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08日】人身難得 珍惜法緣

Community:
Branch:

『恆沙菩薩珍惜因緣而求佛道,諸世尊說一乘實法度化無量,佛為引導眾生令得入於佛道,久修勤進能到聖處名為聖道。』
 
各位,學佛就是要這樣,塵點劫、塵點劫的以前,聞法了解,用心修行,累積以來,『恆沙菩薩』都是累生累世不斷『珍惜因緣而求佛道』;有了因緣,要趕緊好好求佛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卻不聞佛法,荒廢了時間,空過人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呢?恆沙菩薩就是珍惜因緣,珍惜累生累世的人身,有因緣就要趕緊求佛道。唯有人身能夠學佛,能夠吸收佛法,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累生累世的人身。
 
諸佛世尊出現人間,無不都是說一乘實法,來度化無量眾生。雖然設種種方法來教育,但是佛來人間的目的,無不希望人人能夠得一乘實法。每一尊佛來人間都是希望人人也能與佛有同等的境界,體悟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這是諸佛道同,都一樣的目的。
 
佛陀為了引導眾生,人人都能入於佛道,所以必須要累生累世久修勤進,要殷勤、要精進,才能到達聖處──最殊勝,無上正等覺聖道的地位,這是諸佛來人間的目標。可見他自己本身也要累積很長久的時間,恆河沙劫這樣不斷累積過來,也要久修殷勤精進,所度的眾生也如恆河沙般的無量數,而這些恆沙菩薩還是一樣精進、珍惜因緣來求佛道。
 
看,度人的人,本身就要這樣。佛久修梵行,清淨行,勤精進,後面所隨佛修學者愈積愈多,人人也一樣勤精進,珍惜因緣。這是釋迦佛起步就向著這一條菩提大直道來引導眾生,人人也隨佛走這條菩提大直道,前面的人引導,後面的人追隨,同一條路。所以我們要很用心。
 
前面的經文就說,『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我們前面已經說到這一段。因為大家學法,根機劣小,路又是很長遠,要走過這條險道,需要有人來帶。這是古代印度,很多人要去做生意,必定要有識路的人來帶,這叫做導師,來來回回在這條路,很熟悉了,他可以引導人人平安走過這段很危險的道路,避開危險到安全的路走。
 
因為我們眾生累劫以來,生生世世不斷在生死中輪迴,生死煩惱不斷複製,不斷來回在惡道裡。這是眾生不知有路可走,才會常常墮入在險惡的路,這種艱難、無法自拔、不能自己的道路。所以,諸佛菩薩就如來來回回對這條路很熟悉的人,他就會來接引我們,來為我們帶路。
 
但是有的人,上路了,開始起步很歡喜,但是走久了就會喊累,沒有耐心,很懈怠,不要向前前進,所以中途就想要停下來了。帶路的人就要用種種方法來鞭策、來勉勵,他要用方法,用法度,所以就有了『化城』。手一指過去,『大家看!前面再沒有多遠,就有一個休息的地方,一座城,到那個地方就可以休息了。來,趕緊提起精神再向前走。』
 
『應去應度』,是諸佛菩薩的使命。明明知道眾生懈怠、剛強,難調難伏,卻因使命而甘願在這條很險惡路上來來回回,來去來去,應去應度。經過這條險道,面對著芸芸眾生來接引他們,就是『應去』。
 
諸佛菩薩已經自我解脫了,何苦再來人間度眾生呢?是不忍眾生有苦難,是諸佛菩薩的大愛,心如慈父慈母一樣,所以『應去』,與這些眾生群眾,用方法度化他們,所以『應去應度』。
 
看到芸芸眾生能夠接受佛法,聽他們分享,『現在聽了法,了解了,我們大家都很和睦了。』就如在臺北,我行腳第一天的早上,一群小菩薩就來了,很可愛啊!靜思書軒的小志工,一大群小志工來了。第一個說話的是珮祺(靳珮祺),她從三四歲開始一直到現在,今年已經六歲了。
 
