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09日】以法入群 消除煩惱

Community:
Branch:

『佛陀知眾生心,懈退乏承擔力,自心生疑自棄,怯弱生懈怠想,立願歷塵累世,增修萬行方成。』
 
用心看,用心想,佛陀的用心,對眾生的心思見解,佛陀完全了解。佛陀知道眾生的心,已經生起懈怠退轉的心,已經欠缺承擔的力量,這就是眾生只是想獨善其身,自度、自了脫,不顧天下眾生的苦難,這就是『懈退』,懈怠、退失一開始發心立願的心。所以他說,『已經沒力了』,所以不願意承擔,欠缺力量,這都是從自心自我生疑,有疑就無信,無信就無願,這就是因為心生起了疑惑的心。
 
『佛道長遠』,要經過這麼長、這麼辛苦,知道人間苦難偏多,所以想要自己能了脫生死,這才是目的,這就是眾生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就如現在天下已經氣候變遷,明顯地災難偏多了,也都知道原因出在人類貪戀享受的心念,很浪費,很奢侈,很奢華,就只要享受再享受,,所以引起利益貪圖。明明知道,但是要如何解決?很簡單就能解決,卻動員了這麼多國家,將近二百個國家的元首(或代表)來討論,討論八九天的時間,只有一項,就是東西不要浪費,吃的東西不要銷毀,只有這個是大家同意的。
 
還有很大的問題,誰敢去解決呢?對如何下定決心減碳節能的問題,有解決嗎?沒有啊!這跟我們佛陀所說的,眾生就是這樣,『自心生疑自棄』,自己放棄自己,這種『怯弱生懈怠想』,這種只顧眼前的利益,沒有顧到全人類所生活依賴的這顆地球。只是(法國通過立法)要大家節省一點,賣東西,不要因為快過期了,就把它下架毀掉。只有這一條,在法國開始施行(註一)。到底誰能真正為天下人類來思考,到底誰願意將經濟利益降低一點,就能保護地球降溫,氣候(溫室效應)就能比較減緩下來,不會不斷地一年比一年的災難強。
 
現在的氣候異常了,(二○一五年)大家也為這件事在法國巴黎召開氣候高峰會。但是,人人就是『自心生疑自棄,怯弱生懈怠想』,沒有勇氣解決如何讓經濟利益稍微降低,沒人敢;大家都知道,但是沒人敢提出決定,所以還是一樣,未來天下人生苦難還是很多。要來救濟眾生,總是要從人人的心理開始。
 
『佛陀知眾生心』,了解眾生的心態,但眾生總是為了自利,只顧自己而已,沒有承擔的力量,怕自己辛苦,所以懈退,缺乏這分毅力、勇氣,承擔的力量,跟現代不就是一樣嗎?這種不敢下定決心,若地球真的受到災難,即使經濟利益再好,任何一個國家的損失也是很大。對於這個源頭,沒有人敢提出來如何從源頭的病源去整治,沒人敢決定去整治病源,這是『怯弱生懈怠想』。懈怠,就只要利益提升,只看眼前的利益而已。
 
佛陀要我們人人立願,昨天說過了,佛陀也是經過塵點劫,久修梵行過來。所以,佛陀的教育是正本清源,眾生本來人人具有佛性,人人有與佛同等的智慧,我們應該要有信心,不要有疑惑,要接受佛陀的教育,只要我們的心念清淨,煩惱去除,一念心即是佛的本性。我們若能依教奉行,以真如本性來面對人生,人生淨化,成佛豈會那麼久嗎?
 
我們要入人群,度化眾生,要人人共同一起做,這就是佛陀來人間,希望人人共同一起,了解自己的自性佛,教導人人都來度化眾生。這就要立願,立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還要有『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像這樣,我們要用很長久的時間,因為天地遼闊,需要讓天地之間的人,都能了解,因為這樣,才會說時間那麼久。要不然,我們趕緊地自利,自心淨化就是佛心。
 
只是自利自己,只救了自己,眾生卻還在沉迷苦難中,雖然自己能夠斷生死,但是還有塵沙惑還未盡,未來還是會來人間,未來的人間完全破壞了,那時候的苦會更苦。現在能夠得人身、聞佛法,應該趕緊讓佛法能廣播,讓大家了解,人人的心回歸真如本性。若這樣,度人度己,先人後己,先成就大家,就是成就自己。若只是說我要成就自己,大家還是在迷茫中,整個天地之間破壞了,我們真的能得到利益嗎?我們應該觀念一轉,要人人都能了解,人人都接受佛法,這樣大家都了解了,我們也了解了。
 
