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7月04日】二種淨食 資益慧命

Community:
Branch:

「法喜:思惟修,心悅輕安;法食:聞法修,心樂自在。如處安樂國生蓮花中,常聞佛陀深妙音說法。」
 
法喜,是我們學佛的過程中,人人心所趣向,希望我們能常常,都是因為法入心而歡喜。法如何入心呢?思惟修,我們的心,思考不要散亂。我們凡夫心都是散亂心,我們的思想,都是心猴野馬這樣亂撞,就像猿猴一樣,觀念、思想定不下來。現在聽到法,歡喜,發心要修行。開始修行的過程,這個要忍,那個要吞,這個要受,這就要行,似乎吞忍修行很辛苦,慢慢就道心就一分一分地退了。退道心是這個思潮,思想如潮水一樣,一波一波一直進來,讓自己的心,一次一次的煩惱,一直入我們的思想中來。
 
人事看不開,道理參不透,所以這種思考的方向,差毫釐,失千里,所以一直一直都在煩惱中,無法靜思惟,心靜不下來,無法向著法專心來思考,若這樣,哪有辦法得到法喜呢?法喜,必定要我們的心很靜,靜寂;我們的道很正,菩提大直道不可偏差。你若是真正心寂靜,按照著菩提大直道走,總是那個心,「悅輕安」,心自然歡喜,「心無罣礙,無罣礙故」,那就沒有雜念,沒有其它恐懼的事情,在我們的心裡。所以我們必定,學佛要放下一切人我是非,我們所要修的是發大心,行大菩提道,這才是我們的方向。入人群,付出無所求,在人群中很多的煩惱,就要一一懂得去克服,克服過煩惱,才有辦法輕安自在。
 
這幾天,歐洲的慈濟人,現在還在塞爾維亞,十一個國家的慈濟人在那裡,他們開始工作,發放了。昨天傳回來的訊息,是他們工作第四天的影片,以及他們的相片。文字簡單的報告,其實是很辛苦,不過看到他們,展開了燦爛的笑容,人人都很歡喜。為什麼歡喜?因為有付出過,前一天付出,趕不上那些難民,所以付出的量少。昨天回來的訊息,他們同樣還是分兩條路,一條就是守在火車站,一群是往阿德塞微西,那個地方去,難民要經過的中繼站,他們往那個地方走,是一大早五六點出門。很慶幸,正好有四輛,載著滿滿的難民進來了,他們趕緊,因為這是要去趕火車,所以他們在那個地方,趕上這四輛的遊覽車,這四輛巴士滿滿的人,他們趕緊讓他們下來,一個一個量他們的身材,合他們的身材,披上我們給他們的衣服,每一件貼上慈濟的logo。他們很歡喜,給他的人,付出的人歡喜,很開心;接受到的人很歡喜,能夠得到,這種彼此之間那一分的歡喜。
 
接受的人是真正歡喜,展露了他們的笑容,因為昨天他們的氣候,是在(攝氏)三度與四度,很冷,所以及時給他們保暖的衣物,穿在身上,大家穿著,那個感恩、歡喜的情流露出來。有人指著這個logo,歡喜按讚,穿著很溫暖,而我們給他們的人是無所求,卻是法喜充滿。因慈濟人提早,十一個國家的人集合起來,去同時達成這個願望,四輛遊覽車,到底大人、小孩總共有多少?至少也有二百多人,一一讓他們身上能,得到那分,保暖的衣物。
 
還有一群,在希德火車站的難民營,他們去那裡又是再看到,有的人能夠準備趕火車,卻也有十八人是無法上火車,被拒絕上火車。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阿富汗的人,不是敘利亞的人。阿富汗的身分,他們也是同樣在逃難,卻是能夠放行,讓他們上火車,是敘利亞的難民。難民營裡有阿富汗的人,所以這十八人停滯在那裡,愁容滿面,苦啊,苦。到底什麼時候,才能離開這個地方,才能到他們想要去的地方,選擇的地方?真的是很難啊!有老、有中年、有孩子,尤其是孩子不少。慈濟人靈機一動,用「靜思語」,除了發衣服、發物資給他們,在那裡跟他們互動,用「靜思語」讓他們抽。他們大家抽出了「靜思語」,每句話他們都很受用,開始在那裡順便教他們手語。我們有各種的語言,他們在那裡抽到的「靜思語」,他們都看得懂,各國他們都翻譯出來,通什麼文,他們就給他們什麼樣的,「靜思語」去抽,抽了之後歡喜,彼此能溝通起來了。
 
