承得宜
以勉勵時眾
付囑有在

所以,「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在場的人要好好認真聽,聽進去之後,真的要發大心、立大願,這就是佛陀最最急切,需要為法募集人。「所以勸召」,開始在勸大家,勸募大家,來召集大家,能夠人人發心,發大心,為在這人群中煩惱無明的眾生,要用這個法延續下去。所以,「正欲以此妙法華經,付託傳承得宜」。也得要付託有人,真正要付託得對人,願意、誠意,有這分的誠意,誠、正、信、實,這種的心態來接法,最誠、最正,合這個法,最誠與正,取得人人的信,再者,實實在在身體力行,能將這個法在人間中普遍。所以付託傳承,也得要很適當的人──是不是內心有這麼的誠意?

就是最有資格來接受傳承的人,這就是佛陀所要勉勵的,勉勵人人來接受,這是那個時代,佛陀的時代。其實那個時代,就是這個時代。時間雖然是這樣流逝過去,但法在時代中亙千古而不變,這就是最適當的時代,所以人,要很適當的人來接受這樣的法,在這個時代更需要。所以,「以勉勵時眾」,「時眾」是時時,意思不只是在佛的時代,應該也就是時時都需要有這樣的人來傳法。

二千多年,若是沒有誠意實傳這個法,現在哪有經可聽呢?現在哪有法可講呢?古賢大德就是傳經的人,就是最適當的人。他們用心將佛法翻譯,文字翻譯,又再文字解釋,這樣從深而淺顯,從簡易而將它深化,深化又讓大家能了解。這全都是時時,每一個時代都要有,有人這樣不斷傳法下去。法不只是法光會說,最重要的,要有身體力行,這個時代很需要能說、能行。所以「付囑有在」,就是在現場的人,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時刻,有聽到這樣的法的人,就要及時發心,所以付囑有在。所以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

有在:
若佛在世
隨機利物
自說正法
無待他人
今化緣既盡
欲令此法利益無窮
故須付囑得人

「有在」,再說,就是「若佛在世」,將佛的法要傳。就是因為佛在世因緣有限,真正佛在世,應世緣來人間成佛、說法,世壽有限量,在人間應世緣有限量。若要說佛永遠都在世,那就是「隨機利物」,永遠永遠都能在人間,能應人間的根機。「自說正法」,佛陀自己會說。正確的法、道理,佛陀他若能永恆在人間,佛他就會自說正法。但是無奈的,就是應世間的世壽,所以就沒辦法,也是同樣要再借其他的人,要不然,佛若在世,「無待他人」,就不用等人了,也不用再交代後代的人,就不用了,就自己來就好了。就是因為無奈,總是無法自說,但是就要盼望後代的人。

所以「今化緣既盡,欲令此法利益無窮」。因為佛無法永遠在,所以他要及時,要及時,就要趕緊付託給那個時代的人。其實佛能永遠在世,這就是他的法身,法身永遠在世,但是他的自體有生滅。真身是永恆,自體就是有生滅,這就是我們人人,都有這個身體,還是有世壽的限制,所以因為這樣,他就要將這個法傳下去,今化緣既盡」,就要傳。此法,這個法,就是《法華經》,利益無窮,能一直傳下去就利益無窮了。佛的假體是已經在二千多年前,就入滅了,但是他的真身還是永恆。不只是佛的真身,我們人人都有真身,真如本性,要借外面的法,來啟動我們人人的真如本性。所以「欲令此法利益無窮」,人人本具,人人無數,無數人人,你們想,是不是法就要傳呢?法若傳下去,人人能夠接受到,啟動他的真如,啟動他的本性,改往修來,迷途歸真,從正確的道路來,行菩薩道,菩薩行因,人人都能到佛果的境界。所以,佛陀必定要付囑,要能「得人」,能得到有這樣的人。眾生是這麼多,人是這麼多,卻是能體解佛心,又是有多少呢?能契佛的本懷,真的沒有多少。所以佛陀很憂心,滅度之後,到底是誰?所以他就要這樣,全都「付囑有在」,這後面的人。

這有二項,一來就是「近令有在」,第二就是「遠令有在」。

一、近令有在
付囑
舊在娑婆此土弘經
二、遠令有在
付囑本土弟子
下界微塵菩薩
觸處弘宣

「近令有在」,就是在佛的時代,現場,佛陀向佛的時代,那個現場聽法者來付囑。「舊在娑婆此土弘經」,就是要同樣在娑婆那個時代,那個世界,好好弘傳這《法華經》。這就是佛的時代,一直要這樣傳下來。

第二就是「遠令有在」,遠令有在,就是剛才說時時,佛的時代,現在的時代。時,時間雖然分秒流逝,但是佛法亙千古而不變。法,那個時候應用,現在這個時候更要實用。同樣,佛陀的未來,不論還有多久,我們的現在,還有我們要傳下去的未來,這叫做遠,遠,要很遠,法要傳很遠,源遠流長。源頭很遠,但是水要流得很長,法就是要流很長。這就是「遠令有在」。任何一個時間,所說的經典,就是這樣有含義,就是要傳,這個意。