所以,佛陀鼓勵我們要入人群中去。古代的賢達也是這樣說,『先人後己』,我們要先成就別人,將自己放在後面,其實這才是真正的成就自己。所以我們要用心,要立願,不怕時間長,只要盡心力,人人早日透徹了解,早日成就,自然我們很快就成就了。
 
所以要『立願歷塵累世』。歷塵點劫的時間,歷盡天地遼闊的人間,我們將這分愛廣闊地撒出去,愛的種子遍功德林,若能夠這樣,就不怕塵點劫有多久。所以,我們要立願,哪怕歷經塵點劫的生生世世『增修萬行』。要記得增修,我們在人群中,人間的煩惱,人間有苦難,愈了解愈能增加智慧。
 
我們以前也不知道因為貪欲,會變成整個地球、整個氣候的變遷。但是佛陀的智慧,他了解這是人心所造成。自己要改變人心,自己要成佛,就要經歷行菩薩道。經典說到這裡,想一想,現在這個世間的形象、相,都已經展現出來,科學家證實,這個數字與記錄下來的數據,我們全部一一了解了,所以更要立願,不論時間多久,我們入人群去增修萬行。
 
唯有在人群中,才有機會去體會、去了解,我們了解一分的煩惱,才能增長一分的智慧。所以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入人群,就能使智慧慢慢增長,煩惱漸漸去除。所以大家要很用心,立願、增修,很重要。
 
所以佛陀知眾生心,不要懈退,我們應該要勇敢,有毅力來承擔天下間的困苦,我們應該要去承擔起來。『一切唯心造』,不要起疑心,要勇敢挺胸,以前說『提菜籃』,現在就要『擔米籮』,為天下眾生。所以我們要立願,要增修,在人群中增加我們的智慧,增加我們的力量,增加建立眾生的緣,與眾生直接有緣,就能提早成佛。
 
總而言之,佛法是應世間而來,我們應該面對,現在來印證佛法於現代,我們應該要用心在此,否則來不及了,我們要趕快面對現實。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
 
看到這段經文,感慨很多啊!即使要利益他人,好像很困難,他就自己懈怠了,不想要再見佛,因為見了佛,佛陀就是說,你過去所修的還不夠,還要向前精進。還有很多精進的路要走,所以他就『不欲見佛,不欲親近』。這是說中我們現代人的心理,知道佛法好,但是不敢來了解,不敢來承擔,也就不敢來見面,不敢來接近。這也是很多,常常聽到,『你怎麼這麼久都沒見到?』『我做得還不夠,所以不敢。』常常聽到啊,這就是不敢,『不欲見佛,不欲親近』,我們眾生不就是這樣嗎?
 
不過,佛陀鍥而不捨,不甘願捨去眾生,你不敢來,我就去,所以『應去應度』。
 
經文,『便作是念:佛道長遠』,這條路這麼遠,『久修勤苦乃可得成』。
 
⊙『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因為路很長,要再繼續走下去,所以佛陀還要用種種方法,再回過頭來招呼:『來啊!來啊!趕緊再繼續走下去。』
 
所以接下來這段經文又說,『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佛知道眾生的心就是怯弱下劣,畏懼,害怕,很怕,看到人家在害怕,不敢向前走過去,怕得會發抖,很害怕,所以叫做怯弱。這個心志實在是很下劣,不勇敢,所以叫做怯弱。有利益的,他就一直貪下去,不論是刀山劍樹,他都願意去,整顆地球都快要破壞了,還在想利益,這就是眾生。
 
這種有利益的,他無明的一直墮落,這也叫做『怯弱下劣』,一直深陷在貪欲利益,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眾生是這樣。所以佛陀『以方便力』,就趕快用方便方法,『而於中道』,大家走久會累,就在中途,設法告訴大家:你要這樣、這樣修行,對你有救,你把這帖藥吃下去,對你有救,對你有幫助。你這樣、這樣修行,你能去除苦難,增長你的福,增長你的智慧,要用這種在中途為他設方便法。
 
『苦集滅道』,是真理,是一條路,這條路大家願意走,因為『苦』,這麼苦,若不繼續走下去,就會更『苦』。佛陀已經說得很清楚,『集』了很多很多眾苦,所以受到這麼多眾苦來惱亂我的心,在生死中由不得自己,所以,我相信,我願意修行,很願意修『四諦』、『十二因緣』法。
 
