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6月10日】體解大道 心淨踴躍

Community:
Branch:

「聞佛覺性慧海,體解大道諦理,方便隨宜說法,機應教法修持,心淨體解大道,法喜暢開心懷。」
 
  各位,聽聽,了解嗎?「聞佛覺性慧海,體解大道諦理」。我們每天早課三皈依,「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還要「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同樣的道理,我們既是學佛,絕對是要聽法,既皈依了,皈依就是要學佛,反黑歸白,過去人生的懵懂,現在,反了過去無明、懈怠、放蕩的人生,回歸回來,我們向清白的方向,不受污染,勇猛精進,體悟佛法,從聞法入我們的心,覺悟我們的本性,自然累積,智慧如海。
 
佛陀的覺性遍虛空法界,我們的真如本性清淨,還是同樣遍虛空法界,只是我們遍虛空法界,是帶著無明。擔心啊,擔心在天涯海角,我所關心的人;擔心啊!我的事業、我的財產,在任何一個地方,想到,我們的覺性就跑到那裡去了,去體解那個地方,但是這種覺性是帶著污染,無常人間將它變成了是「常」,所以只是牽掛,牽掛著你所愛、所欲、所思念的事、物、人、情、愛,就是這樣而已。
 
其實,佛陀的覺性慧海,是清淨無染,他塵點劫前不斷追隨著有緣人,就是為了要救度,為了要人人真如本性覺醒過來,無污染,清淨與佛同等,這是佛陀的慈悲,這是體解大道的諦理,慧海諦理,這種智慧如海,真如的妙法,需要我們從聞,聞而來覺,了解,從要深入才能體悟大道,道就要行,我們要真身體力行,要不然光是聽,了解了,就沒有身體力行,這樣不叫做精進。所以精進,我們要真正克服困難。
 
就如每天早上雖然很冷,被窩是很溫暖,大家在精進,我們要入群,要來精進有困難嗎?掀開棉被,翻身起來,一點都不困難,要精進,哪有什麼困難呢?入群同修、同精進,心是不是喜悅呢?我早上這麼早起來,我這麼精進,從早上,過一天,我心輕安,我心自在。
 
若是那個動作不想要做,大家已經開始,集在講堂裡,我們還想眼睛再閉一下,閉一下就又睡了。今天一天心,絕對是沈重的,因為心有愧疚,若是連這樣都愧沒有疚,這樣的人生何必修行呢?
 
所以,修行就是要皈依之後,我們要聞佛法,啟開我們的覺性,我們才能深入慧海;覺性開,智慧如海。要體解大道,我們必定要走進這條路,路不走,不會到達,所以一定要走。前腳走,向前再走,這種步步向前,這就是大道,大道在我們的腳下,你若是不踏出去,你這條路看起來在很遠,你還是沒有動。所以佛陀來人間,辛苦啊!「方便隨宜說法」。眾生懈怠,眾生根劣,眾生愚癡迷茫,僅管佛陀很用心,期待人人與佛同等佛性啟悟,卻是沒法去體會,不得不方便隨宜說法。所以要應機,「機應教法修持」,根機應著教法,或者是教法要去應他的根機。機應教法,就是佛要先設一個方便,讓他看見,他高興,他歡喜進來,願意接受,佛的用心,教化眾生很辛苦。
 
甚至觀眾生機,才隨眾生機來設教,這前後,就是有的先為他設這樣的教法,來,引你看到,歡喜而入。有的,佛陀是看到這個眾生,這個法他無法接受,再另外設法,再來引導他。道場在這裡,你自己歡喜來,你就要自己很殷勤精進修行。進入道場不肯精進,懈怠,他就要再另外用一番鞭策來教育。這同樣是佛法,對機,要看他如何能接受到法,接受法是對佛他有利益嗎?不是!是佛要利益眾生,不捨眾生沈迷人間,不捨眾生不斷在造業,這種的沈迷造業,累生累世,世間苦難偏多,為什麼現在不肯覺悟呢?佛就要用種種方便,希望人人「心淨體解大道」,要將無明去除,要決心,身體力行走入這條路,自然我們若有走進來,我們真正有精進,在道場中隨眾修行,我們每天「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就沒有那種沈重煩惱。所以「心淨體解大道」,我們還能在這裡坐,還能聽法,又能心安理得,想想看,修行隨眾,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否則為什麼名稱為修行者呢?
 
