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6月07日】無上正覺 當說法華

Community:
Branch:

「無上正等覺,云一切種智,一實乘正向,無有過之者,引塵點劫來,大通智勝佛,諸佛之導師,契淨菩提門」
 
與大家再來回憶,因為我們<化城喻品>,已經是告一段落了,接下來的,那就是<五百弟子受記品>,利用這兩天的時間,從<序品>下來,我們做個回憶。聽經,不是像水在流,讓它一直過去,水一定要入我們的心,浸潤我們的心,法要日日聽、時時記、秒秒用,佛法就是讓我們聽來,讓我們記得住,讓我們用得出,這才是真正佛法入心。知道「無上正等覺」,那就是一切種智。釋迦牟尼佛來人間,一大事因緣,無非就是要和我們大家分享,「一切種智」人人本具,我們應該要很相信。每天、每天,我都是這樣跟大家說,要深心生信,一定要相信我們自己,也有與佛同等的一切種智,那就是佛慧。但是,我們與佛所差的是很多,佛已經是正等覺,他用心修行,不是一生一世,是塵點劫以來,生生世世,他所修的行就是,「一實乘正向」,接受到佛的教法,堅定發大心、立大願,就是一心一志,所求取的就是一實乘,方向不偏差,生生累世都是向著,一實乘的正法方向,沒有偏差了,「無有過」,完全不偏差。
 
成佛了,成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迦毘羅衛國,悉達多太子,他領悟到人生無常、苦、空,人生從何而來?去何去向?這段人生到底是如何,想要能永恆體會、了解生命的源頭?所以他就去探討了。總是要下功夫,立志向,所以終於覺悟了。這是現相來人間,現出了生在富貴人家,現出了下決心,現出了修苦行。苦行,受了有為、無為法種種,去體會這種天地之間大自然,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忍耐的,忍受這種物質所欠缺,苦行中這樣接受,這樣所熬過來的,他全都接受過。
 
時間總是有這一天,在靜寂中,夜睹明星,心靈的境界,天空的星光這樣會合,忽然間開朗了,天體宇宙萬物諦理,完全都是入於覺海中,他的本性,覺悟的慧海,智慧之海。很遼闊,天空無窮,覺海無際,心胸的開闊,發現了生命的真諦,天地萬物的真理。覺悟了,那個心的輕安自在,那分的歡喜,希望能夠與人人,人人來分享。不過,無奈,眾生就是沒辦法去體會,經過了種種的考慮,所以從華嚴的境界收攝回來,走入人間,考慮用什麼方法面對人間眾生,說出了一般人能接受的法。這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現在的尼泊爾,過去的迦毘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修行過程,覺悟成佛,就是這樣。
 
「一實乘正向,無有過之者」,那就是無有過的大覺者,從塵點劫開始,就講很多應眾生的根機,小乘、中乘,一路這樣說過來。無奈的是人間壽命苦短,因緣成熟,不得不轉一個話頭,從他內心的本懷就是要,向大家敘述佛心靈的境界。
 
所以開始他就講《法華經》。《法華經》是佛的本懷,也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是一樣,所以在<化城喻品>開誠布公,公開將真實法向大家說,引出了塵點劫以來,最源頭,這位大通智勝佛在那裡呢?大家知道嗎?哪裡?內心,任何一個人真如本性來自無始,也是塵點劫,來自無始,這是理,道理,我們讀經,若了解道理,就不會一直在那裡鑽牛角尖。
 
若是事項,就是在這麼長久的時間,有一位大通智勝佛。「大通」就是無礙,智慧無量,沒有比他還要超過的智慧,這就是人人本具的。所以,他是「諸佛之導師」。因為十六王子出家修行,求佛轉法輪,佛同樣為他們說法,十六沙彌所要追求的是,「一實乘正向」的大法,所以大通智勝佛,向十六沙彌,與大眾來開演《法華經》,說大法,很久,說很長的時間。
 
《法華經》說完了,入靜室,就是八萬四千劫,這個時間就是成就十六沙彌,這樣將人帶,各人有緣人,開始解說《法華經》,一實乘的正法。
 
這是成就十六沙彌,現在在十方世界全都成佛了,其中之一,第十六沙彌,就是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了。這是「諸佛之導師」,現在十方世界說法的佛,就是大通智勝佛,那時候的道場修行者。現在已經「契淨菩提門」,這心門都啟開了,人人覺悟了,人人成佛了。成佛就是要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用心,時間的經過,所度的眾生要很多,時間長,自然我們就愈有機會,來接觸人群,接觸了人群,所結的緣就多。
 
