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7月31日】尊重奉行 淨諸塵惑

Community:
Branch:

「憍陳如尊重奉行,權教無間長時修,初聞開悟居上座,陳如先時結小緣,故初鹿野苑先悟,身子最初結大緣,故初說法周先悟,大小緣各有別異。」

  意思就是說,阿若憍陳如尊者,他開始時就是聽佛講說苦、集、滅、道,他就用尊重的心接受佛陀的教法,從這樣開始,他依教奉行。憍陳如他接觸到法,他的心就是尊重,尊重太子初覺悟,回來鹿野苑向他們說法,他抱著那個最尊重的心來接受法,所以他能依教奉行。佛陀鹿野苑說法開啟了權教。用什麼方法讓人人能夠第一步接受到佛陀所要開講的法?因為要打開這個法,初轉法輪,就要讓人能夠一聽就接受,考慮到大家的根機還是差很遠,所以要開權教。權教就是方便法,雖然是方便法,也是世間的真諦,這世間的真諦,我們若不了解,如何能體會到人人無始以來本來具有,人人都有,眾生都有如來清淨的本性。若對世間每天接受到的這些道理不了解,哪有辦法體會這起心動念,最深處、無始以來的這個真如本性,哪有辦法了解呢?所以必定要開權教,啟開權教,就是打開方便的教法,就用世間人人所接觸到的這個「苦」,從「集」中來。 


  憍陳如他就是這樣深信、尊重,佛陀說法,怎麼說,他都深信不疑,就是這樣尊重聽法,依教奉行。所以無間修、長時修、無餘修,就是這樣這麼長的時間,不斷地修,都是從尊重開始。所以尊重法,自然很長的時間,無間,不間斷的時間,沒有餘留著,就是剎那無餘,這樣不斷接受法入心來,不論是多麼短暫的時間,就是這樣把握佛所說的法,沒有讓它漏掉了。這就是憍陳如,他能夠這麼細心、深心、尊重,信受佛的教法,這樣長時、無餘、無間,不斷這樣修來的,所以他能夠「初聞開悟居上座」。五位當中,他是第一個接受到佛陀所說的法,透徹了解,這五個人當中,他領先,所以居上座,就是第一個。憍陳如是最先結小緣,他過去所修的行也已很久,長時間,累劫,累生累世同樣在修行。在人群中,雖然不是大徹大悟,也不是很轟轟烈烈入人群,不是像富樓那這樣這種體會佛的心理,能夠行佛所行的法,雖然不是這麼宏觀,卻也能深信尊重,在人群中眾善奉行、諸惡不做,所以有這樣清淨的心,不論是什麼樣的小事因緣,他都是這樣受持,沒有漏掉,所以佛陀講法,他能第一個接受到這個權教,第一次的說法,他領悟了,就在鹿野苑裡,他領先能夠體會佛的教法。 


  「故初鹿野苑先悟,身子最初結大緣」。「身子」就是舍利弗。舍利弗他就是結大緣,所以佛陀講《法華經》,開始他是領先,智慧第一,他聽得懂佛陀所讚歎佛智很深、微妙,到底佛智如何來,甚至也了解人人本具,甚深清淨的佛性,人人本具,這樣的大道理,一真實相。佛陀講〈方便品〉開始,舍利弗他一開始就能領悟到,他代替所有在座的人起來請法,舍利弗三請,佛陀「止!止!不須復說。」因為這是一個很深的法,假使有人聽了之後無法身體力行,中途若是起了誹謗、懷疑,這種懷疑、誹謗對法有傷害,起疑心、有誹謗,對自己,與那個誹謗的人,也是一種不利。


  佛陀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法本來就很深,法本來就是應世間一切相,而由佛陀來施教法,世間有什麼樣的苦相,佛陀的智慧,就是用法來解世間人、事、物。人的心起怎樣的煩惱,造什麼業,形成了什麼樣的結果,無不都收納在這個大法之中,要完全讓大家能體會,不是簡單事啊!所以舍利弗請,佛陀止、止,一而再地止,「不須復說」,但是舍利弗還是能夠了解佛陀的用意,既然是這麼大的法,不是這麼簡單,佛陀就是隨意說出來,必定要慎重,非常的慎重。 


