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1月05日】寶塔涌出 示顯佛性

Community:
Branch:

「法師一品既顯,若法若人皆可尊重,此見寶塔品即敘述但有人說是法華經處,多寶如來寶塔必來聽經示現證明。」

我們還記得寶塔現前,來證明世間,釋迦佛講《法華經》,多寶佛他的大願,就是將來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地方,十方世界,有講《法華經》的地方,多寶佛塔會現前來證明。我們昨天有描述過了,這是諸佛各有大願,各尊佛的願不同,但是道是同,佛佛道同,同樣來人間就是為了要度眾生。眾生一直就是沉,沉溺在煩惱河,重重疊疊煩惱無明覆蓋,只好就是諸佛菩薩,乘他的誓願來人間度化。

我們人間也是一樣,苦難偏多,受苦受難的人,誰去幫助他呢?有心、有願,付出了他們的力量,願意去幫助,任何一個地方,只是一分愛的力量,他們就願意這樣到處,不怕辛苦,尋聲,找這個聲音,去了解哪一個地方有苦難。這就是菩薩,我們人間菩薩,有聽到消息,哪一個地方需要有人幫助,就很快就去了。這在現代就看得到,何況佛陀所講說的,是從過去與現在。

就像寶塔現前,有直、有橫,直,五百由旬,就是要表示超越五道。五道就是五趣雜居,五趣雜居,那就是我們凡夫,哪怕是修善行,生天堂,天堂還是一樣在凡夫界裡面。福若享盡,他要再墮落,同樣隨著在世間所造一切,福累積多了,他就乘福上天堂。這就是我們自己造作,累積了很多的福業,所以最後隨著福報,就生天堂去了。或者是在人間享受人間福,做任何事情都成功,任何事情都很隨心如意,一輩子享受,享受世間福,這就是過去生所造作的福。也是因為福業,這樣就是隨業生,生在富有人間,或者是超越人間而天堂,這是過去生的累積。但是他還在凡夫界裡面,這些福若都享盡,同樣,天人也是五衰相現,全部所有所得意的一切的一切,就一時間就全都消失掉,連他的身體等等,都那個衰相現前,就是表示他的福將盡了。這也由不得自己,雖然說是享天福,生天為天人,但是自己的業力,還是由不得自己。

來人間也是一樣,任你一生的福報,但是還是同樣,離開不了生、老、病、死。老、病、死,這個形象還是苦,這種苦的相,與病來時顧不得如何的莊飾,身體還是同樣五衰相現,最後還是同樣死。這種不論是天或是人,都不離開,這是苦啊!佛陀就是要我們在人間好修行,所以每一尊佛都是出現在人間,因為人間苦樂參半,一半一半,隨著這個環境,由我們凡夫的心去造作,造惡受苦報,再來人間也由不得自己。不論他的力多強、多猛、多惡,還是受盡了人間的折磨。

如阿修羅,人間修羅,展現他多強,其實知道嗎?他比一般的人更苦,心不安,瞋恚心重,煩惱無明,內心的煎熬,所以他會這樣瞋恚,無有一時心能平穩安定,也是苦啊!人見人怕、人遠離,這樣的人生一點都不快樂。或者是生來,隨著業力,不論是生在富有之家,人生無常變化,家庭中落了,或者是自己,不論多好的家庭,不肯受教,自己去墮落,去造作,許多,惹來了,自己一身的罪業,這人間是很多很多,無法去形容。