常常跟大家分享,每日的歷史,歷史的今天,今天的歷史。知道在1992年的一月四日,今天,那就是在安徽省,全椒慈濟村啟用了,有九百四十五戶。為什麼那地方在二十多年前,有一個慈濟村呢?時間要推至1991年,華東水災,大陸華東一帶就是大水,很大。回顧過去,當然歷史過程很長,那一年開始,我們就走入大陸,趕緊幫助。
 
很感恩啊!很多的愛心人,點點滴滴匯聚,出錢出力來幫助我們,救濟華東水災,非常嚴重,也很感恩人間菩薩,在那個時代,戰戰兢兢,這樣第一次走入大陸去,那是一九九一年。在那期間,除了急難救災以外,看到很多人無家可歸,怎麼辦?所以我們就趕快,跟當地的領導者,去跟他互動,去與他溝通,希望我們能出一些力量,安定無家可歸的人。
 
終於當地的領導者,悲心相契合,他們「同體大悲」,了解天氣這麼寒冷,這麼多受災無家可歸的人,有人願意來幫助,他們就趕緊在幾個省裡,在縣的地方撥出了土地,我們就趕緊準備,要如何為他們蓋房子。所以在一九九一年的,十月十四日開始準備,動土。那一年特別冷,到了十二月時,看到霜雪下得很大,我們所要蓋的房子,是希望他們是,永久能安居的房子。
 
有的人在回顧過去,何居士,何國慶居士,不久前在大愛(臺) ,他在回顧當初,師父要為他們蓋房子時,大家開會,與大家開會,有人提出蓋怎樣怎樣的房子,或者是這樣搭起來,鐵皮搭起來,這樣。這都是他們提出的見解。我就說:「你們蓋這樣的房子,你們會不會想要去住?你們願意住嗎?」我這句話問他們,大家默然,沒人敢回答。所以我就說:「我的理想中要為他們蓋的房子,是永久的房子,蓋我們想要住的房子。」這就是我們的理想,要為他們所做的。
 
要怎麼蓋呢?就開始計畫了,我就說:「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能代代住下去的永久屋。」大家覺得:師父若決定了,我們就是大家配合,大家力量凝聚起來,對的事,做就對了。錢在哪裡?我不知道。但是,有心嗎?有啊!有,大家就要用心,有錢的人出錢,有力的人出力。願意這樣來來回回,去看、去幫助的人,有人要出來嗎?有。所以,有三四位慈誠菩薩,駐在那裡,有三四位委員長久駐在那裡,好幾個月。
 
在那期間愈來愈冷,十月動土,愈來愈冷了。一直聽到消息回來了,我就說:「我們趕緊來趕工。」所以他們說:「這麼多的工人」,就是動員了當地,領導也一聲令下,就動員了五千多位工人,這樣「搶晴天,戰雨天」,這就是他們的口號,挑燈夜戰,這樣兩個月的時間,過了年,那就是在元月十四日完成了。
 
四個鄉鎮,這樣十四個村合起來,九百四十五戶,人人都有房子可住,讓他們能搬進去過年了。不怕有寒流,(送)棉被等等,就是這樣都充足,為他們準備得很妥當,讓他們度過這個冬天,他們很歡喜。開始入厝,正式入厝。那個正式的入厝很熱鬧,不只是入厝,又有娶妻。為什麼入厝怎麼那麼快就娶妻?說我開始有房子,就有妻子。有人說,有土地又有房子,就有人要嫁他們了。想到那時候,真的景象很溫馨、很歡喜,整個村莊很熱鬧,鑼鼓陣,嫁妝來的,或者是我們給的東西,全都很飽滿、很富足這樣入厝。
 
其實在元月四日,就先讓他們進去住了,到了有使用權狀,他們正式「入厝」。能有這麼多人,得到安居樂業的地方,所以在這全椒,安徽省全椒縣、湖南省固始縣還有息縣冬令發放,那一年再開始,也是在這個時候,我們去冬令發放。這一次的冬令發放,六萬四千多人,人人得到棉襖,人人得到大米等等,很豐富,棉被等等都有。這是從(一九)九一年開始,年年,也是歷史的今天,有這兩件大事情。
 
時間已經這麼長了,其實已經是二十多年了,到底要如何算計呢?除了蓋房子,慈濟村也不知蓋多少了,學校也蓋很多,冬令發放、累次的災難,到底多少呢?無法計算。同樣的,無量無數,因為時間長,要再計算,還要用很多時間。
 
總而言之,時間長久,啟發人人的愛心愈來愈多,投入在那個地方的心與力量,就當地大,家都能將這分情,「拉長情、擴大愛」,今年就有七百多人,從大陸(回來)受證,已成為慈濟人,這是今年;歷年來到底受證多少人?就是用愛在那裡撒種子。所以說,時間長,自然接受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眾善奉行就是法,這樣也是人很多,接受到的也不少。所以我們要了解,佛法就是這樣,如何能造福人群結善緣,也是要把握時間不斷付出。
 