在那當中與他們分享慈濟,在那裡教他們,「我們都是一家人」。這種「我們都是一家人」,這首歌,開始就教他們,用中文教,他們就開始在那裡唱歌,我們大家都是一家人。孩子與年輕人學得很快,聽他們用中文唱出了,「因為我們大家都是一家人」。就這樣打成一片,暫時忘記了他們的苦,看到他們,在那裡互相擁抱著,互相歡喜,比「靜思語」,唱「我們大家都是一家人」。這個方法很好啊!這叫做法喜。
 
慈濟人行菩薩道是身體力行,經過了他們的思考,他們願意從遙遠的地方雲來集,這些菩薩雲來集,集合在塞爾維亞,願意為那些,逃難過程的落難人去付出,這是他們的觀念、他們的思想,他們願意,能幫助人,心悅輕安。今天能為,這四輛遊覽車的人付出,大人、小孩,讓他們有保暖的衣服,有能夠充飢的物資,這就是他們最歡喜,付出無所求的法,歡喜、心悅輕安,這就是我們的人間菩薩道。
 
所以,法喜、法食,法食,那就是「聞法修,心樂自在」。我們若有聽法,自然心就快樂自在了。看看那些難民停滯在那裡,進退不得,要往前前進,無法過去,還是被攔住,這樣將他們阻擋著,無法向前;要往後再退回去,也關起來了,所以他們就卡在那個地方,愁容滿面,苦啊!慈濟人在那裡安撫他們,用短短的一句法給他們,他們抽到這句話,安他們的心,人生苦難,就要提起勇氣,不要有埋怨等等。就是很短的句,很短的句、能安慰的話,這樣給他們,他們自己抽到,他們暫時,一段時間在那裡歡喜,有保暖的衣服可穿,有能夠充飢的糧食,又能得到這樣一句話,這應該也叫做法食。「聞法修心」,不必埋怨,就是要打開心門,「運轉,福就來了」,他們也就有這樣的耐心。所以他們進退不得,只好就是安心等待,這也是在人間無奈中,法也能讓他們,是長久,還是短暫呢?暫時安心,哪怕是短時間,這分緣,好緣互動,也是一番的歡喜。
 
「如處安樂國生蓮華中」。雖然在苦難中,暫時忘記了,在這個地方,大家歡喜、快樂。雖然在進退不得,好像沉在泥沼裡,也暫時身心解脫。暫時,哪怕是暫時,在這當中交到遠途的好朋友,這種好朋友來探望,好朋友來支援,也是一分心安快樂。雖然是逃難中的地方,他也將它當作安樂國,雖然在這沉滯的泥沼裡,他也能暫時像是蓮花在泥沼,泥沼的地方美化了,蓮花的心也綻放開來了。這哪怕是暫時,也能這樣來形容。
 
「常聞佛陀,深妙音說法」。當然,我們所要說的法,就是修行的過程,我們若能常常抱持著利益人群,專心一志,我們的心不要隨著境,這樣將我們動搖,我們選擇的是一條覺悟的道路,這樣我們的心,不論是在什麼地方,我們都是輕安自在。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常常聽佛法,期待我們將來,來生能與佛同世,來生能夠常常親聞佛的音聲,親近佛,聽到佛陀他的深妙音來說法。我們若能好好修行,累生累世依照佛陀的教法,佛陀的道路這樣為我們鋪,這樣讓我們走,自然我們就會早日到達,到達與佛走過,盡頭的那個點,那就是成佛的境界了,這全都是我們要用心。
 