我們若能這樣,法喜充滿啊!「法喜暢開心懷」,暢開了,很歡喜。暢開,這種心境,這是我們每天修行所得,最妙的方法。
 
聞佛覺性慧海
體解大道諦理
方便隨宜說法
機應教法修持
心淨體解大道
法喜暢開心懷
 
修行若是有煩惱,身心沈重,這就是病,煩惱病。前天所說過,不能自拔,那就苦不堪了。煩惱病,沒有別人可替你解,要自己了解之後,佛法接受,自己自拔煩惱,要不然這個病是生生世世,由不得自己,不只是來人道受苦,還有地獄、餓鬼、畜生道。所以大家要很警愓自己。我們要好好聽法之後,還要回顧過去所聽的,舍利弗<譬喻品>得記了,迦葉尊者(等)四大弟子們,也已經在<授記品>,佛為他們授記了。接下來的<化城(喻品)> ,<化城(喻品)> ,就是要告訴我們,修行本來就是,要用很長久的耐心,所以我們,聽<化城(喻品)>之後,更要了解,修行的道路是漫長,我們更要覺悟,世間道路險境很多。
 
所以我們要知道,導師用心良苦。所以我們「承聞化城,塵劫宿世之事」,很長久長久以前,塵點劫,那宿世因緣的事情。
 
承聞化城
塵劫宿世之事
如來三達無礙
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即大自在神通力
 
「如來三達無礙」。釋迦牟尼佛要告訴我們,<化城喻品>,這是表示佛陀,釋迦牟尼佛,如來的心境,他能回顧到那麼長久的時間,這就是三達無礙,通達,通達過去在現在,現在還要再通達到未來,這就是大覺者覺悟之後的心,遍虛空法界,時間、空間、人間事物,一切無礙,這叫「如來三達無礙」。所以「觀彼久遠猶若今日」。他這樣來想過去那麼長的時間,開始說大通智勝佛,就如在今天一樣,時間雖然這麼長,他還是同樣能如數家珍,像在說今天的事情,那時候的大自在神通力,這就是佛如來他的神通。三達無礙,大自在,每天的心情都是這麼自在,沒有煩惱,沒有污染,所以他的心能這樣通達。
 
什麼叫做「三達」?也曾跟大家說過「三明六通」,在這「六通」之中,又有「三明」。「六通」中,有天眼通、宿命通、漏盡通,這個「通」(天眼通、宿命通、漏盡通),在羅漢叫做「三明」,在佛叫做「三達」。
 
三達即
天眼:能明暸未來
生死因果
宿命:能明暸過去
生死因果
漏盡:能明暸現在
煩惱根源
而盡斷
 
所以,天眼通,也就是,「天眼」能明了未來生死因果,這叫做天眼。「宿命」,能明了過去生死因果。再者,「漏盡」是能明了現在煩惱根源而盡斷,能夠知道現在的煩惱都是虛幻,我應該要盡斷,今生此世要斷掉煩惱,這叫做「漏盡」,所有的煩惱都盡了,煩惱盡才有辦法宿命明,才有辦法天眼明。
 
所以,三明就是在羅漢。再者,不但三明在佛,佛也是大羅漢之一。他也是出家,他覺悟了,現的是羅漢的身形,但是他覺悟了,覺悟之後,不只是通與明,他不但明暸而已,且力行通達無礙。不只是了解,不是,他是身體力行而來的。從塵點劫以前,十六沙彌數之中,聽法之後,塵點劫就是這樣身體力行,累生世不間斷,來人間中度眾生,這就是叫做「力行通達無礙」,身體力行來來回回,這叫做三達。
 
所以上面所說的三明與三通,這都完全在說佛。佛他已經不只是天眼通,不只是是宿命通,不只是漏盡通,不只是通,又明,又已經是到「達」了。各位,修行不是只有聽法,我們一定要身體力行,了解,了解之後,我們就要精進,我們若沒有精進,我們永遠都是,停滯在凡夫無明中,苦不堪!怎麼會不知道苦呢?若是我,每天、每天在接觸人事物,不論是遠的、是近的,每天我都很慨嘆,人生為何這麼苦?每天我都覺得不捨啊!苦的人已經受苦,這麼遙遠,我們無法去度化;在近的人呢?怎會還那麼不能通達呢?為什麼那麼的不能明暸呢?也是很不捨!為什麼?若看到大家在精進,我就很歡喜,好像是得到什麼最寶貴的供養,這是每天的心情。
 