她第一個告訴我:『師公,您上次教我要吞忍,我有做到了,我已經跟我的同學都和合了,我們大家都和好了,相處得很好。』你看,年紀這麼小的孩子,法入心,她就可以和人群,和她的同學和好了、快樂了。我們很多的菩薩,不論是老菩薩或者是發心在行菩薩道的人,大家若說到薰法,聽法之後改變過來,這就是因為有法度入心。所以『應去應度』,諸佛菩薩還是來來回回在人間,這樣度化眾生。
 
菩薩,聽到哪裡有苦難,出去也薰法香,有的到國外去發放、勘災,去土耳其的回來,再度分享。去尼泊爾回來的,同樣也與大家分享,這種去、回來,應去苦難的地方,再回歸在眾生世界,就來分享,說那個最苦難、受苦磨,這種在(人間)惡道中的苦難眾生,回來向大家見證:我看到了,人間無常,人間苦難偏多,發生了苦難,心境的悲痛。無常一發生,看到國土危脆等等,就能回來跟大家分享那個境界的險難惡道。
 
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多聽、多講、多引導,這就是『恆河沙菩薩珍惜因緣』。剛剛所說過,恆河沙菩薩要珍惜因緣,要入人群不斷將聽來的法跟大家分享,讓大家愈能知道。這就是聞法、說法、傳法,這樣一直累積,,聽的人愈多,能說的人、了解的人愈來愈多,恆河沙菩薩這樣把法廣傳出去。『應去應度』,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每一句法的重要都要收入心來。
 
接下來再說,經文,『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想要求學佛法的人,開頭的時候很有信心,發心立願要聞佛法,要修佛法。但是,眾生就只是知道苦、苦、苦,『這麼多的苦,我如果修佛法,就能了脫生死。』所以大家只想要了脫生死,所以他接受『苦集滅道』,接受『十二因緣』法。這些苦法一打開,無量數的名稱,無量數的解釋。佛法光是從四諦法起步,開始要修的方法,信解行證、戒定慧等等,要真真正正去對治這些苦。
 
苦的名稱又是很多,煩惱、無明,無量無數。要修的方法也是很多,要到菩薩的境界,十住、十行、十地等等,這要如何來力行,也真的有很多的方法。所以大家很認真,想要如何解脫生死苦難。
 
所以,獨善其身的人,聽聞『四諦法』,他們就很用功,一直到『十二因緣』,還要很深入體會。只是這樣一門進來,是不是自己已經都能了解呢?見、思煩惱雖然斷了,塵沙惑還未了斷。佛陀就開始來引導,塵沙惑也要盡除。塵沙惑要如何盡除呢?入芸芸眾生群中去;眾生無量如塵沙,像恆河沙數那麼多的眾生,要入這麼多眾生群中。
 
每一位眾生的煩惱、觀念都各不相同,你要進入人群,要去看、去了解,什麼樣的煩惱,用什麼樣的法去度他。你要當老師去教學生,學生要如何能聽老師的話?老師自己就要用功。所以學生幫助老師用功,懂得用這個法去教學生,學生若還是不清楚,老師要更用功一些,這叫做師資。老師教學生,學生提供給老師再精進的方法,這就是入人群。
 
我們要斷除煩惱,若沒有再進步,不知道還有這麼多煩惱我們還未除,所以我們必定要入人群中去,塵沙、惑的無明,我們才有辦法一一體會了解。
 
我們常常說,付出不只是無所求,還要感恩給我們機會。他的心開解了,是我們的方法讓他開解,而我們的方法是要自己去找出來的。所以看到他的心開解,我們法喜,法是我們自己自得,所以要入人群中去。
 
但是,眾生就是懈怠,『我只要能取得我了解的就好』,他對人群有一種畏懼。所以他擔心路還很遠,就不想去,只想要停止下來了。前面的經文是這樣。所以這時候佛陀要再鞭策,已經告訴他們那裡有一個化城能夠停歇。
 