《法華經》開始講,就是從〈序品〉開始,〈序品〉我們還有記憶嗎?講《法華經》之前,先講說《無量義經》,之後法會不散,佛陀入定,眉間發光現瑞,所以大家種種議論紛紛,到底佛現在,入定,眉間發光現瑞,到底有什麼樣的法,要在這裡再叮嚀、再講說呢?大家面面相觀,所以起疑心,因為這樣,就使彌勒菩薩向文殊菩薩問,代替大家,這個疑念來向文殊菩薩,唯有文殊菩薩能講過去的因緣,了解現在佛發光現瑞的心懷,以及了解過去的因由。所以彌勒菩薩他就啟問,請問文殊菩薩。文殊菩薩開始,說過去二萬日月燈明佛,日月燈明佛,有二萬佛,名稱都叫做日月燈明佛。那當中,過去這麼多,一個再來一個,也是叫做日月燈明佛,一尊佛出世,時間很長久,過很長久才又有一尊佛。你們想,前前後後二萬佛出世,名都叫做日月燈明佛,同樣一個姓,姓頗羅墮。
 
他在二萬尊佛出世之後,最後這一尊日月燈明佛,他還沒出家之前,他有八王子。他出家之後修行成佛,八王子看到父親成佛,說法很有道理,很嚮往同樣也能修行,同樣能體會天地宇宙的真理,所以八王子同樣也求出家。這當中,同樣佛說法,一直在菩薩群中,也有一位菩薩,妙光,妙光菩薩在佛座下,吸收很多的法。八王子出家,佛就請妙光菩薩好好指導八王子,就是佛請妙光菩薩,好好指導八王子。因為日月燈明佛最後也要入滅,所以在日月燈明佛,講說《法華經》之後,由妙光菩薩,再來覆講《法華經》,對八王子,他的領悟,所以大家能接受。
 
這樣就是佛佛道同,這是從佛將要,講《法華經》的因由,大概講說。這段文也很長。
 

序品第一
先眉間發光現瑞
而起眾疑
因使彌勒
向文殊問其緣由
文殊說過去
二萬日月燈明佛
最後佛六十小劫
有八王子
證言其當說法華
以為一經發起之
由序
故名<序品>
 
這就是一經發起的開頭,我們要講《法華經》,《法華經》是如何開始呢?佛陀講《無量義經》之後就這樣入定,到底為何要講《法華經》,由彌勒菩薩來請問文殊菩薩,由文殊菩薩來開始講佛佛道同,二萬日月燈明佛,每一尊佛出世,都一樣這樣的過程,從小法、中乘、大乘法,一直到《法華經》,先用這樣做〈序品〉,這就是〈序品〉的開頭。
 
〈方便品〉是「佛為上根人,作三乘一乘說」,這是〈方便品〉。
 
方便品第二
佛為上根人
作三乘一乘說
開三乘之權
顯一乘之實
即方便品中所談是
與舍利弗得記
 
佛陀一直要開始,說佛的心靈境界,一切種智,這種佛智、佛慧,心靈的境界,用種種方法,要啟發人人懂得好樂佛法,求佛法入心來,我們自己也有這樣的智慧。可惜大家無法了解,一直向大乘,那個,啟發人人發大心的開頭。所以「開三乘之權,顯一乘之實」,這就是在〈方便品〉中,要說三乘權教,然後讓大家知道一實乘法,那就是佛慧,佛的一切智,這就是一乘法。這就是〈方便品〉中所談的,以及舍利弗終於了解了,所以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就是智慧第一,受佛第一個授記的人。
 
譬喻品第三佛
為中根之人
於上法說周中不悟
初許三車
是施權
後等賜大車
是顯實
 
接下來就是〈譬喻品〉,還記得,「佛為中根人」,在上面的法無法了解,上面的法就是〈方便品〉,那個時候還不了解,只有舍利弗了解,其他的人還不了解,就開始講〈譬喻品〉。將種種世間的一切譬喻,種種的惡獸等等,人間的險難,火宅,三界如火宅等等,這樣施權的過程,最後就是鼓勵選擇,就是大乘的大白牛車,這是賜一大車顯實相。
 
信解品第四
為譬喻品中
第二之領解段
中根之人
初聞方便品之法說
雖虛心信受
然未能悟其意
依憑信力
起發真解
故名信解
 
〈信解品〉那就是為,〈譬喻品〉中的第二種的領解,〈信解品〉那就有,四位佛的弟子起來敘述,譬喻自己如貧窮子一樣。這是中根的人,初聞〈方便品〉說法時,又看到舍利弗受記,他們也很認真要來接受,但是在〈方便品〉還不能開悟,所以這時候還是用信力,在〈信解品〉表達他們,願意接受一實乘法的信心,所以有〈信解品〉。
 