  第一次,佛沒說,第二次、第三次,這樣向佛表達出人人聽了應該能理解,人人求法的心是這麼的殷切。不是隨便請法,是很慎重思求來請法,要讓在座的人都知道。這是佛與舍利弗互相的對談,一個要請法,佛陀就是止,不是大家容易能接受;舍利弗再請,佛陀還是再止,大家沒辦法聽了就願意信受奉行;舍利弗再請,佛陀說:「你已經是三請了,我豈得不說。」就是要讓大家知道,聽法要很慎重,要有信心,願意接受,身體力行,用意在這裡。所以,「身子」,就是舍利弗,他在僧團中是智慧第一,《法華經》,他起來啟機。開始時,若不是有舍利弗這樣能了解佛陀的用意,鍥而不捨來請求,我們哪有這部《法華經》可說、可聽呢?身子,就是舍利弗,他就是最初結大緣,這就是一個大緣,代替這麼多人來請法。也就是因為他有充分的智慧,了解大法一定要從佛口說,希望佛陀能夠為眾人,這麼多人,來講說,這是一個大因緣。 


  法會中,這不就是結一個大因緣嗎?何況未來,從二千多年後的現在,我們也要感恩舍利弗,他有那個時候的鍥而不捨,請佛來講說,讚歎無上一乘實法的大道理,否則《妙法蓮華經》哪有辦法在現在呢?所以他是結大緣。那個時候若不是舍利弗,就沒辦法有今天了。「故初說法周先悟」。這是初說法周,就是在〈方便品〉、〈譬喻品〉等等這當中的第一周來說法,這就是初法說周,先領悟的人,佛陀為他第一個受記,大家都要常常記得。《法華經》這麼大部,我們誦過之後都會忘記,聽經也是,因為這麼長的時間說,聽這麼久的時間也會忘記,所以一定要再反覆,掀翻過去我們聽的記憶,要趕緊再反覆來思考,思考那時候聽的前後次序。舍利弗是第一個得佛授記,「大小緣各有別異」。憍陳如,他是佛陀開啟小教那時候,第一個開悟;舍利弗,佛陀開始開啟大法這個時候,受佛第一個授記。所以,一個是從小緣開始,成為上座,一個是最後,結大緣,一乘實法的開啟,領先受記,這是大緣,所以「大小緣各有別異」。一個是從最先,說方便法時開始了解,後面一位是一乘實法體悟了。來,看看前面這段文, 


經文:「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那就是佛陀從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受記,解釋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所累積的功德,說出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未來成佛的那個國土境界。大家很羨慕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都能得佛受記,我們大家應該也有份。前面是舍利弗,接下來是四大弟子,再來是富樓那,相信我們大家應該也有份。前面的舍利弗受記,接下來是四大弟子,再來是富樓那,所以相信我們大家應該也有份。這些人是摩訶迦葉在領導,摩訶迦葉是僧群中的領導者,所以佛陀就向摩訶迦葉,叫起了摩訶迦葉,就這樣跟他說,「是千二百阿羅漢」。「迦葉啊!你要知道,這群,千二百阿羅漢,我會次第為他們授記,就是人人有份。」這是佛陀向摩訶迦葉,也就是向摩訶迦葉所領導的僧團,宣說人人有份,讓大家安心。因為大家的心所念:我是不是能得到?他們就都得到了,我能排到什麼時候?人的心總是這樣。佛陀就先讓大家安心,「不必急,人人有份。」用這樣的方法,讓大家先安心。接下來就說, 


經文:「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 


經文簡釋:「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 
即此眾於鹿野苑中初度五人,憍陳如為首,此大知識。 


  現在在千二百人,這些大眾中,首先就是向憍陳如比丘授記,佛陀先點出憍陳如比丘了。就是「於此眾中」,鹿野苑中初度五人,憍陳如為首,因為他是第一個,體會四諦法的第一位。大家要記得是三轉,第一輪轉是唯有憍陳如,他的恭敬、尊重、用心聞法,他體會到了,體會到佛陀所說人間苦。真是苦,我了解,我知道,從集諸種種煩惱、無明,造作種種的業,累積來的果報,我了解。苦,果報,可怕,應該要滅,滅這個苦,了解苦來自集,我應該要滅掉,我決心,我懂得要修行於道。這是憍陳如,第一個,決定他能完全皈依佛,來體解大道,願意深入經藏,去了解佛所說法,這就是憍陳如,第一個體悟佛的教法,所以憍陳如為首。「此大知識」,這位,那就是在佛說法中,接觸佛法,體悟的第一位。 