佛再回頭解釋,『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佛本來的目標就是要向眾生宣布,你也能成佛。成佛的心靈境界就是遍虛空法界,這個心境,對虛空法界無事不曉,無物不通。
 
但是,眾生難理解,所以『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寧可不要見到佛,才不會一直逼我再向前走,我這樣就好了,若再去見佛,佛就會叫我要向前行,所以就『不欲見佛』。我這樣就好了。『不欲親近』,我若再親近,就要跟著他走那麼遠的路,這樣能在化城裡停歇下來就好了。這就是眾生的懈怠,剛強難調伏。
 
所以,『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這條佛道很長啊!<化城喻品>就是要告訴我們,路很長。
 
時間、空間,時間長久,空間無量數,所以我們要來人間,在眾生道,能有幾次來人間呢?有這樣的生物學的科學家說,光是生物就有八百七十萬種,可見人類只是八百七十萬種之一,我們要得人身,是八百七十萬分之一的機會,豈能不把握此人身,好好地將佛法吸收,今生此世,來生來世,再無量生世,不間斷地珍惜這念求佛道法的心。
 
佛道是這麼長遠啊!能成佛嗎?絕對能成。所以前面說過恆沙菩薩,我們一直不斷不斷接受佛法,不斷行菩薩道,既然行菩薩道,就是對道理很清楚。菩薩道走透徹,那當然就是到佛的境界了,所以大家要很用心。
 
所以,『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
 
⊙若彼小根機,持小法,守獨善法者,若不為說淺近小教,但使得聞一佛妙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
 
『若彼小根機,持小法,守獨善其身者,若不為說淺近小教,但使得聞一佛妙乘者』。就是要從小教一直引導引導,只為一個目的,就是要令他能一直不斷接近佛,接近法,直到一佛妙乘。這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來接近他,要不然『不欲見佛,不欲親近』,這樣就會斷了。所以必定要用『說淺近小教』,慢慢使他歡喜親近,才能得佛妙乘。對『不欲見佛,不欲親近』這種小根機的人,就要用這樣的方法,用小教的淺近來誘引他。
 
⊙因乖其所好故,中路懈退,無大信根機受教之意義。因機小,不堪任大,則心不樂見佛,不欲親近。
 
『因乖其所好故』。乖,就是違背;本來發心立願,想要成佛,要修行,但是修行久了,就違背自己的心願,違背初發心那一念心。所以常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我們一開始不是很熱心嗎?不是信心勃勃嗎?但是自己違背了自己,殷勤精進的心已經鬆掉了。
 
所以『中路懈退』,無大信的根機來接受這個教育的意義。就是因機太小,不堪任大法。無大根機,到這個時候,根機不堪受人間的人世事重任,所以他願意放棄。人家說,天將降大任,磨其筋骨,就要堪受磨(註一)。但是,不堪得受磨就容易中路懈退。『則心不樂見佛,不欲親近』。因為自己懈退了,懈怠退失,精進心已經鬆懈了,所以慢慢退失。
 
說到這裡,就想到一些老菩薩,看到師父很歡喜,但有一些埋怨,『我們做十多年了,都沒有人要帶我們來跟師父見面。』到處都會聽到這樣,做一二十年了,有這樣一點點的埋怨。看到師父,很歡喜,他們說:『我們會認真,我們會努力,我們會做得很久很久。』就會聽到這樣的菩薩,若真的是沒相見,就會慢慢一直鬆了;有見過面,就會一直一直認真下去。
 
