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1月08日】寶鈴妙音 香遍世界

Community:
Branch:

「由靈山會聞法當機者未悟,文殊彌勒述說二萬燈明佛,釋尊出定開示讚嘆一切智,但生滅淨穢之情見未能忘。」

也就是與大家,我們來回憶,回憶〈序品〉,靈山會佛陀說法,從《無量義經》開始,佛陀說完《無量義經》,佛安然不動,大眾也是一樣,佛既不動,大眾就沒有退場。但是看佛已經入定了,佛陀眉間發光,照遍東方萬八千佛土,大家應該還記得。在這當中,不論是聽過了《無量義經》,或者是佛陀現光照東方,這個時間,大家雖然聽過法,卻無法體會這個境界的奧妙。這當中,文殊、彌勒看大家心還有疑惑,根機還未成熟,他們了解佛陀的心懷,但是眾生,聞法者根機還無法成熟,無法體悟前面《無量義經》甚深甚深,真實甚深的道理,還無法體會。

所以,看大家有疑問,但是佛陀坐定發光,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就開始對唱,彌勒提出問題,文殊回答,這個境界大家應該都還能回憶一下。我們在讀經時,從〈序品〉開始,我們的記憶中,應該這個道場,我們要很熟,就好像我們有走過,就好像我們有參加過,就好像我們在這個法會上也領納過佛說法,在這個道場。我們若在誦經,這印象應該要浮出來。文殊、彌勒述說二萬燈明佛的過程。二萬燈明佛,那就是連續二萬尊的佛出世,都是同名叫做日月燈明佛,他的光明如天上的日月,如人間夜晚的燈光,這是一種的譬喻。就像法,與天地宇宙涵蓋同一體,有日月光明,這是永恆的。在人間,地球輪轉,所以有白天、有夜晚,白天有日光,夜晚有月光,但是室內就有燈的光,這是譬喻讓我們內心時時都有光,不論是日月之光照耀在我們的內心,即使在人間,我們也應該有燈明在我們的心地裡,這是一個譬喻。

凡夫啊凡夫,總是需要借外面的光,來照耀我們心地的黑暗,心地暗,一盞的燈光,就能讓我們的心地發光明朗。同樣的道理,就像我們人,天地之間,白天有日,夜晚有月,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人人真如本具,光明,這種像日月的光明,明白道理,在我們人人本來應該就有。只是我們就是這樣,有燈光,也用黑布將它遮起來,即使有日月,也是用無明將它覆蓋起來,這樣日月仍然存在,只是無明遮蔽了日月。同樣的,本來外面陽光很炎熱,但是將房子建起來,緊密地將它封起來,我們四周圍都將它封住,光透不進來,同樣是暗的。我們人本具的真如,就因自己的造作,將真如本性自我封閉。文殊、彌勒菩薩述說過去二萬燈明佛,無始以來就是有,生生世世,還是一代接著一代,二萬的日月燈明佛,前後在人間,這是要表示光明、道理是永恆存在。

釋迦牟尼佛當時候等待文殊、彌勒菩薩互相對唱,過了之後,釋迦佛出定了,開始開示,一開示就是一直讚歎,讚歎一切智、佛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是佛陀在〈序品〉,開始一直讚歎佛的境界,但是眾生還是一樣,「生滅淨穢之情見」,這種無明起落,我們的心理生住異滅。凡夫,經與法聽那麼多了,但是四十多年間都沒有離開「生住異滅」這個心態。同樣的,聽經,了解了,清淨了,但是還是無明煩惱再覆蔽,這種生生滅滅,生起法的清淨念,但是很快就是忘失掉了,就忘記了,就這樣,法就漏掉了,內心還是同樣污穢,所以「生滅淨穢之情見未能忘」。凡夫就是這樣,生住異滅,我們的心境無法定、無法專,所以智慧就無法開啟。要開啟智慧,如佛一切智、一切種智,要能現前,一定要將生住異滅的心理要好好穩定下來,才有辦法將我們的智慧、真如現前。