就是這樣,佛陀才需要來人間,來教化,就需要法,法,這個法,小、中、大的法,小乘、中乘、大乘。佛陀平時是隨機投教,根機很好的人,他能接受佛所說的大法,一聞即解,一聞千悟,能了解,很快就發心。也有就是聽,歡喜,但是無法很了解,佛陀就要用耐心,中乘的法讓他們了解,十二因緣,集種種的緣,集惡緣就是得惡報,由不得自己。這十二因緣,還是從一念無明開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這樣一直緣,懷胎十個月,就接觸、感受,就開始造作,就有了,就這樣,生老病死就這樣一直循環過來。聽懂了,了解了,善惡業分明了,就開始要懂得自愛,甚至還要懂得愛人,開始初發心。也有人聽了之後,這苦啊!造作一切,自己要很謹慎,所以,獨善其身。若這樣還聽不懂,佛陀就向他們說,人生一切是苦,苦來自於集等等,鼓勵大家要好好修行。這大、中、小乘,初入門從小乘,人間的苦,讓大家都感受得到的,才來分析苦的由來,才開始引導人人好好修行,滅盡一切苦,你就要循規蹈矩,走這樣的路,修行於道。

總而言之,佛陀不論是小、中、大乘,講法就是差不多四十多年來,都是這麼說,不過,佛陀心懷,保護著的這個法,最單純,而且最適應人間,空、有將它會合起來,應世間所有一切,包含天地萬物的道理,人的心理,與我們人身體的生理等等,應有盡有的道理,都涵蓋在現在這部經,所以〈方便品〉,佛陀很用心,照順序來,開始時讚歎佛智,佛的境界,與天地為一體,虛空法界無一不知,佛智、一切智、道種智,這樣一直讚歎、讚歎,希望大家能欣羨,追求佛智。但是深、深、深,很深啊!舍利弗開始追求,代替大家來請佛開講。當然,佛陀有意,要聽這部經的人一定要很有耐心,一定要有很深信,甚至能接受,不會再起疑心,這樣一心一志,所以故意三止,淘汰那種沒有信心,信心不深、意不專、念不純,為了要淘汰這些,所以,佛陀就三止。

果然,沒有信心、沒有耐心、沒有單純的心,這樣當場五千人退席。「退亦佳矣」,釋迦牟尼佛說,這些人退亦佳矣,也很好。因為他們無法接受,接受之後也無法體會,不能真誠地體會,他就會起疑,起疑就又再起傲慢的心,毀謗等等。所以,有這樣的心態,不如也不要聽,「退亦佳矣」。就是這樣退了也好,才開始接受開講這部經。可見,要講這部經是多麼的慎重,很謹慎,要選擇能接受的人,照順序開始,〈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這樣一直下來。到了〈法師品〉,就展示了這部經的重要,於世間一定要不斷傳承下去,若能虔誠接受這部經,是佛衣所覆,所覆著,就是佛所保護的。因為知道這部經在人間要宣揚,是人間的良藥,但是良藥苦口,想到要吃苦就要拒絕,多數的人都這樣,這同樣的道理。佛所說的法,這部經,治世良方,未來世間要服用這個法很不容易,不容易,自然就會生出了毀謗等等等等,很多的困難,所以,佛化人來衛護,來保護,這前面我們都說過。

所以〈法師品〉說,雖然這麼困難,雖這麼困難,不過它是救世良方,這部經能在人間,就是佛的全身在,就是佛法全部的精神在,所以,既然顯出,這部經的理念精神,「若法若人皆可尊重」。法,我們要尊重,或者是講法的人,我們要尊重,身體力行在這條道路上走的人,行菩薩道的人,我們也要讚歎,要尊重。這是用法供養的人,是身體力行在法中,不只是讀,不只是誦,不只是說,是用身體去力行的人,這我們要尊重。現在這一品就是〈見寶塔品〉,即是在敘述,若有人講《法華經》的地方,那就是「多寶如來寶塔必來聽經示現證明」。這是多寶佛,多寶如來他的心願,他知道這部經,至高無上的微妙法,能在人間開始展開,他的寶塔一定現前來示現,這〈見寶塔品〉的意義就是這樣。

