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2月02日】寶樹莊嚴 五忍為座

Community:
Branch:

外面有風、有雨的聲音,但願這個聲音,能夠慢慢降低下來,希望大家用心聽。時間總是在這樣的空間在過,現在這個空間就是隨著氣候的變化,現在,那就是颱風天。這個颱風,「莫蘭蒂」,是一個強烈的颱風,氣象局不斷不斷報出了,風力是大、是強,範圍是廣,希望大家要提高警覺,但願人人用最虔誠的心,期待這個颱風,能夠位置稍微這樣移動一下,若能靠海一些,能夠雨勢、風力稍再減弱一點,對陸地,人就能平安,那就要看人,人人用虔誠的心。

娑婆世界本來就是這樣,世間的環境隨著大自然的景象,所以有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在夏季與秋季這期間,本來氣候溫度會較高,氣壓、氣流就會較不穩定,就有這個颱風會合的氣流。尤其是幾年來,在秋季來時,颱風就密集很多。去年這個時候,也是我們的人醫會回來臺灣,是全球的人醫會醫生共同,志同道合,有緣會合在慈濟,他們為天下眾生,貧窮苦難、病苦的眾生,他們願意付出。這樣在每年一次,期待中秋月圓時,能夠全球慈濟人醫會,就是大醫王,回來臺灣,來與師父過中秋,最重要的是大家有志一同,會合來討論、來分享。一來討論醫療生態,每一個國家的醫療生態是不同,有差別,大家能夠共處一堂來彼此分享,也能增加一些在國際間,不同的生態、環境、經濟、醫療等等,彼此之間互相分享,互相吸收,了解國際間醫療生態。

同時也能夠互相了解,慈濟的有志一同的大醫王,投入在慈濟裡,每一個國家為當地貧窮苦難人,如何付出。當地是有天災意外嗎?有天災意外的災難,人醫會的醫護人員、藥師等等,他們就與慈濟人共同去關懷,去看病、去療傷。或者有的地方是貧窮苦難,病人走不出來,醫生、志工、護士、藥師,就一群人走進去,關心他的家庭,了解他的病苦,或者是有的要換藥的,有的要清瘡,這就是醫護人員、志工那一分的愛心,到貧困苦難人的家庭去。這是人間的菩薩,這是人間的大醫王,他們願意辛苦付出,為貧病苦難人,作為人間生命中的貴人,這些都是天下間的菩薩。而且他們也是定期,也會去做衛教,健康教育等等,為眾生的健康而守護。很多的國家就是這樣。像是菲律賓人醫會,慈濟人醫年會集會,取在(農曆)八月十五日,其實是菲律賓開始。

他們去離島義診,每一次去,病人很多,他們的訊息報回來,我就這樣說:「的確,感恩大家,我無法去,你們若能夠來……。」醫生很歡喜,聽到這樣的訊息,由呂副院長著一群醫生來了,剛好是中秋節,在這裡過中秋。要回去時,就問他們:「明年還願意來臺灣過中秋嗎?」他們就說:「很好啊!我們若能每年來與師父過中秋,看月亮,很歡喜!」「這樣好啊,明年再來。」就這樣年年中秋節,就是來精舍過中秋節。記憶中,同樣,若是中秋節這一天,抬頭來看月,月亮是不是能浮出來呢?天清嗎?有時候,雲,烏雲遮天,就很擔心,「今晚應該是看不到月亮,可能會稍微下雨。」「沒關係啦!」總是大家就照常在外面,排著椅子、桌子,同樣是露天。果然,有幾年的時間下著毛毛小雨,卻是大家也是在這樣,小小的、細細的雨中,歡喜同樂。一下子,雨停了,抬頭看,月亮出來了。這種大地人圓,天上月也圓,擔心中,得到皆大歡喜。

從這樣,一個一個國家人醫會,就這樣取在這個時間裡回來。這就是人醫,為什麼每年在中秋呢?中秋,氣候有時候秋雨綿綿,怎麼幾年來就會加上颱風,已經連續好幾年了。去年也是颱風,颱風警報,大家,人醫會還是照常,回來花蓮舉行,到了圓緣那一天,就又是颱風要登陸,所以要,大家要回去時,車班就這樣,「車子有開嗎?還是沒開呢?安全第一啊!」在這個地方再延一點時間,讓大家歡歡喜喜,平平安安回去。

今年又是颱風,一直,心就是很擔心啊!祈求、祈求人人能夠虔誠,能夠這一波又是平安過,讓大家這一分愛心,平時在各個地方為人群付出,難得能夠有志者共聚一堂,大家有緣來合會,互相鼓勵、互相鞭策,這樣加強大家的道心,加強大家的愛心,這種因緣希望不要錯過。