在中途設方便法,這是『為止息故』,讓大家趕緊先將煩惱去除,了解道理,這是一個中途的站,所以『為止息故,說二涅槃』。佛知眾生的心是這麼怯弱,所以這是小根機的人,小根機的人,心就有怯弱,不敢再向前走,向前走就要承擔責任,我現在心無煩惱、無掛礙,這樣不是很好嗎?為什麼還要再向前去承擔責任呢?到這裡就好了。
 
這是小根機的人,心生了那分怯退,怯弱,所以要退失,這是很懦弱,一點承擔的勇氣都沒有。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佛智深知是等行者則是小機人,心生怯退懦弱,見處卑劣。
 
『見處卑劣』。所見的、所看的,很短視,很短視。『是不是能讓我的經濟利益再高一點?』這種要解決二氧化碳的問題,還想要放鬆一點。和這相同,只顧眼前,這實在是很危險,也令人很感慨。
 
所以『以方便力』。佛陀看到眾生是以利(導向),利就是自害,叫做利害,為利而追求,反而是害到自己也都不知道。佛陀不得不另外設個方法來引導大家向前走,若不向前走,這間大宅四面已經起火了,很危險,還是要設法誘引。
 
⊙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佛以慈愍悲智以方便力,而於佛道中途之間,為令暫時止息作安隱想。
 
所以『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佛的慈憫心就如大宅的長者,他要發揮悲智雙運,這種的方便法來教育我們。所以在佛道的中途,為暫時止息,讓大家稍有希望,在這個地方休息,『看,再沒多遠,有一個希望,那個地方有讓我們安穩止息的地方,再沒有多遠而已,所以我們還是再向前走。』這是『四諦法』之後,進入『因緣觀』,開始時,這就是一座化城。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說二涅槃』,向這些人說二種涅槃,能讓你停歇下來。涅槃,就是『諸小乘人已斷見思,尚有餘惑在。』
 
⊙說二涅槃:諸小乘人,已斷見思,尚有餘惑在。佛為小機者方便演說有餘、無餘,名二涅槃。
 
小乘的人只能斷到見思惑。常常告訴大家,見解的無明,思想的無明,這些不清淨的無明煩惱,小乘人滅除到這裡,其實,還有有餘的惑存在,還有剩餘的塵沙惑,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佛為小機者方便演說有餘、無餘,名二涅槃』,這叫做二種涅槃。
 
有餘涅槃,雖然是靜寂,現在的煩惱去除,雖然沒有紅塵滾滾,卻有惑業苦還留著。
 
⊙說二涅槃:依小乘之有、無餘涅槃說,因尚有惑業苦之殘餘,故叫做有餘;至於大乘之無餘涅槃,因究竟而無殘餘,故叫做無餘。
 
所以這種小乘還有惑業的殘餘,還有剩餘煩惱的惑,塵沙的惑還存在,自己不自覺,所以叫做『有餘涅槃』。
 
希望我們人人能將小乘因的種子,這個惑業的苦要順便去除。今生此世就要去除,我們要立大願,入人群,一直『至於大乘之無餘涅槃』。唯有你進入人群中,才能發現人的思想見解,這種變易的差別。我們看別人總是比看自己更清楚,別人是這樣,我們見苦,才知道還有有餘的苦,也還存在。
 
看到別人的心理是這樣的變態,我們自己的心理難道沒有變態,難道沒有這樣的變化嗎?有時歡喜,有時發大心、立大願,有時又起了很多的無明而心灰意冷,別人有,我們也同樣有。我們唯有入洪爐去淬鍊,無明都要去除,到大乘無餘涅槃。所以『因究竟而無殘餘』,都沒有留著,都沒有雜質,故名為『無餘』。
 
但是眾生的心是『心怯志劣弱』。心會怕,志很小,沒有很強烈的志願,缺乏毅力,所以『若但聞長遠勤苦之唯一佛乘』,只聽到佛乘要經過很長遠的路,僅僅聽到要走那麼遠就累了,所以『即不欲見佛』。
 
⊙眾生心怯志劣弱,若但聞長遠勤苦之唯一佛乘,則不欲見佛。即使已見之,亦不親近。
 
只聽到要那麼長久,塵點劫,光是聽就累了,所以不願意繼續再走,去求一乘佛法,不歡喜見佛。『即使已見之,亦不親近』,即使看到了也不願意親近,也不願意有志一同,這叫做眾生啊!
 