寶塔涌出
顯示生佛平等
法身常住
不離當人心地
但無明封閉
心地而未開
故此塔
不顯出示眾得見

寶塔的湧出,是顯示出了生佛平等,眾生與佛是平等的。「法身常住不離當人心地」。這個法身,佛的法身,其實人人本具,真如本性,這個真如本性是常住不離,當你發心那個時候,那個法,在這個法中,人的心地,人人本具。人人本有個靈山塔,是啊!人人「法身常住,不離當人心地」。當這個人,他能接受《法華經》的教義,去身體力行,這個人,他的法身還是同樣,這個法身就是道理,就已經在這個人的心地裡了。所以「但無明覆蔽」,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地都受無明覆蔽住,所以因為這樣,「此塔不顯出示眾得見」,塔不能顯在我們的面前,那就是因為我們還是凡夫,我們還是在乾慧地,我們還是在無明中在掘井。前面我們也說過了。所以我們在講《法華經》,我們都沒有看到寶塔,對不對?因為我們都還是凡夫,所以寶塔不顯,不能顯出示眾得見,這就是表示凡夫地。佛的時代寶塔現前,其實這也是道理的顯示,高,直的五百由旬,橫的二百五十由旬。

爾時
佛前有七寶塔
高五百由旬
縱廣二百五十由旬
從地涌出住在空中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是表示我們超越,直的表示超越,超越五趣雜居,橫的,二百五十由旬。那就是我們人,這種人生,「橫」,就是表示凡夫心,若是凡夫心,還是有千千萬萬種,還在這五趣雜居之中,所以就要豎起來,才有辦法衝過這五趣雜居。同樣的道理,塔的基礎就是在人間,人間五趣雜居,諸佛來人間就是為了要度眾生,人間才能成佛,所以有佛來人間,因為人間五趣雜居,所以橫的,不離開「二十五有」,這就是我們凡夫種種的無明,在塔基中就是希望我們,能這樣豎起來,超越,這就是寶塔現前的道理。

接下來看經文:「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干萬,無數幢旛以為嚴飾,垂寶瓔珞。」

種種寶物而莊校之
五千欄楯
龕室干萬
無數幢旛以為嚴飾
垂寶瓔珞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這段文就是在敘述寶塔的莊嚴。「萬善功德而為莊重嚴飾」。能夠這樣豎立起來,這麼高的寶塔,是因為要修行,要修萬善的功德,能夠很莊重嚴飾。

種種寶物
而莊校之:
萬善功德
而為莊重嚴飾
以眾多定慧
修因望果而莊校

修行要有戒規,要有我們的威儀。相從心生,我們的相、我們的行為,都是從心生。你要修行,你為善,你的形態就要去行善,你修行,就要「六和敬」,要人人要和睦,你一切的行為,「萬善功德」。菩薩的因,佛的果,所以我們萬善功德,要去行,要去用功,要去做,這樣自然我們的相,就是「莊重嚴飾」,這樣很莊嚴。「以眾多定慧」,很多很多的定與慧。我們要受持這部經,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定心、耐力,去追求這個法,內含是非常大的道理,這智慧必定要有。我們若能肯定、相信、身體力行,這樣就「修因」,修菩薩因,我們望向佛的果位,這是我們最期待,所以叫做「莊校」,這樣將它莊嚴起來。「五千欄楯」呢?那就是「寶塔上防閑之具」。

五千欄楯:
橫者曰欄
豎者曰楯
即寶塔上防閑之具
五千:
表遮防五道

樓都有欄杆,欄杆就是欄楯,這個橫的,我們的手在那裡摸著的,這橫的就是欄(欄楯解釋有二,見附註);直的就是楯。欄楯就是「寶塔上防閑之具」,若有人到了上面,就是預防著,欄杆攔著他,安全。欄杆是表示,讓我們在修行要防非止惡,就像欄杆一樣,我們修行就如要上寶塔,這樣一層一層,必須安全,圍著的欄杆。「五千」是表達「遮防五道」。我們這個五道是五趣雜居,希望我們能從這五趣雜居,這樣縱豎起來,高起來,這就是我們要如何,將我們的行好好修,不要差錯了,愈修的行,應該要步步高升。我們要看更遠的境界,必定要爬更高的地方,才能看很開闊的地方,但是要安全,「五千欄楯」,這樣來為我們遮護。