昨晚已經全都到達了,平安報到,現在都是在靜思堂,但願大家很歡喜來,臺灣地主隊也是很用心,在迎接著,希望大家就是結好緣,增長智慧,這是福慧雙修的好機會。這讓我感恩,也感動啊!日日都在說感恩、感動,這個話說不完啊。好,現在雨較停了,我是不是趕緊爭取時間。 

來,「城邑聚落山河自何而無,顯見淨土而不見穢土者,以淨穢分界,乃群情之見,心境一如,何有淨穢分別。」

城邑聚落山河
自何而無
顯見淨土
而不見穢土者
以淨穢分界
乃群情之見
心境一如
何有淨穢分別

這意思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昨天說過,聚落的地方,或者是城市、鄉鎮等等,這忽然間全都沒有了。「城邑、聚落」,這就是表示男女,或者是心地穢惡,不平衡的心態,雜念穢惡,佛法將要聚集的地方,這些完全都沒有了。「山河自何而無」。不論是山河、坑坎、丘陵,每樣全都忽然間平正了,很平,因為所有的分身佛將來集了,當然就沒有崎嶇不平、高高低低了,一切都要讓它很平坦,好像是琉璃一樣,平坦的土地。「顯見淨土而不見穢土,以淨穢分界,乃群情之見」。 

我們上次也有說過了,是清淨呢?是污穢呢?人心,就是看我們自己的心,是用清淨心來面對呢?人與事物,聽法等等,是不是都用清淨心呢?或者是帶著煩惱心、污染心呢?其實,只是一念心,「淨穢分界,乃群情之見」,只是,好壞是人的心來分別。所以,「心境一如,何有淨穢分別」呢?我們若常常能保持著我們的心境就是這樣一如,沒有別念,就是清淨無污染。若能這樣,這就是,世界就無不都是淨土,「心淨則土淨」,人心若清淨,自然國土就清淨。

一實之理
如如平等
而無彼此之別
謂之不二
菩薩悟入
一實平等之理
謂之入不二法門
本性非善非不善
是名不二
蘊之與界
凡夫見二
智者了達
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
即是佛性

所以說,「一實之理,如如平等」。這一實大乘法是如如平等,佛陀雖然談空說有,其實無不都是,為我們的真如本性,希望能開啟。眾生根機不整齊,佛陀不得不談空說有,其實都是一實之理。「如如」,就是這樣,真如本性都是平等,所以「而無彼此之別」。沒有說他是污穢,我是清淨;沒有說佛是永遠佛是大覺者,眾生永遠都是污穢的,不是這樣。佛也是從凡夫修,從凡夫成正覺,佛做得到,我們凡夫也能可成佛,人人平等,所以可以說「不二」。佛陀這麼說,一念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三都沒有差別,都是為一,何況哪有二呢?所以「不二」。「菩薩悟入一實平等之理,謂之入不二法門」。菩薩已經體會了,了解了,佛陀為他們授記了,他們已經發大心了,一心向佛,就行在菩薩道上。 

「本性非善非不善」,所以「是名不二」。我們人人的本性,不是善、不是惡,無善無惡,就是這樣這麼的平穩。善,是因為眾生有苦難,所以我們要啟發善心,行菩薩道,若人人都是善,人人全都無苦難。人與菩薩與佛同樣,心就是常常很平齊,寂靜清澄,無高無低,就是這樣這麼的平穩,所以,非善也非不善,就是無善也無惡,就是沒有高低,不是像娑婆世界,有高山就有深坑,沒有,我們的心很平,如琉璃地,清淨、平穩。所以說,「蘊之與界」。「蘊」是五蘊,「界」是十八界。前面我們也說過了,「五蘊」,色、受、想、行、識,色在外面誘引我們的眼根,六根、六塵、六識,就是三六十八,分成了「十八界」,凡夫在「十八界」裡造作煩惱。

佛、菩薩,就沒有這十八界、五蘊之分,全部就是不二。若是凡夫,就是有這二見,有五蘊,有十八界。「凡夫見二」,菩薩就是沒有,無二,沒有善、沒有惡,在這五蘊、十八界中,沒有善惡的分別,若是凡夫,在這五蘊、十八界造作煩惱無明,所以他就有善惡二項。修行,要修得回歸本性,無善無惡,人人平等,大家都是享受,享受著這種寂靜清澄,平等的境界,這就是最美妙。

一實之理
如如平等
而無彼此之別
謂之不二
菩薩悟入
一實平等之理
謂之入不二法門
本性非善非不善
是名不二
蘊之與界
凡夫見二
智者了達
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
即是佛性

所以,「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佛性平等,靜寂清澄,所以說起來,樣樣都是很簡單。 

