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1月30日】變土迎賓 華藏淨界

Community:
Branch:

「琉璃為地等,顯出華藏澄淨界;無諸聚落等,隱去娑婆之陋汙。會眾緣熟則留,天人非器則避,即染而淨,寶樹黃金為繩界道。」

聽、看、想,回憶一下,東方受佛眉間毫光所照的地方,每一個世界,佛所說法,都是有無量菩薩;無量菩薩所住的國土,是玻璃為地,寶樹,還有寶幔等等,來莊嚴那個國土。這表示了在那個國土,就是佛法很昌盛,很多的國界都是有佛在講法,有講法的地方,就有無量的菩薩在那個國土裡。國土這麼多菩薩,人人的心都是這麼的清淨,淨如琉璃,沒有污濁,全都是善,這是多麼莊嚴的世界呢!這是佛所分身的世界,也就是佛法昌盛的地方。

這就是多寶佛塔現前,塔中多寶佛的聲音出來了,大樂說菩薩代替眾人來請求,希望能看到多寶佛的全身。釋迦牟尼佛就說:「要看到多寶佛的全身,多寶佛的心願,要將我的分身,從十方世界都來集合。」大家還記得。所以佛為了要讓四眾,人人能見到多寶佛,多寶佛期待,人人若要看到他的全身,就要釋迦佛分身齊集,這是互相的心願。所以,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也開始集分身的佛,全都會集來了。在這當中,就是要變這個娑婆的穢濁,成為清淨的國土。就像我們要請客人來,也得要布置我們的空間。我們要有這麼大的空間,才有辦法承納這麼多人來,所以他必定要變穢土為淨土,這當中顯出了華嚴澄淨的世界。他方佛的世界都那麼清淨了,何況現在大家要集合一處,當然這個娑婆世界也要展現出了清淨的世界,所以說「琉璃為地等,顯出華藏澄淨界」。

就將這污濁的地方,就布置得真正是莊嚴的世界,就像華藏。華藏就是華嚴的世界,華藏的世界,那就是佛陀覺悟,第一個覺悟那時候,他的身心以這個華藏呈現出來,那個境界,就是華嚴的世界,是靜寂澄清,莊嚴而清淨的世界,這是佛的心地。佛的心地就是這麼清淨,就是華嚴世界,澄淨世界。這樣的世界,那就是「無諸聚落等」,沒有這樣聚落。聚落,那就是像我們的世間,有城市、有鎮、有鄉,就是有人聚集的地方。不論是鄉鎮、城市,建築都不同,有的是很簡陋、貧窮的地方,有的就是富有的地方,但是佛的世界就沒有這樣,佛的世界就是一片平等清淨,沒有聚落,所以在娑婆世界要「隱去娑婆之陋汙」。 

這個娑婆世界就是濁氣很重,非常的簡陋,就是娑婆世界非常的污穢。我們常常在人間,很多人說,哪裡的風景多美。再怎麼美,都沒有其他佛國的清淨。其他佛國,我們講經,常常都現出了佛清淨的國土。娑婆世界是五趣雜居的地方,當然有大自然,山河大地很美,但是人類將山河大地破壞了,建很多人想要去遊覽,要休息的大飯店,去享受的地方,再美的自然景觀,同樣人類破壞了,何況一切其他的地方,所以娑婆世界就是陋污。但是佛,釋迦牟尼佛,開始召集所有的諸分身佛,要來共聚一處。這個時間,很多人,會眾,有緣的,緣成熟了,他就留住了。天人呢?「非器則避」。天人,他不是有這個根機能聽這圓教,這圓教,多寶佛塔到了,佛陀也開始要集,這麼多的分身佛到來,道場就要全都稍微整理過,其實這也就是要顯示,法就是要顯示出了:佛陀過去所講這麼多品,一段一段,從佛至高無上的智慧,佛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從〈方便品〉,佛陀不斷不斷一直讚歎,讚歎佛的心靈境界,希望大家能了解華藏世界,但是凡夫無法去體會,智識不夠,根機還未成熟,所以大家還無法體會。但是舍利弗了解佛的心意,就代替大家請法,佛陀三止,那就是這些人的根器,還未能接受,就像現在「天人非器則避」,同樣的道理。佛陀三止,在〈方便品〉,舍利弗就是一再,而三的請求,佛陀才開始,「汝既三請,豈得不說」。開始要說時,這時五千人退席了。這就是像現在,這段〈見寶塔品〉,本來諸天帶著天眾,天龍八部都在這個會場,很歡喜要來聽法,但是多寶佛塔出來了,大家也看到了,但是現在多寶佛的心願,佛陀要再重新召集這麼多人,這些天人也是沒有那個根機,可來接受,所以他們退座了,所以「天人非器則避」,就離開了。他們也認為:這麼多人要來,現在就讓別人。沒有那個熱誠:我也同樣要聽。沒有這個熱誠,所以他們就離開了。就這樣。