「付囑本土弟子」。任何一個地方都叫做「本土」,不只是佛那個地方的本土,時間既長,法要普遍。我們常常稱在臺灣以外,不論是在非洲,不論是在中南美洲,在那裡的慈濟人,那裡的種子已經撒下去,那裡的種子在發揮良能,一生無量。而我們就會說,「本土志工」,在那個地方發揮良能。本土的菩薩,是當地本土那些菩薩,那些人接受到法,身體力行,那叫做「本土菩薩」。總而言之,這「遠令有在」,任何一個地方,這個法隨時都是要這樣,來付囑本土弟子,任何一個地方接受到這個法,不論在什麼地方。所以「下界微塵菩薩」。下界微塵菩薩,因為已經寶塔升在虛空,現在就說「下界」,就像土地上還未接觸到佛法的人,或者是接觸,還未很體會了解,或者是修行過程還未發大心,這樣的人,還很多。這未發心的菩薩,還微塵數,還有很多。

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具真如,所以只要你將他化度,將他開化,開啟他的心,教化他,同樣他也能發心,如微塵數的菩薩。「觸處弘宣」,只要你接觸到的地方,就要將這個法普遍宣導,好好去講法,去傳法。這就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國土,這個法都要普遍要傳。去拔苦眾生,去教化啟發眾生,人人心中的真如、愛。這就是我們要很重視。

重視:
莫認文字
即為是法華經
正謂此一部
圓教妙法
乃巍巍然若顛峰
合當為
傳受遺命之意

「重視,莫認文字,即為是《法華經》」。不是說:有啊!這樣我就是一直誦經就對了。白紙黑字,我誦經就是在受持,佛就是交代我們要傳經,所以我就是誦經。不只是這樣,當然要依經文的法,但是經文,「經者,道也;道者,路也。」就是要行,不是只在那裡誦經而已。經就是一條路,是真實道,要讓我們走的路,所以我們應該要去體會它裡面的道理;不只是體會而已,要身體力行。這正是說,這部經就是圓教妙法,也是「巍巍然若顛峰」,這部經真的是很高,很至高無上,能開我們的智慧,無上大覺。我們應該要依靠這部經身體力行,從下方一直到了最顛峰,就是最頂峰去,就如塔浮空中一樣。

所以「合當為傳受遺命之意」。意思就是說,我們向大眾傳法,下方有微塵數的菩薩,我們要不斷不斷來向他們傳法;不只是傳法,要帶他們做,要做好。能夠這樣好好用心,真實會合,就到了那最頂峰去了。凡聖,凡夫,聖人來度、來接引,接引凡夫歸合於聖人的境界。將我們凡夫很多無明煩惱,將它淨化過來,已經全都混合起來了,到了那巍巍頂峰去。這實在是已經無法,如何用語言來分析,那個奧妙至高無上的道理,已經「渾渾圇圇」,已經是法會合在一起。

渾渾圇圇
巍巍迥迥
絕言絕思
頓在大眾面前
只是無人覷破
不肯流通
故十方諸佛
出現於世只至於今
涌願塔 集分身
不過將此妙法
覿面指出付囑與人
展轉流通
無令斷火絕煙
故云付囑有在

有空合為妙有,這種「絕言絕思」,要如何說,無法說得很清楚,唯有我們心會,非言說,我們的心要去體會到,這是不可言、不可說,沒辦法去說,難思議,微妙道難思議,這是很,無法去分析到法,那個最微細,微細得還有更加微細的。現在的科學分析到「奈米」,「奈米」就是你看不到,但是功效很大,有名稱,有內含著很有功能,那個物理,就和這個一樣,無法去向你說它長什麼樣子,反正它就要與其他混合起來,發揮它的功能。

所以,「頓在大眾面前」。這些東西,忽然間要在大家面前說到清楚,真的是沒有辦法。妙啊,妙得難思議,要如何解釋,才能讓大家體會呢?只是無法去看出了,它所含的真理,這些真理就要很用心去體會。但是我們人總是無法去體會,就無法去流通,一定要好好用心,體會這個道理之後,我們才有辦法身體力行,要做給人看,不是只有說給人聽。說給人聽,怎樣說他都無法了解,你做給他看,牽進來做,「原來是這樣啊!」一杯水喝起來很甜,甜,長什麼樣子?你若給他喝,原來甜的感覺是這樣。能向你們說甜,卻無法說甜的感覺,到底是怎麼樣的滋味,這個滋味要自己喝,自己體會。道理與這個一樣,將他帶進來,身體力行,做去了,讓他體會。

所以,「故十方諸佛,出現於世,只至於今」,一直到現在,所以「涌願塔」,湧出了多寶佛他的心願,因為他還未達成說《法華經》,但是這個心願就是收藏在塔中。就像我們大家的內心有真如,但是我們就是有這個願,真如還未現前。所以,多寶佛他就是要見證,也是要求聽法,這就是「上求下化」。所以「集分身」,釋迦佛已經將分身佛集中,這個願,應多寶佛的願。將過去的法都集中合過來,大家再回憶一下,我們自己聽過的,回憶回來,這也像是在「集分身」。所以,「不過將此妙法」,就是要展現在大家的面前,一一指出,來「付囑與人」。這個法就是這樣,過去這樣說過,大家意思應該要知道,應該大家了解之後,要「展轉流通,無令斷火絕煙」,不要讓它冷掉了,我們法既然聽了,既然了解了,就要一直不斷傳下去,不要讓它冷掉了。

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叫做「付囑有在」。任何一個地方,無不都是要展現,我們這個圓教的道理,我們要如何做、如何走、如何說,用「誠正信實」、「慈悲喜捨」去展現出了「六度萬行」,這就是佛陀希望我們,時時「付囑有在」,我們就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