來看前面的(經)文:「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

以寶網幔羅覆其上
懸諸寶鈴
唯留此會眾
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大地是平正,很平,很清淨,上面所覆著的是寶網幔,「寶網幔羅覆其上」,這樣在上面。向上看都是寶,珍珠、琉璃,七寶合成,珍珠、瑪瑙等等,前面說過了。將這些七寶成為網,這樣覆蓋,所以下面看到的是琉璃世界,上面是七寶完成,這就是表達出了法,上下無不都是清淨的寶物,法無不都是我們的福與慧,這寶鈴就是表示法。常常在聽法,享受著寂靜清澄,聞法的境界,增長智慧。所以「唯留此會(眾)」。心接受法的人,根機成熟的人,就在這個會中;根機還未成熟,天人,他就要避開。因為有很多分身佛,就是再接下去有很多道理,不喜歡聽,或者是根機聽不懂,他就移到一邊去,讓能聽、能接受法的人,就一直進來,就是所有的法這樣一直集中來了,非根器的人,他就慢慢要退避。

「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

是時
諸佛各將一大菩薩
以為侍者
至娑婆世界
各到寶樹下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所有的諸佛,地點都整理好了,大家心態都整理好了,準備好了,開始要接受大法,諸佛法身亦是再會合過來。不只是諸佛法身,還有菩薩,隨從的人也來了。接下來這段文,他們一來,就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就位了,就到寶樹下,因為這化土上面是寶樹,以及界道,金繩界道,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金繩界道,這都是前面說過了。所以這是位置,法也要歸法的法位來了。

所以,經文再說, 經文:「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一一寶樹高
五百由旬
枝葉華果次第莊嚴
諸寶樹下
皆有師子之座
高五由旬
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段經文,接下來這段經文就是這樣說,「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表示「五分功德法身」。

一一寶樹
高五百由旬:
即表五分功德法身
五分法身:
以五種的功德法
成就佛身
叫做五分法身

這五百由旬,就是歸納在法裡,那就是表示「五分法身」。

什麼叫做「五分法身」?它有五種功德,這五種功德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我們要修行,不能缺這五項,缺了這五項,我們也不能成佛。

五分法身:
一、戒法身
二、定法身
三、慧法身
四、解脫法身
五、解脫知見法身

第一就是「戒法身」。這個戒,戒是什麼?戒三業,身、口、意三業。

五分法身:
一、 戒法身
謂如來三業
離一切的過失

說話,要很用心來說話,有時一言之差,就會惹成禍端,所以我們說話要很小心。佛口所生子,法從口出,佛陀開口就是說法,是道理的法,能夠人人的慧命,從佛陀的口中來成長慧命,這是佛的淨口業。身,佛陀舉手動足,無不都是人生的典範,來來回回,佛所到的地方,無不都是因緣,乘著因緣度眾生,應眾生的機緣,就現在任何一個地方。現在與娑婆世界有緣,來來回回,這個身來人間,為人間典範,「三界導師,四生慈父」,離不開這個身形來教育眾生。所以,身、口,還有意,佛的心意,那就不用說了,永遠都是寂靜清澄,雖然為大地眾生悲心不斷,卻是能永遠輕安自在,靜寂清澄,這是佛的心意,永遠都是清淨。這是佛要在戒,重在戒,這就是我們修行要磨練,磨練出了心如如不動,不受外境影響,有高低起伏,沒有,永遠平靜。

第二就是「定法身」,要穩定下來。「謂如來真心寂滅」,所以「離一切的妄念」,這就是佛的定心。

五分法身:
二、定法身
謂如來真心寂滅
離一切的妄念
五分法身:
三、慧法身
謂如來真智圓明
通達諸法的性相

三就是「慧法身」,智慧,因為他的心力定,沒有煩惱起伏,所以「如來真智圓明,通達諸法性相」。這就是諸佛的慧,諸佛之慧與天地合一,無一不知,無一不曉,這是真智圓明,這是慧的法身。 

第四,那就是「解脫法身」。

五分法身:
四、解脫法身
謂如來的身心
解脫一切的繫縛

如來,乘如是法而來人間,來來去去,如法度眾生,不是受業來的,他是應眾生需要,乘如是法而來人間,所以永遠都是解脫,解脫一切的繫縛,沒有什麼能束縛到佛的心,障礙到佛的心境,心平靜,很定。 