經文簡釋:「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 
六萬二千億,即是表斷六萬二千億無明煩惱,隨順佛佛,淨諸塵惑,名供養佛。 


  他這個因緣,所以「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他有過去累積的功德,有今生此世的成就,但是未來還有很長很久的行要修。多長、多久啊?他還要經過六萬二千億佛。時間很長啊!我們若光是聽到,也覺得這時間這麼長,我要修到什麼時候?一尊佛出生是要這麼久的時間才有一尊佛出世,我就要再經過六萬二千億佛,是不是很久的時間?是啊。修行就是要有耐心,過去既然是塵點劫,未來是有數字的,這樣比起塵點劫就短多了,現在有數字了,六萬二千億佛。意思要說,就是「表斷六萬二千億無明煩惱」。其實,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的耐心,我們的煩惱有多少?六萬二千億的煩惱哦!很微細的煩惱,塵沙的煩惱。塵沙的煩惱一定都完全要去除,不是只有粗相的無明、煩惱,即使是很微細,如塵沙的惑、煩惱,全都要去除。這就是表示要隨時,無餘、無間,要不斷提醒自己好好修行。 


  就是要斷這麼多的無明、煩惱,再「隨順佛佛,淨諸塵惑」。要隨很多很多的佛,「佛佛」,每一尊佛出世,我們要依教奉行,要尊重佛的教法,要依教修行。所以每一尊佛,佛佛道同,無不都是教育我們人人要去除一切煩惱,這是每一尊佛都同樣。要如何去除呢?開始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斷除貪、瞋、癡、慢、疑種種的煩惱,以及我們的心,利、鈍使全都要去除,這全都是煩惱。每一尊佛都是這樣教我們。所以「隨順佛佛」,隨順每一尊佛,來「淨諸塵惑」。這些塵沙煩惱都要去除,所以「名供養佛」。這叫做行的供養,聽話,恭敬、接受教育,這就是叫做供養。 


經文簡釋:「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 
經歷長劫累積因緣中解了,通達諸法徹了本源,所修功德成就,故號普明。 


  「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然後就能成佛了,因為你已經隨順供養六萬二千億佛這樣過來,所以能夠煩惱、無明這樣漸漸斷除了。這六萬二千億佛,佛佛的教育,我們都要接受,自然「然後得成為佛」。這是要「經歷長劫累積」,在長劫累積的「因緣中解了」,要不斷修行,不斷入人群,不斷吸收人世間的煩惱、無明。用什麼方法去解開這些煩惱、無明?「煩惱即菩提」,有煩惱發生的時候,自然就會產生方法去解除,所以叫做「煩惱即菩提」。你一定要入人群中,從長劫的時間去累積,從因緣中去了解,這要自己實做實練出來,不是用聽的。教授教我們物理是這樣,但是研究經驗,自己要去累積,用功,因緣要好好把握,才有辦法去了解。 


  「通達諸法徹了本源」。法的本源,從世間各種各種的無明造作的因緣,那個源頭,我們若能去了解,這就是回歸真如本性,因為「通達諸法徹了本源」。世間,這些無明、煩惱造作,就是從內心的一念無明,這念無明,其實反面,正面回來是真如本性,所以叫做「善惡無記」。本來我們的九識,是清淨的真如,但是就是一念無明浮現起來,用這個第八識,經過了第七識的接觸,第六識去緣外境,這前面的五識去體會、去接觸,將那些東西收回來,第六識分別,第七識思考,開始去造作,結果收入第八識,因緣果報,無法深入到第九識去,因為第九識永遠都是清淨不動。就是因為因緣,那個一念無明,這樣讓它漏失了,所以就這樣一直無始以來,就這樣一直去了。 


  所以世間一切的無明、煩惱,我們若能透徹,再回歸回來,通徹諸法本源,了徹我們的內心真如本性,回歸回來,這就是「所修功德成就」。我們要用功,內自用功,外去外行,體驗累德,「德者,得也」,去付出、去體會,所得到的,那就是我們的心去除一分的無明,得到一分的清淨。常常一句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就要入人群,長劫累積,去經事長智,去經過很多很多事物,然後不斷不斷成長智慧,就看我們這念心是不是很堅定?所以「所修功德成就」。我們的用功,堅定我們的道心,用功向前,這樣我們自然就能成佛。所以「所修功德成就,故號普明」。接下來,這是憍陳如將來成佛,他的名叫做「普明」。 


經文:「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普明,十號具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大家都常常在念。是不是常常記得? 