要不然,我們隨著這個情見,隨著世間污濁的這個情這樣牽引著,隨著人我是非在起動,這就是我們凡夫心。若這種淨穢的情見,能完全去除,就是忘掉了這些生滅淨穢之情見,這些若能完全去除,這種世俗的情懷,就能完全清,清淨無染著,這樣智慧就現前了。所以,現在的〈見寶塔品〉一開始,寶塔現前,又〈見寶塔品〉的前面,〈法師品〉,已經講得很清楚明朗了。經,圓教,《法華經》微妙甚深,它是治世良方,需要人人深入體會、了解,將這個法普傳在人間,這就是佛陀盼望人人要用心。又再前面的〈化城喻品〉,就是讓我們知道,修行的過程本來就很辛苦,你真正要到佛的境界,要經過了一波一波的險道,在講說的那一段,大家應該也還記得。

接下來要授記,〈五百弟子受記品〉,還有二千弟子的授記,聽到彌多羅尼子,聽到阿難、羅睺羅得授記,這個過程也有很多,就是我們要如何去精進,一直到〈法師品〉,我們就知道《法華經》是圓融的妙法、教法,我們要好好受持,用心受持,就有佛的全身。不只是佛的全身,釋迦佛在人間講說《妙法華經》,因緣成熟了,所以多寶佛塔現前,這個塔的現前,裡面是以事顯理,以相讓我們明法。寶塔是相,將寶塔裡面的道理、法,要我們清楚了解,所以從寶塔的高、寶塔地基的廣開始,我們就解釋它內含的法。寶塔的形象,那是寶鈴,塔的四周圍角落都有鈴,鈴就像鐘一樣,吊在那個塔,從每一個角落,一串一串的鈴垂吊下來,那就是風若吹,這個鈴,鈴就是鐘,小鐘,這小的鈴,很輕,就這麼隨風飄啊、搖啊,裡面就有槌,那就會叮叮咚咚,這就是鈴的聲音。

*寶鈴喻妙音,四無礙辯智。
*四面出香者,喻四諦道風,吹四德之香,表眾德尊勝。

寶鈴就是譬喻妙音,這妙音就是譬喻說法要有「四無礙智」。再者「四面出香」。在這個寶塔,不只是周圍鈴聲,寶鈴隨風飄會響,發出了很好聽的聲音,不用看就知道高塔在這個地方,高塔的鐘聲、鈴聲顯出了佛德智慧,所以四面發出那個香氣,又顯出了四諦法,在這寶塔的四面,就是譬喻四諦法,風一吹,鈴聲一飄,有這聲音,就如說法,法中有香氣。所以大家說「薰法香」,法中有這個香的氣味,就像「四諦道風」,四諦法這個道的風一吹,同樣的道理,「四德之香」就飄揚起來,這表示「眾德尊勝」。很多人聽到這個法,內心起了恭敬、尊重的心,人人聽法,就是表示尊敬,這是殊勝的因緣。

*四德:即常、樂、我、淨。
常者,涅槃之體,恆常不變,沒有生滅。
樂者,涅槃之體,永遠寂滅、安閒、受用、無絲毫的煩惱。
我者,涅槃之體,得大自在,沒有絲毫的束縛。
淨者,涅槃之體,解脫一切的垢染,非常清淨。

什麼叫做四德?四德,那就是「常、樂、我、淨」。我們常常都在說,「常、樂、我、淨」。「常」,就是「涅槃之體,恆常不變,沒有生滅」。這個涅槃,常常向大家說過了,就是寂靜,我們的真如本性,寂靜清澄,恆常不變,就是這樣靜寂清澄。虛空法界,本來就沒有生滅相,大虛空、大宇宙,永恆就是一個空間無窮盡,永遠都沒有生滅相,這就是常寂靜而不變,這就是「常」。