五就是「解脫知見法身」,就是佛的法身,他解脫了,不受障礙。

五分法身:
五、解脫知見法身
謂如來具有了知
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

這解脫知見法身是「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我們自己呢?凡夫都不知道,「這樣我到底有智慧,還是沒有智慧?」我們自己還沒有很肯定,我們是不是有得到解脫了沒有?我們很不肯定自己,但是佛他已經完全肯定了,肯定自己,很有信心,肯定自己不是業力來的,是乘如是法而來人間。這五項,叫做「五分法身」,這要很長久的時間,來歷練、修行,才有辦法得到「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位,他們的位置,這個法要歸位來,這是屬「五分法身」。 

枝葉華果
次第莊嚴:
枝喻事相
一一相中復有多別
喻如葉
開華表因
成果表智
如次進修用嚴法體

「枝葉華果次第莊嚴」。就是枝譬喻事相,「一一相中復有多別」,所以譬喻葉。開花表示因,成果表示智,「如次進修用嚴法體」。這樹,一棵樹,樹幹,展枝了,枝就很雜了,很多的枝,枝就有葉,有枝有葉,這樣,看它這個枝如何竄,葉子長出來,就是莊嚴。世間事相很多,道理要應人間,就像那棵樹,這棵樹要茂盛起來,需要有枝,有枝、葉,這就是這樣譬喻,譬喻事相。開華表示因,成果表示智。這棵樹,這枝葉茂盛時,自然它會開花,開花那就是因。這棵樹是什麼樹,它一定開什麼花,在開花展現出來,就是因;花開了之後,裡面那個果實,那就是種子。

所以「成果表智」,種子出來了,是表示能再傳下去。修行不能半途而廢,聽法也不能半途而廢,我們若半途而廢,就沒有結實了。沒有結實,就沒有結果;沒有結果,你就無法有種子再傳下去。同樣的道理,所以「如次進修,用嚴法體」。我們的身體,我們就是要這樣修行,我們要有這樣的戒,有這樣的威儀。這律儀就是表示我們修行的過程。 

諸寶樹下
皆有師子之座
高五由旬:
樹是願行
座表空寂
安詳其理名為座

所以,「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樹是願行。我們要發願,我們要身體力行。座是「諸法空為座」。我們要著「忍辱衣」,我們要「諸法空為座」,我們要「大慈悲為室」,同樣的道理。所以「安詳其理名為座」。這道理全都會集來了,這就是座,道理就是我們的獅子座。

所以「座高五由旬」,這個坐的位置也有五由旬,這表示還要有五忍。

座高五由旬:
即五忍位
五忍:
一、伏忍
二、信忍
三、順忍
四、無生忍
五、寂滅忍

「五忍」,就是一要「伏忍」,忍,要調伏。

五忍
一、 伏忍:
伏即隱伏
忍即忍可
又安忍

眾生剛強,我們要調伏。不只是眾生剛強,我們要調伏,我們自己的心性剛強,也要調伏,先調伏自己,才能調伏他人,所以需要忍。「忍即忍可,又安忍」,要能堪得忍,或者是說:「這不算什麼。」這樣就是安忍。

五忍
二、 信忍:
信者
隨順不疑
三、 順忍:
順即隨順
亦從

第二,「信忍」,就是信,「信者,隨順不疑」。第三,「順忍」,「順即隨順,亦從」。我們不只是隨順,我們要與佛的道理來會合,要順從這個道理走。 

五忍
四、 無生忍:
謂七地、八地、
九地菩薩
妄惑已盡
了知諸法悉皆不生

第四,「無生忍」。就是「謂七地、八地、九地菩薩」,這已經修行到,七、八、九地去了,十地菩薩,他已經到第九地了,所以「妄惑已盡」,這些無明煩惱都盡了,所以「了知諸法悉皆不生」。很多的煩惱法,我們都了解了,我們不會再生煩惱。

五、 寂滅忍:
謂第十法雲地
等覺菩薩
妙覺果佛
諸惑斷盡
清淨無為
湛然寂滅
故名寂滅忍

第五就是「寂滅忍」,完全都忍了,到「法雲地」的境界,那就是菩薩十地了,這叫做「等覺菩薩」。「妙覺果佛,諸惑斷盡,清淨無為,湛然寂滅,故名寂滅忍」。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過程。

所以,「亦以大寶而校飾之,坐是空法」。這個大寶,用種種的寶物來莊飾它,那就是表示我們坐在這個法座,那就是空法。尤其是現在說「寶飾」,就表示「不空」,意思就是真空妙有之坐。

亦以大寶
而校飾之:
坐是空法
今云寶飾
即表不空如來之坐

各位,學佛就是這樣。我們不論是「五分法身」或者是「五忍」,都是我們修行的過程。修行的過程,常常要很平靜的心態。看,剛才出來,說話的聲音夾雜著雨聲,現在,法開始說,雨停了,讓我們能靜靜來聽,也期待人人要循循地接受,同樣要將這個法身體力行,這就是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