五千欄楯:
喻五根力
信、進、
念、定、
慧五根力

「五千欄楯」也能譬喻,我們五根、五力。那就是信,信根、信力,要精進,精進根、精進力,也要念,念念都要修行。所以要有念根、念力,要有定,定根、定力,慧根、慧力,這是表示五千欄楯。我們的內心要戒護,不要受外面境界誘引,搖動我們的信心、精進心、念力、定力,這我們的心全都要堅持。

欄循是總持義
龕室是
無量慈悲之室
幢旛乃神通勝相

欄楯就是總持。它周圍都衛護起來,都是在保護,這就是欄楯。「龕室」就是,「無量慈悲之室」。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龕室中具足了這麼多的道理。幢旛就是表示神通勝相。多寶佛的心願,十方世界講說《法華經》,多寶佛塔就到每個地方,開始證明,這就是多寶佛的神通。其實人人都有,現在這個時候也有很多人,超越了幾萬里的天耳通來聽,超越了幾千里的眼力,天眼來看,同時聽、同時看,這不就是神通嗎?是啊!總而言之,寶塔裡還有很多的道理在。

龕室千萬:
塔上所有龕穴寶室
其數千萬
即表行人之所住處
無量法門

「龕室千萬」。寶塔裡又有一個龕、一個龕,我們說佛龕。我們若進到現在的塔,塔中就一個龕、一個龕,一格一格。龕,龕就是一個洞、一個洞,「龕穴寶室」,一個龕穴,就是這樣一個洞挖進去,這龕室,寶室。「其數千萬」,裡面很多很多,寶塔裡又有很多龕室,裡面都有,「數千萬」,很多。就是表示「行人之所」,就是願意身體力行的人,已經人人心中有個靈山塔,我們的心都住有這個塔在,所以「行人之所住處,無量法門」。所住處的地方,就有無量法門。《無量義經》,你們讀誦過,不就是嗎?「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只要在這經中,不斷顯出讓我們能了解,寶塔中所含藏,人人本具,人人本具就有無量數、無量的法存在,與佛同等。所以這品,〈見寶塔品〉,就是要顯出了眾生與佛都平等。

又龕室:
無量慈悲之室
龕室千萬:
喻定慧持經行者
甚多

所以,又說龕室,「無量慈悲之室」。龕室就是表示無量慈悲的地方。「龕室千萬」,就是「喻定慧持經行者」也甚多。戒、定、慧來持經的人,應該也要很多。既然住入這龕室之中,就是戒、定、慧具足,發心立願持經,身體力行的行者也很多。

「無數幢旛以為嚴飾」,很多的幢旛來表示莊嚴。

無數幢旛
以為嚴飾:
幢表鎮靜
旛表鼓動
靜即是定
動即是慧
定慧均等
名善莊嚴

「幢」,也就是靜的意思,這幢若出來,大家就能安靜下來,「旛」就是鼓動。旛隨風飄動。靜即是定的意思,動即是慧。定,我們的心很穩定,不論是什麼樣的環境現前,心還是穩定。不論人家讚歎我們,也不會覺得,自己飄飄欲仙,不會。讚歎,哪有什麼呢?所做的事情是我們的本分事,有什麼值得讓人家,這樣讚歎我們呢?平常心就好了,本分事該做,所以心很定。

什麼樣惡劣的環境、辱罵,刀杖瓦石來威脅,還是同樣,心也很定,不驚惶,心很定,這就是幢的意思,鎮靜,很定。旛,就是動,動就是智慧。什麼樣的境界,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去適應這個境界,這就是要用智慧。悲智要雙運,慈悲、智慧,要入人群中去,這定與慧不能缺少,所以「定慧均等」,都要平行。下定決心要入人群中去度眾生,要定;在人群中要如何運用,化煩惱成菩提,那就要慧。所以要定慧兩足,要很具足,這樣平均,平衡,所以名叫做善莊嚴。我們要很用心。