各位,發菩薩心,必定要身體力行菩薩道,佛陀要為弟子授記,就要看弟子是不是,根機已經願意接受大乘法,是否願意發心身體力行,願意了,開始發心了,他才開始要授記。看看舍利弗,他了解了,佛陀看他了解,發心了,在〈譬喻品〉中,他為舍利弗一人授記。看看我們在〈信解品〉,四位弟子來到佛前,懺悔他們過去懈怠,虛度時光,才知道原來他也是佛子,佛陀的教育,寶藏原來在自己身上。佛陀知道他們已經體解了,知道他們發心了,才為他們授記,在〈授記品〉中。我們現在是〈五百弟子受記品〉,所以我要用這麼多的時間,一定要向大家鞭策、勉勵,不要再懈怠下去了,自我墮落,這樣心的煩惱會很多。我們若有聽法,有身體力行,自然我們在道場修行中不愧疚,心自然暢開心懷,希望大家要聽進去,多了解。來,經文上,趕緊把握時間再來用心聽。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從佛聞是智慧方便
隨宜說法
又聞授諸大弟子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記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這是昨天我們已經解釋過了,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是最了解佛心意的人,這時候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開始了解舍利弗被授記,四大弟子都已經受記了,他很歡迎,已經大家受記。
 
現在這段(經)文接下來再說,「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
 
復聞宿世因緣之事
復聞諸佛
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得未曾有
心淨踴躍
即從座起
到於佛前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知道,知道舍利弗受記了,知道迦葉尊者、迦旃延等受記了,他已經知道了。「復聞宿世,因緣之事」。
 
復聞宿世
因緣之事:
即化城品
舉昔大通智勝佛
十六沙彌
覆講妙法因緣
 
宿世之事就是在,〈化城(喻品)〉已經聽到,在〈化城喻品〉時,知道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十六沙彌在覆講《法華經》的因緣。〈化城喻品〉,他已經在座聽法了,知道他們受記,受記的人得記,又知道在〈化城喻品〉,十六沙彌這些因緣,這樣覆講《法華經》,在大通智勝佛經講完了,就十六沙彌,(各自)向他的結緣,眾覆講《法華經》,這是宿世因緣。這麼長久,塵點劫前的因緣累積。
 
再說,塵點劫不只是在大通智勝佛,比大通智勝佛更早的,還有日月燈明佛。
 
宿世因緣:
遠指日月燈明佛
近指大通智勝如來
十六菩薩沙彌等
長劫修行之事
 
「大通智勝如來,十六菩薩沙彌等,長劫修行之事」。所以日月燈明佛時,在我們〈序品〉就開始了,日月燈明佛,這麼長久的時間,八王子,在這日月燈明佛的時代,又在大通智勝佛又有十六王子,在這樣這麼長的時間,無不都是宿世因緣。這是彌多羅尼子,他在〈序品〉應該也有聽到,日月燈明佛的宿世因緣,又在〈化城喻品〉他也聽到了,所以這全都是他聽到宿世因緣。
 
復聞諸佛有大自在
神通之力:
又聞諸佛有大智慧
隨緣自在
為佛乘故
方便設三
神力無礙
一切通達
 
所以「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又聽到諸佛有大神通力。神通、智慧,這種神通、智慧,隨緣自在,在這麼長久的時間一直在精進,期間都沒有懈怠過,才有辦法累積了大自在神通力,才有辦法有這種因緣。有大因緣,這麼長久這樣一直以來,累積這麼多的因緣,隨緣自在,隨任何一個緣,他都很自在,在五道四生中,不論他的緣在哪裡,要去度眾生,他都是自在,這是諸佛所以能夠成佛的因緣。「為佛乘故,方便設三」。因為佛乘,佛乘很大,要叫一個人發心如初,就不容易了,何況芸芸眾生呢?所以不得不要設三乘法,要有小乘、中乘、大乘;聲聞乘、辟支佛乘及菩薩乘,這三乘法。所以這就是佛他的神通,大自在神通的力量,是大智慧,隨緣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受污染,這是「無礙,一切通達」。這就是諸佛他的道,諸佛所修行的深的因緣。
 
「大自在神通力」,就是指日月燈明佛,與大通智勝佛他們的因緣。
 
大自在神通力:
指日月燈明佛等
放光照境
及大通智勝如來
光照十方梵天等事
 
日月燈明佛他放光照境,當彌勒菩薩來請問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來解說,日月燈明佛的時代那個境界,這就是大自在神通力,度眾生,放光。「及大通智勝佛如來,光照十方梵天等」。大家應該都還記得,這就是在大通智勝佛,〈化城喻品〉,我們很長的時間,說了很多十方的梵天王,因為光來接引,來到道場,請佛轉法輪,這全都是大因緣。
 