「即染而淨,寶樹黃金為繩界道」,在莊嚴這個道場。這染污,就是還有凡夫心,還有污染心,有的還未完全去除,非根機的人,他就退避了;是根機的人,他就是因緣成熟,就是會集。所以這個道場有凡夫、有聖人,有根機很成熟的、有根機未成熟的,現在諸方的佛菩薩要來聚會,所以這個染的就這樣去除,淨的就留下來了,所以「即染而淨」。這是表示我們的心態,我們真正要了解佛的法身,這幾天一直說,法身就是真理,佛身、法身就是真理,現在要向大家將這個真理,從內心再提起。所以,提起了真誠的真理,我們體會,要蠲除了層層的無明,煩惱、無明、塵沙惑,這都要一層一層去除。天人非器要避去,因為他們的根機不夠,天人享受天福,天龍八部,還不是接受這個大法的根器,所以他們避。修學佛法的人,既然修學了,就要去除無明煩惱,還有遺留著一點點的無明,或者是塵沙惑還未完全去除,現在此刻就是真理要回歸了。

不論你過去所了解的,遠古,「遠古」,就如多寶佛時代很長久,塵點劫、無量劫,很遙遠。同樣,道理永恆,不論多遠、多長的時間,還是同樣,佛的道理開始說出來之後,這個道理再長、再遠、再廣,同樣能合集回來,共住一處。我們的身心,若將這些道理全都會合來,人人的身心就是清淨如琉璃,我們的心地清淨如琉璃,就像華嚴的世界一樣,就像佛覺悟的那個初時,佛陀的心靈境界。我們人人也是同樣,既是有真如本性,只要佛陀為我們啟發,我們好好用功,我們要將無明去除,去除了無明,我們智慧覺海現前了,是與佛同等,所以我們的心境,即染而淨。雖然凡夫染著的心,無明塵沙惑,現在這個時候,佛陀為我們掃除了,要讓我們將所有的法,不論多長、多遠,這個真理,法身,都應該要會集,會集我們的心地裡來,一片的清淨。 

所以,「即染而淨」。儘管我們的心還有微小的煩惱,這個時刻應該也都要掃除,是清淨。心地一清淨,「寶樹黃金為繩界道」,就很有價值了,黃金作為繩子,讓我們這個道路,一片的道路都是很平坦,就是用這個繩,黃金構造起來的繩來作為界址。這就是我們也已經心沒有污染,防非止惡,惡念全都去除了,善念全都浮現出來,這就是一片清淨心地。這就是佛所講法,就無量數的菩薩現前。無量數的菩薩聽法,再為他的眷屬再講法,法充遍了那個國土,這就是佛要集分身佛來,那個道場人人心靈境界。

欲集十方分身
必變娑婆穢土
遣去染垢之心
得見實相真境

所以,「欲集十方分身,必變娑婆穢土,遣去染垢之心,得見實相真境」。這也就是佛陀開始,說要集十方分身佛,意思就是要大家這念心,哪怕是還住在娑婆世界這個穢土,卻是我們的身心,人人的都是一片清淨,將它遣掉了污垢的心,全都沒有了,沒有污染,所以「得見實相」。實相就是真理,真理那個境界就是真實的境界,我們的真如本性,最真實的境界,那就是與佛同等的心靈境界,就是華藏世界。這就是佛陀的用意。

我們來看前面的文,前面就說,佛眉間毫光已經照射到東方的世界,每一個世界,就是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的世界,就是這麼多。這就是說佛陀的道理,那個中道的道理,這一片的光明在人人心中,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種種的煩惱,大家都應該清淨去除了,因為這個光一照,應該照入人人的心,所以他說,眉間毫光這樣照,所照之處,向東方照。豈只是向東方照?不只,「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全部都蒙受了這毫光,「白毫相光」。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
白毫相光所照之處
亦復如是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樣照耀到了,大家都是一樣,人人的心態,應該真理入心了。真理就是光明,佛陀所說法,就是一道一道的光明,來照耀了我們心靈的黑暗,變成了是光明。