所以,再者幢旛,就是譬喻「智德高顯」。

幢旛:
喻智德高顯
乃神通勝相
謂如來已平等智慧
照了一切諸法
圓融無礙
是為智德

幢旛高,懸掛起來較顯眼,就是譬喻讓大家看得到,佛的智與德,諸佛菩薩的智德高顯。「乃神通勝相」,就像寶塔忽然間現前一樣,這種很殊勝的形象,浮現在我們的面前。這就是「如來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諸法」。佛陀的智慧,他就是眾生全都平等,不論是人物、動物,在佛的眼光都是平等的,天地萬物沒有什麼是很珍貴,沒有什麼是很賤劣,沒有,一切欲都去除了。佛的生活,三衣一缽,很滿足了,愛是包含天地,無分別,知足、包容,這就是佛德,圓融無礙。「照了一切諸法」,很「圓融無礙」。就如虛空包容一切,虛空無礙,這叫做智德。

「垂寶瓔珞」。那就是用種種的寶珠結為瓔珞,這樣連串起來,這是一種形容。

垂寶瓔珞:
以眾寶珠
結為瓔珞
處處垂下
即表智珠垂諸方便
教化眾生
上嚴法身
下被眾生

「處處垂下」,串起來,就是這樣在旛蓋裡,讓它這樣寶珠很多,纍纍,從上往下垂下來。這是表示「智珠垂諸方便,教化眾生」,這樣垂下來,就是用諸方便。佛陀要教育眾生,不是遙不可及,不是很遠,也不是很深,他很近我們的人性,用種種方便來接引我們,就如幢旛很高,他就用瓔珞、寶珠等等,這樣串連串連一直垂下來,接近到人,這就是表示「方便教化眾生」。「上嚴法身」,上面的幡蓋很莊嚴,對佛來說是法身,莊嚴法身,「下被眾生」。佛法真理,總是高高在上,天地宇宙這麼多的道理,這些道理,不斷都是現在我們的面前,道理是至高甚深,名詞是這樣說,它是來莊嚴。因為眾生心亂,煩惱無明不斷覆蓋,所以需要法。

法,眾生就要有心求法,求法真的是不簡單。有的是很遠的路,「千里求師,萬里求藝」,古人就是這樣說,真的現在的人也有這樣,為了求法,很遠很遠,現在在大陸,大陸土地很大,在那個最北方,極北的地方,有一群菩薩開始見習,開始培訓。他們的心願就只有一項,能正式成為慈濟的志工,為人間菩薩。所以他們不畏辛苦,從最最北,俄羅斯的隔界,這麼遠,在黑龍江省,就是最北邊,有一個叫做黑河市,那個地方也有發心志工,這幾年來接觸慈濟,他們還是同樣要追求,同樣,我們這裡見習、培訓,兩年的時間,他們要三年。所以這三年的時間,每個月要培訓,他們從黑龍江省黑河市,他們要到北京來,這樣來集合。

除了這個地方,還有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等等,這麼北的地方,和中俄的邊境的黑河,就這樣過來。要多久呢?要搭一天多的火車。到底多遠呢?一千八百零九公里。人家是千里求法,他們是快要兩千公里,來回將近四千公里,這樣每一次來回。上課兩天,來回三天、四天,就是這樣來來回回,就只為了培訓,要成就正式的慈濟人,那麼辛苦求法。多少人?目前有四百多人從東北來的,每個人都是很珍惜,很精進。

各位,這就是菩薩,求法心切,不論他多辛苦,他就是要完成慈濟培訓的過程,所以我們在近的地方,是不是要很珍惜呢?國外的慈濟人要受證,每年也都要回來,那是幾千公里啊?

總而言之,法涵蓋普天之下,要完成菩薩道,我們就要很用心,而且要有耐心、定心、慧心,這樣才有辦法完成。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