得未曾有:
得見未有三種勝事
一聞諸佛智慧方便
二聞聲聞得受道記
三聞諸佛大自在力
 
所以「得未曾有」,讓所有的眾生,所看到、聽到的法,都是未曾有,都很歡喜。「得未曾有」,有三種勝事:第一,就是「聞諸佛智慧方便」;第二是「聞聲聞得受道記」;第三就是「聞諸佛大自在力」,所以叫做「得未曾有」。在日月燈明佛的時候,也是讚歎得未曾有,在大通智勝佛,也很多人讚歎得未曾有。「得未曾有」就是,聽到諸佛的智慧方便,讚歎,原來諸佛的智慧方便,度眾生的力量是這樣,很令人讚歎,未曾有。這種聲聞,聞佛法之後,體解大道,也已經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也發願要度眾生,所以得受佛記。第三「聞諸佛大自在力」,能夠這樣來廣度眾生,塵點劫都是這樣,沒有退轉的心,用長時間,隨眾生緣,不論多麼惡濁的世間,都不受污染,能夠保持著清淨無染的智慧,遍虛空法界,這樣覆護眾生,這也是未曾有。唯佛有辦法,所以這是佛陀的大自在。
 
由昔未聞
開權顯實
而今得聞
故云未曾有
如上授記
因緣自在等
皆未曾有
 
再「由昔未聞,開權顯實,而今得聞,故云未曾有。」佛陀設三乘教,就是應眾生機,這樣殷殷善誘,來到《法華經》,佛佛道同,到最後就是講《法華經》。講《法華經》的時代,絕對要開權顯實,說過去這些都是方便法,現在開始要告訴大家,成佛之道路,教我們怎麼走。現在大家才開始聽到,所以鞭策過去,不要只是守在小乘,獨善其身,鼓勵人人要發大心,行菩薩道,所以這是開權顯實,這樣也叫做「未曾有」。「如上授記因緣」。前面授舍利弗的記,或者是授四大聲聞弟子的記,這都是因緣自在,他也是要用很長久的時間,殷殷善誘,他們才願意發心,所以這也要很有耐心。他們已經發心了,得受記了,這也是叫做「未曾有」。
 
  尤其是「心淨踊躍」,心很歡喜、踴躍。大家聽聞佛法之後,那就是很歡喜踴躍,就是心地清淨。我們人人心地都要清淨,所以會歡喜、清淨。我們都在精進了,我們不斷地在精進,問心無愧疚。我們既然要修行,我們在僧團中要很精進,不能懈怠,問心無愧疚,自然我們很認真精進,所以能「喜躍」,很歡喜、很踴躍。
 
除保證涅槃之愛
斷破無明別惑
故云心淨
聞佛知見
是故踴躍
此屬內心解悟歡喜
 
「除保證涅槃之愛」。這樣了解了,涅槃,我們所得到,我們所要修的,那個心很清淨,但是我們還有,自己獨善其身,自利,這種我們要全都去除了。「斷破無明」,所以這個分別,這個惑,已經斷破了無明,也將這個惑已經推開了,已經沒有無明與我們糾結著。「斷破無明別惑」,已經不會再與我們糾纏了,「故云心淨」,就沒有再招攬這些無明來了。
 
所以「開佛知見,是故踊躍」。我們現在,佛的知見,我們已經了解了,已經開示悟入了。佛陀來為我們開示,我們已經悟入了,所以這樣踴躍。這就是「內心解悟歡喜」,我們的內心很歡喜。
 
 所以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
 
即從座起
到於佛前:
從座起即有所請
先且避席
到於佛前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已經了解這些法了,他已經很歡喜了,所以這麼歡喜,他就從座起。了解法,前面已經得授記的人,他自己從〈化城喻品〉,從〈序品〉的日月燈明佛,從〈化城喻品〉的大通智勝佛,很多不可思議的因緣,諸佛大自在的心,大神通自在智慧力,都已經了解了,他自己很歡喜,從座起了,就有所請。他也來到佛的面前,從座位中起來,來到佛的面前,就是先離開他的席位,來到佛的面前。
 
來佛的面前是要做什麼呢?當然是有所求。求什麼呢?各位,我們心裡應該心裡了解,這是〈五百弟子受記品〉,也應該從,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來開頭。所以我們大家聞法,聽法要用心聽、真心聽,要殷勤精進聽,聽法入心,會歡喜,日日精進、踴躍精進,問心無愧,這樣能夠心常常輕安自在,這樣才能踴躍,這種內心解悟的歡喜,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