前面的(經)文:「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
 
得大神通
身出光明
飛行自在
志念堅固
精進智慧
普皆金色
三十二相
而自莊嚴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這是昨天說過的。在那個地方,應該是說富樓那未來成佛,法明的世界。那個世界,不只法明如來是這樣,他的國土的眾生也同樣這樣,這種身得自在,「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這就是要好好修行。我們的心若能永遠沒有障礙,自然我們的身就不受障礙;身心要能夠自在,沒有障礙,就要從我們「志念堅固,精進智慧」這樣開始,能夠這樣,自然我們的身相,就能得三十二相,身心光明,就如黃金的身一樣。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其國眾生
常以二食
一者法喜食
二者禪悅食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其國眾生,常以二食」,這二食就是法喜與禪悅。這就是表示「眾生受法之資糧來滋養慧命」。
 
其國眾生
常以二食:
此明眾生
受法之資糧
滋養慧命
常以二種法
而為淨食
 
我們的慧命要成長,需要法與禪。法,就是要時時聞法入心來;禪,就是要時時思惟修,將我們的心好好地去除雜念,專心一志,這就是正思惟。所以「其國眾生,常以二食」,這兩種法就是清淨食,清淨的資糧來滋養我們的慧命。
 
這二種,一者就是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一者、法喜食
二者、禪悅食
聞法歡喜
心地充足
名法喜食
修習佛定
得安隱樂
名禪悅食
 
法喜食,意思就是說,聞法歡喜,心地充足,名叫做法喜食。常常說,我們世間的財富,永遠永遠我們都不滿足,給你再多,還要更多,這就是助長眾生的貪念。貪即貧,永遠不滿足,這就是貧。貧就是欠缺,世間的物資再多,同樣永遠都是處在貧,不滿足的人生中。所以我們要聽法,聽法歡喜,自然我們的心地充足。這種貧,雖然是貧,如富啊,這種沒有貪念,安貧樂道,安在這個貧,歡喜在道中。常常在說非洲,很多「黑珍珠」,他們生活上的物資是極貧,但是他們心靈上的法是極富,他們的心地財富充滿,是在他們的心裡,心富,人生就歡喜自在。
 
我們是不是常常看到,南非、莫三比克,或者是賴索托,很多,七八個國家,已經接受到佛法之後,這些志工他們很歡喜,每天都很歡喜,想著要如何去付出,用他們的力量去幫助人,不論是貧苦、病苦、殘廢之苦,他們無所不付出。那種的心的富有,力量源源不斷,不斷付出,這就是心地就富足。他們是從聽法來,所以他們歡喜,這叫做「法喜食」。所以,「修習佛定,得安隱樂」。因為修習佛法,讓這念心靜思惟,那個心常常都安住在法中,所以他們安穩,他們這樣叫做「禪悅」。我們也是一樣,我們若能時時心都安穩在法中,思念,念念是法;思惟,分分無不是正念,若能這樣,這就是禪悅。
 
一、  法喜食
聞法歡喜
因而增長善根
資益慧命
二、  禪悅食
入於禪定
得安靜之悅樂
因而増長善根
資益慧命
 
所以法喜,法喜食是,「聞法歡喜,而增長善根,資益慧命」。因為他聽法之後,就不斷不斷善根增長。我們只是要利益人,沒有要與人計較,我們擴大我們的心,不論眾生心地的惡濁,我們還是包容,我們還是同樣相處,如何能夠來感化他。這就是善根,善根,我們不離開眾生,我們會與眾生多結善緣,這能資益我們的慧命。資,就是資源,幫助我們,利益我們的慧命再增長,這就是我們就要好好聽法。
 
第二個禪悅(食);禪悅食就是「入於禪定,得安靜之悅樂」。我們若能心常常很安靜,這就是定力。戒、定、慧,我們自己的心要好好戒除,戒除我們的煩惱無明,我們戒除,不要與人結怨、結冤、結仇;有怨、有冤、有仇,到了這一世,我們全都都將它改掉,轉惡為善,轉過去的惡緣為善念,這樣我們的心自然就安靜,沒有人我是非;自然我們的心安,就寂靜清澄,這就是喜悅、悅樂。我們若是喜悅,常常我們都是很快樂,不會看到人,我們就不歡喜;遇到事情,我們就雜念起,就不會這樣了,心會很單純,就是在定中,我們會「入於禪定,得安靜之悅樂」。「因而增長善根,資益慧命」,因為這樣,也是會增長我們的善根,也是能增益我們的慧命。
 