〈藥草喻品〉那就是譬喻三乘人的根性。
 
藥草品第五
譬三乘人根性
草有三種
謂小草、中草、
大草
小草喻天人
中草喻聲聞、緣覺
大草喻藏教菩薩
 
三乘人,我們那時候都有說過,藥草,草木有三種,有小草、中草、大草,就譬喻我們的根機。小草就如天與人,我們的根機如草而已,很小;中草就是譬喻聲聞、緣覺,接受法。我們凡夫受的法,哪怕說很多法給大家聽,所受到的就如小草所接受的法,這樣而已,若是聲聞、緣覺就是中草。大草,大草就是譬喻藏教菩薩,就是發菩薩心的人,開始內心藏有大法,願意發大心、入大法的人,這就是大根機,就如樹木一樣。
 
藥草
雖有大小不同
若蒙雲雨霑潤
皆得敷榮鬱茂
能治眾病
以喻三乘之人
根器隨高下不同
若蒙如來慈雲
法雨潤澤
則能成大醫王
普救群品
故以藥草為喻
 
「藥草雖有大小不同,若蒙雲雨霑潤,皆得敷榮鬱茂」,就能很豐富,很繁榮,開枝展葉。像這樣,這些藥草「能治眾病」,這些草,世間很多東西都能做藥,所以很豐富,治療病的藥就豐富。所以他們這樣來譬喻三乘之人,「根器雖高下不同」,若是能得到,「如來慈雲法雨潤澤」,這就是成大醫王。如來就如大醫王,他用慈雲法雨,慈雲法雨這樣來滋潤,大地上草、中草、大草,這些藥都能了解豐富,佛如大醫王,能利用這些大小藥草,應用來治眾生的病。所以「普救群品」,能來普救眾生。所以用藥草來譬喻。
 
授記品第六
依跡門三周說法中
譬喻之說法
以中根之迦葉等
四大聲聞迴小向大
佛對此四人說
當來作佛
現前授記之品
 
接下來有〈授記品〉,大家還記得,有四位來請法,迦葉、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都已經前後授記,在〈授記品〉裡都能得佛授記,那就是〈授記品〉。你有信、有解,就如大地上的草木,這樣已經受到法,身心也能開解,所以就有未來成佛的希望。
 
化城喻品第七
宿世因緣周
佛為下根之人
於上法不能解了
遂說宿世
曾於大通智勝佛時
同下一乘之種
令其得悟
即化城喻品中
所談是
 
〈化城喻品〉,就是釋迦牟尼佛來說宿世的緣,宿世因緣已經圓滿,一周就是圓滿。從塵點劫以前,十六沙彌,第十六沙彌現在已經成佛,他也已經為我們說法了,那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為下根之人,於上法不能了解。因為他觀察,這麼好的法、深奧的法,是一種心境的感覺、體會,大家還無法體會到,因為眾生的根機還是這麼下劣,這個法是至高無上,涵蓋虛空大地,這麼大的法,大家無法了解。所以因為這樣,開始「說宿世,曾於大通智勝佛時」,就說一個較長久的事情,那時候同樣「同下一乘之種」。所以說,我們人人與,大通智勝佛、十六沙彌的時代,我們已經有這樣的因緣,我們也已經,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中,我們也在那當中有宿世的緣在。
 
因聲聞人
根有利鈍
悟有前後
故有三周不同焉
周者
周密、周詳
嚴謹之義
 
「同下一乘之種,令其得悟」。在〈化城喻品〉中,「(因)聲聞人根有利鈍」,所以「悟有前後」,要能了解,有前、有後,所以三周說法,分成小乘、中乘、大乘,用種種的譬喻言教,這十二部的法這樣來教育我們,這是不同的方法,但是總歸於一乘。 
 
所以周,就是周密的意思,就是很詳細,也是很嚴謹,不是隨便說的,是很用心來說的法。這是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說法用盡心機,要如何讓大家,從事相來體會道理,從因緣觀進入實相,一乘實相的道理,這是佛陀的用心。
 
所以從〈序品〉,一直到〈化城喻品〉已經經過七品了,不知道大家記得住嗎?大概應該要清楚,要記得住、用得出去,那就是要時時多用心。
 
【補充資料】《法華經大成》
別號大通智勝者,乃一乘實相之果佛也。此智之體,囊括十虛(十方虛空)為「大」,洞照塵劫曰「通」,物無與等名「勝」。以跡言之,乃釋迦本地之宗師。以理推之,是眾生本源之覺體。眾生自迷色心之後,故小而不大;封滯無明之殻,故礙而不通;潛伏藏識之內,故劣而不勝。若能了色心之迷滯,破無明之封殻,則智勝現前,生佛無異矣。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