「樂」,就是「涅槃之體,永遠寂滅、安閒、受用、無絲毫的煩惱」。這個涅槃寂靜的體,你若要說道理有形,其實是一片空,這片空就是永遠都是寂滅,不生不滅,在這大虛空宇宙間就是它的體,永遠都是「寂滅、安閒、受用」,這大虛空間都是這樣能受用。心若沒有空間,我們的法就無法產生;地上若沒有空間,就沒有建設的餘地;土地若沒有空間,就沒有五穀雜糧的生產,都是同樣的道理。所以這個大空間,它的形象、它的體相就是安閒,讓人受用的就是空間。靜寂清澄,這種永遠靜寂清澄的大空間,我們若能體會,沒有一點點的煩惱,空間就都沒有障礙了,如虛空無窮盡,有什麼能障礙它呢?沒有,沒有東西能障礙它。大虛空,多少的星球在那個虛空裡,還是互不相障礙。同樣的道理,這就是樂,我們的心都沒有障礙到,其他的人也沒有來障礙我們,心自清淨。

「我者」,就是「涅槃之體,得大自在,沒有絲毫的束縛」。這個涅槃,既得到涅槃,就是寂靜清澄,自然得大自在。慧就是要這樣很自在,這就是「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這就是我們有慧,就必定能在這麼無礙中得到自在,所以沒有絲毫的束縛,沒有什麼能將我們束縛。心中有法,法應機如水,水遇什麼樣的器具,就隨這個器具隨方就圓,水就隨順這個環境,大空間也是,這都是同樣的道理,所以不受其它將我們障礙了。

「淨者」,也就是「涅槃之體,解脫一切的垢染,非常清淨」。解脫一切垢染,我們的心真的很清淨。這就是法若是在身,常、樂、我、淨,這是四德,我們永遠都是在寂靜清澄之中,人間一切的煩惱不會來障礙我們。我們就要有這念心,「大慈悲為室」,眾生苦難,我們在人間中「六度萬行」,但是在人群中不受污染,因為我們的心是寂靜清澄,常樂我淨,所有的煩惱不會來影響我們的心。我們若能了解,這一切的煩惱就解脫了,離開了垢染染著,自然我們就清淨了。期待大家能夠很了解,要學佛,要持經,就要經的內容,法都很清楚,從相來顯理,從有形去體會無形的法的含藏,這才是真正持經者。你對經了解,才有辦法當說法者,才有辦法當身體力行者,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見寶塔品〉,開頭我們都會看到形象,裡面有很多的法在其中,光是這個塔就有這麼多的法,表示這麼多的法,它的形象不論是寶鈴的聲音發出來,裡面就有豐富的法存在,我們要用心。我們來看前面的文,那就是

經文:「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干萬,無數幢旛以為嚴飾,垂寶瓔珞。」

應該記得,這塔裡有種種的莊校,五千欄楯,就是要我們了解,在那裡面五趣雜居,眾生的煩惱無明,欄杆就是讓我們凡夫由學法,好好來保護自己,所以要有戒,有戒就能保護我們的心。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要以戒來防非止惡等等。龕室中,有那個龕窟、龕穴,有無量數行善的人,有無量數發心要行菩薩道的人,很多的善,千萬的善法都涵蓋在其中。幢旛,昨天也都解釋過了,這種的顯德。甚至珠寶墜垂下來,就是高深的法來接近人間。我們昨天大概都有解釋。接下來這段經文,

經文:「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

經文簡釋:
「寶鈴萬億而懸其上」;以寶為鈴,懸於塔上。微風吹動,出妙音聲。

這個塔一出來,就有很多的寶鈴,就很多,萬億,懸在其上。寶鈴,剛才大概解釋過,就是「以寶為鈴」。就像從前的農夫將牛的脖子掛著鈴,或者是馬掛著鈴,那是用鐵片去做的,牠們若在跑、在走時,就會叮叮噹噹,讓人知道牛要經過了,牠載著東西,有牛來了;或者是有馬要過去。將鈴裝飾在牛的身上、馬的身上,表示警惕大家,有牛、有馬會通過,這個譬喻。但是在這寶塔上,鈴,那就是萬億,就是都用寶為鈴,用寶。不論是什麼樣的寶,金、銀等等為鈴,懸掛在塔上,稍微輕輕的風一吹動,自然鈴聲響起來。因為這個鈴聲與我們世間所造的鈴聲就不同,此起彼落,聲音就如音樂一樣,很微妙的聲音。