⊙是故佛假說二乘涅槃之果境,以是遂其中道而止息之願。
 
『是故佛假說二乘涅槃之果境』。這是假說,這個果,有形有相,現這個形相出來。『以是遂其中道而止息之願』。
 
所以他就要用方便法,佛陀假說二乘,有大小乘的涅槃,你若要小乘,好啦,沒有多遠的那個地方就有讓你停歇的地方,再精進走一下。這就是向小乘人來說的。求小乘法的人,有聲聞、有緣覺,『四諦法』的聲聞,『十二因緣法』的緣覺,緣這個境界這樣。所以,化這個景象,立刻趕快在中途指給他看:『你看,不遠處就已經有一座城在那裡,讓你們能安穩在那個地方休息。』
 
所以,二涅槃,一就是『有餘涅槃』。
 
⊙二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第一、有餘涅槃:謂見、思煩惱已斷,尚餘現受色身未滅,是名有餘涅槃。
 
大家更清楚了解一下,『有餘涅槃』就是說『見、思煩惱已斷』。『見』,見解,這是在聲聞,這些煩惱我了解了,苦集滅道,這看得到、了解了,人生真是苦啊!『思』,思想的煩惱也斷了,那就是緣覺,他深思到底生死是如何來呢?從無明開始,十二因緣法,要作因緣觀,好好來思惟。所以,了解了,一切因緣成就了這麼多的苦。所以,這些苦、這些因緣我願意斷。
 
但是『尚餘現受色身未滅,是名有餘涅槃』。在思想、見解,我了解了,但是還有色身在。今天這麼冷啊!一大早三點多而已,敲板了,不起來不行。這個身體去感受,光是舉這一項,其他呢?很多都是身去感受,才引來我們的觀念。像這樣懈怠,也是因為這個身體怕累,這個身體怕冷,這個身體……很多,為了這個身體而怯、怕,變成了志就卑劣了,就是因為有了身。
 
所以古人說,人生之大患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色身。所以身還在,還沒有滅。所以,『尚餘現受色身還未滅』,身體所感受的,這個色身還未滅。當然,起心動念還是有,所以是『有餘涅槃』。
 
⊙第二、無餘涅槃:謂見、思二惑與所受五眾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餘,是名無餘涅槃。
 
第二個涅槃是『無餘涅槃』。『見、思二惑與所受五眾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餘,是名無餘涅槃』。
 
你的思想、見解都清淨了,道理都通了,但是,色身還在。除非清淨心,見思惑全都去除,到了最後的那一念間,都沒了,身心俱滅的那時候。
 
但是,我們有辦法到最後那一念間,心無貪戀,意無顛倒嗎?我們這些塵沙無明惑,有辦法全都盡除嗎?還未盡呢!所以我們必定要不畏懼生死,真真正正入人群中,眾生的煩惱無明,就是我們的煩惱無明;眾生的苦,就是我們還有餘的苦,我們應該想辦法如何讓大家能解除這些苦。我們已經有辦法讓別人解除苦,我們怎麼會沒有辦法也為自己解除苦呢?所以說,先人後己,這是最大的利益,這叫做大乘。
 
其實,說『先人後己』,不是只救別人而已,其實自己有法去度人,這是我們自己有法,既然自己有法,為什麼不能自度呢?所以,度人絕對是度己,人、己是同時度。就如地球若健康,生生世世,代代的人都平安,我們再來到人間,也是很健康的地球。這是相同的道理,我們要時時用心。
 
佛陀的心能知眾生心,我們的心難道不能知自己的心、我們的志、我們的願,我們的心志立願,難道自己沒辦法把握嗎?所以,學佛,要學在一念心,堅持初發心的那一念,發心如初,那一念心若能夠把握住,永遠永遠與佛都在同一個室內,如我們時時親近佛的身邊。雖然是離二千多年,其實佛心己心,還是與佛同室,沒有隔離。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註一]法國立法,禁超市銷毀食物《聯合報》2015-12-12
 
法國國民議會(眾院)九日通過一項法案,強制規定占地逾一百廿一坪的大型超市與慈善機構合作,將接近保存期限的即期食品捐給窮人。這個獨步歐洲的新法將於明年元月底生效。
 
超市必須和公益團體簽約,將即期食品捐給公益團體,違者最重可罰七萬五千歐元(約台幣兩百七十二萬元)或處以兩年徒刑;殘餘食物必須製成飼料或堆肥,不能用漂白劑銷毀。
 
……法國每戶每年平均丟掉廿到卅公斤食物。法國環境能源管理局數據顯示,但若從整條食物生產鏈來合併計算,平均每人每年棄置一百四十公斤食物。歐盟每年丟棄八千九百萬公噸食物,全球更高達十三億噸左右。
 
新法不僅限制超市不能亂丟食物,更針對超市用漂白水銷毀棄置於垃圾桶裡食物的惡習。……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