又下面文再說:「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爾時
十方諸佛
各告眾菩薩言
善男子
我今應往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所
並供養
多寶如來寶塔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段文,前面,光都已經照耀到了,那時候,十方那些世界,就是每一個國土就有一尊佛,有一尊佛,他就向他所有那個世界的菩薩,這樣說話:「我現在要去到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我也同時要供養,多寶如來的寶塔。」這也就是形容,我們雖然了解佛法,我們更要尊重,現在釋迦佛所說的法,我們現在還要敬重遠古的佛,因為現在釋迦佛所講說的法,也就是承遠古的佛所講說的法。佛佛道同,同樣的法是這樣傳承下來的,何況多寶佛他的心願,哪個地方講《法華經》,他的寶塔就是要現前去證明,這是古佛要證明現在佛所說的教法。現在我們也要很了解,引古證今,就是引過去古佛的道理,來證明現在佛所說的教法,所以要表示恭敬供養,這應該我們要很清楚。 

來,再下來這段文就說:「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

時娑婆世界
即變清淨
琉璃為地
寶樹莊嚴
黃金為繩以界八道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段文,經文就浮現出來,剛剛所說的,娑婆世界要變得很清淨,清淨莫過於琉璃,琉璃一點污穢都沒有,所以琉璃很清淨。最貴重的就是黃金,黃金構成繩子來界道路,這道路是八線道,在我們在看八線道路的路,是這麼廣,這麼廣,它是用畫的,但是在那個世界,是用黃金當作繩子,這樣一道一道,可見那個國土是多麼珍貴,用琉璃來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為線,為繩,這樣來界,界土地的界址,真的有條有理。這表示道理,人人要行八正道。世間的道路有八線道,但是佛法的道理有八正道,這是很可貴。,以八道」

所以說,「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欲集諸佛,故世迦尊以神通力先淨其土」,所以娑婆世界要變清淨,釋迦牟尼佛的神通力先淨其土。釋迦佛已經開始,將我們眾生的心地,為我們清淨,因為先以「苦」,從煩惱中「集」來,讓我們知道苦從煩惱來,所以我們已經大家下功夫了,大家已經清除心地了。我們的用功,無不都是在清除心地,這是釋迦牟尼佛用方法,讓我們了解我們心靈的污濁,讓我們懂得了解,如何好好去除心地污濁。這是佛陀的神力,先將我們的心地去除污濁。 這就是解釋「變土迎賓」。

時娑婆世界
即變清淨:
欲集諸佛
故釋迦尊
以神通力先淨其土
此釋變土迎賓
變土:
謂變穢土為淨土
賓:指十方分身佛

我們的心境很污濁,所以我們要趕緊將它清除,清除過了,這個心境就會清淨。為了要迎賓,就是還要再接受新的道理來,過去的道理讓我們知道,清理心地的方法,我們現在開始又有新的道理要進來了,譬如迎賓進來。所以說「變土」,那就是變穢土為淨土;賓,是指十方分身佛。一直告訴大家,就是真理,我們所有十方遙遠的道理,都要完全再匯集回來。我們說目前的法,還能再說更長的法、更廣的法,長與廣的法,慢慢地從我們眼前,知苦、集、滅、道,了解「十二因緣」,慢慢地要再讓我們更開闊,「六度萬行」,很多很多,很遙遠的廣、的長,無邊際的廣,這樣變成了我們的淨土。這就是道理,要從各處這樣集中過來。

所以「諸分身佛將至」,就是這些道理,慢慢要集中過來,佛陀開始要再展現,更遠、更廣的道理來了。所以「諸分身佛將至」,將要到了,開始要說大法了,「是即如來大法身將同時顯現,故穢土立現淨相。」

諸分身佛將至
即如來大法身
將同時顯現
故穢土立現淨相

如來的大法身,釋迦牟尼佛,還有多寶如來的法身,即將要顯現了,因為諸分身佛已經開始集,已經從十方集中過來了,那就是大法的身,大法身,就是大法將同時顯現了。「故穢土立現淨相」,哪怕我們凡夫啊凡夫,凡夫的心,也開始要建立我們一片的淨土,因為懂道理,什麼都單純,若不懂道理,很複雜啊!

最近常常說,原來就是很單純,但是人就是要追求的很多,理想很高,追求很多。古人在修行就是老實修行,發這個心,我就是修行,隨著生活盡本分事,這樣,修我應該修的行,做我應該做的事,心很單純,沒有雜念。現在的人呢?在修行,名稱說我要去修行,一直覺得自己不足,一直覺得不足,也不知道他不足什麼?日常生活每天都是這樣過,但是還有,他像是,好像求的,還沒有求到他所心能滿足的,所以心就有空虛感,就有不足的感覺。若是古時候修行,就是出家了,出家,辭親割愛,隨著叢林修行,每天盡本分事,這就是修行者守本分,這麼單純,這就是一片的淨土,沒有什麼樣的因緣,來將我們瓜葛了,很清淨;但是現在就不是這樣了。所以,佛陀要一次一次,為我們掃除無明,我們心中的雜念,心中的疑問,佛陀就要一次一次,這樣來教育我們。