禪悅食
謂修出世行人
由得定力
自資長養慧命
道品圓明
心常喜樂
是為禪悅食
 
再來,「謂修出世行人」。我們也很期待,有朝一日,不要又在這五濁惡世裡面,我們能脫離世間,這個濁世的無明網,這也是我們修行的目標,要如何超脫這個五濁惡世,充滿無明的這個網將我們網住。我們修行就是為了要解脫,這叫做出世的修行者。「由得定力」。因為我們有這樣,決定不受這個無明將我們網住,我們要用功,我們定心要堅固。既然要修行,我們就要決定修行的心,不要受外面的境界將我們誘惑,讓我們起心動念,退失道心,若這樣定力不夠,自然這滋養慧命的資糧,就會失去。所以,因為我們有這個,定力、決心,所以「自資長養慧命」。我們自己的心力,增長我們自己慧命的資源。
 
所以「道品圓明」。「三十七助道品」,常常都向大家說,「三十七助道品」,我們要好好記憶,我們要好好、常常去看。我們的行為,日常生活中,有脫離這個道品嗎?「三四、二五、七、八」,到底我們有這些數字的法,在我們的心裡沒有?這自己要好好去測量。我們若能這樣,自然「道品圓明」,歷歷在我們的內心裡,心能常常歡喜快樂,這就是禪悅食。因為我們無不都是,每天所過的日子心無掛礙,條條道路我們都能通,但是我們所選擇的,就是菩提大直道,心開意解。
 
所以三界的眾生;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眾生皆依食住」。大家,尤其是欲界的眾生,衣、食、住,這都需要,尤其是吃,一天三餐,起碼三餐,要不然也要兩餐,不然至少也要有一餐,這生命才有辦法維持下去,這就是依這個「食」。
 
三界眾生皆依食住
所謂段食、觸食、
思食、識食四者
 
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有四種食。
 
段食:
即此土眾生
飲食之類
觸食:
即五根之境界
受樂受等
 
段食,就是我們一天要吃幾頓飯?一天至少三餐,這是很平均的生活,或者是兩餐的生活,維持我們的生命。或者是「觸食」。觸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接觸到的,我們需要衣穿,我們需要路來走,我們需要生活的物資種種,這無不都是與我們接觸到的,我們所需要的,所需要的稱為食。就是法,法食,法食是法,我們需要,禪悅也是法,因為我們的心堅定,這也是法。我們一般的人也是需要,修行人也是需要一天幾次用餐,也是需要。修行,我們也需要一切的物資,在我們的身上接觸,這叫做觸食。
 
思食:
即思念希望等
識食:
即由各業熏習
阿賴耶識
起相續不斷之果報
使妄心安住是
 
思食,就是思想。我們的思想,乾淨的就是思惟修,煩惱的,來接觸到我們,那就是無明。到底我們要接觸什麼樣的呢?思想中會去選擇。
 
「識食」,我們有六識、七識、八識,最重要的,修行希望回歸到第九識,但是我們都還是凡夫,談第九識還很早。我們說業識,就是所造作的一切,日常生活中不離開這,六識、七識、八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就是六識。我們哪一個人,日常生活中沒有在接觸呢?在思想中,是要選擇好的、選擇不好的,也都是在思想裡。你所做的一切,思想、身體,身口意去造作之後,歸納,每天都會入倉庫,入在八識庫藏裡面。這就是我們在三界中的眾生,人人都有,有形、無形,無不稱為食。我們都是這樣吸收,食就是吸收的意思,就是吸收這些事情。我們如何來選擇,我們所要吸收的是什麼東西?所以,段食就是,「此土眾生飲食之類」,觸食就是「五根之境界受樂受」。這看什麼受,隨著我們什麼樣的受,去接觸的境界。當然,我們很期待所接觸到的,五根接觸的五境是清淨的,是快樂無負擔的歡喜。這當然,這就是觸。
 