一、如來, 
二、應供,應於人天之供養。 
三、正遍知,正遍知一切之法。 
四、明行足,三明之行具足。 
五、善逝,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 
六、世間解,能解世間之有情非情事。 
七、無上士,在諸法中,如涅槃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 
八、調御丈夫,佛某時以柔軟語,某時以苦切語,能調御丈夫,使入善道。 
九、天人師,佛為人及天之導師,能教示其應作不應作。 
十、佛世尊,佛譯言知者或覺者,世尊者,為世尊重之意。 


  第一,「如來」,是「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 


  第二,「應供」,「應於人天之供養」。因為修行的過程,有那個德能受人天供養。 


  第三,「正遍知」。他的正法,了解得非常的普遍,心沒有讓它偏掉了,正知、正見,行於正法、正道中,叫做正遍知。 


  第四,「明行足」,是三明六通三明都能很具足,這就是要身體力行走過來。 


  第五,「善逝」,就是「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法華經》〈譬喻品〉中的小車,那就是羊車、鹿車,就是羊拖的車,或者是鹿拖的車。羊拖的車、鹿拖的車能載人嗎?即使可以,也才一個而已,獨善其身。但是,要成佛,不是獨善其身,一定就是要成為一切智,不是只知道一切苦,修自己的一切善,獨善其身,斷生死。要成佛,談何容易啊!所以一定要面對著大乘,那就是大白牛車,大型的車,度自己兼度他人,同時要行在八正道。「三十七助道品」裡面的「八正道」,我們不能輕視,不要認為「三十七助道品」這是小法,其實這是我們身心力行最根本的法,所以大家要重視,行八正道,大乘法,身心要這樣,不要偏差,這叫做「善逝」。在人間的行為沒有偏差、沒有脫軌,這叫做「善逝」。 


  第六,「世間解」。「世間解,能解世間之有情非情事」。是有情、非情,就是人間事物,不論是人間的事或者是物,或者是人的心理等等,無不解瞭。 


  第七,「無上士」,就是「在諸法中,如涅槃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這很重要哦!無上士,就是菩薩以上,正等正覺的人叫做「無上士」,那就是佛了。他,「在諸法中,如涅槃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要了解,其實涅槃是寂靜的境界,寂靜清澄,這寂靜清澄的心境,在人群中,我們要如何能得到寂靜清澄?就是要在眾生中歷練出來。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無上士」這幾句的道理。涅槃,我們就是用「寂靜清澄」來說涅槃,不生不滅叫做「涅槃」。寂靜清澄,那就是心靈的清淨,不生不滅。這就是在人群中,所以「佛亦無上」,佛就是這樣「無上士」。 


  第八是「調御丈夫」。佛不論在什麼時候,就是同樣用柔軟語,不論在什麼時候,就是用苦切的道理、語言來開導眾生,就是要來調伏眾生的心,所以稱為「調御丈夫」,希望人人能入善道來。 


  第九是「天人師」。佛不只是人間的導師而已,也是天,諸天的導師,「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所以「能教示其應作不應作」。我們應該做、不應該做要分清楚,應該做的要積極,對的事,做就對了;不應該做的事,絕對不能做。這個這麼簡單的道理,但是在人群中很困難,要好好用心來教導。 


  第十,「佛世尊」。就是佛譯為「知者」,無所不知,或者是「覺者」,所有一切都是覺悟了。「世尊」,「世尊」就是「為世間所尊重」的意思。 


  這就是佛成就,每一尊佛的成就要具足這十號,這十種德要圓滿,這樣他叫做成佛。憍陳如也是同樣,要成佛的時間還很長久,要用功的時間還要很長,要供養六萬二千億佛,要斷六萬二千億的煩惱、無明,就是每一尊佛所教育的,他都是要用這麼長久要去受持,所以同樣,最後也能成佛,不過就要具足這十號,這樣才叫做真成佛。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