*以妙寶音,發於報體,隨機說法,接物利生。
寶鈴:喻四辯才。
四辯:即四無礙辯-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

「以妙寶音,發於報體」。報體,佛有法身、化身、報身,佛陀一期的壽命,應人間的壽數,所以這叫做報體,來人間顯他的這個身體。他出生皇宮,然後出家修行,然後成佛了,成佛之後,他隨機說法,應眾生的根機說法,這樣來接物利生,來應接眾生的根機,說法利益眾生,接引眾生入佛門來。所以,寶鈴就是譬喻「四辯才」,四辯才,那就是無礙智,也能叫做「四無礙智」,也稱為「四辯才」。

「法無礙」,對法要很透徹了解,不論是人、事、物,我們都能適應人事的機會,用法來開導他們,這就是法無礙。說法無形無蹤,不是故意說法,是這樣的人,要應他的根機來勸導他們,與他們接近,用平常的話含著法,所以法無礙。「義無礙」,裡面的法,道理因人應事而說,分析裡面的道理。「辭無礙」,那就是辯詞無礙。有眾生惡解,或者是不明白,或者是故意就有這樣,法我們若充足,意義我們也很清楚,我們能夠用口才去與他對辯,就能說服,不論他是惡意,或者是不明白,我們都能為他解釋。再者「樂說無礙」,不怕辛苦,一次再一次,不斷找機會與大家分享,說我們的心得,我們所了解。

經文簡釋:
「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塔之四方面,四諦道風,吹四德之香。

「四面皆出」。寶鈴的聲音懸在塔上,四面都有,「塔之四方面」,就是表示「四諦道風,吹四德之香」。四諦法,大家已經清楚了,苦集滅道的道理。看到這個塔,就知道裡面充滿了很多的道理,人間疾苦,六度萬行,就是要應眾生種種之苦,這就是讓我們能了解,要如何為人間滅除苦難,這都在四諦之中。我們要如何修行,要如何滅苦,就如聽到鈴聲,風在吹動,聲音就會出來,所以,就是了解之後,要再將我們所了解的法說出去,就如鈴「吹四德之香」,常樂我淨。聽法,要恆常心來聽,法,真的我們要大我而無私,寂靜清澄,要很清淨心,不受周圍影響,常常快樂,就像虛空自在,「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就是這樣時時自在,這就是四德,四德之香,這德香、道香。

四諦: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
四德: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種德,即常、樂、我、淨。

所以四諦,大家知道,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大家知道。「四德」,剛剛說過,「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種德」,就是全都很寂靜,叫做大般涅槃,就是如虛空法界,叫做大般涅槃,就是大涅槃所具有四種德,當然那就是常、樂、我、淨。剛剛已說過了。

經文簡釋:「多摩羅跋旃檀之香」
多摩羅跋:藿葉,香木名,此云芬香,喻性無垢。

所以說「多摩羅跋栴檀之香」。這是一種木香,它在印度,名稱叫做多摩羅跋,藿葉,它的草本,這木本叫做藿葉,這種樹,這種木,很香。不只是柴的香,就是葉子也會香,枝葉都會香,風若一吹,它那個香氣,就這樣飄散出來。有的植物都是風若吹,就聞得到很香的味道。像是桂樹也是,樹上有花,風一吹就很香;若是七里香在開花時,從那裡經過就很香;柚子在開花,風吹也香;檳榔樹在開花,風吹也香,同樣的意思。尤其是這種多摩羅跋旃檀香,這種香會更是風一吹,香的味道更長、更廣。這是譬喻法的香,只要我們願意說,法說得準,說得透徹,讓人家了解體會,自然這個法就會一直傳。