「思食」,修行者的思惟、希望,在家人的思想,這個思食,也是希望,我們修行者的思食也是希望,我們的希望是接近佛菩薩的法,這是我們的希望。凡夫,在家人希望就是,賺錢,名利、地位等等,這也是他們的希望,這就是各人不同。
 
「識食」,就是「由各業熏習阿賴耶識」,第八識。這樣各人所造作的,業、行為等等,在第七識的思惟,第六識的考慮,過去前五識去造作,回歸回來的這個識,第八識,這就是各業熏習,在這阿賴耶識裡,這樣熏習出了。我們常說修行沒有什麼好修,就是修習氣。是啊!我們已經所藏著的那個業識,習氣已經熏習得很重了,所以我們現在要修的,也是這個識。所以「起相續不斷之果報」。我們這個第八識由不得自己,捨此投彼,將來要去哪裡,不知道,都是在這第八識,叫做業識。就是我們所造作的一切,都是歸納在這裡,「使妄心安住」。我們修行,希望這虛妄的心能去除,自然我們收回來,在這阿賴耶識是清淨的,不要污穢。若是污穢,就是妄識,若是去妄,那就是淨,清淨,清淨就是能慢慢歸納第九識。這就要我們好好用心。
 
所以「此四食,(亦)名身食、受食、法食、心食」。
 
此四食亦名
身食、受食、
法食、心食
能長氣力
能長喜樂
能長希望
能攝諸根、
造色並壽與煖
相續不壞
均名有漏之世間食
 
我們身體的接觸,我們心理的感受。「今天很冷!」,接觸到外面的境界,冷。「今天天氣很好哦!」這種的接觸。在那逃難中的人,現在(攝氏)三、四度,東西,穿的衣服不夠,接觸到很保暖的衣物,歡喜啊!這樣來保暖,這都是在身上,和感受,心的感受,以及法,我們聽的法,我們心靈的造作感受,這全都叫做受食,受食就是感受。
 
「能長氣力」。這個法喜食、禪悅食,我們若能好好修行,這些接觸的東西轉妄為真,轉煩惱為善念,若能這樣,就是能增長氣力。我們的接觸,日常的接觸,我們就要好好走對的路、做對的事,沒有煩惱。要吃的東西、要用的東西,我們都要用健康的,這能保持我們的氣力。「能增長喜樂」,能身心健康,這就是我們的快樂。「能增長希望」,我們受法,愈聽會愈歡喜,有興趣,聽進來,我們懂得身體力行。這「能攝諸根」。這能增長希望,能攝受我們的根,知道我們的根所接觸的,不要越軌,守規矩,這叫做「能攝諸根」。
 
「造色並壽與煖,相續不壞」,這個煖,就是我們能很用功。比如說「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等,這全都是法。我們若能這些,「三十七助道品」用心,就如我們在鑽木一樣,鑽久了也會熱,也會有火起來,這叫做煖。鑽木取火,古人也是這樣。所以用功,「相續不壞」,能讓我們生生世世,我們的壽命用在人間,都是與法不離,這叫做「造色並壽與煖,相續不壞」。
 
用功,不斷不斷用功,煖就是用功,不斷地用功。不要說現在起個熱心,很快就讓它冷掉,停下來就冷掉了,所以這全都還是在「有漏」。我們這樣在修行,不要讓世間的有漏法,將我們破壞了,我們還是要勇猛向前,要「相續不壞」。我們若是「壞掉」,那就是,修行就是有漏了。
 
我們常說要無漏,法入心來,不要讓它間斷;要相續,不要讓它中間壞掉了。這總是,修行,在這二食,道理就已經很長、很多。各位菩薩,愛的力量也是要不斷不斷繼續,菩提是菩薩道,菩薩道不斷延續,這就是我們修菩薩行的道路,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