所以,讓我們的心從污濁成為淨土,所以「皆其心清淨」。

在此淨土:
皆其心清淨
已受佛記之眾
不住小乘
遠離心垢
故亦不見穢土之相 

現在這淨土,讓我們人人的心都能清淨之後,「受佛記之眾」,已經前面得佛授記這些人,已經「不住小乘」了,就是「遠離心垢」。我們前面,已經〈授記品〉也說過了,〈五百弟子受記品〉也說了,千二百受記,這都已經佛陀為這麼多人,授記了。得授記的人已經不住小乘了,他們已經開始發大心了,遠離小乘,只為自己,很複雜的心。打開了心門,康莊大道,已經八正道了,金繩界道,心地也已經清淨開朗了,不住在這小乘之中,所以心已經遠離心垢。所以「故亦不見穢土之相」,自然這個穢土之相就沒有了,就去除了。

琉璃為地
寶樹莊嚴
黃金為繩
以界八道:
顯出華藏之淨界
釋迦世尊實報之土
本淨如此

所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這黃金來界八道,就是顯出了華藏之世界,就是這麼的清淨。「釋迦世尊實報之土」,本就是這麼的清淨。釋迦佛他的安住,他心輕安自在,他永遠都是輕安自在,雖然再來人間成佛,為世間的眾生而煩惱,擔心眾生受苦難,所以一大事因緣,他再來人間。其實,釋迦佛他本身,就是還是在淨土裡,他的實報土,真實的報土,他的依止處,心靈的依止處,其實就是清淨,就是輕安,就是自在。是啊!對自己很輕安自在,只是不忍心世間眾生心不自在,充滿煩惱,造作無明業報,因業受報,這樣他不忍心。 

所以「為欲化度頑惡眾生」,所以「現五濁同居穢土」。

為欲化度頑惡眾生
故現五濁同居穢土
今欲說實
所以現起清淨國土
眾寶莊嚴

釋迦牟尼佛是這樣,為了要化度眾生,所以他來人間,來人間,很污濁的人間,和大家同居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曾說過,「五趣雜居地」,這就是娑婆世界,佛陀在這五趣雜居之中,他就是在聖人的境域裡,他還是輕安自在,他的內心沒有得失,只是我們眾生的心煩惱無明,佛陀心不安,要不然,他自己的內心是輕安自在,清淨,所以居在聖地。凡夫在五濁,但是佛陀就是與大家同居,其實他的心還是在聖地。所以,雜居就是有六凡四聖,佛陀還是在上面的聖地裡。

所以「今欲說實,所以現起清淨國土眾寶莊嚴」。本來在這個世間,佛陀的心境其實是輕安自在,但是現在已經要讓大家快了解,過去人人是心地凡夫,現在已經這麼多人受記了,該聽的法也聽那麼多了,應該也去除了小乘獨善其身。獨善其身要去除,還要兼利他人,就是進步,這種大乘法已經開啟了,心地應該要進入實報土,人人應該要與佛一樣,走入這實報土,真實,他所居住的心靈境界,佛陀的心靈境界就是這麼輕安自在。這就是佛陀要顯示,說這個心靈境界。「所以現起清淨國土眾寶莊嚴」,這就是佛要變穢為淨,變這個穢土,變這個娑婆世界的國土,成為佛的國土,變我們眾生五趣雜居的穢濁,讓我們能進步到四聖地去;四聖地,能夠從聲聞而緣覺,而到菩薩,甚至到佛的境界。從雜居污染的穢土,引入我們了解「六凡」,六種凡夫的心地穢濁,再讓我們了解四聖的心地,讓我們去進步。

從耳聞法入心,從了解一切是因緣果報來受苦,更讓我們了解,了脫這個苦的根源,我們要兼利他人,為行菩薩道,造福人間,人間中吸收智慧,「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成就我們的慧命。現在就是要讓我們顯現,我們的慧命原來是與佛同等,要進入清淨的國土,莊嚴的境界來。所以我們學佛要用心,人生世間是無常,這無常的世間,我們的心要自己好好把握,化複雜為單純。我們現在修行者,就是在修行的環境,盡我們的本分事,清修士也是一樣,盡我們的本分,守護我們的環境。在家居士呢?聽了法之後,了解道理,如何顧好家庭,改變自己的行為,改變好了,然後關懷社會,同時要體恤,就是憫念眾生,行菩薩道。人間無不都是菩薩,四眾弟子都能夠,在這個清淨佛國中輕安自在,這就要看我們對佛法接受入心,自己心靈的境界,這都要看我們是不是,有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