很多都是這樣,看看很多菩薩在遠方而來。在七月間,大陸湖北一帶水災嚴重,慈濟人有接到這個訊息,他們就趕緊去勘災,同時也安排時間去發放。發放之後,他們一直去關懷,在收容集中的地方,連續一再去關懷,去勸導大家。因為他們才從花蓮回去,聽了課,知道現在氣候不調和,是來自於我們人間的生活太奢侈了,而且一直要,看到東西就要。她(慈濟志工樊麗華)說:「來花蓮尋根,師父說,我們要用的東西,是你看到就要就買呢?或者是,是你很需要的時候,你才去買呢?」她用這很淺顯的道理與大家分享,這麼多的垃圾,颱風過後,這些垃圾可以回收,於是就展開環保回收的精神,開始每天都去和他們談,談慈濟、講環保,最後提倡他們「竹筒歲月」。從這樣開始,他們同時在那裡帶動出了大家來清掃,因為災難過後,整個環境都很骯髒,所以帶動大家清掃,打掃。大家聽了,有道理,也動起來了,動起雙手來,清掃過後,回頭一看,清淨,乾淨,好舒服啊!然後就開始帶動環保的精神,我們來分類,我們來整理,變得乾乾淨淨,將環保的意義再次解釋,這就是法。

環保與垃圾回收再分類,這都是寶,這就是法,讓他們知道,源頭是在地底下的石油,如何提煉製造,如何污染。他們回來聽了之後,回去就會這樣說:「我們師父這樣說。」這就是傳,這也就是法香,就是這樣傳。總而言之,法就是這樣,能傳出去,體會得到那個法味,我們前幾天才說法的味道,法味,我們要體會得到法,就像得到法的香味一樣,清淨無垢穢的香味。

*無垢栴檀:即絕妙香,實行內充,淨無瑕翳。如牛頭山性無垢香。

所以「無垢旃檀」,旃檀就是清淨又香,「即絕妙之香」,這個法很香,「實行內充」,實行內很充實,法入心,就如旃檀的香氣,這樣的香氣薰入我們的心裡來,充足、充實了我們的內心。所以「淨無瑕翳」,很清淨,沒有一點點的污染。「如牛頭山性無垢香」,這也是一種香木,過去也解釋過了,它的性不只是香,還是無垢的香,沒有髒污,很乾淨。

*本性無垢栴檀香,喻以三輪不思議化,使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染為淨,成無垢功德之香。
*三輪:佛之身口意三業。
佛以三業碾摧眾生之惑業,故云三輪。

這表示本性無垢的栴檀香,這個香就是無污染,很清淨的香氣,譬喻「以三輪不思議化」,三輪就是身、口、意,佛的三業,他會碾摧,就如碾米機一樣,稻穀來了,我們用碾米機這樣碾過去。我們精舍不也一樣,米拿回來自己碾嗎?是啊,就是將米碾過,它就脫殼,裡面就是米。同樣的道理,眾生的無明惑,就像這樣脫殼。稻穀碾出來就是米。這叫做三輪,「故云三輪,充遍世界」,這就是性。稻穀裡面的米,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同樣的道理,佛陀他的身口意,無不都是人間的典範,來化度眾生,「使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染為淨,成無垢功德之香」,這就是多摩羅跋旃檀香的意思。

佛陀,他有這樣的德,所以說這樣的法,我們就是要學,學佛陀三業清淨,這就是要修行。我們既然要學佛,我們也要三業清淨,身要守戒,殺、盜、淫完全要守;口,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心,貪、瞋、癡,這些完全都要去除,這不是很簡單嗎?凡夫就是執著,所以污染滿身,修行者就是要清淨三業,就是學佛,學佛清淨三業,我們才能真正與佛同等,真如本性,智慧同等,我們才有辦法到佛的境界。

經文簡釋:
「充遍世界」;德行之人,香聞十方,故云充遍。

所以「德行之人」,有德有行的人,「香聞十方」,他的德香就聞十方,所以叫做「充遍」。這就是法,旃檀之香充遍世界,這就是德香。〈見寶塔品〉,其實雖說它以寶塔的相出現,但卻充滿了法的內涵,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