⊙譬喻根機淺劣,如除糞得價,安於受雇作傭,以求工食,則欲見之近之。
 
所以,『譬喻根機淺劣,如除糞得價,安於受雇作傭,以求工食,則欲見之近之』。就如在︿窮子喻﹀,長者看到兒子在門外,就趕緊去追啊!追啊!孩子看到有人追來,害怕到昏過去。所以,就用方法,用冷水潑醒他,長者自己去度他,進來了,『來!做工,三餐能吃飽,去除那些垃圾,做粗工,換三餐溫飽。』他甘願這樣做,所以『則欲見之近之』。『若是這樣,好吧!我可以做。』甘願做除糞工作。
 
能夠領導人,能夠好好地教導人,但是,自己不願意接受。這就是很辛苦,只是一直懈怠沒有珍惜得人身有多麼困難。原來眾生類有這麼多種,人也是眾生之一,所以佛法說,『一失人身,萬劫難再』。能夠得到人身,我們要趕緊好好把握。
 
⊙若一乘大法,說不投機,聞不入耳,故不欲見之近之。
 
所以『若一乘大法,說不投機,聞不入耳』。我們若是說話,話不投機,他聽不進去,所以『故不欲見之近之』。因為他是小機,你跟他說大法,他聽不進去,所以他就不願意相見,也不願意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
 
佛就會這樣想,這些眾生的根機很下劣,要和他說一佛乘,一下子就要接受實在是很困難,所以就做這樣的觀念,『便作是念』。佛從內心就想辦法,佛道這麼長,要如何讓他們能走過這段險難的道路,就是眾生煩惱,如何為他們解除,能讓他們起歡喜心,走過這條路。
 
⊙便作是念:佛道長遠。自心中作念言:從歷塵點劫來,累世增修萬行,乃成佛道,故云長遠。
 
所以『從歷塵點劫來』,從這麼久以來,『累世增修萬行,乃成佛道』。這是佛他自己本身,為了要度這些人,所以從歷塵點劫來,從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那時候一直過來,這樣累世增修,不斷增修。因為他累世都在人群中,知道人群眾生的煩惱無明,設法如何度他們。所以『累世增修萬行,乃成佛道』,這是很重要,大家應該要很用心。所以,『故云長遠』,佛道長遠,用很長的時間來設法。
 
『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修行的過程,真正的那麼長久,所以要用這麼多時間,累生累劫來投入,勤精進。
 
⊙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如斯之久遠劫以來,忍受勤苦疲勞,乃可證悟得成正覺。三大阿僧祇劫累世勤行,百劫修因。千里之道豈短時日而能至,故云: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雖然在人群中,面對著芸芸眾生真的是苦不堪,眾生的懈怠、剛強,難調難伏。但是要成佛,要度眾生,還是要不斷投入。『如斯之久遠劫以來』,就是要塵點劫,這麼長久以來,『忍受勤苦疲勞,乃可證悟得成正覺』。這是諸佛菩薩的慈悲,為度人群,也同樣要堪得忍。用長久的時間,作為人群的典範修行過來的。
 
多久呢?『三大阿僧祇劫累世勤行,百劫修因』。『千里之道豈短時日而能至』,這麼長的路豈是這樣一天就能到達?當然要用很長久的時間。所以這樣叫做『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各位菩薩,學佛,我們要很用心,也要經得起忍耐,要不斷不斷地忍耐,要長時間在人群中。看看恆沙菩薩珍惜因緣,還是要跟大家來勉勵,珍惜因緣求佛道。我們是『一失人身,萬劫難再』,最近我都說,年紀愈大,要愈殷勤做。若沒有直接接觸,和眾生還是永遠無緣。
 
所以我們大家要把握時間,不論多麼長久的時間都要珍惜,珍惜這個因緣求佛道。佛自己就是久修勤苦,才能到聖處。佛是這樣走過來,我們隨佛也是要這樣走過去,同樣精進在菩提大直道上。
 
今天開始大家要再提起精神,將法入心來,重新起步,薰法,不斷將法吸收入心。聽到大家從聽法之後,對人世間的看法,那分心與境的分析,那分(心性)的改變,真的是有精進,也是有進步,所以要好好把握時間。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註一]《孟子·告子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返回上一頁